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倾城之恋》读后感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读《倾城之恋》有感

张爱玲的一生是坎坷的,她十八岁的时候被父亲关起来,患了痢疾父亲也见死不救。她的第一个丈夫伤了她的心,第二个丈夫在婚前剥夺了她做母亲的权利和乐趣,坚决逼她堕胎,可以说,张爱玲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人都是对不住她的。我觉得这样一个聪明的女子不应该受到这样的亏欠和辜负,因此能了解她思想的轨迹和文字的脉络,明白她的小说为何如此悲情,更明白为什么她最喜欢的词是荒凉。 《倾城之恋》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张爱玲的作品没有多少触及到社会的现实问题,或许这是她的一个弱项,又或许因为她的传统而又不喜欢政治,所以在有的方面并没有表现得很深度。而且《倾城之恋》中对于战争的描写给人的感觉是很粗糙的,只是我们喜欢“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的感觉,所以并不在乎这一点。

在我看来《倾城之恋》中流苏与柳原的恋情本身的完满性似乎就已经落入一个俗套,既然要表现人物本身的恋爱世界中的思想,那么为什么最后却是一个没有划好的圆呢?我的个人感觉是没有划好的圆比划好的更具有一种难得的吸引力,就像莎士比亚的悲剧比喜剧更具有影响力一样。

《倾城之恋》中我觉得最精彩的一段是流苏到了上海之后,与柳原那几场交锋,互相揣测对方的心意,尤其是那一夜,柳原拨了流苏房里的电话,对她说的那些话,以及他们争吵的内容,流苏想到的是现实方面,表达她想要跟柳原结婚的意愿,但柳原的出发点是情感,

两方所思所想根本就互相违悖,这场谈话终将不欢而散。两人也因为这次的谈话了解到,白流苏想让范柳原跟她结婚,而范柳原却只想让白流苏做他的情妇,了解到这点,流苏被激怒,回上海白家,却又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歌家她是待不下去了。就在范柳原发了电报要流苏回香港的时候,流苏毅然决然地回去了,她想要摆脱这个家,所以此次的香港之行已和第一次所抱持的心态大不相同了,她决心去依靠柳原,和他在一起。流苏妥协了,在这场角力赛中,终究因为屈居于弱势而妥协,柳原也顺利得到流苏与对自我的认同。后来柳原把流苏安顿好后,便要前往英国,但拒绝了流苏的同行,至少流苏在生活上得到了保障,拥有了她的房子,在墙上打上了她自己的印号,这是属于她自己的家。战争爆发,流苏与柳原在战乱中相依为命,确立了对彼此的情感,从游戏般的恋爱升华成真正的感情,并且结婚,有了完美的结局。在这纷乱的时代,她没有被击倒,在风雨飘摇中立起了身。 《倾城之恋》中的爱情与我们现代的感觉很不同,但又很相似。不同的,是现代的女人不会像以前的人那样麻烦、那样暧昧。相同的,是现代人一样会害怕“输”给他人(包括自己的伴侣)。如果不是那一场大战(日本侵华),令双方都看到自己是多么地爱对方,他们的故事会是怎样的呢?当天地都好像不再存在的时候,只有对方还在。又或者,连对方也不在的时候,还计较甚么输嬴呢?

…… …… 余下全文

篇二 :倾城之恋读后感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是我有一次在图书馆偶然发现的。当初,我是被它的书名深深的吸引的。还记得我第一次读《倾城之恋》时,读到“流苏不知道,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的爱情,还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后,我终于理解了书名,确实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与范柳原的这段爱情非常的浪漫,当时的话就是说非常的罗曼蒂,第一次读完后,我觉得流苏是幸福的,她得到了自己所期待的。现在回头看,也觉得当时的理解是如此的肤浅。张爱玲有很的著作,然而,我对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情有独钟。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重读一遍,每读一次我便对它有一个新的诠释。

