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D国贸082 潘剑 510834226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小说作品,但流传至今,却没有任何隔阂感,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

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伟大胜利。场面壮观,结构清晰,具有强烈时代感。 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

…… …… 余下全文

篇二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后感

读《战争与和平》,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但此作品的深意,我并未完全读懂。

初读《战争与和平》,唯一吸引我的只是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托尔斯泰-把故事安排在战争与和平间穿梭,和谐的宴谈与混乱的战争场面交替呈现,整个故事却仍井然有序,分毫不乱。托尔斯泰对高难度大场面的描绘似乎把握自如,无论是宴会,舞会,或是战争,描写都极其细致入微。每每一读,总让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他善用精简的语言将人物的性格心理充分表现。他的作品中,字里行间始终透出质朴之气却又与众不同,从而造就了他作品的独特。

再次细读《和平与战争》,渐渐地,我发现其涉及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等各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也是托尔斯泰的思想结晶所在。托尔斯泰一生始终在思索和探寻,环境的变迁使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信仰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和平美好的环境中,他追求善和美;在面对残酷的战争时,他的思想又一次经历着洗礼,他曾把美好的情感屈从于战争的现实。然而,始终不变的是,即使面对战争,他的内心仍在关心那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关于精神与永恒的问题,他多次借以作品中皮埃尔和安德烈的大脑来探索,借以他们的谈论来商讨。

作为思想家,托尔斯泰也矛盾与彷徨过,他的思想的逐渐成熟,也像《战争与和平》的小女孩,经历过几场所谓爱情后成了一位不修边幅却更成熟沉稳的母亲;随和善良、无贵族架子的皮埃尔,有私生子变成继承人,由不敢爱变成婚后幸福的丈夫,也更有责任和担当;安德烈冷峻聪明,但欠缺宽容,在经历爱情失败后,他在战争中死去,在死前,他也得到彻底的醒悟。

其实,思想的产生与提升,是需要磨练的。托尔斯泰身为贵族,却蔑视贵族的腐朽享乐,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他的思想觉悟使他意识到世界的不公,他希望能帮助农民等下层阶级,却得不到农民的信任,也得不到世人的理解,连家人也同他产生了隔阂。托尔斯泰不如意的经历,似乎是成就他不平凡的思想的关键,也成就了他的多部文学巨着。

…… …… 余下全文

篇三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高健 安全工程(2)班 20097340

最近读了一本书,书中讲的是十九世纪初,历史在俄罗斯掀起了滔天巨浪;在欧洲所向无敌的拿破伦,开始把他征服的目标指向这里,于是一场残酷的战争爆发了。这个时代,俄国还在沙皇主政的社会,虽然整个国家并没有太大的自然灾害,但是拿破仑的入侵使得这块美丽得土地到处布满战火。我读的这本书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利用这样的历史背景些出的最伟大的作品-《战争与和平》。这本书全书内容浩大,前后花了托尔斯泰七八年的时间才完成的。故事仅出场人物就有五百多个,而且个个人物性格鲜明;而从血战、国王会议、贵族生日、葬礼、舞会、狩猎到农民生活等种种场面的描写,则几乎把十九世纪初俄国的政治、社会事件包罗其中。这本书拿破仑的战争是全书的中心。但是托尔斯泰想写的并不是战争本身,而是战争给灾民带来的苦难。

这本书拿破仑的战争是全书的中心。但是托尔斯泰想写的并不是战争本身,而是战争给灾民带来的苦难。俄罗斯及它们的统帅库图索夫是如何抗击拿破伦入侵所要真正表达的用意。 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托氏清楚地认识到了,一些帝王领袖和英雄人物其实没有创造历史,而是实现历史规律的一个被动的重要棋子罢了。他认为人群是最重要的,英雄帝王等人物的改变历史的行为往往是受人群意志所制约,

