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我想现在整个经济的大危机,正是因为人们盲目追求欲望所导致的结果。我想这样的一种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中国也有古谚“谦受益满招损”,这次金融危机就算上帝给我们的一个惩罚吧。作为一个经营者,必须要在知足的情况下保持谦虚的态度,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在五十多年的经营过程中,在世界经济这么混乱的情况下,我一直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所以有了现在。——稻盛和夫

周末拜读了郭沫若先生在19xx年抗战胜利前夕围绕李自成农民起义事件而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全文讲述明朝末年,崇祯皇帝作为一国之君,满怀理想抱负,却多口惠而少实惠,彼时天灾横行,加之国内奸臣宦官当道,政体渐受侵蚀,引发亡国之祸。讲述了李自成起义队伍由小到大,终至推翻明朝统治,占领北京。其中特别详细考证其间其知人善用,重用知识分子李岩的经历及其成效。最后李自成夺取政权,危机感消散,几十万大兵囤于城内享乐,一时歌舞升平,且手下诸将面对突来的江山,思想也渐渐“病变”,大兴排除异己、生活腐化之风,短短四十余日,便拱手让出江山,亡国亡己。

“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一场大悲剧。李自成自然是一位悲剧的主人,而从李岩方面来看,悲剧的意义尤其深刻。假使初进1|Page

北京时,自成听了李岩的话,使士卒不要懈怠而败了军纪,对于吴三桂等及早采取了牢笼政策,清人断不至于那样快的便入了关。又假使李岩收复河南之议得到实现,以李岩的深得人心,必能独当一面,把农民解放的战斗转化而为种族之间的战争。假使形成了那样的局势,清兵在第二年决不敢轻易冒险去攻潼关,而在潼关失守之后也决不敢那样劳师穷追,使自成陷于绝地。假使免掉了这些错误,在种族方面岂不也就可以免掉了二百六十年间为清朝所宰治的命运了吗?就这样,个人的悲剧扩大而成为了种族的悲剧,这意义不能说是不够深刻的。

大凡一位开国的雄略之主,在统治固定了之后,便要屠戮功臣,这差不多是自汉以来每次改朝换代的公例。自成的大顺朝即使成功了(假使没有外患,他必然是成功了的),他的代表农民利益的运动早迟也会变质,而他必然也会做到汉高祖、明太祖的藏弓烹狗的"德政",可以说是断无例外。然而对于李岩们的诛戮却也未免太早了。假使李岩真有背叛的举动,或拟投南明,或拟投清廷,那杀之也无可惜,但就是谗害他的牛金星也不过说他不愿久居人下而已,实在是杀得没有道理。但这责任与其让李自成来负,毋宁是应该让卖友的丞相牛金星来负。

…… …… 余下全文

篇二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读《甲申三百年祭》一点感想

这篇文章,是学生时期一篇好的议论文,当时也只学习了一部分,是作为范文来学。而对这篇文章寄寓的深刻道理未得深解,人云亦云罢了。如今,重温这篇全文,倒也增加了不少新的思考。

首先,重温《甲申三百年祭》,能提醒我们正确对待权力、名利、地位等问题。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是掌握一定的权力,有的党员为什么能够保持共 产 党人的本色,清正廉洁,兢兢业业,为人民群众所称道,而有的却骄奢淫逸,贪赃枉法,腐败堕落,被党和人民所唾弃?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这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因而,面对物欲横流的诱惑,我们必须做到身静、心静、神静,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这样我们才能在思想上淡泊名利,高尚纯洁,行动上一身正气,堂堂正正。

其次,重温《甲申三百年祭》,能提醒我们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既是党的宗旨,也是为官者的职责所在。作为一名党员,就必须始终将群众利益摆在工作首位,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不遗余力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最大化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样我们才能与群众

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取信于民。

再次,重温《甲申三百年祭》,能提醒我们务必保持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勤由节俭败由奢”,尽管时代变化了,社会进步了,但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本色不能变。尤其是当今社会,党员干部更应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在生活上把握住小节,筑好“防火墙”。这样才能做到“自然进退不失其正”。

重温《甲申三百年祭》,从明末农民革命战争中汲取经验教训,是一种警示,更是一种要求,一种责任。过去是这样,将来也要这样,共 产 党人如此,其他有识之士也如此。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

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

19xx年,郭沫若先生写下《甲申三百年祭》,企图通过李自成农民起义这个典型案例,探讨中国农民革命的命运,选题重大,目光锐利,可谓无有出其右者。5年后毛泽东重论此文,并给中共出了个题目:“进城以后到底怎么办?”那时正好是19xx年解放战争大局既定,进入北平前夕,他正准备领导着团队“进京赶考”。他们的答案早已成为历史,书写在共和国的主页上。

