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大师的引导——《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大师的引导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是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所著。开始看到这个书名就觉得这本书写的必定是设计的哲学,晦涩难懂。然而当我带着这种难懂需下苦功夫的心态去阅读它时,发现很多思想作者都是通过一种朴实易懂的语言诉说给读者。往往沉浸在这个绝妙的设计创意中又迫切希望出现另一个惊喜。该书围绕“RE-DESIGN”这样一个二十一世纪日常用品设计理念,展现了日本环保而不失时尚,简约而不失美感的设计风格,编者说原研哉的设计即理性又感性,的确设计不止要设计者满腔热情的个人情感,更多的是要从社会的角度去设计。书中涉及很多政治,经济,社会的问题,其他的我不敢说是否理性和客观,但在看待中国问题上原研哉是以一种冷静而理性的眼光来看待的,这一点难能可贵。

以“RE-DESIGN”为主线,书中介绍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设计及他个人的设计,并有一章谈及对日本消费欲望的引导。全书的创意虽然令人惊喜,但令我如觅良师益友的是他对日本的思考和他所推崇的精神,都令我深深地折服。

书中讲到每一个设计都离不开节约资源这个中心,更深的层次就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他说“不是要为物施加人的力量,而是等待自然的给予”,他推崇日本的简单意象——在空物一物的空间里配置一点东西。他所展示的那些案例几乎都是简单而蕴育深长的。就如日本的经济一样,处于成熟期的日本设计对设计领域的重新配置,应该

突显她成熟文化的典雅。

全书另我感动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原研哉对日本的热爱。他说“每当我来到别的国家,就会更加关注日本,对自己无法完全呈现日本文化感动着急。我出生在日本,我愿意用心凝视我们脚下这块土地。”但不盲目,他深入剖析了日本经济科技的发展,承认不足与展望未来,字字谦卑却掩盖不住他的大师风范。另一个是对所处自然环境的热爱,不推崇同西方文化一样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十足的色彩斑斓的设计,他引导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书中讲到一种四角形的纸管卫生纸的设计:四角形的纸管,在抽取时有一定的阻力,这个设计在于造成不便,这种阻力发出的信息和实现的功能是节约资源。这个案例正是从细微中体现了他的这种理念。

…… …… 余下全文

篇二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让生活简单且美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日期:2011-07-27

设计中的设计》一书购之已久,被它吸引是其出众的包装设计:洁白的封面——纯粹且精致;黑色端正的宋体字稍加设计以横平竖直的简洁形式排列——落落大方且透出一股娟秀之美。我认为优秀的设计即如此:简单且美。不繁琐,不罗嗦,不花哨,带着一种高雅的情操,透漏一份独特的气质。我想此书的作者原研哉先生也是追求这样的一种设计精神。

追求的质朴

原研哉先生是日本的一位优秀设计师,在我眼里日本设计师的作品总透漏出丝丝禅意的幽静。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赞美,总是能于细节之中迸发一些小智慧,这想必也和日本本国有限的土地,并不丰沛的资源以及迅速增加的人口有关,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无印良品便是日本本土一个出色的设计品牌。他的概念是创始人田中一光先生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提炼而成。无印良品追求极简主义审美意识,甚至连生产过程都进行简化,制造出一批造型简洁、朴素的商品群。自一九八零年创始以来,无印良品已经成为日本民众优雅而质朴的生活象征,他的审美意识具有深刻的日本特性,同时也在世界范围造成了广泛影响。

再设计

书中原研哉先生举得一则小例子引起我很大的兴趣:在日本一次呼吁对“取火照明”这种原生态方式再关注的设计会上,面出薰先生(日本设计师)做出一个非常有趣且另人感动的提案。他将落在地上的小树枝收集起来,在小树枝的尖端涂上发火剂制成火柴。让这些小树枝在回归地球母亲之前再为人类做点事。掉落在地上的小树枝形状是优美的,而人们使用这种火柴,能够让人们忘记繁忙的时间,唤起人们对自然、火、人,以及各种各样世间万物的印象。这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它充满智慧——没有那么高昂的制作费;它充满乐趣——自然的形态拟造出千姿百态;它又包含了感情——放佛是人与自然的一次沟通,擦一根火柴,大自然燃尽一段小树枝却给人类带来一团光明,这是人与自然仿佛约定般的完美合作。