其实《倾城之恋》的情节很简单,讲述一个离异后寄居娘家的白流苏遇上了一个热爱风花雪月的花花公子范柳原,白流苏急于找一个归宿,然而,范柳原却因童年的悲剧,对家庭失去了责任心。在两人步步为营,玩心理战术的一番爱情角逐后,故事最终以大团圆结局的收场。当第一次读完的时候,我感到深深的快意,战火中成就一段倾城之恋。经过细读与深思后,觉得虽然结局是圆满的,但是心中总是有些难以释怀的地方。比如说,白流苏与范柳原最后结婚了,不见得范柳原受到过的伤痛便不复存在了,故事最后的那些话:“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从这句话中,我觉得范柳原没有放弃他原来的世界,他依旧是那个逢场作戏的范柳原。白流苏虽然得到了她所期待的婚姻,她得到范柳原的爱,但却不是全部,白流苏 是可怜的。“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觉得范柳原同样是可怜的。他的经历绝对是常人难以想像的。在这个利欲薰心,尔虞我诈的社会里,范柳原是个历经沧桑的人,所以即使他与白流苏成为夫妻但并没有真正的对白流苏敞开心扉。我觉得他们的爱情就像时下这些都市爱情,虽然爱着,却又殚精竭虑耍着手腕,保持着那点点暧昧,怕自己爱得比对方多,怕自己受到伤害。

白流苏一个受人唾弃的寡妇,在一群自私自利的兄嫂的欺压下,无容身之处的窘况,她急切寻找归宿。徐太太跟她说,找事是假的,找个人才是真的。张爱玲说“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一点贱”。我觉得那个时代的女性都是可悲的,女性的社会地位价值要看她的男人,女人要依附着男人才得到尊重。白流苏要去香港了,她所谓的家人不敢得罪她。在她一无所有的回来后,就只是一顿的冷嘲热讽。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她笔下女性是新时代下的旧女性,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不可能在外抛头露面的工作。曾看过有人评论她笔下女性形象几乎都是日益没落的淑女或竭力向上爬的小市民,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难,不是衣不敝体、食不果腹的经济上的穷困,而是无家可归、无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我觉得说得非常的贴切,我觉得白流苏是自私,当时社会环境下,像白流苏这样的女性,这样的环境下,想当然 想抓住范柳原这根稻草。同样,范柳原也是自私的,他对白流苏费尽心思,却没想过要娶她,就是等她投怀送抱。在这场爱情的角逐里,最后他们得到自己想要的,结局也是完满的白流苏得到了婚姻却对自己未来有一种说不出的虚无感。对于我个人的爱情观里,我却觉得是不够完美的。

…… …… 余下全文

篇三 :倾城之恋 读后感

《倾城之恋》读后感

前几天,无聊之中随手点开了一部电视剧——倾城之恋。很早以前就曾看过这部小说,也知道它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只是太多的被改编剧毁了的小说让我没有看的欲望。看过后,总的感觉是还可以,尊重了小说,但是个人感觉还是更喜欢小说一点。

记得第一次看张爱玲的作品是在初中,就是这一本短篇小说《倾城之恋》,看完这一本之后,假期里又一口气看了《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将近两个月的假期都耗在了这些书中。那个时候还只是在看故事情节,人物命运。高中的时候,在老师的推荐下又一次看了倾城之恋,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小说中,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张爱玲的小说,整体上都笼罩着一种浓厚的悲剧色彩,从结局来看,《倾城之恋》是有一个并不是悲剧的结局,白流苏与柳原最终在一起了,正如白流苏所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我”。张爱玲曾经这样评价“《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尽人情的故事。《倾城之恋》里从腐朽的家庭走出来的白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是庸俗。”可是我整体读完小说后,萦绕心中的总有股悲凉与无奈。

