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从张学良读书养生说起

从张学良读书养生说起

文章来源:有问必答健康社区 2005-1-29 13:22:41 文字【大】【中】【小】

张学良到台湾后,便一直在读书与养兰中度日,他的寓所总有朗朗书声,每天清晨都能见到他在兰园中劳作。这些是非常适合老年人的活动形式,于健康长寿大有益处。张学良从青年时代起就酷爱书画,自藏自娱,尤精鉴赏,常与书画大师张大千聚会交流。他认为,对于养生读书似乎比滋补营养更胜一筹。

读书是一种涉及全身的活动。现代科学表明,脑的重量与聪明没有直接关系,但与寿命有间接的关系。人衰老的本质是细胞的衰老,尤其是脑细胞的衰老。“脑强必多寿”,所以通过阅读书籍不但能开阔思维视野,除却抑郁情绪等心理疾病,而且合理读书、用脑亦延年益寿。最新医药研究发现:人体健康首要是心理健康,而良性精神刺激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我们知道经常读书用脑,能消解烦恼,养护“精、气、神”,的确有利于健康。比如,老年人退离休后,易感到孤独,改变这种心理状态,适当读书学习,是有效方法之一。读书不但增长知识,扩大眼界,同时还有三点好处:一是容易消磨时间,使漫长的光阴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二是心专于书,少了许多的口角是非,忘了许多忧愁烦恼;三是书中动人的故事,优美的语言,可使人愉悦和振奋。

“好书如圣药,坏书是毒药”。读书养生要选择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品位高雅的书来读,并不断读出自己的见解来,同时坚决拒绝那些诲邪、诲淫、诲盗的书。因为,它们非但不利于养生,反而会使人误入歧途,心绪难平,导致短寿。因此,读书养生,应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好的书籍至关重要。年愈八旬的老画家程中锐有诗道:“人活百年不足奇,修身养性必坚持。闲情逸致花鱼鸟,陶冶情操书画诗。与事无争恭俭让,助有为乐善人慈。胸怀豁达精神爽,顺其自然福寿至。”中老年朋友们,为了养生,多读些书吧!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后感

这本书脱胎于李欣频在教授广告创意课时的笔记,在授课时,李欣频认为不需事先准备具体的教程,因为世事变化太快,每周都会有新的生命教材在发生,还来不及写进教科书里。于是她在每周的广告文案课里,以当周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为每次上课的开头,依自己的体会和心得,开始了她的生命教学,这样14堂课下来,以电影、旅行、观察、阅读、情报、演练、想像、梦、自信、生命与危机意识,架构出一部:横跨书写、影像、广告、设计,丰盛且庞大的个人创意系统。这不仅是一座运转李欣频独特风格的秘密工厂,也是一座能让读者功力暴增的创意发电厂。 这是《十四堂人生创意课》的简介,也是李欣频本人的人生所感。

看完这本书以后,对我个人的感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冲击力,但是它却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书很棒,不仅讲到创意,还更多地谈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很有见地,也极具可行性。所适合的年龄段就是年轻人,正是适合推荐给我们在校的大学生看。因为我们缺少成熟思考的能力、缺少磨难、缺少人生的经历。 具体到书的内容来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通过书籍、电影和旅行来培养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我自己也是一个喜欢读书、看电影和旅行的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从小就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了。 读书,书有很多种。有的需要精读,钻研其中的内容;有的需要品味,体会书中人物的漫漫人生路;有的只需要泛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很久以前我曾看过一句关于读书的话,“如果一本书中有一个打动你的瞬间,那么这本书就是好书”。我无法想象作者具体是怎样一年看了200多部书,但是我相信她一定在其中收获了不少知识。在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亦可以说是浮躁的时代,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书本对大多数人来说愈发是件奢侈的事了。就拿我自己来说,从小就喜欢阅读各种书籍。即使在初中、高中这种以学习课本知识为主的时代,我也没有改变我广泛涉猎知识的习惯。我现在还清楚的记得在中考前两周挑灯通宵阅读《世纪老人——张学良》的情景,以及当初那种爱不释手的感觉。但自从上大学后,接触的东西多了,在碰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微信、微博、论坛各种快餐式的阅读让我逐渐放下了书本。在大量涉及知识的同时却丢掉了深度阅读的习惯,但庆幸的是,我并没有丢掉之前通过深度阅读带来的思考的习惯,这算是