…… …… 余下全文

篇三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笔记作者:宁婉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书中通过讲述设计案例,来阐释设计涵义及理念,朴实易懂,能吸引我继续往下读。这本书让我深层次地理解了设计的真正涵义,书中很多设计理念对我们今后的创作很有帮助,正如书名“设计中的设计”,设计并不是单一孤立存在,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要考虑更多的综合性因素。以下是我的读书感想和设计随笔。

一、1、《设计中的设计》第一章对设计的定义不完整,他只是说设计是通过创造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种定义也可以说是发明或是创作。 我认为设计是一种为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具有审美性、功能性、创造性的思维性活动。

2、我认为书中“创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悦”。这句话说的很好,反映了设计的真正用途,和人们内心中对设计的最真实朴素的想法、要求。

3、“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这是设计和艺术的区别。

4、书中谈到的整合设计是将设计的所有问题都从整体去观望,再去领悟它的本质。无论是从设计的年代历程还是从设计物品的整体艺术形态,都要拥有一个宏观的审视态度。这样我们才会真正的了解设计。

5、疑问:我们研究的藏族设计史,19世纪之前的设计史料,能称之为设计吗?因为在19世纪之前设计这一概念和词语还未出现。

6、视觉传达

二、第二章通过举例和展览会上的设计案例,阐释设计师们的各种设计理念

7、再设计:在已有的设计基础上进行再次创造和设计,设计出更具有人性化和创造性思维的。捕捉新鲜感进行再设计。

让人们对之前很熟悉,用得很习惯的生活日常用品的认识发生改变,建立与人

类之间关系的多样化。

8、纸管建筑和四角形的纸管卫生纸的设计体现了设计师的节约资源设计理念,

9、保温衣服(多拉链,塞报纸)设计具有人性化,很好地关注设计和人之间的关系。

9、设计所考虑的并不只有主体行为,形象背后的各种环境都要综合性地思考。“青年放咖啡杯”这一例子,说明设计有时候是一种“给予”,结合环境设计,会有偶然性发现,这是环境的给予。

…… …… 余下全文

篇四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读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原研哉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了原研哉编写的《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当我简单的翻阅了这本书时,我被里面的设计深深的吸引住了。于是,我决定利用平时空闲的时间好好的把这本书读完。以下是我仓促的读完原研哉(Hara Kenya) 的《设计中的设计》读后的感想。

照我的理解,第一个“设计”是指大众眼中的设计产品,而第二个则是设计行为背后的思想动力。据说内地版的装订、版面都不如台湾版的来得精致(至少封面看来似乎是如此),但读着也还算舒服。简单的封面,不算紧凑也不算太过奢侈的排版,应该没有违背Hara Kenya的风格吧。对原研哉感兴趣当然是因为他设计的无印良品(MUJI)。之前,我在杂志上、网络上都未从去了解对于HaraKenya和他设计的产品的介绍,通过这次读到了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设计不仅为日常用品提供了新的可能,也在其中蕴藏着一种生活态度。日本的优秀设计,或者是他们所谓的“有品质的设计”——建筑也好,日用产品也好,都具有一种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如同中国山水画中恰到好处的留白,一种“无中生有”的心灵体验。对于原研哉的设计,我之前未从有过接触,通过这次的读解我对此书中的案例感到新奇,但作者对自己的设计观在这本书中进行了比较明晰的阐述,我脑海中收集过的一些与之有关的片断,也得以建立了一些关联。

尽管后现代主义看上去已经占据了艺术的舞台,但现代主义的积极影响永远都不会消亡,日本的设计氛围也为这种思想的延续提供了空间。原研哉的设计思想中,就有现代主义思想影响的体现。

比如,他眼中的设计与艺术。这是我作为一个对设计本身思考不深的学生很少会去考虑的问题。与艺术相比,“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以原研哉为代表的一些日本设计师,设计的出发点并非是自我风格的表现或是个人情绪的张扬,而是从揣摩大众的感受出发——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这样的设计师,是把自己置于一个幕后的位置,用自己谦卑的思考为大众进行日常用品Re-Design,引导大众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以创新的闪光点。

…… …… 余下全文

篇五 :《无中生有——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

《无中生有——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

“广告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商品信息,而是呈现出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却能容纳百川的容器。”——原研哉

