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沉默的大多数 读后感

众所周知王小波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自认为是小说家,这是他在写作末年开始写的所有杂文总编,编者是他的妻子李银河,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而是从内容上的连贯性出发而组织的,客观背景大致如此。

至今我仍然认为,大多数小说作家并不会写很多杂文其实是一种害羞自卑心理,相比较而言,我倒认为王小波在这方面确实是有斗士的精神。我们都知道杂文的精髓在于批判,而“胆子”似乎是很关键的一环。本书的开篇《沉默的大多数》,给我们讲述了他的动机,但看起来更像一杯壮胆的烈酒。他说自己因为“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对我们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隐喻。

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似乎任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我们现在经历的时代很浮躁,越来越缺少沉得住气的智慧与理智,利益和金钱的诱惑也已早早得开始腐化学生的灵魂。我们外强中干,以为华丽个性的衣饰可以裹住脆弱的内心,于是穿着奇装异服,表情冷漠。内心又常常空洞肤浅,在虚无的网络中寻找虚无的知己,在现实的社会中面对封闭的自我。

不得不承认,我也属于那沉默的大多数,对于生活中很多事都抱着不敢说、不能说、不必说的心态。正如王小波所说的,这似乎是中国人的通病。王小波在

此文中写到“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在时隔十多年的今天,这一切似乎颠倒了,在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的距离似乎拉近了,就表面看来人们似乎更加擅长表现自己,在中西方文化潮流的冲击下,中国人似乎已经抛弃了沉默是金的观念,但是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现在的人们似乎更擅长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自,却不能向最亲近的人说出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对着电脑像不曾见面的陌生人倾诉,却和亲近的人无言相对。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相信虚拟世界中人们的只言片语,却无视身边的人的真切关怀。有人说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计算机,它使人类真正的做到了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但是与此同时,他把人性的优缺点无限的放大了,在当今社会,人类似乎可以更自由的发表言论,于是,我们抱着猎奇的心态在网络上搜索各种自认为新奇的事情,然后,对着不相识甚至没见过的人大加评论,这样的“真相”似乎来得太快,却显得那样的不真实。

…… …… 余下全文

篇二 :沉默的大多数的背后——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题目: 沉默的大多数的背后——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姓名: 杨文焕 学号: 2011090192 专业: 交通工程 电话: 135xxxxxxxx 时间: 2014 年 3 月 14 日

《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

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似乎任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我们现在经历的时代很浮躁,越来越缺少沉得住气的智慧与理智,利益和

金钱的诱惑也已早早得开始腐化学生的灵魂。我们外强中干,以为华丽个性的衣饰可以裹住脆弱的内心,于是穿着奇装异服,表情冷漠。内心又常常空洞肤浅,在虚无的网络中寻找虚无的知己,在现实的社会中面对封闭的自我。

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便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为我平时也是不怎么爱

说话的,或者说不怎么爱在公共场合说话。套用书中的一句话就是:“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现在的大学生活里,总有一些人干什么都特别积极,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怕自己的才华被埋没。福克先生说过,话语即权力,可见他们很乐忠于使用这种权利。但我喜欢听他们都说完,自己在内心思考,而这种思考有没有被大家知道都是次要的,王小波说这是大部分人的通病。当然,我们还身处校园,不必要为自己的口无遮拦负什么责任。或许某一天,我们进入了社会,知道了什么是祸从口出,我们也终将变得沉默。

王小波说,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或许是因为沉

…… …… 余下全文

篇三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作者王小波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书中有一篇寓言式杂文叫《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他用那头猪影射自己,在嘲讽中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无视生活的设置,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与其他家猪有很大的不同,它有着山羊一样的敏捷,还和猫相似,喜欢到处游玩,不喜欢被关押在圈里。而且这只猪有着它独立的思想,在选母猪这点上看,它的爱好和思想都与其它猪不同,对于同一个圈里的母猪,它觉得这些母猪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还又脏又臭,它就到村寨里去找母猪。它还会模仿各种声音,特别是汽笛声。但这个汽笛声也给它带来了灾难,由于学汽笛叫因此误工扰乱工作时间表,于是,一场杀身之祸从天而降。但是这头猪并没有在枪火下死,而是逃逸了,最后逃出村寨,到林子里独立生活,还长出了獠牙。作者没有安排它死,而是活着,并且是特立独行地活着,永不征服地活着。这个的结局,是作者的理想:在他人安排的生活中,不能失去独立的思考和灵魂。在生活的磨难之中,不能灭失掉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正义、善良,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数”,因为沉默造就了怯懦的人,沉默造就冷漠的人。

