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史铁生有感

读《病隙碎笔》有感

读史铁生,那洗尽铅华的文字,,我一点点领悟到生命的意义。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生病治疗时期的点滴感悟,语言平易近人,苦苦思索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

然而,他不是神的孩子,他也痛苦过,无奈过。双腿瘫痪的打击曾一度使史铁生在人生的低谷徘徊,直到一直关爱自己的母亲吐血身亡,并留下那句沉甸甸的遗言:“要好好活......”,才将他对生活的渴望重新唤起。于是,他到地坛去寻找生命的痕迹,去重拾儿时那些凌乱且带些悲痛的回忆。他也开始学着去领悟母亲遗言的真谛。

或许是上天的眷顾,或许只是合欢树带给他的一点点启示,他竟真的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我不知他是如何将生死看的如此淡薄,他说过,死是一个不必急于求成而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啊,生是不同的开始,而死却是千篇一律的华丽收场。这种对生死领悟的深度和广度,让他从生病的噩耗中站了起来,没有被病魔击倒,坚强地生活着!

李泽厚说:“哲学探索命运,文学表达命运,宗教信仰命运。”《病隙碎笔》开始的第一句话就谈及了命运。“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我们常听说,“人生如戏”,史铁生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得十分准确。生活,原本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

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史铁生承认生活存在差异,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从那些洋溢着阳光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病痛、残疾,他并没有自卑与怨恨,而是以他豁达乐观的心态理智的去面对。一个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躺在透析的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他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他的身体里去的人,他如此坚强的活下来,并将他的感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命运呢??

人生就像一场旅程,从黎明出发走进黑暗,风光旖旎,我们可以驻足观赏,荆棘遍地,我们可以披荆棘奋勇向前。即使曾经被命运捉弄的遍体鳞伤;即使现在在不知名的角落忍受着别人的冷嘲热讽,社会炎凉;即使希望的曙光久久不愿出现,明天或许会更迷茫......但请相信,只要心存一份信仰,就会迸发出振奋人心的力量!即使,等待的时间,会很长很长......

…… …… 余下全文

篇二 :史铁生文集读后感

生之无息,心尚足矣

——读《史铁生文集》有感

“夜晚,我们仰望满天繁星,当流星在天空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我们不会想到,有一个只能用头脑工作的人,正在为揭开宇宙的奥秘而沉思。阳光明媚的日子,当我们泛舟湖上,在碧波清风中流连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想到,在幽深的湖底探寻的是一个身体截瘫的人??残疾人甘愿忍受痛苦,展示自己生命力量的欲望,或许是健全人所难以想象的。活着就要创造,就要探索,即使肢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发。”

——题记

一零年的钟声敲响最后一个尾音时,所有的生命都雀跃着迎接新的开始,但中国文坛上却有一颗流星悄然陨落,在最壮丽的年华里。

他是史铁生。

曾几何时,他像一只受惊的狮子仇视着周遭一切;曾几何时,他爱独坐在玉砌雕阑已坍圮褪色的地坛里,听雨燕寂寞高歌,思考死亡;曾几何时,他会因病痛的一连串打击泪丧绝望,感叹人生悲哀。

繁华褪尽的地坛里花草虫鸟顽强的生命力振颤了他的内心,他不再把病痛当作光明前途中的桎梏,而把它放在同台竞技的对手位置上,看病痛阴影更大,还是自己毅志更强。他无法像刘翔那样跃过鲜红的终点线,甚至连个孩子也赛不过,但他的思想不停,像雄鹰一样轻盈坚定,想夸父一样执着前行。他用细腻的笔展触坚毅的心,在文坛里打造出一片落在玉壶里的冰心。

从《务虚笔记》、《我与地坛》到《病隙碎笔》。他到古园里去了,我们也随他到那古园里去,去他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他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因为他有一具残疾的身体,更因为他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一个原本健全的人,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那种痛苦和煎熬,那种绝望和惊恐,足以让人崩溃。

在活蹦乱跳生机正蓬勃的20岁上遭遇截瘫,经历过求死而不得的炼狱之后才动笔写作。他,有着比目前任何一个名熟脸熟的作家更多的冥思。

他几乎无时不在思索,而思索的内容就是上帝是神灵是命运,因而也就是关于死关于天堂关于地狱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的伟大话题。“我向往这样的写作——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他的文字于是苍凉悲怆,在这种苦苦的思索中孕育出他那些震慑人心魂的句子。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史铁生著作有感

