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公众舆论》读后感

我读《公众舆论》

李普曼(1889- 1974),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60年的卓越新闻工作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新闻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李普曼这个名字对于我们学新闻的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因为他对新闻界的贡献实在是太重要了,以至于其后很多的学者所提出的理论无不渗透着他的观念。李普曼最有影响的著作是《公众舆论》,这部著作诞生于1922年,虽时隔近一个世纪,但不论什么时候重读,依然为之震撼、为之动容,深感启迪。他用多年从事新闻评论的敏锐的政治触觉,用从事作家的对文字的灵动驾驭,以及对新闻事件的烂熟于心和历史把握,成就了这部传播学领域里的经典著作。

一.主要内容

这本书主要分为八个部分,二十八个章节,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有关公众舆论的相关知识,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书作者以众多实例展示了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巨大差别,将外部的世界、媒体营造的虚假的世界和人们脑中关于世界的图像做了区分。我们对于现实认识越来越间接,我们自以为真实的东西,并非真实反映,而我们自身的诸多限制条件决定了我们很难直接地接触外部世界,加之我们头脑中先入为主的成见,问题变得更加不可把握。这些内容,即是作者在接下来重点分析的问题—到底是那些因素导致了我们认识真实世界的困难。

二.李普曼—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

纵观本书内容,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莫过于李普曼对公众舆论的质疑,认为“真实的外部世界”仅仅是我们的美好愿望而已。李普曼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我觉得李普曼的这个观点在全书中大致可以总结如下: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公众舆论》有感

读《公众舆论》有感

——每个人都在制造自己的舆论

经常听到有这样的说法:某人或某个组织XX语一出,立刻舆论哗然,迫于舆论压力,XX不得不公开道歉云云。似乎,“舆论”这个词巳经众所周知,甚至有点不言而喻的味道。刚学完公共关系学的舆论部分,我不禁问自已:舆论是什么?舆论是怎么产生的?舆论是一种意见的广泛流传还是大多数人的意见表达?媒介是制造舆论还是传播舆论?

带着深深的疑问,我怀着求知的心看了李普曼的《公众舆论》。看完序言,看完目录,我发现李普曼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是探讨“舆论”,而是探讨民主的实现形式,整本书对于舆论和民主关系的探讨都是基于李普曼所认为的,民主主义者对于民主哲学的假设前提——统治乃出于本能,因而可以由自我中心的舆论来驾驭。“舆论”既是他书的主角,也是媒介,被置于整个民主政治的运作逻辑之中进行审视,借由对“舆论”的经验分析,他提出拟态环境和成见的假说,以表明用舆论实现民主是不可行的。

粗略的看完《公众舆论》,虽说对舆论还只是模糊的印象,却更加清楚这世界的复杂、庞大,自已面对这样的世界时能力的局限性,自已的渺小与不足。尤其是李普曼这本书的核心——公众依靠传媒不足以认识整个世界,用舆论实现民主是不可行的。使我深刻的认识到这样的一个事实:新闻媒介和受众都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每个人都在制造自己的舆论。

在李普曼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三层世界:一、真实客观的现实世界;二、媒介为我们建构的世界(即拟态环境);三、我们脑海中想象的世界(即成见)。而舆论,基于现实世界,产生于“成见”和“拟态环境”的交汇之处。

从大的世界环境来说,按照李普曼的说法,“我们不得不从政治上去应付的这个世界,既产生于想象,也产生于见解,又产生于思想。”无论是想象还是思想,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世界本身就是庞大、复杂、多变的,而由于个人差异的存在,每个人所认识的世界更是大不相同。这个产生于主观的世界,也就是我们头脑中所认识的虚拟世界,换成李普曼的说法,就是“拟态环境”。李普曼认为,人不是直接生活在环境之中,人与环境之间存在一个拟态环境,而个人基于拟态环境的行动却作用于真实环境(即现实)中,这就使本就复杂的社会更加复杂化了。