此番,正值海航创业二十年,学习《甲申三百年祭》,陈峰董事长说“ 海航创业二十载,风雨兼程,业已初具规模,实属不易,吾常寤寐思之,何以能基业长青,如芒在背。今复读郭沫若之《甲申三百年祭》,论及明朝倾覆,闯王胜败,字字千钧,韵味深长,甚有醍醐灌顶之感”。

海航创业二十年,历经几代海航人风雨兼程,早跻身中国五百强,正迈向世界五百强,铸造着海航人“世界级企业和名牌”的梦想。二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说起来,也算是很有成就了。回首这二十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区域到全球化,从航空公司到现代综合服务运行商,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段。此刻,我们该送上深深的祝福。记得看过一句话说,大多数的祝福源自礼仪,只有少数的1|Page

祝愿发自内心。如果您也和我一样认同:最可靠也是最动心的祝福,就是坚守信仰,共赴时艰,同享成功。

“天下国家,本同一理”。一个公司和一个国家在兴衰生死的命运轨迹上,常常并没有本质的差别。近三十年来,中国大地上生生死死的大小公司,其实许许多多都在重复着李自成们的历史命运。或许是太少人关注这些以公司符号作为标签的团队,他们从无到有的一路拼杀和从有到无的腐朽衰败,其实并不只是简单的财富聚散,而是激荡着多少人的激情、梦想和多少家庭的血泪。用不着于历数曾经名噪一时的xx团队的兴衰历程,也用不着去翻阅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盛极而衰的档案,我们很容易便能找到它们不可以长盛不衰的理由----创造者与创造物,团队与公司之间的矛盾。创造者为创造物所累,最终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而压跨。

…… …… 余下全文

篇四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郭先生写作此文距今已有六十余年,甲申之变,年代亦更加久远。但历史永远是一种真实而深刻的存在,不管山河怎样变换,岁月如何流转,不变的,依然是那些让人警醒的冰鉴。

李自成所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后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将这一笔挥毫到了极致,达到了自秦末以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规模之浩大,影响之深广,无不令人震惊。然而,令人扼腕嗟叹的是,二者都以惨烈的失败而收场,犹如两个瞬间喷薄的烟火,绚丽夺目,却又短暂易逝。这样的历史悲剧不能不发人深省。

农民运动,向来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洪水猛兽,惧之既深,恨之既切,却又往往对运动本身嗤之以鼻,以为不过是一群草莽流寇为争衣夺食而无恶不作的行为。近代以来,阶级意识日渐浓烈的学术界又以此为根据,总结出其“阶级局限性和小农意识”是导致其运动失败的根源。对于封建统治阶级和近现代主流史学家的观点,我能够赞同。但窃以为,农民运动最主要的动力在于人的内心,其运动的出发点都是以一个看似真实而实则虚幻的“梦想”为根基的。诚如郭先生文中所述,张、李、罗三路人马起事初衷以及做事风格不尽相同,然而我相信他们三人心中都会有一个不谋而合的想法。不仅是他们,其麾下的文臣武将以及众喽啰也都怀揣着这样的梦想,那就是:摆脱贫苦低下的生活,做一个

1 / 4

体面风光的正常人。

这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想法,这只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不论种族与名族、不论肤色与年龄都会有的一种属性。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的最基本的两大需求。而当时,无论是明末还是清中后期,吃穿不愁和安居乐业对于农民来说,早已经是一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生存状态。官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豪绅恶霸横行乡里,连年征战征丁让一个个家庭难以承受。无米下炊,更要逃捐避税、保全壮丁,真可谓苦不堪言。物极必反,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这种高压政策之下,劳苦大众实在无法生存下去了,便只好揭竿而起。对于沉默的大多数人而言,有这样的要求和期望,实在是太正常不过。

…… …… 余下全文

篇五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1000字

小编导语:郭沫若的作品《甲申三百年祭》,写于一九四四年,是为了纪念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而写的。你还读过郭沫若的什么作品?巨人作文网为你提供更多关于郭沫若的作品及作品的读后感。

中国历代王朝更替,总是有很多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原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郭老19xx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回顾了明朝的灭亡和李自成的失败,也从中再次验证了“民心乃固邦之本”的历史论断。对于《甲申三百年祭》,我觉得有三个人值得祭奠。 一来祭奠崇祯皇帝。

崇祯即明思宗朱由检,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于公元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崇祯”。1627-1644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

