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没有锁上的门》有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它亲切真挚地歌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美国作家罗伯特·斯特恩德利的这篇《没有锁上的门》与《游子吟》一样,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文中这位十几岁的姑娘,因讨厌父母的管束而离家出走。十年后,她的父亲在忧郁中离开了人世,母亲也因想念女儿头发变白。虽然女儿与家里完全没联系,母亲却在家中耐心地等待她的归来。一旦有了女儿的一丝线索,母亲便想方设法四处寻找。终于有一天,姑娘像一只迷途的羔羊,在陷入绝境时,想到了家的温暖。她在接到母亲的召唤后,便不顾一切地赶回家。当她推开那长期以来一直为等待她归来而没有上锁的家门时,母女二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文章读完了,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特别是最后一句话,让我尤为感动:母亲擦了擦泪水,笑着说:“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从你离开家的那天起,这门从来没有锁上过??”读完这句话,大家都会说:“母爱太无私了!”是的,母爱,无法解释,它是那样的不差毫厘、那样的深沉与伟大!

不管女儿是年轻还是苍老,都永远有一个温暖的家——母亲的心房。外面的世界在我们眼中很精彩,但一旦融入那个世界,就会像这个女儿一样,发现一切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我们总想挣脱家的束缚,一个人自由的飞翔。可是,要想飞,总得有一双羽翼丰满的翅膀。

我们总有一天也会像故事中女儿一样,在经历了磨难后,发现只有自己的母亲是最爱我们的人,只有自己的家才是最温暖的地方。

父母子女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世界上什么东西也割不断的。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而我们为她们做的,又实在是太少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此,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更多地体谅父母的苦心!

…… …… 余下全文

篇二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读后感

第一章节《两个童年》,前半部分是作者的儿子的童年,这一部分我是最有感触的,我以一个子女的角色去看一个父亲看待儿子成长的心情,整个过程,我都是眼眶里含着泪水,带着微笑的。文章里没有丝毫动人的语句,只是一位父亲非常之白与普通的心情日记。我整个人都融入了作者所记录的事情中,仿佛我就是他的儿子,我在感受着父亲对我的爱,很真实,一点也不做作。我看到了一个小孩的成长,从第一个月的没有听觉和视觉,到第一次与生俱来的心理恐惧,再到长大后和父亲对抗。然而在每一个平凡的角落里,我都感受到所有生命都具有的亲情,无论是作者看到儿子的调皮时,还是作者在惩罚儿子时。我想不到作者语言的奇妙之处在哪里,为什么如此平凡的语言能激起我如此巨大的感情。 举一两个我很深刻的片段。第一处"我的儿子在踢我。这是幸福的想法,他是在告诉我他的生命在行动、在扩展、在强大起来。现在我儿子七个多月了,他挥着小手和比小手大一点的小脚,只要我一凑近他,他就使劲抓我的脸,我的脸常常被他抓破,即便如此,我还是常常将脸凑过去,因为我的儿子是在了解世界,他要触摸实物,有时是玩具,有时是自己的衣服,有时就应该是他父亲的脸。"通常,我抱着的小孩子抓我,踢我,咬我时,我就会觉得这个小孩怎么这么调皮。可是,在父亲的角度,这竟是儿子在感受世界、了解世界。我后悔读的书太少,写的字太少,我现在竟不知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了。第一次,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也渐渐开始真正地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那种无论我们做多少都无法回报父母的恩情。第二处则是作者刚知道自己的妻子怀孕了,从医院回家的路上。"我们无数次在那条街道上走过,这一次完全不一样,这一次是三条生命走在一起,这是奇妙的体验,我们一点都感觉不到冬天的寒风。"在这里,我仿佛感受到了自己是与父母连为一体的,我们不是三个人,而是一个人。对父母的一种疼爱油然而生,很难说,这种感觉很难说,看来我又不会表达自己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永远也不会改变。 还有很多很多处,应该说每一个字都触动我的心弦。 其实,教育为人子女的要懂得孝敬父母,与其用很多很多感人的事例,还不如真真切切地看一番父母养育子女是最直白的想法和感情。从为人父母的角度去看待父母之恩,比从子女角度去感受要深刻得多。这也就是为何当人们做了父母后,会更疼爱自己的父母吧。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本来吸引我的就是这个书名,时代的改变,时光的流逝,桃花依旧物是人非,这都是我们所感叹的。我本来也想感叹一下,可是却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感受作者的文字。其实,仔细想想,我这样的表现是不是也呼应了书名呢?从我这个角度去看这个"道路",是否与作者或其他读者不同?而其他人读这个"道路"是否也各不相同?也就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是否也是"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呢? 好吧。这也许就是文学的奇妙之处,人类思想的奥妙之处。