读史铁生著作有感

《说死说活》探讨人生的意义,谈论生死的界定,谈论人生的价值

《给盲童朋友》一切外在的艰难和阻碍都不可怕,只要我们的心理是健康的,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到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到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合欢树》中史铁生埋怨自己没有在能摇着手推车时去看看合欢树,那是母亲亲手种下的,对母亲的怀念也从那时开始。

<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史铁生把他的新作题做《病隙碎笔》,我知道有多么确切。他每三天透析一回。透析那一天,除了耗在医院里的工夫外,坐在轮椅上的他往返医院还要经受常人想象不到的折腾,是不可能有余力的了。第二天是身体和精神状况最好(能好到哪里啊!)的时候,唯有那一天的某一时刻他才能动一会儿笔。到了第三天,血液里的毒素重趋饱和,体况恶化,写作又成奢望。大部分时间在受病折磨和与病搏斗,不折不扣是病隙碎笔,而且缝隙那样小得可怜!

然而,读这本书时,我在上面却没有发现一丝病的愁苦和阴影,看到的仍是一个沐浴在思想的光辉中的开朗的史铁生。这些断断续续记录下来的思绪也毫不给人以细碎之感,倒是有着内在的连贯性。这部新作证明,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不是一个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他的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神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又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写作之夜”依然充实而完整。对此我只能这样来解释:在史铁生身上业已形成了一种坚固的东西,足以使他的精神历尽苦难而依然健康,备受打击而不会崩溃。这是什么东西呢?是哲人的智慧,还是圣徒的信念,抑或两者都是?

《病隙碎笔》

…… …… 余下全文

篇四 :史铁生文章读后感

[史铁生文章读后感]

《史铁生作品集》读后感

《我的梦想》读后感

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文中写了一个重病缠身的母亲,为了儿子能坚强地生活下去,隐瞒了自己“到了那种田地”的肝癌,无微不至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最后母亲猝然去世,连最后一面“我”也没有见到,只能给“我”留下了无尽的伤痛和怀念……

母爱是包容的,史铁生文章读后感。“我”因为难以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失去双腿,脾气变得异常暴躁,“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但是“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我学了这篇文章以后,被这位母亲深深地打动了。多么伟大、无私的母爱啊!于是,我想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我的妈妈也是多么地爱我呀!虽然有时候我会嫌她太罗嗦了,但这不正是母爱的表现吗?

多动人多催人泪下的伟大母爱故事!仔细一想,世界上的母亲哪有不爱儿女的呢?母亲们不辞劳苦地养育自己的儿女成人,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却不是图报酬,有时甚至连一句感谢的话都得不到,但她们什么时候抱怨过?她们还不只是一心希望自己的儿女成才?每个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无论他们多任性放肆,母亲们总会容忍他们、包容他们、体谅他们。尽管有时儿女们犯了错、母亲责骂他们,还不一样是为他们好吗?母亲们就像一把把不闻不问的雨伞,永远为儿女们打开着,为他们挡风挡雨;母亲们宁愿自己受风雨摧残,也不愿意让儿

女受到一丝伤害。母亲们对儿女说的任何一句话都是善意的,希望给儿女们指出一条光明的路。母亲们但愿永远陪伴儿女共度时光,但她们从不自私,从不把儿女硬留在自己身边,而是永远在儿女的身边当“守护神”。

其实母爱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是母亲觉得这样做对孩子好她们才会去做的。亲爱的妈妈,如果长大了我是诗人,我一定会赞美你;如果我是歌手,我一定会歌颂你

…… …… 余下全文

篇五 :史铁生文集读后感

《品读史铁生——行走的灵魂》

“灵魂先于身体早衰是让人羞愧之事” ----马可?奥勒留

史铁生,生于19xx年,20xx年12月31日去世。有人说,这

是一种圆满,我想,这次也许真的是上帝的一次怜悯,一生苦难终

于换来一次完整。

他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第一次接触他的文字是在高一,当我第一次知道他的时候,正

