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读后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读后感

跟随20世纪最伟大的军事思想家的一次旅行——题记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作者李德·哈特用极其严谨的笔墨描绘出二战的壮观景象。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战争不仅仅是军事装备上的较量,指挥官和部队的素质,作战双方的经济实力等等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轴心国家节节败退的关键原因却是资源匮乏。换句话说,经济资源发达谁就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

德国经一战磨砺已元气大伤,又受《凡尔赛条约》制约,尽管希特勒步入仕途后高度重视重振军备,军事及经济实力短时间内长足发展,但想要赶超欧洲列强,将地中海作为自己的内湖,拉锯战肯定吃不消,若是将战争打成了持久战,必败无疑。另一方面是德国本土并未发现油田,只能依靠战前的储备亦或是从侵略国获取石油(罗马尼亚);德军依靠装甲部队的突击每日需大量的石油,一旦油量补给跟不上,坦克丧失其机动性,只能任人宰割。必须速战速决。希特勒拉拢它在亚欧大陆上最强的敌人——苏联,也不无道理。

同盟国则恰恰相反,它们拥有比德军更强大的装甲部队及兵力:大名鼎鼎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从所属殖民地搜刮大量财产,几百年的沉淀使其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英伦三岛虽同为岛国,但当时掌握着制海权。

英国和法国在德国入侵波兰后也应有所警觉。但此时它们做的既没有奇袭德国,也没有对德国作钳形包围,而只是呆坐在自己的阵地上无所事事。这也为后期英法联军重大伤亡埋下伏笔。丧失了消灭德军主力的大好时机。同盟国是依靠长时间封锁轴心国资源使其兵粮寸断达到战胜的目的

二战结束轴心国战败的原因很简单,原先武器装备的先进与出其不意的闪电战已被战线过长所抵消。取而代之的则是经济停滞、资源日渐稀缺。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导致美国宣战更使得同盟国加入了一个强大的盟友。最终美国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弹宣告着二战即将结束。

战后苏联与美国相继崛起,但战胜国英国呢?或许在大家心中都已有了答案,英国为这两次战争付出了太多太多。战争机器滚滚向前,纵使英国打赢了两次世界大战,但前进的代价却是英国消耗数百年的积蓄换来的,战争后的大不列颠一片寂静。

…… …… 余下全文

篇二 :永恒的利益-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有感

永恒的利益

——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有感

世界上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史书回忆录不枚胜举,我选择的是人民出版社时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由朱贵生、王振德、张椿年等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三版。意欲从官方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二战。

本书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讲起,由国际形势、世界格局解释亚洲、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开篇,总体上按照时间顺序,详略得当且相对客观地陈述历史、分析缘由。

从日本侵华、中国全民抗战写到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早期英美法国家的绥靖政策,再到希特勒以闪电战引燃二战的烈火,后来的苏联以及世界各国参战。整个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依靠先进的武器和极具侵略性的法西斯思想,稳稳地占据上风,对各国实行侵略并疯狂掠夺资源,而伟大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便是整个战争的转折点,此一役之后,希特勒被迫转入战略防御,法西斯的命运逐渐走向终结。英美加军队踏上法国诺曼底的那一刻,便把解放带到了法国,把胜利带到了每一寸行军的土地,尽管希特勒曾孤注一掷地组织了反攻,仍难逃自杀的命运,一切的终结在19xx年8月6日清晨,二战的句号从天而降广岛。

初次比较详细地了解到二战,以及二战中的政治,令我感受最深的便是在国家对外各种活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利益。联系起自己所了解的现今的政治、外交、国际贸易等领域的情形,不得不对这句话表示由衷地赞同: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 我们先来看看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期间的所作所为。

