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D读后感

《中国史纲要》是一部经典教材,语言准确精炼,书中的结构和理论框架被后人广泛的采用,当然,翦伯赞先生坚持“从历史出发,用历史事实说明问题,把论述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原则,是这本书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读《中国史纲要》,从中可以得到不少启发。《中国史纲要》带有明显的那个时代的学术背景,书本的理论框架就是机械的套用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这种理论和结构模式中,除了翦伯赞的西周为封建社会开端的理论不是现今通用的外,其他的都是我们读过的历史教材中常见的理论框架和结构模式,这种机械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也是现今学生最为熟悉的理论模式之一。由此可见,《中国史纲要》是许多教材的理论框架祖师爷。《中国史纲要》的内容上也带有浓厚的当时的学术背景。该书按时间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历史分为六大部分,即先秦部分、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隋唐部分、五代十国宋辽金元部分、明清部分、近代部分。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历史基本上是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这几个部分进行分析阐述,着重阐述了政治和经济两大内容。书中明显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其中,朝代更迭的原因分析是最能体现这种意识形态。例如,第七章“明清(鸦片战争以前)、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进一步强化及其在清中期以后的衰败时期”中,第一节“明前期的经济政治措施”,第二节“明中期的社会矛盾。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张”,第三节“明朝的民族关系”,第四节“明朝的对外关系”,第五节“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农民大起义”,第六节“清兵入关及其统一全国”,第七节“清朝的社会经济”,第八节“清朝的政治。清朝统治下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第九节“清朝的对外关系”,第十节“明清的文化”。读第七章的内容,从中可以找到阶级斗争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等理论的影子,作者就是运用这种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历史事件的。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些章节的内容的安排思维模式被后来的许多教材中都广泛的采用。随着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中国史纲要》里的有些内容赶不上研究发展变化,如旧版在论述明初期“专制主义加强”时,写道“明太祖即位以后,就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上述对行政机构的调整和改革,表明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初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因为古代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中央集权,但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不能冠以主义的头衔,所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词已在很多新改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中消失了,大多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改为“专制皇权”,这种表述方式也反映了现在历史研究重新思考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史纲要》是一部史论结合的通史著作,它有着“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特点,是一部难得的中国通史书。同时,它影响了后人著史的思维模式,不愧是中国历史教材的经典教材。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后感若干篇

读后感若干篇

读后感若干篇

读后感若干篇

读后感若干篇

读后感若干篇

读后感若干篇

《项羽本纪》读后感

读完《项羽本纪》,我对项羽肃然起敬,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奇男子,盖世风流的伟丈夫!

项羽的一生,是一个“人”的一生,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更没有异兆祥端,只凭着自己的胆略气概,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项羽,从不掩饰自己。他有着赤裸裸的征服欲和表现欲,他敢于在秦王朝最强大时宣称:“彼将取而代也!”何等的气魄!何等的风流!

为达目的,他不顾惜手段;他矫杀宋义,夺了领导权。他刺杀怀王,夺了君权;甚至,他一举坑杀20万降卒,巩固了政权。

何其残酷!何其暴虐!但这正是我敬佩他的地方

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总是残酷的,战场上没有道理,不同的军服就是杀人的理由,能生存就是战场上最残忍但是最有用的道理!

项羽是一血性男儿,他有勇而少谋,他在政治上太幼稚,他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他有的是青年人的朝气,却缺乏一个成年人的圆滑。他平生战胜了无数英雄,最后却败给了一个市井无赖,实乃悲剧!

鸿门宴,他败给了刘邦,他太“仁”,太轻信;封汉王,他再败给了刘邦,他太低估了刘邦;至于四面楚歌时,他已经一败涂地了;别虞姬,自刎乌江,项羽完成了他一生的最后塑造!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这才是项羽,虽然他失败了,但他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

《高祖本纪》读后感

《高祖本纪》,记述了刘邦从一介草民到开国皇帝的传奇历程,读完之后,不禁疑问,到底刘邦具备的那些素质,造就了刘邦的成功?从高祖本纪的记述中,可以略微看出些端倪。

起初刘邦看似好吃懒做、不求进取,是什么使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从司马迁的记载中,不难看出,刘邦的过人之处在于会用人。

