篇一 :读《红楼梦》有感--林黛玉性格分析

读《红楼梦》有感

我觉得《红楼梦》这本书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悲,整部小说都笼罩在一种悲凉的气氛之中。可能是因为最后贾家由最初的皇恩盛宠,生活奢侈到最后的贾府失势,贾家的人一个一个去世,最后渐渐没落的这一整个由盛转衰的悲剧过程;也有可能是因为宝黛由最初的相知相惜相恋到最后却一个魂归离恨天,另一个出家了却尘缘的爱情悲剧,从而使这种悲剧的色彩在小说中显得愈加浓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感情似乎也随着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变化,随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而起伏。当读到第三回——《金陵城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时,写到林黛玉进贾府和宝玉最初相识的场景:黛玉静坐与贾母、王夫人聊天时,丫鬟进来说宝玉来了,而黛玉一见到宝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同时,后来读到宝玉也说他似乎见过黛玉,看着面善,像是旧相识。为他们这种相识的场景,我感到一阵高兴和窃喜;再后来,读到黛玉回答宝玉没有玉,宝玉为此狠命摔玉的情节,我也跟着吃了一惊,为宝玉捏了一把汗。在本书的后三十几回,读到黛玉焚稿段痴情,薛宝钗出闺行大礼时,我为黛玉感到伤心惋惜。我为她为宝玉付出了那么多,和宝玉之间的爱情难以得到祝福和成全而感到伤心;为她最终的悲剧之死感到叹惋。因为在我看来,我一直都是希望宝玉和黛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所以,当我看到宝钗嫁给宝玉,而黛玉消逝时,我的情感也随着剧情的跌宕而起伏。

很多人都说,不同于黛玉的清高不近人,宝钗处事圆滑,因此,宝钗更受人欢迎,让人喜爱。在书中,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人也是更喜欢宝钗,她们认为宝钗更有一家主母风范,而黛玉更显得小家子气。但是在我看来,我更喜欢黛玉。

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大众所公认的就是她那所谓的“小性儿”,比如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她“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是她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而这份所谓的“小性儿”正与宝钗的“大家风范”形成对比。可是,我觉得她想要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也是有理由的。她的母亲早逝,再加上没有父族亲枝嫡派的亲人,她无所依靠,也只能依靠贾母。而且,黛玉本身外柔内刚,她要强,孤身一人在贾府小心翼翼,“尽量不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因此,她在贾府格外小心等这些行为都淋漓尽致地凸显了她强烈的自尊心。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书心得《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分析

浅读《红楼梦》

时至今日,我还是忍不住拿起《红楼梦》这本书 ,我前前后后看过不同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在我现今的二十个年头里,红楼梦是唯一一本书让我爱不释怀的。

要是细细说起红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在红楼的众多的人物中,我最为关注其主人公——林黛玉这一人物性格特征及最终的命运。

在红楼梦里有一个重要情节就是贾府的公子和小姐们在大观园里作诗,我觉得林黛玉所作的诗词正是很好地反映着她的性格特征及命运。林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己的离情别绪。例如:

黛玉(潇湘妃子)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主角 ,金陵十二钗之首, 四大家族贾家第四代 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 林如海之女,宝玉的姑表妹,贾母的亲外孙女。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黛玉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林黛玉在《红楼梦》里是个异数,既孤芳自赏又自伤自怜,这样复杂的性格

却完美地统一于一身,所谓“性格及命运”,这话在林妹妹身上格外适合。人的命运和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黛玉的悲剧命运与她尚性使气的性格有着必然的关系。林黛玉初进贾府,曾经告诫自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而黛玉的人物性格特征又与其背景息息相关。