19xx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法国企图建立英法意联合阵线共同对付德国的威胁,对意侵略行为采取迎合态度,并通过修订意法分界线让给了意大利11万平方公里的撒哈拉沙漠和靠近曼德海峡具有极大战略价值的800平方公里的海岸地带,同时英国对意侵略行为也是采取友好、帮助的态度,美国国会则在8月通过中立法,禁止把武器卖给交战国家。 19xx年西班牙反动派发动武装叛乱,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企图绞杀西班牙共党、控制西班牙为征服欧洲做准备。此战略目标是针对英法两国的,而英法垄断资产阶级出于对革命运动的恐惧和仇恨,生怕西国共党领导的人民阵线运动遍及欧洲,对已经烧到眉毛的战火依然采取纵容的态度,美其名曰“不干涉”,甚至策划控制了27个欧洲国家参加“不干涉委员会”。

…… …… 余下全文

篇三 :《二战启示录》观后感

《二战启示录》观后感 西南大学

《二战启示录》观后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人类经历最残酷的一场灾难。它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损失,也极大的伤害了世界人民的情感,造成国家、民族之间难以愈合的伤痕。可喜的是,经过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不懈斗争,法西斯最终走向灭亡,世界和平得以维护。研究它划时代的影响及其启示,是社会科学的重大课题。多年以来,世界各国的政界和学界,一直带着强烈的现实感和直接的利害关系,去探索和研究它的历史。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迄今,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今天的人们可以以更加冷静的态度、从更高的层次、以更加宏观的视野,重新考察和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所产生的划时代影响及其至为宝贵的启示。战争的惨痛,令世人难以忘怀;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痛定思痛,人类应不断反思战争,吸取战争的教训,远离战争,避免战争,寻求长期和平发展之路。

首先,战争是一种政治意志的体现,而这种政治意志的根源则不可避免的来自于经济因素。发生于19xx年至19xx年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崩溃,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严重倒退,生产急剧下降,外贸锐减,银行、工厂纷纷倒闭,失业人数激增,民不聊生。经济危机的直接后果是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工潮频仍,政局动荡不安。这场经济大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由于无政府状态的竞争生产,资本家趋利生产,根本不顾及市场的承受能力,必然导致生产的严重过剩,危机的爆发在所难免。面对经济危机,各国的垄

1

《二战启示录》观后感 西南大学 断资本家控制下的政府,试图采取各自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危机。美国实行新政,用国家调整干预的方式,有效的遏制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经济缓慢的得到恢复和发展,资产阶级的统治得到稳定。而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不仅没有从自身社会制度去探究经济危机的根源,而是建立、加强法西斯专政统治,不断的扩充军备,试图以侵略掠夺的方式,将危机转嫁给被侵略国家、地区的人民身上。它们不顾国内人民生活困苦,更不顾及其他国家人民的安危,在其垄断资本家的支持下,建立法西斯专政政权,发动对外侵略战争,为其开疆扩土——寻找广阔的市场,疯狂掠夺资源,最终导致这场危及全人类的、史无前例的战争的爆发。反思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要杜绝此类灾难的再度发生,资本主义诸国必须要对其政治、经济体制进行调整,从根本上改变其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逐步减少经济危机及其危害,以避免出现新的严重的政治危机,从而使爆发战争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

…… …… 余下全文

篇四 :二战风云读后感

《二战风云》读后感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山雨欲来风满楼。战争狂人粉墨登场,搅乱了整个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很多知识值得大家去了解,也有许多谜团等待大家解开它。

在二战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前苏联发生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希特勒在征服了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后,把眼光投向了资源丰富的苏联。19xx年6月,德军向苏联发动了闪电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苏联首都莫斯科。但在广大市民和军队的英勇反抗下,希特勒久战无功,不得不命令军队撤退,将目光投向了苏联的另一大城市——斯大林格勒。19xx年7月,德军抽出了80个师的兵力对斯大林格勒发起了进攻。斯大林格勒普通民众面对大敌压境的坚强不屈坚决抵抗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往往是一个苏联官兵倒下,便有一个市民跑过去拿起他的枪继续射击。在这场战争中,有许多不能忘记的英雄。其中一位苏联中士占据了一栋大楼歼灭了305个敌人和7辆坦克,并坚守大楼到战争结束。还有一个猎人的儿子,依靠一把狙击步枪消灭了240个敌人。大敌困城,衣食无源,斯大林格勒的民众没有被吓倒,他们抗争到底不肯屈服。11月初,苏联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并取得了胜利,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因此结束。在此期间,一共有五十万名苏联官兵和民众伤亡,而德国的伤亡则是达到了150万,还有一位元帅和26位将军被俘。可以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反法西斯阵营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点。