用了一天的时间仔细看完了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之所以选择原研哉的这本是因为想对设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不仅仅是停于图形符号的表面。有句古语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最美的声音就是听起来无声响,最美的形象就是看不见行迹”。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 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 整本书传达给我的感觉便是如此。书中有一章节是“无中生有”主要是讲为无印良品做设计是的感受。书中有个词是对无印良品的评价就是“虚无”。我觉得原研哉的作品中都是用简单来体现复杂的事物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个词。

之所以研究“无”是因为现在的设计很多都陷入了一种怪圈。过分的想吸引人的眼球,过分的包装和华丽的堆砌已经成为设计的代名词。设计是什么,用食物打个比方,设计不是为了吃饱饭,而是吃好饭,愉快的吃饭。设计是改变生活方式的工具,并不是浮夸的表现而是实用的生活化的大众化的,所以将设计简单化,虚无化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原研哉在书中并没有多么的夸大设计的作业,设计的神秘感,这是我很欣赏的,很多书籍谈到设计会大篇的简述如何去设计才能成功,而原研哉把设计作为了一种生活,融入了生活。读完了之后会让人感觉设计其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你需要解决某件事情的时候设计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并且是有目的有意义的。 作者认为设计是自然的,概念的实现。从他设计的妇产医院的标识系统,松屋银座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运用白色和不同的材质。日本的设计很喜欢黑白灰,其实白色是可以给人无限遐想的颜色,正印证了那句“无中生有”。通过材质和颜色让顾客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感觉,设计并不需要多大的冲击力,而是看到之后会觉得这个东西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能让我门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仿佛我们置身其中,感受到设计对我们的影响。原研哉用了很多的例子来讲述“无中生有”的设计,这些例子大都是简洁的,毫无累赘的,如果不注意你或许不会知道这是通过精心设计的,缺是那么巧妙的融入了其中。

…… …… 余下全文

篇六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感悟

《设计中的设计》的读后感

在开始这个读书计划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我想看人文社科的书是我长项,一天两天就搞定。但是第一计划,杨杰给我推荐了《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我就犯嘀咕,设计类的书我从来没看过。况且我也不喜欢这种书。

但是,开始看了书之后,我发现《设计中设计》这本书,是本好书。这体现在,从设计者的角度来看无印良品,确实别有一番味道,包括看这本书的时候,联想到关于诺基亚最近“不跟随”的广告,以及11月11号在伦敦举办的lumia 800的演出,都让我联想到设计者背后的别具匠心。

《设计中的设计》中,让我印象最深的第一点是,设计的不仅是“设计”还有你的生活。从设计品本身的角度来看,一个好的设计固然很重要,因为人人其实都是设计师,只是没有一种模式让它把这种设计商品化或者让别人了解,并不代表,人人都不在他们的生活。比如说,对余光中先生来说,一张小小的传票,虽然上面印刷者图片和文字是视觉性的东西,但承载着这些视觉信息的纸张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抽象的白色平面。它可以通过指尖让我们感受到纸张的物质性。虽然这种感觉很是微妙,但是在我们的心理上,这是有重量的。它还会唤起我们对那份乡愁的记忆。所以这时候,设计与生活就息息相关,这种关于内心感受的东西,充斥在生活的各个角落,这种感觉,未必是美的,因为关于美的界定,本身就不明确。但是关于设计和它带给人的感

受,或多或少我们都有。联想到现在的生活,其实也是可以设计的,你可以设计你的工作方式和行为模式,让它与你的个人风格达成一致,你也可以设计你的办公环境和你的PC,让它使你更有归属感,当然,其实关于很难界定的人际关系,其实也可以好好设计一番,只要是你有心做这样的事情,其实受益最大的还是自己。

另外,关于现代化和设计之间的关系。无印良品价格不菲,但是从每次去大悦城的客流就可见其受欢迎程度。对于现在的中国而言,设计本身就是一项奢侈品。据说只要巴黎时装周展出的服装第二天,温州的街上就会有卖的;先进的电子产品一出来,过不了几天,深圳的电子一条街就会出现水货。再看看最受我们欢迎的淘宝商品,卖的最好的,还是那些仿货。谈知识产权简直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把钱落袋为安才是终极目标。设计的成本投放市场的调研等等耗时耗力,对于商家来说太过奢侈,对于消费品来说,他们也没有必要花高昂的代价买满街都是仿品的真货。但是,当你走进无印良品的时候,就会发现,那种纯净的,最接近生活本质的东西原来是如此令人心动,一切,都源自于设计师的对于设计本身的职业精神和对人的生活感悟。在充斥着工业文明的现代社会,或许人们需要的,只是最返璞归真的那个“无”。而这个无,是推倒重来的“无”,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无”,是“无为而治”的那个“无”。