…… …… 余下全文

篇三 :公众舆论读后感

拒绝还是接受,这是一个问题

在《公众舆论》中,李普曼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一个事实:我们是非理性的。不要对自身的理性抱过多期望,因为有一种特质如同影子一般紧随我们身后。无论你是总统还是杂货部小店员,不论你在决定关乎世界格局的大事还是仅仅在选择晚餐需要用到的材料,你都带着它去作决定,去生活。这就是成见。

现在看看你的生活,从最基本的数字开始。你走过这世界上多少公里的路程?你认识70亿人中的几分之几?你读过图书馆几百万馆藏中的几本书?即便你是个职业旅行家,我相信你留下脚印的地方在地图上不过几个点大小。即便你是个社交家,你认识(不谈熟识了)的不过中国一个小城镇的人口数量。即便你是个勤勤恳恳的读书人,你读过的未必能排满一个书架。庞杂,复杂,短暂,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特性。有限是我们不可摆脱的命运,每一个“我”都微不足道。可在微不足道的我们自己看来,我们的存在却具有独一无二的真理。

“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再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这就是我们处理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方式。既然这个世界不可能被完全理解,不如按照我们的定义去理解! 在李普曼看来,公认的典型、流行的样板和标准的见解都是造成成见的因素。并且,这些成见不仅难以克服,而且可以固化。一切道德准则都是固化了的成见。这种道德准则正如李普曼所言,包括范围极广。基督教的成见是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而不同教派又有不同的教义,不同的成见之间发生冲突造成宗教冲突。即使被柏拉图视为这个世界上唯一有意义的事情的哲学何不建立在自己的成见之上。柏拉图自身的思想大厦的最底层是对奴隶与奴隶主生而不同的规定。康德的哲学建立在先验理性基础之上。弗洛伊德学派从人的无意识出发。叔本华认定人生就是一场悲剧。儒家思想将这个世界定义为温柔友善。

由此看出,一切的理论体系无一不需要固化的成见作为基石。也许我们可以建立一套系统像记录天气一样记录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每件事情,我们自身不能探索到世界的真理,但对于整个人类而言,某一天总能够触到那个终极所在。然而,一个客观公正的系统本身就是个问题。审查和保密制度的存在,交往与机会的限制,时间和注意力的有限和不合理分配,速度、词语和清晰度的不确定??显而易见,我们有太多限制无法摆脱。所以,我们不可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真相。然而我们必需在这隐晦不明的世界上存在下去,并尽量做到有声有色。所以,正如托尔斯泰所言:如果没有上帝,就去创造一个。我们创造自己的世界观,行为准则,每一个选择的依据。我们需要一张地图能简明有序地指导我们的行为,而成见就是那个标尺。我们依赖我们的成见而活。

…… …… 余下全文

篇四 :《公众舆论》读书笔记

网络时代的公众舆论

——《公众舆论》读书笔记

一、内容介绍

公众舆论,仅从其字面上理解,意指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意见和态度。舆论的主体是公众,它是由社会上占大多数的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的个人组成的;舆论的客体是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舆论的本体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的评价性意见。

在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中,作者紧紧围绕公众舆论这一个概念,将其置放与社会政治的大环境中,通过追溯其起源以及探索它的影响等研究,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公众舆论这种政治现象的必要性和所谓的大众传播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和塑造力。此外,李普曼在本书中对成见和环境有着比常人更加深入的分析,并且认为二者对于舆论的形成及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这本书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如何形成舆论的问题,李普曼把舆论看成是人们头脑中的想象,从而肯定“刻板成见”在形成舆论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其次,在这本书中,李普曼还指出,由于世界太大,人们不可能直接地去认识每一个发生的事件,再加上国家检查制度的存在以及官方设置的保密制度等原因,人们往往生活在媒体提供的和自己所设想的一种“假环境”中,也就是一种拟态环境。最后,在舆论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上,作者把普通公民看成是“局外人”,认为他们既不了解情况,又没有理智。并且他认为只有属于社会贤能的少数人是“局内人”,这些社会贤能受过特殊训练,能够通过专门的情报机构得到准确的情报,作出明确的判断并且发号施令。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公共利益和舆论根本无法一致,并且公共利益只能由一个特殊的阶级来管理。”