如果你要问我,在二战中最不能忘记最引人注目的人是谁,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是斯大林格勒的那些英勇奋战保卫国家的苏联民众。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将自己仅有的口粮交给了士兵们,他们忍饥挨饿却毫无怨言,更在敌人冲入城市时勇敢的拿起武器反抗敌人。在战争中,最胆小的羔羊也会变成最勇猛的狮子。这些在战争中保家卫国的普通人用他们最高尚的一面,写下了战争中最光辉的一幕。

…… …… 余下全文

篇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读后感 第一篇前奏

读《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第一篇 前奏

作者:(英)李德·哈特(Basil H Liddell Hart ) 译者:钮先钟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3-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苏台德地区属奥匈帝国领土。一大战后,奥匈帝国战败,苏台德地区归属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军事总司令希特勒,一心想占领这一地区。19xx年9月29日至30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首相)、达拉第(总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除此外希特勒还想从波兰把一战遗失的但泽港夺回后,作为“波兰走廊”疏通前往东普鲁士的通道。但波兰人似乎不买账,阻碍了希特勒的计划。由于波兰和德国不停地威胁捷克的后方,19xx年3月15日捷克总统向希特勒屈服,德国部队随即占领了这个国家。这一举动引起了英法两国的反感,并担心德、苏两国不久会形成军事同盟,便先发制人,对德宣战。而作为德、苏两国之间的缓冲国---波兰便成了替罪羊,19xx年9月8日德军闪击波兰。

感想:希特勒作为元首具有极敏锐的军事嗅觉,对未来的预判很有见地。

20xx年1月31日记录 Eric口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读后感第一篇前奏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二战》有感

读《二战》有感

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本书,对我有记忆犹新的深刻印象。追溯二战起因,终究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采取的“自救”行为。为了自己“发展”下去,他们不惜一切地发动战争。

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残酷:泪水、饥饿、鲜血、牺牲,我们对战争充满恐惧。无论是希特勒的铁蹄,还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战争带来的都是巨大损失。

不可否认,战争对于科学的某个方面的发展,的确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原子弹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明出来,二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战争持有肯定的态度。大量青壮年走向了战场,从事生产活动的人越来越少;科学家们正忙于研究杀人武器,平时为生产服务的各种研究停止了;大部分工厂在生产军事用品,日用品日渐缺乏。战争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后面,众多的不良因素日积月累,必然导致人民的不满,就算法西斯政府还想继续打下去,广大受害群众势必会奋起反抗。

二战过后,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战争结束的六十多年间,中国的崛起,欧洲的飞速发展与日本经济的腾飞,都渐渐让人们明白:只有拥有和平,才能持续的发展。

的确,在抹去战争的阴影后,人们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在和平环境中,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家放下了高悬者得心,又重新到生产当中,军队开始大规模的裁军,不仅为生产活动增加了新的劳动力,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军事开支;科学家重新开始了尚未完成的研究课题,加快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与应用;就连国与国之间也不再是敌对关系,而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伙伴”与“战略伙伴”。于是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新名字——“地球村”。 和平时期也会有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和平对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可以这样说:战争也许可以使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而和平却可以让社会全面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两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成果。只要共同努力我们就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二战岁月》有感

读《二战岁月》有感

一位叱咤欧非战场的将领,一位改变历史进程的将领,一位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将领,他就是德国三大悍将之一隆美尔,他集虎的勇猛与狐的狡猾于一身,成为二战中著名的战将。