崇祯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他有两件功绩值得提一下:一是铲除魏忠贤,二是收复全辽。在之争上,以勤政爱仁博得了后世的同情,但是还是未能挽救大明。从结果上看,他是个悲剧,因为大明朝的灭亡是王朝多年遗留下来的民心尽失,加上天灾人祸造成的。但从修为上说,崇祯并不是没有挽回的余地,比如他在任之初,国家还算比较安定,可是后来他听信谗言,重用亲信,又喜欢形式主义。民心不得,社稷就无法安定,天朝就要换主人,这是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的基本原则。

二来祭奠李自成。

李自成是《甲申三百年祭》书中的主角,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大凡开国奠基者的开国之路都比较坎坷,但是他们有坚韧的毅力、非凡的能力,和自己的部下称兄道弟,用一份感情和感召力凝聚群体,最终取得了天下;而取得天下以后的秉性却几乎是一下子发生大转弯的改变:要么开始杀忠良、树威信,要么开始醉三宫,不理朝政,要么开始征收赋税供己娱乐。

毛主席说:当领导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李自成毁在了第二条上,按郭老的意见,牛金星、刘宗敏为李自成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们打下江山后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吴三桂的反戈,导致了大顺朝的顷刻灭亡。那么李自成在用干部上是不是就有很大的责任呢?首先是选人用人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德才兼备,李岩、宋献策这些人不张扬,且容易克制自己,但却没有得到李自成的重用。亲小人,远贤臣,所以国家社稷就慢慢(或者快速)走向了灭亡。

…… …… 余下全文

篇六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追祭甲申年六轮,成王败寇似飘尘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近日,得集团董事长陈峰先生所荐,有幸拜读郭沫若先生史学佳作《甲申三百年祭》,(以下简称《甲申》)。文中郭老旁征博引,层层剖析,对明朝灭亡、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发迹与败亡的分析入木三分,令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如饮醍醐。

风云变幻,潮起潮落。忆360多年前的甲申年,我们不禁会为那一个吊在树上的凄凉身影所扼腕叹息,大明王朝最后一个帝王如此悲伤的陨落,就连随后入北京的李闯王也会有一丝哀叹,“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崇祯上位初期也算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他有两件功绩值得提一下:一是铲除魏忠贤,二是收复全辽。另外,明朝从屡击倭寇到征服高丽,从郑和七下西洋到解缙修编永乐大典,一系列的史实无疑在向世人昭示着大明王朝的强大富庶,怎么最后依然难逃历史的轮回?主要是其继位时明朝已内忧外患、加之后期听信谗言,重用亲信,又喜欢形式主义又喜欢形式主义导致民心不得,社稷就无法安定,明朝也就亡了。

再看李自成,他是《甲申》书中的主角,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大凡开国奠基者的开国之路都比较坎坷,但是他们有坚韧的毅力、非凡的能力,和自己的部下称兄道弟,用一份感情和感召力凝聚群体,最终取得了天下;然而李自成得天下以后的秉性却几乎是一下子发生大转弯的改变:要么开始杀忠良、树威信,要么开始醉三宫,不理朝政,要么开始征收赋税供己娱乐。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 “的李闯王了。民心渐散,其业亦毁。

无论是“皇室正统“的崇祯帝还是”流寇之秀“的李闯王最终都已苦涩失败告终,究其原因,莫不是“民心”使然。这不是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教训吗?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三百年前的甲申风云,我们应该明白,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每个人都不能忘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即使20xx年实体经济加速放缓、虚拟经济扭曲加剧和风险上扬、结构问题持续恶化的问题的背景下,人才仍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珍惜人才、爱护人才,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仍是每个企业思考的重要问题。而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形态的发展,如何得“民心“是领导者思考问题的。正如董事长《序》中所告诫“切莫哀之古人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工作中我们应当摒弃旧习,严于律己,杜绝官僚主义和官僚作风,保持廉洁,应知“物必自腐而后虫生”。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

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

冯心军

近日,再读郭老所著《甲申三百年祭》,随使我感慨颇深、体会颇深。随笔写下心中之感慨。

19xx年是中国农历的甲申年,郭沫若挥笔写就了这篇史论名著,不仅在历史学界,同时,也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这不仅仅是一篇学术论文,更是一篇发人深省的警世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明朝末年人民生活的惨状,看到农民起义的发端、发展与高潮,也看到了李自成政权的成与败。文章反映的问题既广而深,我们可以从自身职业做出自身的诠释和理解。

阅读文章可以看出,一个政权能否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最高领导的决策固然重要,而政权机构的高官要员、文臣武将、甚至基层行政,事务人员也都对政权的存亡发挥着一定作用。

