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经济学书籍读后感

好书共读

作为一名读保险专业的学子,我在闲暇时间当然不忘品读一些关于经济学的有趣书籍,一来有助于学习专业知识,二来可借机放松心情,从学习中获得乐趣。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牛奶可乐经济学》的书,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编写。书中有很多千奇百怪的例子,妙趣横生的分析。而作者的主旨正是要让每位读者都通过思考这些生活中显浅的道理成为经济学家。

《牛奶可乐经济学》,顾名思义,这本书跟牛奶、可乐、经济学有很大的关系。书的开篇便提到了一个平时我们总会发现却不曾留意过的问题:为什么牛奶盒子往往是方的,而可乐瓶子总是圆的?我感觉这个问题看起来有点“可爱”。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本来就是常识啊,何必去深究呢?其实不然,这个常识并不简单,它包含了很多人没考虑到的学问。牛奶是易变质食品,需要长期储存,方形容器节约存储空间;而可乐的包装则考虑到如何用最少的材料装同样多的东西 还有碳酸饮料气体压强的问题 。

其实书上举的例子大部分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却得到了用经济学解释的答案。比如说24小时营业的超市他的大门为什么还需要锁。刚看到问题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因为他总有要关门的时候,但仔细想一想如果除去突发事件,24小时营业的超市是不需要锁的。然后看看书上的解释才知道原因是市面上卖的大门都有锁,如果要没有锁的大门只会增加大门的成本。

经济学认为,人是有理性的,人能够根据自身利益的得失来权衡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了周边的事物,没有对发生在身边事物的存在性进行思考,更没有对其合理性进行考量,没有对事物的表象进行深入地探究。其实,日常生活中每种事物的背后都蕴含着经济学道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习惯了,认为是理所当然,这种思维方式在我阅读这本书时还在发挥着作用。直到看了此书后,才发现以前的认识水平有多浅,原来很多所谓合理的事物并非从一开始就存在,而是通过无数次实践总结出来的最佳结果。看完整本书以后我才发现我们在生活中缺少发现的眼睛,回想以前看到小孩们提出的一个一个令人可笑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时,现在想想那些问题中有些也不失为是一个好问题。

…… …… 余下全文

篇二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一时冲动”买了茅于轼先生著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每天闲下来都随手翻翻,觉得受益匪浅。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界的鲁迅”。此书是他把在美国生活的过程中的一些见闻用深入浅出的话阐释成经济学知识的普及读物。

《喜欢搬家的美国人》从美国人搬家可以看出,灵活的市场安排提供给个人广泛的选择机会,造就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浪费,必须通过个人在各种选择中做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而市场可提供这种机会。

《赌博在美国》用经济学的效用分析来说明赌博从整体上看会降低社会的总效用值,即赢来的一块钱所增加的效用比输掉一块钱所减少的效用低,尽管输赢机会相等,效用却遭到了损失。

《个体经济规律与 总量经济规律》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作为消费者及企业作为生产者如何共同形成市场价格,及如何按价格来决定自己行为,改变资源配置效率的学科;总量经济学研 究消费的总量和生产的总量,各自取决于什么,以及如何对价格水平做出反应并保持均衡。宏观经济学只研究微观行为的简单加总,但规律不同于微观规律。

一直以为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阳春白雪,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读完茅于轼先生的书后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只是平时很少想到要将所学到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身边的生活中去。茅于轼将“价格”称为经济生活的地心引力:经济的运行,依赖于正确的价格信号,正确的价格来源于不同利益主体的讨价还价。这让我联想起平时去西单买衣服的经历,明珠商场的衣服没有明码标价,而是卖衣服者先开个价,根据经验大致以不到开价的1/3提出自己的最高价,然后卖方和买方进行讨价还价,以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价格成交,但是这样交易成本却很高。价格代表着个人自由、自发秩序和市场制度,是茅于轼所推崇的。但是,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由于市场规则还没有完全建立,个人还无法完全达到选择自由、公平竞争的状态。