看完《沉默的大多数》,我了解了王小波的确是个很有思想的人,而且敢说且擅长说。刚读完这篇杂文会感到比较生涩,还好对“话语”这个词尚不陌生,因此逐渐体味到文章的深度。自以为是理解了小波绕着弯子想表达的思想和观点,于是在读毕获得阅读的满足。 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是对社会权威的对抗和批判。他所质疑的是年幼时期的我曾困惑过的,但那时我的质疑却未坚持下去,最后随波逐流,屈服于社会权威及沉默的大多数。小波谈到“毛主席语录”、“十六条”、“五讲四美”等,可现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各种场合里不都充盈着我们习以为常的类似话语么,比如官话、套话、场面话。这就使我想起一些正在政府机关做公务员的同学朋友,他们每天撰写文件及领导讲话稿,这不都是话语的捐税么?我们现在高谈阔论“人权",人权就应“以人为本”,即要尊重人,关心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丧失了基本话语权的人们又如何全面发展?

…… …… 余下全文

篇四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沉默的大多数》是我接触过的王小波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黄金时代》),所以对他也是有了一定的了解,幽默的笔调,独特的见解,足以争取到了一大批像我这样的读者。

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便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为我平时也是不怎么爱说话的,或者说不怎么爱在公共场合说话。套用书中的一句话就是:“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现在的大学生活里,总有一些人干什么都特别积极,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怕自己的才华被埋没。福克先生说过,话语即权力,可见他们很乐忠于使用这种权利。但我喜欢听他们都说完,自己在内心思考,而这种思考有没有被大家知道都是次要的,王小波说这是大部分人的通病。当然,我们还身处校园,不必要为自己的口无遮拦负什么责任。或许某一天,我们进入了社会,知道了什么是祸从口出,我们也终将变得沉默。 王小波说 ,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或许是因为沉默能让人更冷静的思考,但是交流不也是一种提升思维高度的方式吗?这一点我不是很明白。不过或许我能从沉默中找到答案。

从王小波的作品中能看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深深的隔阂,以及在此隔阂下的互相抨击。那么,是不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所戴上的面具越来越厚重的结果呢,在这样一种封闭下人们的生活还会快乐吗?这个问题还得我戴上了面具之后才能找到答案。

这是一个太过复杂的时代,充斥着太多诱惑。不同的思想观念左右着人们的行动。有人愿意舍己救人,有人愿意披露真相,也有人愿意散布谣言。

因此我总是警惕地看待身边的一切,谁能知道表象背后隐藏着什么,连鲁迅这样的人出门都带着短刀,“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人间”,更何况涉世未深的我们,还是小心谨慎为是。

沉默往往代表着行动,不是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吗,不是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吗。沉默往往伴随着力量的积聚。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信仰的人们沉默着,包容着,同时也关注着。沉默是一种内在性的处世方式。 沉默或许是一种积蓄的过程,谁也不知道爆炸后的沉默会是什么。 沉默的一代人绝不会是垮掉的一代人。20个世纪闹得太多太喧嚣了,这个时代的青年们更多地崇尚理智和谨慎。对于杂志上刊登的调查,我们都清楚那是要登出来吸引人眼球、赚取吆喝的,所以我们沉默,所以我们含糊。因为我们绝不愿意说谎,因为沉默是对选择权的尊重。