小说开篇的那一句“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隐喻着白公馆的老旧与落寞,“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苍凉故事,是的,是很苍凉,白流苏前夫亡故,哥哥嫂子为了唐家的丰厚家产,怂恿妹妹回去唐家为已经离婚的前夫守寡,很短暂的描写,却每每让我读到这一段时感到莫名的心酸,腐朽的家庭,腐朽的习俗,自私的人性,张爱玲的小说中,从来不掩饰人性的种种弱点:自私、贪婪、冷漠??她对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小说里,没有人是完美的,没落的白公馆,希望流苏为亡子守寡的唐家,做媒的徐太太一家是这样,白流苏与范柳原亦是这样——“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好一点的未来,不让自己的人生耗在白公馆,那个“有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七八年一眨眼就过去了。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希罕的。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的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一年又一年的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这一代便被吸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的地方,也为了摆脱冷嘲热讽的亲戚,流苏在遇见了范柳原之后,学着自己的父亲,决定搏一把,范柳原呢?在我看来,不过是那个时代无数有钱门第的公子的化身,不管是什么缘由使他变成现在的放荡不羁,——是拥有的钱财,还是曾经有过的漂泊日子。他与流苏一样,有着冷漠的家人,他或许早就看出了白流苏的意图,却在一场自以为胜券在握的游戏中输掉了自己的心。流苏随徐太太赴港,他知道,却故意在初见面时冷落她,装作不经意的相遇,其后的相处中,陪着小心,却又心有不甘的故技重施,激她吃醋,希望白流苏能够主动投怀送抱,两个人,一个希望嫁,一个想要游戏一场,看得人十分揪心,终于,白流苏走了。也许,她的离开也是一种计,两个人的第一次相处,都处在对方的算计中。

…… …… 余下全文

篇四 :倾城之恋读后感

倾城之恋读后感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了《倾城之恋》之外都是悲剧的结尾,但我看了它之后觉得《倾城之恋》也是一个悲情的结局。虽然小说成全了白、范的一段姻缘,但两个自私的人都各有所图,乱世之中无奈的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映射出那个时代的悲剧。

张爱玲的命运是悲惨的,所以她的作品都透露着凄凉。小说中,女主人公白流苏生在一个家道败落的贵族家庭,白公馆的老钟、四爷手中的胡琴,一切透露着腐朽的固执,物是腐朽的,人也是腐朽的,一切都注定了白流苏要经受这腐朽的社会的摧残。命运正是这样,她被迫嫁到了唐家,成了利益的牺牲品。丈夫对她冷漠,家人对她漠视,她的生活好无助,这是腐朽的社会制度和人们得自私的结果。她要对命运进行反抗,毅然选择了离婚。然而,悲惨不是那么容易摆脱的,她又面临着选择,那个落魄的社会就是这样没完没了的摧残着这个柔弱的女子。

与此同时,范柳原也经历着命运的折磨,财产被人侵夺,爱人被迫分离,一切都透露着那个社会的黑暗。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那是一个极度自私的社会、那是一个腐朽落魄的社会。虽然最终柳原夺回了家产,但却永远的失去了最爱的人,于是他变得堕落,不是他想堕落,是那个落魄的社会在摧残着每一个人,逼迫着他走向堕落,因为那个社会没有给他留下一点希望。

但命运的巧合让这两个悲情的人遇到了一起,于是爱情就发生在

了这两个自私的人之间,是的,爱情就是自私的,一个在苦苦的寻早一个依靠,一个归宿,另一个在失去了爱人之后只想找一个精神的安慰。他们各有目的,于是为了捍卫各自的那一点自由或是物质上的算计而互不妥协。这样两个各怀鬼胎的人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两个人的目的显而易见,白流苏只是想要一个承诺,仅此而已,却无比艰难。时间从指尖划过,岁月不会为任何人驻留。作为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她没有资本再激将下去,于是她孤注一掷的顺从了命运。