…… …… 余下全文

篇三 :经济学必读书目读后感

经济学必读书目读后感

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外加一些课外经济学书目的阅读,我对经济学的了解更深一层。现在,我就将自己四年来读的课外书中的感触比较深的书目,谈谈自己的小小见解。 读过《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以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是我曾经对经济学误解的救赎。对于刚刚开始接触经济学的我来说,每天面对一些令人头疼的公式,一些学术的名词,让我对自己的专业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不过,通过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经济学,经济学正生动地编织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身边的大事小情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一一破解,这让我对经济学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下是我读过本书以后的一点小小的感受。一、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我能收益很多。全书以发问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兴趣,我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所以自然对这本书有着浓厚的兴趣让我把它吃透。作者会在开篇发问,“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 “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会亮?” “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男装的扣子却总是在右边?”······这一系列的设计方式问题,其实都是蕴含着经济学的道理。产品的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产品设计的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并且细节上的设计还与几何学原理有一定的关系。就拿牛奶可乐的例子来说,一是因为消费的习惯,可乐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圆柱形拿在手里更方便,而牛奶却不是这样,虽然有的配了吸管。二是产品的不同特性,牛奶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运营成本高,用方盒子装无非就是能节省点贮存空间,我们在超市看到可乐大多放在开放式货架上,运营成本低。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收益。因此,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减少我们的成本,提高收益。二、经济没有多么的复杂,它来源于生活,我们也要将它运用到生活。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没有沉闷感觉,至少给我们一是它讲了个朴素的道理:经济学也没什么了不起。现在经济学被经济学的精英们越挖越深、越整越难了,没有研究出几十个看不懂的公式,没有成堆的术语创新,那就成不了好专家。所以大家都怕了,不敢琢磨。其实,就拿最低成本、最大产出这个原理来说,无非就是牛奶用方盒子装能节省点冰箱空间,可乐用圆瓶子拿在手里方便的道理而已,就是没有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装箱子的时候放方的东西能归置得整齐一些。想起了“理论来自于生活”这句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在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呢?”在生活中我们会认为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而因此津津乐道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的钱已经悄悄被商家赚取。酒和花生米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的越多,要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多,而酒精饮料的利润又是相当可观的,所以花生是免费的。而没有人愿意一边喝酒一边喝水的,所以食客如果选择水那酒的量自然也会下降,因此水的价格也是不菲的。这也因此提醒了大家一个道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所以这也提醒了我要在生活中时时都擦亮我的双眼,减少自己的利益损失。三、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生活中的经济学家。

…… …… 余下全文

篇四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近期看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感慨颇深,全书没有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也没有复杂深奥的近代数学知识,这是一本适合平民大众阅读的作品,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其内容是博大精深,返璞归真,用平易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彻,在当今众多的经济学著作中璀璨而夺目。

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经济学原理》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遵循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线路,上册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下册为《宏观经济学分册》。《微观经济学分册》中,文章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根据这些原则,讲述了微观经济的几大经济理论基础,包括供需理论、弹性分析、剩余福利等。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收益;又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成本的转嫁结果都是一样的等等。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在分析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 …… 余下全文

篇五 :经济学读后感

尝试着读过不少经济学的书籍,可是大多都会中途放弃。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却是少数几本能够一直读下去的书。这本书并没有复杂深奥的近代数学知识,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而是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将那些专业的知识普及给平民读者,另一方面,它又以清晰明了的结构,向读者完整的讲解了经济学的基础和最基本最重要的原理,博大精深。 文中在前言中就指出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而事实上,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也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经济学原理》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遵循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线路,上册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下册为《宏观经济学分册》。《微观经济学分册》中,文章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根据这些原则,讲述了微观经济的几大经济理论基础,包括供需理论、弹性分析、剩余福利等。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收益;又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成本的转嫁结果都是一样的等等。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在分析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 …… 余下全文

篇六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学经济学原来也是一种享受

——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对于神秘而陌生的经济学,我希望去探索和了解它。我在网站上搜索关于经济学的书籍,网友们如此评论了一些优秀的经济学教科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充满了哲学的味道,读来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述人生的道理。斯蒂格利茨教授才华横溢,读他的《经济学》就好像听一个机智善辩的老师滔滔不绝地布道,既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但是又总好像在担心老师咄咄逼人的提问。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则像是一个年轻而时尚的老师,谈吐风趣、风度翩翩,总是坐在学生的桌子上而不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甚至有一位读者还说,他是在上下班的地铁上读完这本书的。我选择了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可以说是一次十分愉快的体验,学习经济学原来也是一种享受!

好的经济学教科书能引导学生们去感受经济学家们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把握实质的判断力,以及他们恪守的自由信念和特有的乐观精神。坏的教科书却只能让学生们觉得:经济学无非就是那些画在黑板上的、不知所云的曲线。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无疑属于前者。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为什么你还应该学习经济学呢?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前言里列举了以下三个原因:

学习经济学的第一个原因是,它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有许多经济问题会激起你的好奇心。为什么在纽约市找公寓如此困难?为什么如果旅客周六停留一个晚上,航空公司对往返机票的收费就要低一些?为什么罗宾·威廉姆斯作为电影明星得到的报酬如此之高?为什么许多非洲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此低下?为什么一些国家通货膨胀率高,而另一些国家物价稳定?为什么在一些年份找工作容易,而在另一些年份困难?这些只是经济学课程可以帮助你回答的许多问题中的几个。

学习经济学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将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要做出许多经济决策。当你是学生时,你要决定在学校学习多少年。一旦你参加了工作,你要决定把多少收入用于支出,多少用于储蓄,以及如何将你的储蓄用于投资。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要管理一家小企业或一个大公司,而且你要决定为你的产品制定多高的价格。经济学将使你从一个新角度去思考如何最好地做出这些决策。学习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它将提供一些有助于你致富的工具。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经济学是什么》一书有感