所引导。成功的英雄,是顺应了人群的意志,并将其付诸实施,在实施中,又时刻受其左右和修正。 总之这个问题太复杂了,需要专门用毕生的精力和头脑以及人类所有相关的间接经验去加以研究。绝不是什么胡思乱想就可以触及到的。现在他学会了在一切之中看见伟大的、永久的、无限的东西,因此,自然而然地,为了看到这个,为了享受这种观察,他抛弃了一直到现在他从人们的头上观察远方所用的望远镜,高兴地观察他身边的永远变化着的、永远伟大的、难理解的、无限的生活。他看得愈近,他愈是心安而幸福。 从前他说话很多,当他说话时,他便激动,并且很少听人说话。现在他很少说话不停,并且善于听人说话,所以人们乐意向他说出内心的秘密。 一般来说,人到了老年才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而这个我对之心存好感的诚实且有思想的彼埃尔经历了一个人生中的大变故,受到了一次强烈的人生冲击后,思想也提前成熟了。虽然较之少年老成的安德莱成熟得晚。 其实,确实是这样,那时我刚大学毕业不久,常常看到的是人们的愚昧丑恶劣根性等等,常用罗曼·罗兰的那种理想主义眼光去鞭鞑社会,向往理想的全人类的新社会。可老托的这段内容给我的触动很大。人群中有美好的东西,应该低头倾听。而且你会因为在倾听的过程中而发现美好的东西,同时也使自己的心中产生莫大的幸福感。 历史说,“机会造成局面,天才利用局面。” 但什么是机会?什么是天才?

…… …… 余下全文

篇四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读《战争与和平》后有感

好不容易在学校的图书馆借到《战争与和平》全套读本,却发现足足有四大本,本打算就此放弃,可是想起老师对这部巨著的推崇,还是耐着性子把书通读了一遍,读过之后,觉得自己真的是受益匪浅。

因为自己可能因为不喜欢战争的缘故,每次看到有关战争的情节都会跳过去,这样大概的看了一遍,虽然基本上看完了,但并不细致,尤其是最后关于历史的推动力部分。但是总会有自己的体验和感知。英国作家毛姆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称赞《战争与和平》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我想我是无比赞同他们的观点的,在我看来,它是我所看过的所有文学作品中最恢宏、最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

名著的魅力不在于它能让人说出有那些好处,而是让人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忘怀,仿佛有种声音始终萦绕在耳畔,挥之不去。

在这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安德烈公爵。他有睿智的头脑,有深沉的思想,时常会思考人生。比如其对爱情与婚姻的思考,与皮埃尔对宗教、人生的追讨,其深刻的哲理总是叫人佩服。他认为人要为自己而活,不应该被束缚,这正体现了他与当时的宗教思想的对抗。他还有冷静与理智的情感。总之,在我看来他一直是这部巨著中的第一男主角。

小说中的另一个的主人公,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战争中到战争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被释放、从刚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

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变化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

娜塔莎,早年的她活泼灵动,能歌善舞,热爱自然,却因不甘于寂寞而导致盲目去爱,后来在种种磨砺中成长起来,渐趋于端庄忧郁。婚后淘洗掉早年的爱好与虚荣,成为不修边幅、安于平淡的贤妻良母。

从这部书中,我感到了作者表达了一种永恒,自然和人类精神的永恒。安德烈公爵和皮埃尔是书中的主人公,他们的身上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书中,作者多次描绘了美丽的自然,而这一切又是多么和谐地和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相呼应。自然是永恒存在的,它有着自身运行的规律,并不因人事变迁而有丝毫改变,自然的美与不美纯在于注视它的人的内心感受而已。人富有感情,感受着世事纷扰,感受着名利分争和爱恨情仇。如何超越尘世平凡的生活,让心灵达到一定的高度,让精神到达永恒,书中的主人公通过注视那广阔无垠的天空,那遭受雷电后依然有着生机的橡树,从自然的力量中感受到生命的本质,从而使自然和精神成为一体。

…… …… 余下全文

篇五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书,书的名字是《战争与和平》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才看了几页我就爱不释手了。

翻开第一页是前言,光是前言就让我有很大的启发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是通向成功的要决,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自己广泛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将来为建设祖国,改造世界尽一份力”。

这本书让我了解战争的可怕,让我有坚持不懈的勇气,安德烈公爵在得到会战的命令时他就明白了,战争是极其残酷的,父亲突然去世加上法军入侵并占领了俄国半壁江山,这些不幸对他打击太大了。

战争让那些无辜的人死的太多了,每次看到步兵的队伍在硝烟中消失了,我就禁不住难受,天亮了太阳却被硝烟挡住了,他们还在激战枪炮声和临死的人的叫喊声,渐渐的、熟悉了,那无情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止?

唉!战争让无数人牺牲的战争啊!我真的非常同情他们,我似乎也感受到了忍饥挨饿、筋疲力尽的感觉那时谁都要学会坚强。如果我们和平的在一起世界将会怎么样?人们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在一起这些要求一点也不过份吧,为什么为了一点摩擦、一点虚荣就搞的天翻地覆的呢? “和平”让人们多么向往的字眼啊!

