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

学习青蛙的成长过程,增强学生对科

学童话的兴趣。

2、学会运用“已经”说话。

课时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

习青蛙的成长过程,增强学生对科学

童话的兴趣。

课时难点:学会运用“已经”说话。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认识了许多生字宝宝,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小蝌蚪。(贴图)。

1、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蝌蚪长什么模样?(学

生自由回答)

2、 (出示第一幅图和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它

们有着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3、 小蝌蚪本来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可是现

在也有烦恼了?什么烦恼呀?(生答,找妈妈!)好,孩子们,这节课我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小蝌蚪找妈妈!

二、感知课文,品读感情

1、(1)首先,胡老师请5个小朋友读一读2——6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请孩子们思考一个问题: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用笔圈出来。

(2)好,孩子们,能告诉老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生答,鲤鱼阿姨,乌龟妈妈,青蛙妈妈)

2、(1)(课件出示第二幅图和第二自然段)孩子们,认真观察这幅图,在这幅图里小蝌蚪发生变化了吗?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指名回答,长出了两条后腿!文字变红,贴图)

(2)小蝌蚪看见了鲤鱼阿姨,它是怎么做的呢?(“迎”上去)(给“迎”组词,欢迎,迎接)从这个“迎”字我们可以看出小蝌蚪找妈妈时心情非常焦急。

(3)小蝌蚪“迎”上去之后和鲤鱼阿姨有一段对话,孩子们,用笔划出来。(指读,反色呈现)

(4)让我们分角色来读一读。指名两位同学分别当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老师当旁白。

(5)读后感受,(听出来没有,小蝌蚪找妈妈心情很

…… …… 余下全文

篇二 :我是小小读书 二(4)班《中国梦 我的梦》读书小结

中国梦 我的梦

——梅山一小 二(4)班 读书节活动总结

书,是一泓清澈的溪水,是一片充满生机的芳草地。书中所表达的真、善、美对于一个人人格的塑造、灵魂的净化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我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 “多读书,读好书”,“营造书香班级,享受书香人生”, 这些理念随着学校营造书香校园活动的推进越来越深入到每一位同学的心中,也渐渐地成为我们班的一种氛围。

我常想,如果老师都不能安静地在书桌前读书,又如何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读书、做读书笔记呢?假如老师能与学生一起读书,那么学生定能“不令则行”。所以,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读书、爱读书,我决定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每天做到和同学们一起读书,也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也孩子一起分享。

而教给学生简单的读书方法是搞好读书活动的关键,因而,我不仅仅告诉学生读书的重要性,还告诉学生读书的许多方法。专门在班级里上了一节阅读指导课,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介绍给学生听,再引导学生品读鲁迅的读书名言,从而让学生懂得了读书要有选择,要广泛,要善于挤时间,更要善于思索、质疑等道理。在此基础上,我又结合用一篇文章,具体指导学生该如何展开阅读。

方法如下:(1)告诉学生读书要在心中有个自读提纲:比如①看见了题目你想到些什么?②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③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2)然后重点强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①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②做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一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我想:指导方法,教师不过是引路人。

当5月份学校读书任务布置下来以后,我班就结合本班的具体的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好班级的读书计划。积极发动学生参与到“我是小小读书郎”的活动中来。让每一位学生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以书为友,努力增长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且,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 …… 余下全文

篇三 :《童话中国》读后感:漫步童话书香路

《童话中国》读后感:漫步童话书香路

《童话中国》读后感:漫步童话书香路

对于一个自恃成熟的人来说,童话仅不过是那些庸俗低级之人消遣的工具罢了。那些无边无际的想象力,不切实际的幻想,全都遥不可及,虚假、空洞、乏味。就算遇见了一条充溢着童话书香的小径,也只会不屑一顾地匆匆走过。

也许,我是一个为数不多的厌世的人,总是认为麻烦太多,现实总是不容乐观,而且喜欢给自己制造麻烦,一刻也闲不下来。我就是这样一个现实主义者。对那些美好的虚无缥缈之物,向来嗤之以鼻。我总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将现实给虚拟化,给美好化,这不就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做法吗?