…… …… 余下全文

篇五 :公司制胜之道:让沉默的大多数说话

公司制胜之道:让沉默的大多数说话

“以人为本”是很多企业喜欢挂在嘴边的口号,但是要做到以人为本,首要的就是要充分授权,激发员工的参与热情,让“沉默的大多数”说话。授权和鼓励员工参与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信息在组织内部传递的衰减性。

一线员工由于直接和客户打交道,往往占有最充分的信息,也对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提升公司竞争力最有发言权,但公司管理层级的存在,意味着愈身居高位的管理人员,获得的信息愈少。通用电器前CEO杰克?韦尔奇的前任告诫他:在公司里面,CEO往往是最后一个知道最有趣的事情的人。德国西门子公司则有句名言:“只要管理层能知道员工怎么想,那西门子就能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在通过大胆授权鼓励员工参与方面,丰田公司堪称典范。19xx年,丰田公司推出了“合理化建议制度”,鼓励每一个员工自由地就任意问题提出各种建议。这项制度坚持不懈地实施了几十年,每年被采纳的合理化建议达几十万条,不仅为公司直接创造了价值,而且极大提升了员工的忠诚度和自豪感。最了解生产第一线情况的员工更加致力于改进各自的工作,这赋予了丰田公司极大的竞争优势。

中国企业要想真正向世界级企业跃进,就必须从“鞭策员工勤奋工作”向“激发员工热情参与管理和决策”转变,唯有如此才能逐步形成伟大企业的基因。

对中国的企业而言,实现这一转变将是非常痛苦的。首先,根据

GeertHofstede对文化维度的解析,中国文化属于“高权力距离 ”

(highpowerdistance),即管理层喜欢高高在上而不是平易近人,员工通常对提意见有畏惧之心。其次,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比较讲究“面子”,表达方式倾向于含蓄、委婉,直截了当提建议常被视为不礼貌、不尊重。最后,认知上的误区。传统上认为管理者具有超凡的远见和智慧以及惊人的洞察力,应该对企业各个层级的问题都了然于胸。

于是,在中国公司内部会议中常见的场景是:管理层口若悬河,员工埋头记录。这种认知误区危害甚大,一方面诱导管理者经常对自己不清楚的事情发号施令,一方面也让基层员工丧失了提建议的信心。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思考生命的惯性

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

认识小波,是从他的小说开始,初读杂文,却发现语言的犀利和智慧不输小说,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正由此吸引我。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或许,这正是我们人类标榜自己所谓“社会性”所在:我们有秩序,有规则,但凡是人,总要按规则来。不然,或许有人会将你否定的还不如那些遵守规则的猪。即便遵守规则的种猪已然不能从性行为中获得快感,这未免过于残忍。

所幸,并不是每头猪都如王二怀念的那头一般有着高度的自我意识,忽然想起他另一篇文章,《沉默的大多数》,或许用此形容这些猪比较合适,既然被设置,索性遵从设置,即便痛苦。人改变惯性中的命运尚是一件难事,何况一只人类掌控下的猪?这有点强猪所难。 这些也尤其显得那只特立独行的猪的可贵。下属想太多,指手画脚,领导尚且会不满,更何况一只有思想的猪,它不按照人给他设定的轨道行走,难于管教,领导当然不会纵容,即使对于一只自由的猪,那设定的轨道未免太过痛苦。可领导说:它是一只猪啊。 其实说到底,绝大多数人和那些沉默的大多数猪一样,过被人设定的生活,他的生活轨道、他的目标甚至于他的理想,都只是基于一种设定,比如说古代追求金榜题名,现代追求或许多元化一些了吧,但绝大多数人求得也不过是个财字,人较猪的区别,在于思想,所以人会痛苦,会在生活中慨叹理想不再,或者发出怒吼,反抗这惯性之中的生活,所以古来有陶渊明,徐霞客,近来的怒吼者更多,他们渐渐受人喜爱,就像知青爱那特立独行的猪一样,我们在惯性之中的人喜欢他们,羡慕渴望他们的自由,我们看那些身无分文却要环球旅行的人,崇拜并且向往,我们评论,这是我们的优越感所在:我们有思想,猪圈里的其它猪是不会懂那只特立独行的猪的,可我们懂。不过慨叹之后呢,有几个人会不顾一切跳出这惯性,或许是回到猪圈与其他猪抢一盆猪食。