…… …… 余下全文

篇三 :协和医事读后感

姓名:于倩

班级:4班

学号:09170425

《协和医事》读后感

在我成为一个医学生之前,“协和”这两个字就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印记,成为一名医学生之后,对这两个字更是充满了敬仰与向往。北京协和医学院,这所诞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医学院,从任何角度看,她在中国医学、医学教育乃至卫生事业发展中,都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协和医事》就是一部关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如何培养专家、医生和医生如何对待病人、造福社会的书。通过协和的建立。协和的教育、协和怎样服务社会、协和人的传奇故事.展示协和文化、协和精神和协和传统。

协和在实施“淘汰制”“宽进严出”之后,成就了中国医学界的大半精华,他们每一位都撑起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医学世界。协和在校园里和医院里,它曾拥有一批医学专家,教学严格并带有强烈的启发或鼓励学生“以病人为中心向病人学习”,一批批年轻人在协的气氛中茁壮成长,内心的热忱被激发体会着怎样成为一位好医生。

读《协和医事》感触最深的是给病人以温情的社会服务,社会工作,任何一个医院如果只是设备精良,管理先进,医疗水平高,而没有社会服务部设置,就不能称为一流的医院,它呼应了现代医学的全面观点;认为任何一种疾病特别是性病,显然受心理情感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对疾病的治疗要进行综合治疗,社会治疗是一方面,是说“治人而不仅是治病”。

我们工作人员应帮助病人与医生合作,应了解病人来医院看病是不是简单看完病就走了?医院是否了解病人家庭经济状况有没有困难?病人能不能交费?病人能不能和医生配合?信不信医生?吃不吃药?了解这些情况后治疗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最使医生感到有帮助的是随访,对病人进行病案调查和病人谈话做到家庭访问。

烙印进我脑海的还有一个字,那就是“严”。 协和对学生的选拔培养上是非常严厉的。协和从19xx年开始招收医学预科学生,前后经过8年的艰辛努力,

近乎残酷的淘汰制换来的第一届协和毕业生只有三人。所谓名师出高徒,协和的导师不仅名而且严,这样严格的名师带出的医生不仅学到了他们的经验和技巧,更受到导师们思想境界和人格风范的感染,将来注定会成长为一名好医生。正是如此苛刻的宽进严出,如此严格的名师,培养出了一支以一当千的精锐之师。这支精锐之师是病人们最信任的,最需要的,他们不仅治疗病人的身体疾病,更为病人解除被疾病所折磨的心灵之痛。

…… …… 余下全文

篇四 :开卷有疑读后感

步入晚年,逛书店成为一大乐趣;每有好书,则如获至宝,乐不可支。看到书架上的《开卷有疑》,顿时眼前一亮。因为几年前我曾经发表过“开卷未必有益”的短文,估计该书也是对“开卷有益”这句名言从另一角度的挑战。再看作者:杨奎松,是近年来颇多学术成果、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的学者。就凭这两条,当即购买,读后深感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该书是作者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上诸多敏感问题的读书笔记,也是过去所发表有关文章的集结。全书收入了包括“孙中山爱国不爱国?”、“张学良忏悔了吗?”、“国民党代表谁?”、“斯大林为什么支持朝鲜战争?”等共计16篇文章。仅仅看这些文章的题目就非常具有吸引力,而读起来更欲罢不能,只好顺着作者的思路往下读,一直读到作者的最后结论为止。看起来,作者不仅拥有深刻的思辨、质疑、问难的学术功底,还具有纯熟的写作、表达能力,能够引人入胜,渐入佳境。