刘邦有识人的能力,正确有效的辨别哪些是人杰,哪些是庸才,然后才能量才而用,而项羽正确发这样的能力,不能识人,使得陈平和韩信之类就全部归顺于刘邦。

由此看来,当时社会缺少的并不是像项羽、韩信、张良、陈平等的有杰出才干的人,真正缺少的是能将他们的才干合理组织和发挥出来的人,而刘邦便具有这样的素质,因此他成功拥有了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成功是性格上的成功。 刘邦有急智,当形势不利时,慷慨让步。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刘邦在急需韩信兵力时封其为齐王。由此看出,刘邦能屈能伸,果敢能决。

…… …… 余下全文

篇三 :勾践灭吴材料

勾践灭吴》读后感

勾践灭吴讲述了越国国危时,计谋与吴国讲和,达成协议以后,委身于吴国,用了十年的时间招集人口,扩大势力,赢得人心,十年之后,与吴国拼战,报了越十年之辱的一个故事。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春秋末叶的著名史实,不但史书上有记载,而且有关它的民间传闻更为丰富。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历史典籍很多,而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富于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之曲折委婉,人物形象之鲜明生动,外交辞令之巧妙传神,经验教训之发人深省,确实达到了“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的境界。 “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就是言出于此。“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越王勾践就忍辱“偷”生地用了十年的时间来报旧之仇。可见,勾践是一个十分沉得住气,也极稳重的一个国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勾践深明这个道理。用奖赏分明的方法激励每个老百姓,自己也下田耕地,“栽稻与脂于舟以行”更为亲近老百姓。使君赢得了民心,老百姓们愿全心全意为越王孝力。

“大丈夫能屈能伸”,勾践“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这正体现出勾践“不俱小节,以大局为重”的难得精神。“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勾践若不是对吴国的国情了如直掌,又如何能如此顺利地打胜那一战呢?

《勾践灭吴》的故事是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的绝好范本。可以催生出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生命意志。

《勾践灭吴》这篇文言文学完了,但留给我们的启示却有很多。

课文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之间尖锐而又曲折的斗争。越王勾践在战败后处心积虑。重整旗鼓,最终打败吴国,报了仇,雪了耻,从失败走向了胜利。

看了这片文言文,有的人得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结论。有的人看出了“国有佞臣,国之祸也”的道理。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然而对于这些说法,我认为都有道理。所不同的是,我想告诉大家一副对联。上联为: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联为: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横批:有志者事竟成。

…… …… 余下全文

篇四 :古汉语读后感

读《勾践灭吴》有感

本文选自《国语》,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被吴打败后如何委曲求全、处心积虑,对外示弱求和于吴,对内十年生聚、奋发图强,最终得以灭吴复仇的过程。文章以对话为主要形式,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勾践、文种、夫差及越国民众等一系列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所谓“有志者事竟成”,越王勾践败而不馁、忍辱负重,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始终怀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并为之不懈奋斗。我们敬佩他,称赞他是“大丈夫能屈能伸”,可是,有谁又能真正体会他心中的苦呢?堂堂一国之君,曾经雄姿英发,曾经无尚尊贵,但是,广阔疆场转瞬浓缩为一座小小的会稽山,你心中的“波澜起伏”到底有多大,我们无从知晓。我们只能从那些文字中些许感受到你内心的想法——一句“请勾践女女于王”是要多大的勇气与担当,为人父但也为人君的你为了你的国家、你的子民,甘愿牺牲;“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不知道当时是否有人问过你“凭什么”,只为你心中灭吴之志;“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便”,子民面前,你放下身段、放下地位,放弃税赋,深切的自责和种种体恤民情烙在民众心中,让他们坚定了与你共灭吴的信念。“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说的就是你。你用十年的时间,卧薪尝胆,积蓄力量,凝聚民心,最终一雪前耻。

在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勾践种种体恤民情的行为,以及

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动人景象。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赢得了民心的你,必然败得了吴国,雪得了前耻。这也向世人再次证明了人民百姓的重要性——百姓的全力支持是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不是吗?失人心,揭竿而起,秦二代而亡;失人心,起义不断,隋终灭亡??回到现代,中共也正是由于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才得以建立新中国,走过九十载。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党和国家更要继续重视人民的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努力维系社会公平,使得广大人民在党的带领下为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奋斗。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春秋故事》有感