我认为影响黛玉性格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教育因素、环境因素及宝黛爱情因素。在各种教育专著中提到,老师的品德、行为、思想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黛玉的老师贾雨村原为“仕宦之族”, 在早期教育自然对黛玉的成长路程里有不少的影响。林黛玉是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后来落到了“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寄人篱下”的可悲境地,清高孤傲、尖刻好强、不拘礼法、任性而为也是黛玉突出的性格特征。出入贾府,她见那些丫头子们多喜欢与宝钗玩,心里便有些抑郁之意,这是她孤独之感与争强好胜性格的最初表现。她虽寄人篱下,但她想说就说、想笑就笑,自有一种无所顾忌的反流俗的精神。

…… …… 余下全文

篇三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的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的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的魅力

她是我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 她幼年丧母,体弱多病,寄人篱下,经常暗自垂泪,身上总有一股忧愁。

也许,故事中的宝钗更加迷人,但是,我就是喜欢她。喜欢她的多愁善感,喜欢她的坎坷人生,喜欢她的眼泪......她是谁?“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林黛玉。

宝钗虽有风情万种,却比不上黛玉一丝忧愁。

我喜欢黛玉的才气。在诗社开办的时候,一首“咏海棠”彻底征服了我。在其他人挥笔写作的时候,黛玉心不在焉的到处玩儿,最后黛玉速写了一首。那诗巧妙的将白海棠比喻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为诗增添了一丝忧愁。可 “潇湘妃子”没能敌过“蘅芜君”,但是,我相信,这不过是黛玉随意应付的一首诗,假如她好好写,一定不比宝钗差。所以,我喜欢黛玉。

我喜欢她的忧愁。她的忧愁似乎是一种独特的气质,这气质,也成了黛玉的标志。黛玉葬花、焚诗,或者说,黛玉做的每一件事上,都带着她独特的忧愁。宝钗虽然漂亮,才貌双全,但她没有多独特的一点。所以,我喜欢黛玉。

可是,黛玉还是含悲而终,这段美好的姻缘也破碎了。贾府也由盛到衰,什么“金玉良缘”,在黛玉眼中,一切都那么遥不可及。似乎一切,都是因为那块“通灵宝玉”。

在宝玉眼中,黛玉是好妹妹;在宝钗眼中,黛玉是普通人;在我眼中,黛玉的一切,都已化作一缕忧愁的轻烟,飞走了。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后感—林黛玉

读《红楼梦》有感

―【终身误·林黛玉】

"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连王熙凤都直夸没见过如此标致的人。在《红楼梦》中,她清灵清丽而又多疑多妒的性格和气质吸引了大多人的目光。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一样都是封建道德的叛逆者。

事实上,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并无多大影响,黛玉仍保持着纯真的天性,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此她很难融入周围环境。所以,黛玉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率真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势力。

黛玉的诸多哀愁也凭借她的才气在她的诗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不忍看落花被玷污,希望她们“质本洁来还洁去”,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于是,用锦囊收集落花,建立花家,用“一杯净土掩风流”。一手《葬花词》道出的是她一生凄凉的感情和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一个不适宜寄人篱下有不惯于人多场合的黛玉,初到贾府后,贾母对她的宠爱,宝玉对她的体贴,使她更加不懂得如何顺应环境。内心抱着身世孤零的悲凉;生活上有饱受寄人篱下的影响她原具有高人一等的才华,但却无人教她人情世故,因此她抵触了封建社会指定的妇女规范,结果也就造成了她的悲剧命运。