读《经济学是什么》一书有感

学了两年的经济管理专业(函授),虽然十几门课都勉强得以通过,但到头来扪心自问:什么是经济学?依然说不明,道不白。究其原因,固然有学习与考试两张皮的问题,这个暂且不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没有一本通俗易懂的、与社会实际乃至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经济学基础性读本,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文化水平不高且不是直接从事经济工作的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说实在,经济学这个名词我们早已耳熟能详,许多在市场经济中拼搏的人都意识到掌握一些市场经济规律、了解一些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就如我们这些并非直接从事经济工作的人也都深深感到,经济学知识的匮乏给我们的工作甚至日常生活带来的不利。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不是我们不想学习经济学,而是无学习经济学之门;或者说,无法以我们可以接受的成本获得经济学的知识。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是专业搞经济学的,我们大家都有着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有点空闲还要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放松休闲一下,能够拿出来学习经济学的时间和资源是很有限的,根本无暇去拜读厚重的经济学经典。况且,如今的经济学已经不是谁想学就可以学的了的,它那些陌生而又生硬的术语、极为复杂而深奥的数学模型,让即使受过一般高等教育的读者也敬而远之,退避三舍。经济学因此成了少数经济学家课堂上和书斋里的阳春白雪式的欣赏品,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皇冠。在大众迫切需要经济学知识,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为经济学有了这么广泛的接受对象提供了如此天赐良机的时候,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

这次参加中青班的学习,有幸拜读了梁小民教授所著的《经济学是什么》一书,就好像交了一位好朋友,相信任何一个阅读了《经济学是什么》这本书的读者,都会佩服作者在书中表现出来的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功夫。这本书,就好像有人用一个个日常生活的例子与你拉家常,双方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中,你就了解并熟悉了那些经常在经济学家口中蹦出来的术语。

比如,作者在书中谈到通俗歌手的数量与高昂的门票价格,谈到最先在成都出现的电影院5元票价的冲击波,谈到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当这些例子说完了,一个关于价格如何调节经济的问题,即经济学家常常说起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就解释清楚了。从这里,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需求定理,什么是供给定理;也明白了均衡价格、均衡数量为何物;还懂得了需求弹性和供求弹性的作用。

…… …… 余下全文

篇八 :经济学是什么2读后感

《经济学是什么》读后感

这本书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向我们介绍了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模型分析等。经济在生活中时时刻刻的影响着我们,不是每个人都会懂得经济是如何运作的,但我们应该像书中第一章所写的“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一个人就算是接受过经济学方面的训练,也不可能用自己学到的经济学理论去解释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的经济学现象。生活在变,经济在变,如果说经济学是研究和总结经济中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那么现实经济活动的发展却总是喜欢给人以“惊喜”的结果,经济活动的结果更像是人类理性行为所产生的,是人逐利,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结果。就像凯恩斯所说的“经济学原理并没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他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技巧,帮助拥有他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经济学要研究的是选择问题或者说研究资源配置问题。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做出选择,本书向我们简单通俗的介绍了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并且用简单的实例想我们做出解释,比如用下海的实例解释了机会成本,用保龄球场的例子解释了边际分析的方法。这些简单的例子及概念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思维,以及如何用这些规律去规范我们自己的经济行为。

经济学家对经济规律的总结和内在逻辑的分析,是为了从中能得到更好的方法来指导人的经济行为,使个人,社会,政府做出更有理性更利于经济发展扩大效用的选择。中国正在发展自己的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并在一步步的完善市场机制,使中国的经济能更平稳的发展。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比较稳定的,我们经受住了19xx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并且在20xx年的金融海啸中也表现出了相对较强的稳定性。在经历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和二战之后,西方各国普遍采用了凯恩斯主义,国家参与恢复战后经济,西方联盟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更加频繁以及技术的突飞猛进,使西方各国经济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显示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高效率以及技术效率的提高。到了八十年代,自由主义贸易在西方重新繁荣,高科技股蒸蒸日上,使人们误以为经济的大繁荣到来,而经济周期和萧条衰退被抛在了脑后,但亚洲金融危机及高科技股泡沫的破裂却打破了这个梦幻。其实,就算是以技术为基础甚至是最新的信息通讯技术也未必能支持经济的持续繁荣,九十年代大量资金涌入信息网络产业,最终产生的却是产能过剩,供过于求,大量资金无盈利而退出或者亏损,信息网络市场开始冷却甚至有些萧条。而这并没有说明信息网络产业已经达到了需要的顶点,而恰恰相反,泡沫的破裂却是信息网络产业的发端,之所以在早期遭受了短暂繁荣后的打击,正是资本逐利的结果,或者是人追求最大效益,看似理性的将大量资金投入信息网络产业,却在最后造成了一种过度的投资,无利可逐,这是市场调节失灵的结果。当然,这种技术支持的投资过度,资源配置不当,在短时间内造成资源过度集中和浪费,在最近几年可以说产生了好处,因为之前的过度发展为信息网络产业建立了较好的基础设施。不过中国20xx年才加入WTO,之前的世界经济对我国影响有限。但20xx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却波及全球,之后中国的物价水平也开始步步攀升,我们每个人都能深深体会的到。而美国采用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经济,人民币升值,中国外汇缩水,这些使我们看到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并非会惠及所有参与国,至少在某一段时期内是这样的。而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开始干预经济,或者是加大干预力度,不再任其“自由”发展,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看不见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