明朝末年,朝野腐败、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李自成揭竿而起、率众起义。初时,起义军旗帜鲜明、纪律严谨、爱民如子、作风廉洁, “军令不得藏白金,过城邑不得室处,妻子外不得携他妇人,寝兴悉用单布绵幕”,甚至颁令“马腾入田苗者斩之”。 由此前后仅四、五年时间,他们陷北京,覆明室,坐上了金銮宝座。然而,他们开始“纷纷然,昏昏然”——大功既已告成,天下也就再无危机可言。高官要员、文臣武将们每日沉沦于胜利的喜悦,陶醉于歌舞升平,忙碌

于迎来送往、权贵之交。 “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筹备登极大典,招揽门生,开科选举。在京城“大轿门棍,洒金扇上贴内阁字,玉带蓝袍圆领,往来拜客,遍请同乡”。将军刘宗敏所忙的是拶夹降官,搜括赃款,“杀人无虚日,纵兵丁掠抢民财”。近在肘腋的关外大敌,他们似乎全不在意。山海关仅仅派了几千兵去镇守,而几十万的士兵却屯积在京城里面享乐。”起义军的腐败作风,导致了清兵入侵,义军失败,李自成的政权仅仅存在了113天,便闹出了刘宗敏为得陈圆圆逼反吴三桂的荒唐事儿。诚然,出问题的是牛金星、刘宗敏。但是在牛金星、刘宗敏的手下又有多少“小牛金星、小刘宗敏”在重复着他们的错误?而在这些“小牛金星、小刘宗敏”之下,难保没有更小的。他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什么”居安思危、优良传统、军纪严明、打天下者卫天下”,统统都丢在了脑后。他们仅仅是享受再享受,安乐再安乐。至于明王朝的灭亡,皆由其统治极端专制和腐败。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好刚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而其官吏则“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结果只能是“纵贪横于京几”,吏治败坏到了极点。这样的王朝是必然要灭亡的。

…… …… 余下全文

篇八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守 成

——读《甲申三百年祭》后感

今天在忙完了2012级新生开学典礼的事情后,接着读完了由董事长作序并希冀传阅的《甲申三百年祭》。初读此文,首先被海航创业先辈们的心怀忧患和以史为鉴的历史观所感染,不禁让我这个初入海航的新人多了一份对集团厚重的人文情怀的认知和感动。

郭沫若先生的学识和为人是确信的,他在新中国还未成立的时候写下此文,适值抗日战争接近尾声,内战一触即发的时候,国民党的统治恰似明末一般,官贪吏奢,天灾频至,三大家族把控国家政治经济,军纪散漫、饥民遍野。在这种情况下,共 产 党人奋起反抗,按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组织发动广大底层农民、工人起来革国民党的命,从最初被贬称为“共匪”到承认共 产 党的政治地位,有着或多或少与闯王抗明相似的地方。在日本投降迫近的时候,郭老的这篇文章表现了他对当时形势的担忧,也算是对共 产 党人的一种劝勉。

读完《甲申三百年祭》,深感创业的艰辛,李自成在陕西随高迎祥起义,只是一名普通的兵卒,最初也没有多少成就,流窜于河南、湖北等地,一朝创业举起义旗再无回头躬耕之理,当是时,他占有天时地利,独缺人和,直到他碰到李岩、牛、宋、刘宗敏等一干人才,引贤纳士,广听善言,恰如其 1

分的运用宣传政策,一句“十八孩儿兑上座”,一句“闯王来了不纳粮”从天命和现实两个层面奠定了群众基础。至此,闯王才算初步站稳了脚跟,很快他就席卷陕西,攻入北京,逼死崇祯,登极称帝了。历时14年,其中的酸苦可能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所以在进入北京以后,他的行事作风并未有所改变,依然是箭衣骑射,朴素不减。

创业不易,守成更难。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短命的大顺朝仅仅存在了43天,可悲可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农民领导的群众起义夺取政权的斗争就这样落下了帷幕,究其原因,历史教科书上常说是因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和领导者的性格与领导集体的智慧和施政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郭老认为,李自成并非刚愎自用之人,对自己也是严格要求,一切过错都被推到牛、刘二人身上,然李自成自崇祯九年主政以来,个人威望和势力应该是无人能敌的,进京以后其个人虽宽仁爱民、体恤下情,但放任武官杀人,文官设典,外患未除而内忧渐起。不听诤言而放任自流,守成之基不稳而执政之才无备,领导集体对形势的判断失误而导致最后的覆灭。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