就拿该书的首篇“孙中山爱国不爱国?”来说吧。长期以来,“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早有定论,难道还有怀疑的必要吗?几乎没有人敢于提出质疑了。正是在这个无庸置疑的问题上,作者却敢于怀疑,并进而展开自己的思路。首先,作者痛感于史学界在评价正面历史人物过于简单化的时风流弊,在文章的开头就指出:“一般的传记和评说都只谈其如何爱国,如何伟大,却不谈其赤手空拳打天下时,为借助于外力帮助,曾不得不向野心的日本军阀和财阀许愿出让中国权益的情况。”接着作者又提出了一个十分中肯的意见:“不为古人讳,但为古人解,这是我们做历史研究的一条原则”。所谓‘解’就是理解的意思。那么,对于孙中山上述行为应该如何“解”呢?作者认为:“在当时的孙中山看来,无论是暂时出让满洲权益,或是引入日本顾问、借助于日本援助,与爱国并不矛盾。因为孙中山当时内心里想要去爱的那个国,既不是满清统治的大清国,也不是袁世凯后来闹帝制丑闻的那个假民国。”“孙中山确实不爱国,因为这个国在他眼里并不是自己的国,而是满族统治下的大清国和袁世凯统治下的假民国。他想爱的则是其计划中且日思夜想的,按照他的主张并由他的党所领导的那个中华民国。”这样,作者就把‘孙中山爱不爱国’这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出人意料地提出来,又进一步入人意中、令人信服地解决了。

…… …… 余下全文

篇五 :巨流河读后感1000字

巨流河读后感1000字

巨流河>读后感

在地铁上,公交上,没事的时候,刷的不是微信,看起来了以前流行的电子书,一本电子版的《巨流河》,因为是一个朋友推荐的,以为是巨大的河流,也不知道讲什么。然而看完开篇别人对于本书的极高的评价后,读了前几页却未见得那么华丽。但是读下来之后却发现好久没读书的自己竟喜欢上了这样平淡的文字。前面都是刺激的励志人生的文章,但是这本书不一样,想也只有这位耄耋之年的作者才能把的那个有着巨大争议的时代写得如此平静,平静得“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前六章我都是怀着极大的兴趣去看的。然而兴致之后,却是愈发沉重的思考。作者带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看现代中国苦难的历史,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矛盾。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张学良“没有智慧和尊严”的评价,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张学良一直是风流倜傥的“少帅”,正如周恩来评价他的那句“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一样。之前也有老师曾对张学良做过反面的评价,然而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对他有了更为全面的评价。政治影响下的苍白的历史让许多事情变得虚假,正因此我们需要获得更加全面的历史认知。然而这种认知并不是类似于“愤青”的那种无知的冲动,而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现实的尊重。

书的后半部分主要讲的是作者在定居台湾后对自己文学梦想的坚持,更加偏专业一些,我以前不是很喜欢看文学名着,于是有些部分就走马观花似的看了。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作者一生对于“南开精神”的坚持。作者曾在第三章用一整章的篇幅回忆自己在南开中学的求学生涯,足以看出南开精神对她人生的影响。当然,最珍贵的还是张老校长的那一句“你不带校徽出去,也要让人看出你是南开的!”读到了最后一章,看到“全书完”??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好文字吧,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感动。看到五十多年后中学同学相聚,已至弥留阶段的老同学念着杜甫的诗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心中默想着那种画面,又想起自己已与许多中学同学毫无联系,突然有些失落之感。

…… …… 余下全文

篇六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读后感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读后感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读后感(一)

最近,我一直被一个光荣的>故事感动着,这个故事的名字叫《祖国啊,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故事主要内容是:钱学森从小就十分爱国,他为了报效祖国,努力学习,当他学有所成的时候,动荡的社会却没有他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他留学美国。数年之后,他听说新中国成立了,就义无返顾地要回国,美国人为了不让他回国,使尽种种手段想要打消他回国的念头,最终钱学森还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这个故事使我非常感动,钱学森他不怕敌人的毒打,没有被巨大的财富诱惑,为了报效伟大的祖国,他义无返顾回国了。钱学森曾对友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决不能放弃我的祖国'.他归国的决心是多么坚定,他的这一腔爱国热情,难道不令人敬佩吗?相反,像秦桧这种人呢?他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害死了对祖国有功的爱国名将岳飞,至今仍被定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遭千人责骂,万人唾弃。