…… …… 余下全文

篇七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全本》读后感

老师布置这次的作业,我想利用这次的机会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关于设计的书,我想都是理论或是历史方面的我可能静不下心去阅读,所以我选择了一本与现代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书。当看了这本书后,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了解的只是太少。以后我会找时间多看下相关的书。下面是我读书或所了解到。

首先我了解了作者,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书中他他介绍了有他参与的各个设计项目。关于他的性格或是坚信的理念我有些拿不稳,但是他有一段话,却使我从中感觉到了这个设计师的伟大胸怀。这句话是: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院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

就像此书的开头,李?埃德尔库特这样评价他:“精确、严谨,他谈起设计来如一种生活哲学,不断变换着他对整个过程的意识,总在某处有所进展、挑战、改变着他的智慧。”智慧是无穷的,而原研哉是一个善于或是说热爱去探究智慧的人。乐于发现生活中可以进行再设计的事物。在设计界他想有众多设计大师对他的美赞。可是在书中我能读到他是一个很谦和的人。

对作者的简介就这么多吧,我们从他的著作内容里也能对他了解很多。下面我对这本书进行了概括,同时也谈了我的感触和想法。

第一章 再设计——二十一世纪的生活用品

把日常生活中的用品进行再设计,会以怎样的姿态展示给我们呢?我也很期待,带着期待我认真的往下阅读。作者为此搞了一个展览,参展包括很多领域的设计,各行设计者通过作者给他们选出来的物品,对这些物品进行再设计。作者希望通过这些再创,能反映给我们很多问题,然后再一个个去弥补这些问题,慢慢完善事物。

坂茂与卫生纸,建筑师坂茂重新设计了卫生纸,中间的纸管改成了方形,卷起的纸最终也成了方形。传统设计的圆筒纸被拉出来的纸比实际需要的要多,而方形纸则由于阻力起到了降低资源消耗的作用,并传递节省的信息。我非常喜欢这个设计,当堆放起来也节省空间。我很有体会,我们寝室的垃圾其实最多的还是卫生纸。试想我们真的有那么多脏东西需要去擦吗?被污质占得面积可能只有小拇指那么大,可是通常我们怕脏了手,会多扯了解,最后干净的地方随着被扔到垃圾桶里也就变成了垃圾。这些不必要的浪费成了大多数人的习惯,这是没有意识的。现在不是崇尚节约、“光盘”吗?其实不需要呼喊,只要每人都愿意从小事做起。这些都远了,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在微妙之处改变人们的习惯,能让人们自己去思考,可能不用那么费力去做那么多宣传了。我期待有天我能用上方形的卫生卷纸。

…… …… 余下全文

篇八 :《设计中的设计》观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这段时间我不仅在为毕业设计想方案,同时也阅读了《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读了这么久,突然发现 就像原研哉在开篇的自序中所说的一样,自己越来越不懂设计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对于设计的认知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进了一步”,所以 归根结底,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因为我对设计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越来越高涨的热情,以及对设计的意义更加深刻的思考与感知。

设计是什么?在我离设计很远很远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名词。而如今作为一个初学者,它有些神秘,有些美丽,又有点包罗万象,意蕴复杂。 对于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通过创新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是我在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中所认识的设计。

“设计的时代将要来临”。当初的松下幸之助看到了设计发展前景,二战后的日本产品设计高速成长,并且对质量的追求为规模化、量化的生产提供了品质保证。日本设计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因为,对如何形成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思想的思索,在于 反思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日本的”,在于将 现代主义的感觉浸润并融入日本的生活文化中去。

完美是枯燥的。设计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完美但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东西。真正的设计应该不受教条、规则的束缚,充满想象力, 永远在寻找新的、更好的、不同的、不被遗忘的创意。试着通过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才可以寻求新突破。每个人也要有自己的逻辑体系,不人云亦云。

设计在哪里? 设计已经深深的扎根在生活当中,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而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因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每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都是设计。设计也为原本普通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温馨与惊喜,让生活变美、变放松。“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什么才是好的设计?没有标准答案。事实上,哪有那么多好与不好,只要它足够有趣、足够有新意;只要你喜欢,哪怕一件有趣的小物件,也可以将不好变成好,给你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官享受,让你怦然而心动。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