某一天,心出乎寻常地平静,不再充斥着乱七八糟的想法。我开始真正意义的沉静下来,细细地品读着童话。它让我感受到,其实,童话真的并不幼稚,所谓的越长大越厌恶,其实并不是因为它的内涵有所下降,已经不符合我们现在的审美标准了。完全不是这样的,而是我们,随着年龄在不断的长大,阅历的不断丰厚,心里的逐渐复杂,已经逐渐失去那种最单纯最干净的思想,我们懂了太多的人情世故了,我们已经快要变得不认识自己了。读童话,其实就是一个抛弃心里所有杂念,卸掉心里一切包袱的机会。唯有以一颗纯净似水的心去体会这些文字,让自己回到五六岁那稚嫩美好的年代,再去想一想那些如今看似幼稚可笑的问题,你才能读懂童话,读懂“小蝌蚪找妈妈”的有趣,读懂“小马过河”的坚强勇气。不爱童话,不是因为你深奥了,而是因为你肤浅了。

这不是一个沉重严肃的话题,所以请一起“嗨”起来吧,我并不想说出什么大道理反将你惊吓到了吧!由于近来学业繁重,获奖丛书《童话中国》系列一共有六本,我只来得及看了一本,而这本百般荣幸的书呢,便是《梦幻池塘》了。它讲的,是一只小鱼儿与一只小青蛙的友情故事。嘿嘿,怎么又用世俗的眼光开始看它了。让我猜猜,你一定在想“它们两个能发生什么事呢?土,真土!”以前,我也许会这么想。现在,知道了童话的伟大,我可再也不敢去妄议些什么了。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说课稿《蝌蚪找妈妈》

哈利波特读后感

很多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小巫师,他鼻梁上有一架黑框眼镜,他总是骑着飞天扫帚在空中飞,在他乱蓬蓬的黑发下面,还有一道神秘的伤疤。这个男孩的名字叫哈利波特。

哈利一岁时便失去了父母,一直在姨夫姨妈的欺凌下生活。在哈利十一岁时,他突然得知自己是一名巫师,于是他开始了自己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学习生涯,并且认识了两个好朋友,罗恩和赫敏。

可是杀死哈利父母的伏地魔却一直对霍格沃茨虎视眈眈,原本在哈利身上丧失能力的他打破了哈利刚开始的平静生活……

看完这套书之后,我很难想象,竟然有这样的随时要面临着死亡的孩子,哈利承担连很多成年巫师都担当不了的责任!有这样勇气的孩子,在现实社会中又会有几人能做到?他所吃的苦,又有几人能承受?

虽然有那么多的考验等着哈利,可是奇迹一次又一次出现,哈利总是逃脱危险。这些,全都是因为爱。

哈利的母亲为了救哈利而死,她对哈利强烈的爱,在哈利的身上留下了印迹。被一个深深地爱过,尽管爱他的那个人已经死了,也会给哈利留下一个永久的护身符。这就是伏地魔杀不死他的原因。

伏地魔不懂得爱,他也是早年丧失了父母,他生活在孤儿院,一个没有爱的环境。他性格很孤僻,独来独往,他也不需要朋友……一个不懂得爱也没有爱的人,会做出无数丧心病狂的可怕的事情来。 这也许就是这套书要告诉我们的,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爱是连最深的魔法,也无法达到的境界。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候,也不要放弃爱与希望,它们可以超越死亡,照亮黑暗,因为爱与希望比命运更 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哈利波特》。我非常喜欢这套书,一口气就读完了。

哈利波特的父母在哈利小的时候被伏地魔给杀害了,小哈利自己侥幸逃脱了伏地魔的黑魔法,但是在他的头上留下一道闪电形的伤疤,从此他成了魔法界人人可知的“大难不死的男孩”。哈利的父母被杀了,可怜的哈利没有一个完整的家。他住在他唯一的亲人姨妈家里,在那里受尽折磨,度过了一个悲惨的童年。哈利十一岁生日的那天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是一名巫师,现在要到魔法界去学习。就这样哈利不平凡的一生开始了??和罗恩﹑赫敏成为朋友,和马尔福成为对手,误解斯内普教授,认识和蔼﹑可亲的校长邓布利多教授,当然还少不了杀死哈利父母、哈利最痛恨的人—伏地魔??在充满爱又充满恶的世界里哈利度过了一生。哈利杀死了伏地魔并为自己的父母报了仇。

…… …… 余下全文

篇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美好时光。文中充分描写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光这些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百草园这个乐园仿佛会让读者恨不得马上去那儿饱饱眼福呢!