隆美尔出生在纽伦堡,原本想当公务员的隆美尔却误打误撞的当上相伴他一生的装具兵,随后隆美尔叱咤整个西欧。他的第七装甲师号称魔鬼之师,在法国中心地带任意穿梭,他自己坐在最前端的坦克上,昂着炮口冲向巴黎,最后在凯旋门上升起了纳粹国旗。这次战斗中,隆美尔勇往直前,冲锋陷阵,在部队多次受到包围,他总能乐观向上、永不放弃,最后率部队冲出重围。这种精神打动着我,做什么事都要逆流而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19xx年1月,隆美尔来到北非,这是他人生辉煌时期,也是走向衰弱时期。隆美尔刚临北非就扭转了败局,在非洲荒漠刮起了隆美尔式的旋风,英军全面溃退。这次战斗,隆美尔做事果断、刚正不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向英军,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称号。隆美尔这种做事方法告诉我们做事要当机立断,勿不可优柔寡断,否则就会错失良机,而且会机不再来。

在19xx年8月,隆美尔迎来了他一生的劲敌蒙哥马利,这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悍将,却败下阵来。但隆美尔并不慌张,更不胆怯,他有序的组织部队撤离,撤回德国。不过这件事并为压倒隆美尔,很快他又出任B集团军总司令,在诺曼底一战中重创盟军,自己也受了重伤,但是他仍指挥战斗。他的那种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深

深的激励着我,他让我成为一名真正不放弃、不抛弃的男子汉。

隆美尔只活了55岁,但他有34 年都在军营。隆美尔虽为法西斯效力,但更显示出隆美尔的爱国与对国家的忠心。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如果撇开战争破坏不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领。

…… …… 余下全文

篇八 :血战太平洋(读后感)

《血战太平洋——瓜岛浴血记》读书报告 20xx年 8月15日,日本二战投降66年纪念日。恰好在这一天读完了伴随着美剧:《太平洋战争》一同出炉的二战回忆录体小说《血战太平洋——瓜岛浴血记》。不同于我以前读过的任何一本战争小说,这是我第一次阅读这个由太平洋另一侧国家之人书写的战争回忆,对军旅生活的细腻刻画,对处于战争之中个人的心理描写,对战争场面的惊心动魄和战争结局之残酷,都令人结舌地真实,这,就是凝聚了一个二战老兵真实回忆的作品吧,它恐怕会使我以前阅读的任何一本军事小说都难出其右。

19xx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21岁的体育记者莱基应征入伍,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自南卡罗来纳州帕里斯岛上的新兵训练开始,莱基经历了太平洋战争中最为惨烈的瓜岛之战、新不颠之战、贝里硫之战,历尽艰险、九死一生。

战争之惨烈与残酷深刻地影响了莱基。受伤退役后,莱基决定从一个亲历者的视角,真实还原太平洋战争。遂著《血战太平洋——瓜岛浴血记》。

新人军旅生活详解

在故事的开端,并没有开门见山地写战争的景象,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国内民众在珍珠港事件之后遭到打击,士气低迷的状况,体现出情况的紧急以及国家存亡的关头,人们踊跃参军的现状。我们的主人公就在此时节加入了美国海军陆战队。

在军训结束后不久看的这一段,我过去从来没有真正地体验过军队中的训练生活。阅读本书的前两章,似乎是给了我一扇面向此类生活的窗口。其中有严酷的军营训练、严格的军纪、严苛的教官,最受不了的是剃头,经历这一过程的新兵“懵懂地成为了一个穿着军装的号码”,不由得令人咽了一口口水。当然,也有足以让人笑上半天的,出现在士兵之间的恶作剧,以及战友一连被打了四次相同预防针的闹剧,展现着主人公在新河训练营等地艰苦却不乏充实的新兵军旅生活。古人云“古之贤人,贵在其真”。《血战太平洋》自然不是贤人所著,但是对于生活的乐观与率直,却也是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