这时,香港沦陷了,战争成全了她,文章中强调了“她”,范柳原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生命哲学,这一场轰炸只不过是炸毁了他心中的浮躁。生死契阔,在死亡边缘让他们放弃了名誉、利益等尘世的一切浮华,这时候就只剩下了爱情,一个大都市倾覆了,却成就了一对姻缘,着实让人无奈。

…… …… 余下全文

篇五 :倾城之恋读后感

一个自私的男子、一个自私的女子 。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根本不可能存活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人。但是。却可能容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两个人之间那一丝丝的温情,在一瞬间,让时间成为永恒。这一刻交织的情感该是幸福存在的道理吧。如果这可以叫做爱情,那么就算是吧。可我更觉得这是一种悲凉。假如没有战争,两人将依然活在自己背负的壳中慢慢前行,谁也不会为对方付出真心。他们会按自定的生活轨迹走下去,看似丰盛,却是苍白悲哀。

初读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一个大变故改变了一切,但如果是为了成就这样一段恋情,代价未免太大了,而且这样的偶然性几近为零。

这样的爱情,或许只能童话中存在。

一一座城市的颠覆成全蓄谋已久的爱恋。幸福的感觉就是那一刹那的时间。那么长时间无限的忖度。那么长时间无奈的掩饰。在那一刹那消失殆尽。化为平凡的欢声笑语。脱

掉所有戒备开始以后平凡的生活。也许以后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幸福、但是。至少在那生死与共的一刹那。幸福是永恒的。。。如果你知道以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呵呵。。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我爱你。和你有什么关系。那是我自己的事。呵呵。。。张爱玲这句话说出了一个女子很洒脱的一面。也许同时。内心也隐藏了无数的凄凉。

一个人勇敢。并不是说她不害怕什么。而是。她明明害怕还能坚持去做。这才是真正的勇敢。。。个有着圆满结局但透着悲凉的成人童话,体味生存于人世的艰辛和命运的荒谬无常。

其实《倾城之恋》的情节很简单,讲述一个离异后寄居娘家的白流苏遇上了一个热爱风花雪月的花花公子范柳原,白流苏急于找一个归宿,然而,范柳原却因童年的悲剧,对家庭失去了责任心。在两人步步为营,玩心理战术的一番爱情角逐后,故事最终以大团圆结局的收场。当第一次读完的时候,我感到深深的快意,战火中成就一段倾城之恋。经过细读与深思后,觉得虽然结局是圆满的,但是心中总是有些难以释怀的地方。比如说,白流苏与范柳原最后结婚了,不见得范柳原受到过的伤痛便不复存在了,故事最后的那些话:“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

…… …… 余下全文

篇六 :《倾城之恋》读后感800字

《倾城之恋》读后感800字

《倾城之恋》读后感800字

这两天花了点时间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以前没留意中国的文学,一直比较多的关注外国的文学。

《倾城之恋》里面描述了流苏和范柳原的一段爱情故事,一直影响最深刻的爱情故事是《傲慢与偏见》。

中国式的爱情是否和外国不同呢?毕竟中国的一些观念和以前,特别是外国的以前不同。

我受到很大的冲击,虽然故事不长,但话里往往有话。

1.爱情观

古典爱情,重视结果;现代爱情,重视过程

两者有正反面。古代爱情是一种执着的追求,追求平淡;现代爱情没有父母过多的干涉。古典爱情,需要门当户对为前提;现代爱情来匆匆去匆匆,留不住人们长久凝视的眼光。

即使爱情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但不要认为我们就必须按照规则办。为了区别,两种观念放大了其中的的区别。(中西方也有区别)

《倾城之恋》放大了其中的一些影响。面包与爱情?面包往往在现代生活中不需要过分重视,反而现代生活中的人却过分重视面包。

《倾城之恋》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强调的是爱情,后半部分强调面包。辩证的分析两者的关系。