文中的长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然而这个故事给鲁迅先生有了些“后遗症”。鲁迅先生从此在夏夜乘凉时,总有些担心,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合理的写出了鲁迅先生年幼时害怕的心情。

如果对于大人们而言,这个百草园是多么的平淡,但是对于我们现在的小孩子看这个百草园,就是充满了无限生机的地方。然而在文章的第二节,就引人入胜,让人们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小院子,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这些美丽的植物,然百草园显得越发充满美感。那当然,如果只有植物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就也不会喜欢上这个地方了,没有任何的活力,对于我们来讲,没有了动物,也就是失去了一大部分。动物和人类是十分好的朋友。鲁迅先生自然而然也把植物给写进去了,同样写的那么美妙,让人们立刻想去那边游玩,看看那些植物。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在绿色的植物的包围下,在动物玩耍和鸣叫中,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难怪鲁迅先生会喜欢上,留恋这个地方。

当鲁迅先生要到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将他送到三味书屋,也就意味着鲁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莲等??要说拜拜了。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同窗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 …… 余下全文

篇六 :小鲤鱼跃龙门读后感

《小鲤鱼跃龙门》观后感

《小鲤鱼跃龙门》是一部19xx年的国产动画片,讲述了一群可爱的小鲤鱼为了寻找“龙门”而进行的旅行。旅途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与挫折,而小鲤鱼们彼此团结,最终到齐心协力的跃过了“龙门”。这部短短20多分钟的动画片,却告诉了我们要团结,也表达出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不跃过龙门誓不罢休!。该部剧也得到了苏联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动画片银质奖。

一部动画片也反映出了上世纪末中国的动画片风格与特色:画风极具中国特色,生动却又极富教育意义。

动画也分为各种类型,有彩色,水墨,木偶,剪纸等类。木偶类的代表作有《神笔马良》,描绘了民间传统故事,爱画画的马良得到了一支画笔,可以把画中之物变成真,帮助了很多穷苦百姓,也惩治了万恶的官僚。这部动画获得了意大利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儿童文娱片一等奖,叙利亚第一届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电影节短片银质一等奖,南斯拉夫第一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优秀儿童影片奖,波兰第二届华沙国际儿童电影节木偶片特别优秀奖,加拿大第二届斯特拉特福国际电影节奖。神笔马良》的导演靳夕是木偶片大师德恩卡的弟子,他是中国木偶片的大师,还有一部代表作品《孔雀公主》,长达80分钟,堪称木偶动画的最高水准。而此片的副导演万超尘更是“中国动画之父”万氏三兄弟之一。在他们制作出这部经典动画作品之时,那个被现代青少年崇拜之至的“日本动画之神”手冢治虫才刚刚起步,马良的神笔曾经也是他的感悟之一。因在“美术、音乐、人物行为、语言的每一刻划皆考虑到是否符合我国的民族气派”的成功,成为中国木偶动画的经典作品之一。此外,还有《半夜鸡叫》等作品,将传统木偶戏带入荧幕中。

而水墨的代表作则是《小蝌蚪找妈妈》(1960),作为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由绘画大师齐白石执笔绘制美术片。

笔调细致的水墨画和细腻的动作设计描绘了一群小蝌蚪刚刚出生,寻找妈妈的故事。精致生动美妙的水墨画与深刻的教育意义,一举获得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和法国第十七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水墨,作为中国传统画风,在这部动画里展现的淋漓尽致:打开一本素雅的国画画册后,一幅幽静的荷塘小景淡淡推入,古琴和琵琶乐声悠扬,共同勾画出优美抒情的水墨世界。这部片子打破了动画片“单线平涂”的模式,没有边缘线,意境优美,气韵生动。

…… …… 余下全文

篇七 :《蛙》读后感

《蛙》读后随想

任智玲

莫言先生的《蛙》在工作的间隙,断断续续读完了。 掩卷沉思,老实说,没读懂。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姑姑”名叫万红。