是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有人说,如果你被某些文字感动,必定

是和作者产生了共鸣,因此偶而想起,会有种“君生我未生,我生

君已老”的感觉。

他的故事以悲剧出发,却又暗含力量;他的散文源于生活,情

真意切,富有哲理。在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中,《我与地坛》、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作者自己在北京地坛和在延安插队时的真

实生活的写照。其中涉及母爱,理想,以及对生命的多重思考,其

中《我与地坛》我看过三四遍,也是非常喜欢。虽然有人说过这样

一句话”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何谈世界观“,但是史铁生在轮椅

上思考了15年,从生活的细节出发,感悟到许多人生哲理并用文字

清晰的记述下来,鼓励了无数人,尽管没有说走就走的旅行,但他

的灵魂从未停止脚步,并且帮助许多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昼

信基督夜信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好运设计》这几

篇是我比较喜欢的,最初看的时候也是因为这几篇而深有感触。其

中记忆最深的就是那句“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无论怎样

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那时在各种压力下看到这种触动人心的文字

便想“既然连死都不怕,何必害怕活着,而且一切将归于虚无,又

何苦害怕犯错。”《好运设计》中以一种假想的方式让人看清抱怨

的弊端,抱怨的无用,从而鼓励人们正视生活的种种磨难,感恩生

命。

当初最开始看他的文章我总是在找关于生和死的问题,因为自

…… …… 余下全文

篇六 :史铁生命若琴弦读后感

史铁生《命若琴弦》读后感

“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从哪里去”,这就是人生。

史铁生先生笔下的命若琴弦讲述了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瞎子师徒,年轻的徒弟经历了爱情的幻灭,年老的师傅更是被击破了一辈子最大的希望——在生命的终结之前看一眼这个一直在黑暗充满希望幻想色彩的世界。他们都历练着痛苦,但最终他们都顽强地踏上了人生之路。老者将希望重新传授给徒弟,给年轻人的未来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两代人的故事,代表着生命的延续与轮回,也寄寓着浓厚的宿命意味。老者苦苦坚持弹断一千根琴弦,取出治盲药方,为的就是看一眼这个他从没见过的世界,可是事实是残酷的,说了一辈子的书,最后才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是一张白纸,但同时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他师傅曾经的良苦用心——“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于是,我们看到师傅对于徒弟的良苦用心,他们踩着彼此的脚印,就这样一步步的走下去。宿命不断的轮回,现实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当支持着他们唯一会下去的目标,在现实与希望的催击下悄然滑落,他们苦苦追求与艰辛营造的美好世界顿时倾塌,此时此刻他们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眼前的虚无,而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同样,扎根于他们心中的心弦也需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这紧绷的过程弹奏心曲。而此时对与他们希望追求支持着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顽强的走完生命的终结。对于我们,目的本来没有,但虽是虚设,可非

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倘若目的不明确,心弦如何能拉紧,拉不紧心曲又如何能弹响呢?

师徒两代人的盲目和孤独,是人在宇宙中困境的体现,他们顽强的求生,则投射着人类自强不息的精神。其实,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中,掺杂了许许多多的无奈与痛苦,自身的力量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坚强的走下去呢?那就必须找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也许有人说,虚设的目的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可能实现,到头来也是一场空,也许只能像老者那样的伤心与绝望。但这并不意味这一生失去了意义。虽然他最终也没睁开眼看看彩色的世界,但也不是白活。当他穿梭于大山深处为村民说书带来外界世界的新鲜事儿的时候,不仅给寂寞的山村带来欢乐,同时也给予他心灵上的安慰。当我们站在生死边缘的时候,回想这一生,你会认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忙忙碌碌的奔波到底是为了什么?回首走过的路,欢乐,痛苦,挣扎,感动,温暖交错相知,饱含了生活的真实切身感悟,这就足够了。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

…… …… 余下全文

篇七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

吉首东 宋昭

最近我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部散文不仅让我欣赏到了语言的魅力,更让我领悟到一个残疾人对于生命的冷静思考。