啊!战争、和平!

…… …… 余下全文

篇六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列夫 托尔斯泰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

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 …… 余下全文

篇七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

一.作者简介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一座令人景仰的圣山,人们将他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继古希腊文学,莎士比亚之后的第三个高峰。列夫· 托尔斯泰 (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1844年在喀山大学学习东方语文和法律 ,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后来因不满学校教育辍学回故乡 ,致力于改善农奴生活的工作。1851年随兄参军,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 ,并在战争中开始了创作。第一部著作自传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与其后写的自我分析的日记 ,为以后的创作作了准备。之后发表了军事小说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中篇小说 《一个地主的早晨 》 、《哥萨克 》等。19世纪 60至 70年代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旺盛时期,《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 》 是他创作思想探索的总结。这三部里程碑式的名著和其他数十部各种文体的力作 ,为后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译者简介

《战争与和平》这本著作影响深远,被翻译为世界上的多种语言,我看的这个版本是著名翻译家刘文飞先生的作品之一。

刘文飞,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河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著有《诗歌漂流瓶》、《墙里墙外》、《阅读普希金》、《伊阿诺斯,或双头鹰》等专著十余部,另有译著20余部,论文和各类文章百余篇。

三.作品背景

《战争与和平》,仅从小说的题名来看,这就是一部史诗。自人类出现以来,战争与和平便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题,如同生与死、爱与恨之于个人生活一样。托尔斯泰的小说广泛地描绘了自1805年至十二月党人起义前夕俄国社会生活的画面。这里的“战争”,是指1805—1812年间俄罗斯与法兰西之间断断续续的战争,直到库图佐夫率兵彻底击退拿破仑;这里的“和平”,是指这段时间里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从贵族阶级的舞会、出猎,到普通士兵的战斗生活和农民的日常劳动。作品以1812 年的俄法战争为中心 ,展现了前后二十年间 (从 1805年到19 世纪20 年代初十二月党人运动酝酿时期) 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

…… …… 余下全文

篇八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

读《战争与和平》很舒服,不仅因为作者语言描写上的顺畅,更在于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了很多与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相契合的地方。从我自己看来,作品之所以有价值阅读,可能就在于作品能够给予显示以启示,无论这种启示是正面的借鉴还是反面的提醒。

皮埃尔和安德烈有过一场争吵,他觉得安德烈只是为自己活着实在难以理解,他在共济会的影响下,认为应该努力求得自身净化,为他人,爱邻人。从这里,隐约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修身养性,推己及人,忠恕之道甚至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书中关于战争的描写,也有很多和中国人体验相符的地方。尼古拉参战受伤之后,想到了家里的好,发出了我为什么要到这里来的疑问;安德烈也对自己参军作战的目的产生了怀疑:到底为谁作战?这样的一些思考在中国同样有过发展,中国人也有所谓“一将功成万古枯”的叹息,也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反思。甚至于书中多处可见的关于人民战争、游击战争十分纯洁和强烈的民族感情的描述,恍惚让人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生死危机关头所发出的“救亡图存”的最强音。更有甚者,战争几近结束之时,面对军队大量的减员,书中竟然会有“剩下的全是菁华”的感叹,抑或是振奋人心,一扫颓气的激励,这种种不能不让人想到长征结束后毛泽东对于中国红军的种种描述。

这本书太多的地方能激起人关于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历史、文化的联想。50、60年代的翻译文学已经内化在中国现代传统之中,不知道中国的读者们是否从这些翻译的经典中看到了我们久远的传统和不久前这个国家有几许相似的经历;甚至于再往年推,革命战争年代的人们读这本小说是不是从中汲取了很多可供中国革命学习的地方;再往后,80年代的人们热衷于读这些经典,比如说战争与和平,其中是否也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并引发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中国现代传统,也即20世纪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在有什么关系?这其中是否还有一些可以作为精神传统滋养下一代?”从第一个问题看似很自然地过度到第二个问题,然而我不认为这样,甚至于如果把这两个问题过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会影响我们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如果这么推理可能要好很多: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传统的种种因素中,集中到本次讨论的范围也即那些文学经典,是否还有很多值得今天的人借鉴学习的地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要反思为什么包含了很多经典要素的作品在今天不能再引起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