小说中人物命名的构思:那个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于是出现了王肝、王胆(王肝的妹妹)、陈鼻(王胆的丈夫)

陈眉(陈鼻的二女儿)、袁腮、李手、王脚(王肝、王胆的父亲)等人物。

小说的情节以万小跑(乳名)(学名:万足,笔名:蝌蚪)的视觉,关注整个高密东北乡的群体人物命运的变化,书写家乡的变革。 小说中的人物“姑姑”是一个乡村妇科医生,用她自己的话说:“高密东北乡十八处村庄,五千多户人家,谁家的门槛我没踩过?” 一九六五年,急剧增长的人口,让上头感到了压力。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计划生育高潮掀了起来。政府提出的口号:一个不少,两个正红,三个多了。此时姑姑是公社卫生院妇产科主任,并兼任公社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副组长。正是这样的一个特殊历史背景,造就了“姑姑”成为这个时期的风云人物。她表现得异常勇猛、智慧。她对那些超生的孕妇简直是赶尽杀绝。有多少未出世的孩子提前死在了她的手

中,也有多少孕妇含着绝望,死在了姑姑的手术刀下(尽管姑姑极力挽救,但还是不能使这些孕妇起死回生)。如万小跑的老婆 王仁美,就是在娘家的地洞中,被逼爬出,最后死在手术台上,陈鼻本来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老婆王胆小巧玲珑,为了给陈鼻生儿子,续香火,结果在姑姑率领的计生组的追逼下,在船上早产,自己也难逃厄运。还有张拳的老婆尽管跳船入水最终还是未能幸免。

姑姑一直到50多岁,没有成家,晚年嫁给民间泥塑大师 郝大手,晚年的姑姑有些神经质,她总是在忏悔,她常常口述一个婴儿的形象,然后,一个泥孩子,在郝大手的手中,慢慢地成了形。姑姑是将她引流过的那些婴儿,通过郝大手的手,一一再现出来。姑姑大概是用这种方式来弥补她心中的歉疚。

…… …… 余下全文

篇八 :《蛙》读后感 近代史

xxxx大学

笔记 时 间 学 生 姓 名学 号

院(系) xxxxxxxx学院 近代史纲要 读书笔记 xxxx年 xx 月xx日 xx

《蛙》读后感

“我这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恶臭。”姑姑如是说。

《蛙》塑造了一个复杂矛盾的乡村妇科医生——姑姑。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她的人生变成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可怜姑姑夹在中间忍受着冰火的煎熬。姑姑拥有着高贵的出身,精湛的医术,人称送子娘娘,挽救了无数妇婴的性命,可她又杀死了多少未出世的婴儿。姑姑一直崇尚着“生是党的人,是党的

鬼”的信念,所以她为了政府发行的计划生育的政策,可以冷酷无情。她为了控制人口,不惜上房揭瓦,大义灭亲。我一直以为姑姑并没有对那些未出世的孩子而感到愧疚过,但姑姑,最终却嫁给了一个泥塑艺人,制造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娃娃。这些娃娃是来减轻自己感到罪恶的灵魂,可是姑姑没有选择,没有退路,她追求着人生至善的理想,忘我地投入到服务革命或进步事业中去。

“蛙”与“娃”同音。莫言不仅仅是想通过《蛙》来反应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路程,更想表达的是对生命和繁殖的崇敬和膜拜。

生命是一个很空泛的概念,阳台上洒满的阳光,高大的树木,碧绿色起风的下午,都会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每个人对生命的感知是不同的,无论

如何,我们都应当对生命充满敬意,不管是否存在,是否年轻。生命总要被岁月所清洗,老去的生命,总渴望阳光的照射,所以在街上总能见到晒晒太阳的老人,也会有年轻的脚步从他们身旁很匆忙地走过,那如疾似火的脚步,似乎一刻也停不下来。有一天,当生命过去大半时,他们也会放慢脚步,站在阳光里,望着来来往往步履匆匆的年轻人,想起自己所走过的生命,莞尔一笑。生命总是这样,周而复始,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从哪里来,又到那里去,那些匆匆的年轻人不明白,缓缓的老人也不知道。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