上面的羡慕者,比较另一种人,或许还算好,毕竟让人区别于猪的思想还在运转,还可以写写如我这般牢骚文章,可以对五百年前不求功名的徐霞客表示自己的崇拜,对三千年前的像斗鸡和母猪一样的斯巴达人表示同情。说起被设置,恐怕这另一种人的思想都被生活设置了,种猪还知道痛苦,死活不肯趴在母猪背上,这么说,恐怕嘲笑人家连猪都不如,我自己也不过是那群平凡的猪中羡慕特立独行的那只猪的一只,由不得我对人家指手画脚,既然免不了被设置,索性活得坦然些,也许有我不知道的简单快乐。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后感

思想的光芒

----------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一直在想应该用怎样的语言来形容王小波,有人说他是中国的“卡夫卡”,有人说他是个自由主义者,王蒙也曾说他“难得明白”。直到我读了他的《沉默的大多数》才恍悟,其实,他就是他笔下那只独立于这世间的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的却是个鬼才,他博闻强记、机智幽默,风趣的文字间透着对社会理性的思考。天马行空的想象中饱含着对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他没有王朔玩世不恭的痞气,也不像鲁迅先生那样严肃冷峻,相较之下,小波显得更浪漫可爱,敞亮清明,看他的文字不会有逼人的压迫或是直刺人心的锋利,反而会不由得让人产生一种清澈的顿悟和理智的思考。

小波的一生都诗意地栖居在自己构建的自由国度里,自由地生活,自由地写作,自由地思考。同时他又活得很明白,始终以清晰的目光看待世界,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社会的各种诟病。因为明白所以淡然,因为淡然所以自由。

《沉默的大多数》从思想文化、道德伦理、文化论争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读完后我很兴奋,内心似乎有某种东西急切地想要奔涌而出,可同时,我又有些战战兢兢,有些不安。接下来谈到的是我在小波丰富的精神世界中领略到的零光片羽。

我们沉默了太久

语言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开口说话也是人类在自然界引以为傲奥

的殊能力。然而话语即权力,它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中性要素,它反映着人类的各种复杂的意识形态,因而我们不得不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也不知是因为害怕不必要的麻烦还是崇尚沉默是金的清高,越来越多的人像犯了集体癔症一样都不肯开口说话了,最终成了王小波笔下那沉默的大多数。

就像周国平所说“沉默是语言之母,一切原创的、伟大的语言皆孕育于沉默。但语言自身又会繁殖语言,与沉默所隔的世代越来越久远,其品质也越来越蜕化”。起初的沉默或许是因为不会说话或者不能说话,这种沉默来得较为被动,不过也并非是一件坏事,毕竟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沉默也许更容易洞悉世界。而当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的同时,那扬起的风尘也让这个世界变得有些混沌,沉默似乎也开始偏离了原本的轨道。鲁迅先生曾在《药》中描写到:“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面对同胞的英勇就义,当时的国人表现出的是冷血麻木的看客形象,他们的沉默是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是封建社会的一种病态,更是中国历史上无法抚平的伤痛。“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先生此刻的呼喊是如此的孤独无依。

…… …… 余下全文

篇八 :《王小波作品》读后感

《王小波作品》读后感

《王小波作品》一书收录了王小波很多经典小说,如《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红拂夜奔》等,多方面地展现了作者的各种思想和多种风格。

读完整本书,我感到内心的澎湃。各个故事里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变幻莫测的环境、不同特色时代的显著风格,都给我很大震撼。 王小波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表达手法方面,他擅于用江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爱情,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挡的威力。他给叙事文学带来生动和智慧的革新,而那种健康、诚实、勇敢的精神在轻风般自在穿行的想象力当中燃烧着、闪耀着,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无法抗拒那样的魅力:唾弃庸常、虚假、病变的生活,转而相信并创造自然而不乏幽默的欢乐。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