虽然黛玉性格孤傲,但她的心是光明的。对于宝钗的引咎自责,她坦白的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可见,她有一颗宽容的心,与巧言藏拙、工于心计的宝钗相比,黛玉是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纯净。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天真、无邪,但他们却注定只能是个悲剧。一开始是贾母亲手把她送进了爱河,让她一点点自由浮游起来的。但当贾母发现黛玉不够条件了时,便立即抽掉了一切可以前进的帆和桨,听凭她在激流中去挣扎,忠诚的紫娟是那样聪明地试出了宝玉的真情。宝玉的一场病,毫不遮掩地向家长们公开宣布了他们两人的关系。但贾母流着眼泪竟说了一句:“我当有什么要紧大事,原来是这句玩话。”十分得体的轻描淡写,改变了这次风波的主题。而且女孩子家心病又是最要不得的,就是满腹文章,也是鬼不鬼,贼不贼的。这是有关封建伦理道德的大问题,会扰乱社会秩序,归根到底会损害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黛玉吐了血,贾母反而心烦地责备她说:“我看那孩子太是个心细。”只有大夫给她的病做了科学诊断:“六脉皆弦,因平日郁结所致。”这是一个长期灵魂被伤害的证明。黛玉的一腔心事,因宝玉的定亲而决定生死。她是如此深情地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但这希望渺茫得如天空的云,飘忽不定,变化无极。她获得了宝玉的爱情却失去了婚姻,“木石前盟”终于被当道者无情的击毁了。她从不劝宝玉追求功名,也不会逆着自己的性子做事。因此,宝玉视她为知己,当湘云劝他走仕途时,当着众人的面说:“林妹妹才不会说这种混账话!”黛玉听后也是又惊,有喜,又悲,又叹。惊的是,宝玉竟然当着众人的面夸自己,毫不避嫌。喜的是,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悲的是,自己父母双亡无人为她做主,而且自己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叹的是,既然已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说。也是因为这样,宝黛的爱情与封建家庭的利益发生了冲突,敏感多病的林黛玉注定无人可以依靠。于是,她怀抱纯洁的爱和对世俗的愤恨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

…… …… 余下全文

篇五 :红楼梦读后感 范文3则

红楼梦读后感 范文3则

2013-01-24 23:18:39 来源:原创 评论:0 点击:2

本范文由为您收集整理

第一篇: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 …… 余下全文

篇六 :红楼梦读后感 评析薛宝钗

红楼梦读后感

——评析薛宝钗 《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巨著,它以贾府为中心活动舞台,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为首要资料,经过对贾、王、史、薛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至衰的发展过程及豪华奢侈日常的生动叙述与描写,客观而真的地揭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并明白无误地预示了其无可挽回的覆亡趋势

《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十分深厚,“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一个娇嫩多病的林黛玉, 但我更乐于去分析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坦白说,在《红楼梦》中,我最欣赏的人物是薛宝钗。 薛宝钗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大多都是保守、圆滑而又自私的。我觉得这并不能作为她的性格标签。大家都以袒护林黛玉的角度来看她,但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的话,薛宝钗的可爱也并不下于林黛玉。 薛宝钗,才不输黛玉,貌堪比可卿,能可替熙凤,巧齐平袭人。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薛宝钗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钏,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薛宝钗这个形像,不是要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标准女儿,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

…… …… 余下全文

篇七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这部巨著,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它以宝黛爱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

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面对不同的遭遇,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态度。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应该是比较灰暗的,因为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己,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黛玉遇到伤心事,也总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己的"伤口",而不是去求解决的方法。

我觉得黛玉这种性格不是很好,面对不愉快的事情应该先了解清楚,再下结论,而不是凭自己的单面猜想而过分地苛求别人,我想只有这样,不愉快才会消失。人生短暂,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许许多多的意外出现,譬如:四大家族从兴盛到衰败,黛玉的死,宝玉的出家当和尚等等,都是我们所料想不到的,对这突然而来的变故,我们是持逆来顺受呢,还是乐观,积极的态度呢林黛玉就是那种逆来顺受的人,抱怨自己,多愁善感,可她的命运终结又是如何而宝玉为了黛玉的死而四大皆空,对人生悲观失望,采取出家当和尚的解决方法。也许,在当时,这是唯一乐观地解决办法吧。人生就像一扁小舟,而茫茫的大海就像世界一样宽大,不着边际。在这大海上,自己驾驶的小舟应该怎样度过大海上的一风一浪,我想只有积极地迎接风浪的冲刷,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能使自己的小舟变成大船,经得起更大的风浪。

有一句名言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如果我们心情豁达,乐观,我们就能够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也知道星星仍在闪烁。这就是《红楼梦》向我娓娓讲述的人生哲理。

…… …… 余下全文

篇八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