读《春秋故事》有感

在寒假里,我读了《春秋故事》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要讲的是,历史上的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也就是战国时期的故事。周朝刚建立的时候“周天子”把全国分成很多块,封给自己的亲信和大臣,这些人受封后称之为诸侯。他们所在的地方被称为诸侯国。开始的时候诸侯们个个替“周天子”把国家的好好儿的,还定时上交贡品。全国是一幅繁荣昌盛的景象。但是好景不长,一些诸侯就有了称霸中原的野心。“周天子”逐渐管不住诸侯们,周王室便慢慢衰弱了。

在这争夺天下的战役中有着许多的名人故事,如:“借道亡国”、“晋景公之死”、“卧薪尝胆”??等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特别是“卧薪尝胆”这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

公元前496年,勾践的父亲越国国王允常逝世,吴国趁机攻打越国,新任皇帝勾践用计谋,不但把吴军打得落荒而逃,还把吴王阖闾打成重伤,还没回过就死了。夫差继位后,发誓为爷爷报仇。便日日夜夜加强练兵。勾践知道了,便想先发制人,一举拿下吴国,结果吃了败仗,被吴国围剿,只剩下五千个士兵了。为了重振家园,勾践只好到吴国为奴,几年后夫差把勾践放回吴国,勾践回国后,每天睡在干柴上,还在头上挂一个苦胆,每天尝一尝,时刻告诫自己不忘国耻,慢慢的越国也强盛起来,这时勾践大举进攻吴国,一举灭吴。从这个故事中我感受到,一个人做一件事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就可以做成功。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看看这本书哟!

(禹华润)

学炒菜

今天中午,我闲着没事,便拉着爷爷教我炒菜。

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让爷爷教我洋葱炒牛肉,我先开火,再把锅放在上面,倒油,油在锅里噼里啪啦地“打起了仗”来,再把切好的姜、葱、蒜放到锅去,大约过了一分钟,有姜、葱、蒜的香味溢出时,就可以放牛肉和洋葱了。当我把食材倒入锅中时,肉和油接触的那一瞬间,我觉得有无数的小型炸弹在我耳边爆炸。顿时,我一下子就懵了,好一会我才回过神来,这时我连忙用锅铲翻炒食材,生怕它胡了,翻炒一会儿待熟的时候放入盐,菜就做好了。

…… …… 余下全文

篇六 :史记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

篇一:史记>读后感

《史记》这本历史巨着,是我们中国人民智慧、历史的结晶,是千年历史的记载。

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繁荣的唐朝、残暴的秦始皇、崇武的汉武帝??我仿佛真的看到了皇宫的奇珍异宝,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硝烟、汉武帝挥兵抗击匈奴的战争场面;有的看着令人心旷神怡、有的看着令人神情紧张、有的看着令人无可奈何??

我觉得唐皇应该收集更多的书籍供天下人阅读,还得让臣子们多接触一些关于习武的知识。而秦始皇就应该让人们阅读一些来自统一前其他国家的书籍,不要那么专横,要心胸宽广,能够接纳百家之言。精通习武的汉武帝应该了解一些古今巨着,成为一名能文能武的好皇帝。

再谈谈古代名人吧。例如扁鹊,他使多少人起死回生,巧诊了多少个疑难杂症,挽救了多少在死亡深渊边上挣扎的老百姓。还有张骞出使西域,虽然被匈奴人拘留了十几年之久,但是依然不忘自己出使所肩负的重任,促进汉朝和西域的交流,形成了丝绸之路的雏形。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教育学家,他教育学生不是体罚,而是用礼仪道德规范他们的言论和行为,用文献、典籍丰富他的知识和见闻,他还善于循序渐进的诱导人,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十分正直的人,他从不谈论怪异、暴力、悖乱和鬼神之类的事情。

读了《史记》,我不仅丰富了见闻,还增加了知识。读书真好!

篇二:史记读后感

《史记》不但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住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园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时代中各领域英雄豪杰和记载国内外少数民族的“列传”。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历代英雄人物的气概与豪迈。

比如说列传中的“刺客列传”里的聂政,荆轲等人。以前,我认为刺客不过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袭的人。但史记上的叙述,让我明白,其实刺客才是对君主最赤胆忠心的人。毕竟去行刺君王,成功了会被周围的卫士杀死,不成功更无生还的可能。真可谓是有去无归。虽然如此,但他们依然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更有那后来身中八剑却仍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的赤胆忠心的最好表现。

…… …… 余下全文

篇七 :吾行吾道(道德经读后感)

吾行吾道(《道德经》读后感)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所追求的东西也改变了,从而放弃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当下有的人为了追求外表的华丽、生活的奢华;放弃了内在的修养、精神的升华; 放弃了人性的本质、道德的考量;放弃了执著是追求、梦想的坚持。而因为这些事情所导致的后果我们屡见不鲜。是他们迷茫了还是现实脱轨了呢?