如果不看作者简介的话,我完全想象不到这是出自一个残疾人之手。作者在最美好的年华,双腿截肢,遭遇人生的巨大变故。可是却完全看不到他对生活的绝望,甚至是些许的抱怨。

在他的笔下,文字是那么灵动:“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中;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急行而去;······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换做是我,我可能会写自己有多么的痛苦,或者夸自己多么坚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仿佛这世界上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但是作者却抛开着一切不谈,他不写自己怎样痛苦地挣扎,尽管他却是经历过,忍受着。他只是自己一个人来到地坛,看着屋顶的檐头逐渐退去了颜色,看着地上的昆虫在慢慢地蠕动,看着地坛里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有时合上书,透过斑驳的阳光思考生存的意义。这是需要怎样的坚韧!与他的命运比起来,我是多么的幸运!我还有爱我的父母,我不会像他一样只考虑自己,而全不顾家人,最后只留下叹息。

作者笔下的地坛是个包罗万象的小世界,准确地说地坛里发生的一切都没逃脱作者细腻的眼光。

病痛,让作者以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在这个地坛里,早些时候还能看到一个大妈,她伫立在角落里,用一种不安的焦急的眼光望着里面一个摇着轮椅的残疾人,可惜她后来不在了;还能看到一对经常来散步的夫妇,那位妇女挽着丈夫的手臂,从中年走到老年;在清晨能听到小伙子嘹亮的歌声,开始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后来是“卖布嘞”;还有一个每天围着地坛跑的年轻人,听说成绩还不错,只是因为犯了点“错误”,没有公开过他的成绩,直到有一年得了第一名;还有一对捡“小灯笼”的兄妹,后来才知道那个漂亮的女孩是个智障。

这些故事看似毫不相关,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思考,比如默默的母爱,简单而平淡的爱情,对于挫折不幸的乐观的生活态度。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要健康地,平安地活着,这也是作者一直在寻找的问题的答案。

…… …… 余下全文

篇八 :日常生命观 读后感史铁生

有时候喜欢或者熟知很久的名人,自己却没有拜读太多出自他之手的太多文章。幸得这本书,一次性地了解了更多的史铁生。最初认识史铁生是通过小学的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一直到现在也记得这篇文章,记着这篇文章主要是三点:主人公是一位残疾人;主人公暴躁的脾气;这位母亲躲在旁边偷偷注视的痛苦的眼神。

文章是史铁生母亲逝世十年后为纪念母亲所写,然残疾却是那时刚开始。一个健步如飞的人突然再也不能走路,于谁来说都是灾难性的打击,且直到去世也不知导致瘫痪的病因是什么。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不错,后来史铁生想通了,他不再哀怨上帝的不公,不再艳羡别人完整的体格。他说:”史铁生不过是我曾居住过的一具肉身罢了,一架骨骼,一套脏器,四肢,五官,血管,神经和一个大脑。而这一切又都不过是细胞的组合,看起来好像一直都是他们,但实际上呢,新陈代谢早不知道有多少回了。”肉体不过是这辈子灵魂借宿的宿主,精神不灭即永生。所以他说史铁生≠“我”,当史铁生的肉体生病时,“我”并没有生病。

当沉浸在作者的笔下,不禁为作者的命运潸然泪下。21岁风华正茂之际瘫痪,妹妹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母亲便撒手人寰,然尿毒症也接踵而来,上帝根本没有给史铁生喘息的机会,每周的透析折磨着他的肉体,却始终不灭他的灵魂,所以我们才有手捧此书拜读的机会。当看到史铁生患病多年的座右铭——把疾病交给医生,把命运交给上帝,把快乐和勇气留给自己。不禁再次为他的精神折服,看透生命的意义,不执着于生,也不再畏惧死亡。坦然快乐的过好每一天,所以他说自己昼信基督夜信佛。基督教会人们如何面对生,而佛家侧重怎样看待死。

上帝给你关上一道门,总会给你开一扇窗。有的人会颓废不前一蹶不振,错过这扇窗;而有的人绝处逢生凤凰涅槃,走上另一条光明未来。史铁生当属后者,生命的意义在这位“巨人”身上彰显的淋漓尽致。

史铁生的生命观,在此书的字里行间表露无疑,每种思想都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若你觉得受困于一张轮椅,思想文字就变得狭隘,那倒是读者自己狭隘了!史铁生眼光长远,社会经历宗教经济各方面都有独到见解,从书中便可窥得。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