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

作家葛拉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四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十年。这就是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

英国神经学家DanielLevitin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需要花一万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美国游泳好手麦克.菲尔普斯,除了手脚特长的天赋异禀,他每天练习八小时,全年无休,这样持续五六年,方能谛造一人独得八面金牌的奥运奇迹。 一万小时定律的成功代表大画家达·芬奇,当初从师学艺就是从练习画一只只鸡蛋开始的。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变换着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少说也得练习一万个小时,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从最简单 一万小时定律提法来源于《异数》。最枯燥的重复中掌握了达到最高深艺术境界的途径。这才有了后来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田坛飞人刘翔,我们只看见他在赛场上的风驰电掣,一骑绝尘,可是为了他在赛场上的10多秒的辉煌,他从7岁开始至今已苦练了19年,不知跑了几个一万小时,汗水流了几吨,经历了多少挫折和失败,才换来了“阳光总在风雨后”。青岛港吊装大师许振超,能把吊装技术练得像绣花一样精细,丝毫不差,多次在吊装技术比赛中技压群雄,还多次打破世界港口吊装纪录。为了这“一招鲜”,他至少练了30年,苦心孤诣,练习不辍,足足有好几个一万小时。股神巴菲特、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苹果计算机乔布斯,在他们的专业领域,投注都超过一万小时以上,他们专注的阅读、思考、研究、实践,才有今日的成就。

人们都羡慕那些成就非凡的弄潮儿,可是有没有想到,他们其实大多数也和我们一样是平常人,其所以能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们有超人的耐心和毅力,肯花一万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训练和学习积累,所以才水滴石穿,终成正果。如果人们也想像那些杰出人物一样出类拔萃,就先别埋怨自己没有机会,不逢贵人,怀才不遇,而是先问问自己功夫下得够不够,有没有付出过一万个小时的努力。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只要不是太笨,太不开窍,有这一万个小时的苦练打底,你即使成不了大师、巨匠,至少也会成为本行业的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一个人的技能要达到大师级水平,工作时间必须超过1万小时——任何行业都不能例外:莫扎特6岁作曲,到20岁才创作世界级作品;甲壳虫乐队19xx年风靡全球前已演出1200场;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19xx年接触计算机,创业前已编程7年。莫言能成为大师和他的长时间辛勤付出密切相关。你没有成功,说明你没有为你的大师梦付出。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英国神经学家DanielLevitin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需要花一万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

一万个小时是怎么算出来的?

格拉德韦尔一直致力于把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对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的统计调查改造成流畅、好懂的文字。在调查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他的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每天3小时的练习只是个平均数,在实际练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可能不同。上世纪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也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都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一万小时法则”在成功者身上很容易得到验证。作为电脑天才,比尔·盖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万小时。

为什么是一万个小时?

“一万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家,一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一万小时定律不靠谱 勤学苦练不一定成才

一万小时定律不靠谱 勤学苦练不一定成才

腾讯科技 2015-03-23

核心提示:所有研究都表明,我们在能力方面并不是生而平等的。

美国知名网络杂志Slate近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孰能不一定生巧》的文章。文章通过各种丰富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生而是不平等,自身的很多才能受到基因的影响。若在某个领域缺少“天赋”,其再怎么努力也难以达到卓越的水准。

以下是文章概要:

十年前,当时年仅13岁的马格努斯?卡尔森(MagnusCarlsen)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击败了前世界冠军阿纳托利?卡尔波夫(Anatoly Karpov),引起了国际象棋界的巨大轰动。在第二天的比赛中,卡尔森又与国际象棋史上的奇才,被誉为“棋坛巨无霸”的加里?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打成平手。

后来,卡尔森一跃成为国际象棋界的明星:20xx年获得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称号;20xx年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排名第一的棋手;20xx年打破加里?卡斯帕罗夫保持了12年的最高等级分纪录。

取得如此惊人成绩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什么因素使得某些人在音乐、游戏、体育以及商业方面出类拔萃?这个问题一直是心理学领域讨论的焦点之一。

在19世纪初期,优生学创始人、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表弟法兰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通过对数百位学者、艺术家、音乐家以及其他方面专业人士的族谱进行分析,发现人的成就往往由家庭决定。

举例来说,他从巴赫家族中数出了20多位著名的音乐家,其中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最负盛名。高尔顿总结认为,在某些方面有成就是由于“天生”禀赋如此。

在近半个世纪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约翰?华生(John Watson)反对高尔顿的理论,他还笃定从婴儿中随机挑选一个,无论这个婴儿具有什么才能,他都能将其“训练成任何领域的专业人士,从医生、律师到企业家甚至是乞丐和小偷。”

…… …… 余下全文

篇五 :对不起,你们误解了“一万小时定律”

对不起,你们误解了“一万小时定律”

这篇备忘录的初次灵感源自11月初,当时马克斯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的酒店房间内翻阅一本《四季酒店杂志》,碰巧读到艾德?史密斯(Ed Smith) 撰写的一篇题为《为运气辩护》(In Defence of Luck) 的文章。随后这篇文章便一直在他的橡树背包里。在文章开头两段,史密斯提出了他所要分析的论题:

“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推特(Twitter) 创始人杰克?多西(Jack Dorsey) 最近发表了这样一条推文。没有意外,只有计划;没有运气,只有策略;没有随机的巧合,只有完美的逻辑。

这是一篇十分吸引人的演讲或文章,文章开篇概述非常引人入胜。如果没有偶然的成分,胜利者的光环就会更加耀眼。否认运气的存在,反映出人类的一种基本欲望:了解并最终掌控人生道路上的一切。“命运由你自己把握”这句话之所以深入人心,道理就在于此。

和史密斯一样,马克斯相信成功取决于诸多因素。有些我们可以自己把握,但还有很多超出我们的掌控。毫无疑问,辛勤工作、周密计划和持之以恒是不断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些在推特创办人多西谈到的成功要素之列。但没有运气的眷顾,即使是最辛勤的人和最英明的决策者都不会取得持续的成功。

运气由哪些因素构成?多种多样,从出生和遗传的偶然因素,到碰巧邂逅和随意的选择,甚至还有可能因随意但无法预见的事件而事半功倍。

在讨论运气的存在和重要性时,史密斯引用了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 的畅销书《异类》(Outliers) 里的文字:

抨击运气的做法从未如此时髦。不论这一理论背后的科学理论多么苍白,经过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渲染后,人们深信,成功必须经历一万小时的艰苦锤炼。

格拉德威尔通过观察后提出,一万小时的锤炼是精英人士取得成功的关键。《异类》这本书因此而名声大噪。但这只是格拉德威尔想传达的部分观点,所有认为他的书只是关于辛勤工作和磨练的人都没能把握重点。提出“一万小时定律”后,格拉德威尔对此基本不再着墨,而是将重点放在他称为“出生运气”的概念上。这实际上是“努力铸就成功”这一论点的对立面。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四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十年。这就是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而中国有句古话“十年磨一剑”,其道理可谓异曲同工。

名词来源:

美国两位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与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一本类似“成功学”的书《异数》,其核心都是“一万小时定律”,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理论依据:

英国神经学家DanielLevitin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需要花一万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 一万个小时是怎么算出来的?

格拉德韦尔一直致力于把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对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的统计调查改造成流畅、好懂的文字。在调查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他的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

每天3小时的练习只是个平均数,在实际练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可能不同。上世纪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也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都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一万小时法则”在成功者身上很容易得到验证。作为电脑天才,比尔·盖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万小时。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一万小时定律

1万小时定律

格拉德韦尔的新书《超常之辈:成功的故事》写的是与众不同的人:聪明人、有钱人、成功的人,在最边远的地方开展活动的人,包括罗伯特·奥本海默、比尔·盖茨、“披头士”等人。

《时代》周刊说,他的目标是调整我们对成功道路的理解,成功过程不是天才儿童通过英勇奋斗在精英体制内变成成功的成年人,变得有钱、出名或实现人生目标。《超常之辈》讲的是成功需要的背景——家庭、文化、友谊、童年、出生、历史和地理上的偶然条件。“只问成功人士是什么样子的是不够的,只要问他们来自何方,我们就能破解成功与否背后的逻辑。”这本书被认为是对美国人白手起家的神话的正面攻击。

格拉德韦尔一直致力于把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法学论文,对飞机失事和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的统计调查改造成流畅、好懂的文字。比如他总结出了一个1万小时定律,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好像大脑需要这么长时间,以吸收达到精通所需要知道的东西。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90年代初在柏林音乐学院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都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神经科学家丹尼尔·列维京说:“无论是在对作曲家、篮球运动员、小说家、钢琴家还是象棋选手的研究中,这个数字反复出现。”1万小时当然是相当多的时间,要有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不需去做兼职,但有机会的话还是可能的。 强调先天因素不只是近来科学上的趋势。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它不是一种能按照任何法则来学习的才能。‘天才’这个词可以推测是Genius(拉丁文)引申而来的,是一个特异的、在一个人诞生时赋予他守护和指导的神灵。” 康德认为,绘画、音乐、诗歌等艺术跟科学不同:“一切科技是人们能学会的,在研究与思索的道路上按照法规可以达到的,但人不能巧妙地学会做好诗。在科学里面最伟大的发明家和最辛勤的追随者以及学徒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对美术获得天赋的人和他们却有种类上的区别。”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 美国两位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与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一本类似“成功学”的书《异类》,其核心都是“一万小时定律”,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英国神经学家DanielLevitin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需要花一万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

一万个小时是怎么算出来的?

格拉德韦尔一直致力于把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对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的统计调查改造成流畅、好懂的文字。在调查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他的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每天3小时的练习只是个平均数,在实际练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可能不同。上世纪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也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都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一万小时法则”在成功者身上很容易得到验证。作为电脑天才,比尔·盖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万小时。

为什么是一万个小时?

“一万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家,一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音乐神童莫扎特,在6岁生日之前,他音乐家的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到他21岁写出最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可想而知他已经练习了多少小时。象棋神童鲍比·菲舍尔,17岁就奇迹般奠定了大师地位,但在这之前他也投入了10年时间的艰苦训练。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