陶行知曾说过:'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那秦桧为什么会背叛自己的祖国呢?其实,爱国主义原本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就是因为秦桧抵挡不住权利的诱惑,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才会背叛自己的祖国。而钱学森对祖国的一腔热血,是无法用金钱,用权利来收买的的。华罗庚曾说过:'我回国,是要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一点事情,并不是为了图舒服。活着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祖国。'这句话用来形容钱学森实在是再好不过了。令人心中涌出一种敬意。 钱学森回国后学以致用,用他的知识研究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使他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成为'主持研制中国洲际导弹的智囊人物。国际技术交流大会上,他被光荣的授予'小罗克伟尔奖章',使这世界上仅有16个获奖者的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钱学森用他的智慧为中国人争了气,也为自己祖国争了光。 钱学森为国争光的故事虽然已经读完了,而他那赤诚的爱国之心却深深的感染着我,时时鞭策着我。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后感的写法2

读后感的写法

写作目标:

了解读后感的写法,并能动手写作。

写作内容:

学了第五单元——关于探险的相关课文后,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感受或启示,请选定其中一篇中的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一偏读后感,不少于600字。

写作导引:

什么是读后感?

读了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之后,我们往往会产生一些感想,把这些感想写成文章,便是我们常说的读后感.我们的同学中有很多人还没有养成这个好习惯,或者还不清楚该怎样写规范的读后感,今天,我

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内容.

常见误区:

1、读后抄——大量摘录引用材料中的原话。

2、脱离材料——没有“读”的内容或者不能恰当引用材料作为“感”的佐证。

3、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文章过于肤浅,感不能深入。

4、不能紧密联系实际,不能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 读后感的写法

其一,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有的正

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副标题标明题材,一般为“读《×××》

有感”。副题比正题低两格。

其二,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套路:“引—议—联—结”。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语句,很快引

出“感”的观点或中心。

所谓“引”就是指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内容。写这部

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

假如要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开头就用三五万字来叙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那么又应该用多少的篇幅来论证感点呢?所以,

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篇幅较长的,只能够

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

痛割爱了。“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写作

的一个规则。

议——就自己“感”的重点、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

道理。

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

…… …… 余下全文

篇八 :《巨流河》读后感

《巨流河》读后感

好不容易找到一本电子版的《巨流河》(台版),因为是老师极力推荐的,我对这本书也是充满了期待。然而看完开篇别人对于本书的极高的评价后,读了前几页却未见得那么华丽。但是一天天读下来之后却发现好久没读书的自己竟喜欢上了这样平淡的文字。我想也只有这位耄耋之年的作者才能把的那个有着巨大争议的时代写得如此平静,平静得“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老实说,前六章我都是怀着极大的兴趣去看的。然而兴致之后,却是愈发沉重的思考。作者带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看现代中国苦难的历史,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矛盾。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张学良“没有智慧和尊严”的评价,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张学良一直是风流倜傥的“少帅”,正如周恩来评价他的那句“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一样。之前也有老师曾对张学良做过反面的评价,然而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对他有了更为全面的评价。政治影响下的苍白的历史让许多事情变得虚假,正因此我们需要获得更加全面的历史认知。然而这种认知并不是类似于“愤青”的那种无知的冲动,而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现实的尊重。

书的后半部分主要讲的是作者在定居台湾后对自己文学梦想的坚持,更加偏专业一些,我这个缺少文学熏陶的工科生真是无法耐心地完整阅读下去,于是有些部分就走马观花似的看了。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作者一生对于“南开精神”的坚持。作者曾在

第三章用一整章的篇幅回忆自己在南开中学的求学生涯,足以看出南开精神对她人生的影响。这也让同样在南开求学的我备受激励。当然,最珍贵的还是张老校长的那一句“你不带校徽出去,也要让人看出你是南开的!”

终于,读到了最后一章,我却渐渐有了不舍读完的感觉,尤其是读到最后一句时我仍然不住地向下翻页,却只看到“全书完”??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好文字吧,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感动。看到五十多年后中学同学相聚,已至弥留阶段的老同学念着杜甫的诗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心中默想着那种画面,又想起自己已与许多中学同学毫无联系,突然有些失落之感。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