在李普曼看来,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阻碍人们接近事实真相的因素。“它们就是人为的审查制度,社会交往受到的限制,每天能够用以关注公共事务的时间比较匮乏,由于不得不压缩成简短的消息而对事件造成的歪曲报道,用琐细的语汇表现复杂世界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最后,面对那些似乎威胁人们既定生活方式的事实真相时所产生的忧虑。”1这些都阻碍着公众舆论的形成,本书一直在向读者强调的观点即是,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

…… …… 余下全文

篇五 :《公众舆论》读后感

我读《公众舆论》

李普曼(1889- 1974),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60年的卓越新闻工作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新闻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李普曼这个名字对于我们学新闻的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因为他对新闻界的贡献实在是太重要了,以至于其后很多的学者所提出的理论无不渗透着他的观念。李普曼最有影响的著作是《公众舆论》,这部著作诞生于19xx年,虽时隔近一个世纪,但不论什么时候重读,依然为之震撼、为之动容,深感启迪。他用多年从事新闻评论的敏锐的政治触觉,用从事作家的对文字的灵动驾驭,以及对新闻事件的烂熟于心和历史把握,成就了这部传播学领域里的经典著作。

一.主要内容

这本书主要分为八个部分,二十八个章节,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有关公众舆论的相关知识,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书作者以众多实例展示了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巨大差别,将外部的世界、媒体营造的虚假的世界和人们脑中关于世界的图像做了区分。我们对于现实认识越来越间接,我们自以为真实的东西,并非真实反映,而我们自身的诸多限制条件决定了我们很难直接地接触外部世界,加之我们头脑中先入为主的成见,问题变得更加不可把握。这些内容,即是作者在接下来重点分析的问题—到底是那些因素导致了我们认识真实世界的困难。

二.李普曼—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

纵观本书内容,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莫过于李普曼对公众舆论的质疑,认为“真实的外部世界”仅仅是我们的美好愿望而已。李普曼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我觉得李普曼的这个观点在全书中大致可以总结如下: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公众舆论》有感

读李普曼《公众舆论》有感

《公众舆论》被视为传播学的奠基之作,是作者李普曼目睹了一战中各个政府为了自我利益在国际上大造舆论,对新闻和舆论的交流设置障碍,使民众得到一系列经过处理的信息的行为后,在19xx年写下的。

在李普曼看来,舆论只是政府用来操控公众意识,塑造公众舆论认知的一个工具。李普曼在书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拟态环境”。因为一个人的感知范围有限,穷其一生也不能完完整整的感知我们所生活的真实的世界,所以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所了解的,是一个由人与人之间,与媒介之间交流编织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和真实世界是存在差距的,它只是真实世界经过或有意或无意的种种加工之后所投射出来的一个镜像。人们对这个镜像世界的感知,无疑是与真实世界存在一定差异。

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政府有机会按自己的意愿改造民众对真实世界的认知。政府在信息的传播中扮演了一个“把关人”的角色,在当时的年代,信息基本是单向传播的,舆论沦为了政府的工具。民主政治存在的前提就是政府能够受到有效的、反映民意的舆论监督,然而事实是用来监督政府的工具变成了用来改造民众认知、价值取向等等的工具,李普曼在书中表达出了对有效的新闻机构的绝望,认为真正的舆论是不可能的,这是由于“成见”和“刻板印象”的存在。

关于“成见”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按照他的价值观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本身就是一种成见,这些个人受教育程度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文化环境不同,家庭环境不同等等因素都使得人们在看世界时无法抛开成见,可以说,成见就是个人在对待一件事物的主观因素,这是人人都无法避免的,任何规则体系实质上都是成见的体系。

而“刻板印象”则更加光法,“刻板印象”有来自个人的也有来自集体的,有个人塑造的也有集体塑造的,它是一种人们对事物好恶的简单判断标准,许多集体的刻板印象也是在这个集体中通行的准则。

在现代社会,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舆论只是一个工具,公众能够参与舆论甚至制造舆论,但是舆论依然是民主政府用来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利器,公众能够使用的舆论力量少之又少。