同样是敲键盘、按鼠标,有的人玩出的是未来的光明、人生的风光;有的人玩出的是金钱的富足、生活的奢侈;有的人玩出的是时光的流逝、岁月的蹉跎;有的人玩出的是人脉的宽广、情义的深刻;有的人玩出的是名声的折损、信誉的折扣;同样是敲键盘、按鼠标,

有的人揭露的是世间百态、人间冷暖;有的人揭露的是道德万象、人性美丑;有的人揭露的是社会幕后、现实真假。当我们想到这些的时候,是不是在问自己我们的路在哪里呢?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道,不管你曾经经历过什么,失去过什么,那都是注定的,我们不需要去效仿别人,也不需要去走别人的道。你就是你,你就是道!但活在当下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如何学会为人处世,更应该注重的是修身!古语有云“轻财而聚之,律己而服人,身先而率之,量宽而得之。”“吾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在我国有一些经典的古代文学巨著,我们称之为“国学”。国学展现的是古代的哲学理论,它们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比如:道家思想,道家的经典名著是老子的《道德经》。儒家思想,儒家的经典名著是孔子的《论语》等。其中《道德经》的

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还影响了全世界。鲁迅说:“懂得道家,便懂得中国……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其实道家和道教是两个概念,道家是指一种流派思想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它以道家思想为中心思想,奉老子为其老祖即太上老君。著名的美学家叶朗先生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美学的开端,这个开端是一“

个灿烂的日出。”由此可见《道德经》对我国文学和社会的深远影响。《老子》其实就是《道德经》,因为《老子》分为道经和德经,所以又叫做《道德经》。《道德经》中的道经主要讲的是修身,德经主要讲的是治国,而我们主要的是修身。现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读过《道德经》之后的感想。

…… …… 余下全文

篇八 :《范蠡:从兵家奇才到东方商圣》读后感

读《范蠡:从兵家奇才到东方商圣》

作者:余耀华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xx年11月1日

提到越王勾践都会赞许其卧薪尝胆保全家国,后

反击灭吴的壮举。其实在我个人看来,此举成功,范蠡功高过主。如无范蠡忍辱负重陪伴勾践入吴

为奴,时刻点拨于左右,以勾践为人与个性早被

刺死于异国他乡。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忠心伴主的

功臣,在越灭吴之后,也不得不挂印封官,改名

换姓,隐居过活。试问有哪位君王会容忍威望高于自己的臣子,这个结局便是必然的。看似中途末路的他却拥有世间两位女子的真爱:铭士之女--百里淑琴和沉鱼之貌--西施,在两位贤妇助力之下凭借自己的才智从兵家奇才发展成为东方商圣。此书前半部讲述范蠡从政的内容,读到灭吴九术,不禁寒栗,“厚礼送,骄其心,灭其气;购其粮,虚其积聚;送美女,乱其心,虚其体;进巧工,兴土木,耗其财,疲其民......曾几何时,我们国家不也是这样嘛?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读书的后半部分--从商,内容里没有太多尔虞我诈,心情不会那么沉重,虽讲述的是范蠡从商之路,却时刻提示做人之道: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化敌为友,诚信为实。受益匪浅!

20xx年7月18日记录

人物生平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宛三户(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人,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后人尊称“商圣”

范蠡从兵家奇才到东方商圣读后感

,是中国道商之鼻祖。越国著名谋臣,与文种一起俱

为勾践股肱大臣,最终灭吴兴越。因为意识到勾践只可同患难,不可共富贵,毅然弃越奔齐,三聚三散,富甲天下。他年轻时,曾拜计然(又名辛文子既《通玄真经》(《文子》)一书的作者)为师,研习治国、治军方策。引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范蠡携文种远赴吴越,因在吴国难展才华慨然离吴入越,辅助勾践二十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473年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湖而去。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而不受,后迁往陶地(今山东省定陶县)史称定陶。经商积资巨万,世称“陶朱公”。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