我们在过程中的时候全心体验过程,以最终结果为目的,那大概是古典爱情和现代爱情的圆融结合。

精神爱恋,注重的是结果;现实爱恋,偏重的是过程。

如果现代爱情是感情快餐,吃完就走,这样的感情是不负责任的。虽然人生是个试错排错的过程,但是一旦认定了一种关系,就拥有这个关系带来的愉悦。生活不仅是由正面组成,认识它的反面是应该的。

2.感情与现实

不难发现,在范柳原在三次打电话给流苏后,流苏已经爱上了范柳原。流苏也知道范柳原的爱是精神爱恋,需要的是肯定的是范柳原是一个有承担的人。(似乎范柳原有风流史)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一些手段递进的。比如说话技巧,心理琢磨。感情是否需要这些额外的因素来组建?虽然我认为不需要,并且觉得这是虚华。而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手段成了必须品。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倾城之恋》有感

读《倾城之恋》有感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与代表作。

《倾城之恋》讲述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挣扎故事。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实庸俗的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于“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之间的“一点真心”。《倾城之恋》虽然表面上是成全了白流苏、范柳原的一段姻缘,但实际却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 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白流苏嫁的是上海滩暴发户唐家的唐一元,但唐一元婚后依然游手好闲、拈花惹草,要应付丈夫的风流账,让她心力交瘁。而唐一元却不知悔改,变本加厉,致使白流苏深感绝望,想要离婚却不得,而且在那样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恐怕是要受道德谴责的。她很无奈,只好担了唐家人的名份回娘家住。最后白流苏卖掉首饰打官司,终于和唐一元离婚了。

而白公馆无疑是守旧的,他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离了婚的白流苏,在这个思想观念老化守旧的的家庭里,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而当她的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在家里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在白家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玩世不恭、游戏感情。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在徐太太的安排下,范柳原和白家七小姐宝络相亲,却对陪客的白流苏留下深刻印象。事后范柳原对白流苏念念不忘,并邀请白流苏去香港。白家人则希望白流苏回唐家,白流苏面临选择:回唐家守活寡,还是去前途未卜的香港。白流苏决心掌握自己的命运,她去了香港。其中曲曲折折,两个人的爱情历经困难重重,白流苏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做情人,范柳原对白流苏的坚持又爱又恨,故意对她忽冷忽热。

…… …… 余下全文

篇八 :倾城之恋读后感

一首悲哀的诗

——读《倾城之恋》有感

无论是《金锁记》中的七巧,还是《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抑或是张爱玲本身的爱情都充满了悲剧的味道。

作为张爱玲作品中唯一一部圆满结局的《倾城之恋》,主人公白流苏虽然终于得以和范柳原结婚,但是流苏还是觉得怅惘。文中这样写“他不过是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个自私的女人。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夫妻。”战争的爆发让范柳原收了心,想有一个安定的家,让流苏免去了成为姨太太的无尽的空虚,两人终于结为夫妇。

范柳原或许是爱着流苏的,却不愿意娶她,长期的漂泊,不被家族承认,无法融入祖国,他没有安全感,无法去全心全意投入他的一切,是一份不负责任的爱。柳原不耐烦道:"知道你不懂,若你懂,也用不着我讲了!我念你听:‘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的中文根本不行,可不知道解释得对不对。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他说与子相悦,而不说与子成说。又或许他爱的是流苏刹那低头的温柔,爱的是古典中国的女人,爱的是自己无处安放的归属感。

而流苏一开始便是为了逃离那梦魇一般的白公馆,逃离她悲惨的命运。“流苏的手没有沾过骨牌和骰子,然而她也是喜欢赌的,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她输了,她声名扫地,没有资格做五个孩子的后母。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家人虎视眈耽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气。”对于她来说这只是一场赌博,从来就不是罗曼蒂克的爱情,带着各种算计和揣测,虽然最后赌赢了。“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她终于遇见了柳原。??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她突然爬到柳原身边,隔着他的棉被,拥抱着他。他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握住她的手。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流苏得到了她的婚姻,物资上的安定,想要的名誉,但是没有爱的支撑始终让她觉得若有所失。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