…… …… 余下全文

篇七 :公众舆论读书笔记

《公众舆论》读书笔记

《公共舆论》作为传播学奠基之作,由传播学大师李普曼于19xx年创作而成。《公众舆论》在传播学领域具有难以比拟的权威地位,它第一次对“公众舆论”这一概念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并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回答了诸如舆论从何而来、如何形成、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何为公众舆论等一系列的问题,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对于本书的阅读其实是一件奇妙而心绪复杂的事情。这种经历就像是在水上泛舟漂流,在水流平缓之处,闪光的思想和绝妙的思辨如两岸风景,缓缓映入眼帘,可以被平和地接受和欣赏,并令人不禁在心里暗叹其妙。然而到了水流湍急,谷狭岸窄之处,流速陡然加快,暗礁碰撞,令人胸闷紧张,思维磕磕碰碰,抓头挠腮,直叹语句艰涩,角度转换突变,作者的思维实在不易跟上。

必须承认的是,笔者的确能力有限,阅读此书时多感吃力,只能对自己努力阅读之后所得的浅薄的、最主要的、宏观的认识加以介绍。

一、 写作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政府为了取得胜利,利用宣传机器在国际国内大造舆论,进行大规模而强有力的战争宣传。大量的战争报道虚假而带有偏见,对受众认知世界产生很大影响,由此刺激了李普曼对于“拟态环境”的构思。在战前战后的参战和分赃中,出现了一系列有悖于传统道德约束的问题,却被媒体和当局巧妙地遮蔽了。在整个媒体参与营造的虚拟环境中,一方面,普通公众由于信息和资源的匮乏,无力认清事实真相,另一方面,精英阶层对整个局势进行强有力的控制,这一强一弱的对比在这个历史阶段被突出表现出来。本书即从民主政治如何施行的角度对舆论问题进行探讨,因而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很强的政治评论色彩。

二、 本书脉络及作者主要观点

本书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为:导论----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对外部世界的研究、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民主的形象、报纸和有机化情报。

对于本书的脉络作者已在导论部分为我们讲解清楚。他认为,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这些对人类群体或以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着影响的图像,就是大众的舆论。前五章先首先探讨的是这种内心的图像何以能够诱使人们在外部世界发生关系时频频误入歧途。

…… …… 余下全文

篇八 :《公众舆论》读书心得

《公众舆论》读书心得

《公众舆论》这本著作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它至今在传播学领域保持的着权威地位。这本著作以独特视角解读了舆论在传播学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公众舆论》这本著作中,李普曼的主要观点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公众舆论》里一个主题就是人们无法自觉形成公众舆论,无法处理公共事务,人们多数关注自己,关心自己,除非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对于《公众舆论》这个观点和看法,我其实完全赞同的。就拿我们一直在关注的民生新闻来说。所有的民生新闻都强调互动,但这种互动并不是有意义的有效的互动,百姓抢着上电视,爆料、投诉、发表意见,有多少是真正有价值的?恐怕更多的是为了好玩、图新鲜,而媒体也为了拉近与观众关系,吸引眼球,乐得打互动牌。 在《公众舆论》关于报纸概念的那一张,写的非常的切合实际,它整体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观点:“新闻的作用只是突出事实,只

是萌芽之后的事,人们不应该将太多的道德责任寄托在新闻上,因为新闻工作者也是要生存的,新闻工作是一种职业,新闻不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更不应该成为代议制度,它像一束手电筒的光,对准哪里哪里才亮,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他强调了新闻最核心的定义是尊重事实,凸显事实,即使在当今新闻工作作为一种职业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更加在意新闻的客观事实性,对于这点,我是赞同的。 李普曼在《公众舆论》这本书里有一个非常深入的思考,即个人利益与自我中心的人思考。李普曼在这个方面的思考上,非常精辟,切合事物的本质,他认为:“人这种生物实在是太复杂了,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要想这么多世界统一起来,除非是发生世界大战那种特殊情况,否则真是很难。就算统一起来,也是同床异梦,各怀鬼胎吧。”这个也从侧面指出了公公舆论的威力。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