…… …… 余下全文

篇三 :没有任何借口的读后感

读“没有任何借口”有感

最近公司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题目是《没有任何借口》。刚开始我觉得又是一本卡耐基之类的书,又是随大流,形式主义的一种,这无非是公司为了加强对员工的管理而实施的一种手段,就是要求员工做的要像书的题目一样,“没有任何借口”的服从公司的管理。但仔细品位之后,我才渐渐的发觉,其中包含的意义远非这么简单:没有任何借口实质上是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是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是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它是要求我们尽己所能去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这种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从、诚实。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些借口。上班迟到了,会有“路上堵车”、“手表慢了”的借口;工作完不成,会有“工作量大”的借口,只要细心去找,借口总是有的。许多人的失败,就是因为有这些借口一直欺骗自己。当我们碰到困难和问题时,只要去找借口,也总是能找到的。不可否认,许多借口也是很有道理的,刚好就是因为有很多时候有这些很合理的借口可找,所以心理上的内疚感就会减轻,争取成功的愿望就变得不那么强烈,成功就与我们遥遥无期了。

反之,“没有任何借口”就恰恰让你没有退路,没有选择,让你的时刻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去努力,也只有这时,你内在的潜能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你的能力也会变得让你自己都不会相信,往往就在此时,成功就在不远的地方向你招手! “没有任何借口”体现了一个人积极对待工作的态度。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工作,选择了这个岗位,就必须接受它的全部,而不是仅仅只享受它给你带来的益处和快乐。 “工作不是我们为了谋生才做的事,而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工作就是付出努力。”而现实中发生的事情恰恰相反,我们常常喜欢从外部环境来为自己寻找借口和理由,不是抱怨职位、待遇、工作的环境,就是抱怨同事、上司或领导,而很少问问自己:我努力了吗?我真的对得起这份工作吗?回顾一天的工作,我们应该

…… …… 余下全文

篇四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此地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是名副其实的“开放式”学校。

此地绿竹掩映,柳杉环绕,是绝佳的隐居环境。还有山鸡、野兔、大冠鹫、黄嘴鸮等生态,仿佛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这是一所专为十一到十八岁的青少年而办的学校。学校重视五个理念:人类过去知识的通识理解、人格特质的自我实践、审美趣味的养成、创造能力的释放,批判能力的培养。每个孩子不同的观点在此都能被尊重、包容与启发,大人和小资的关系是朋友,互相聆听与辩证。让孩子不仅在心智上成熟,也在人格上有正向的发展,大人们会给予很长的期待,让孩子们逐渐成熟。所以孩子快乐而有自信,不需太多的教训与管理,最后他们拥有的能力是真实的,而不是被训练出来的——这就是台湾的“全人”学校,它让我知道了很多……

流连于这本《没有围墙的学校》,仔细阅读这本书,我为李崇建、甘耀明老师及其同事对孩子的特有的包容所感动。无论是开篇的“三剑客大闹江湖”毁农人菜园的处理,还是“谁把房子拆了”中对孩子的宽容地对待,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那份没有权威压制,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宽容与安全的气氛中逐一澄清的对成长中的生命个

体的尊重。著名教育学者陶继新老师曾说过:天空收容每一朵云朵,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行为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故大海浩瀚无比。愿自己今后面对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犯错的孩子时能以天空的广阔、高山的壮观、大海的浩瀚包容他们,为他们生命的天空涂抹一丝丝美丽,愿能时刻以全人教师为榜样,将包容牢刻心间。

由此,我不由得想到自己。在工作中自己曾经多少次为了孩子所犯的一点点微乎其微的小错而大动肝火,以暴风骤雨代替理智与宽容,而真正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充分辩解以及同孩子商量的机会却微乎其微,更莫说类似孩子损坏菜园、拆毁农舍这样严重事件,这样想来不觉分外羞愧。我们知道,只要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只要是学校,难免会有问题学生,只要是老师,难免要和问题学生打交道。我们要理智,心平气和,学会宽容的对待学生所犯的错,有效地与学生沟通。成长意味着会发生很多不可预知的事情,孩子大都有一颗敏感的心,每个人的心上或多或少都带着些伤痕,这些伤痕慢慢地形成自我的一部分。作为老师应教会学生释放过去,超越负面的生命经验。当孩子拥有了健全的心灵,将能更自在地面对人生,学习也便不再是难事。正向看待孩子的犯错。孩子犯了错,家长、老师的责罚通常只能让孩子心

…… …… 余下全文

篇五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宜兴市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余赛花

最近读了我国著名教育家格林先生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书中内容不仅有高度、深度,有震撼力,同时也给读者展示了许多教育试点的成功案例,细细品味,印象深刻,深受教育和启发。

书中的很多教育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要花功夫的。如果只能生搬硬套,不能理解和融会贯通,也就是不能悟出里面的内涵,那也是做不好的。“学习是人的高级本能,是不需要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既然教育没有用,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中呢?我谈点体会:

一、保护孩子的主动性

书中第一章《教育之困》中讲到的“摁着牛头吃草”的故事中讲的是什么拴住了这头牛呢,是小小的木桩吗?不!拴住这头牛的不是木桩,而是由木桩形成的心理枷锁。一厢情愿地强化孩子的自我控制,置他们的主动性于不顾,孩子就会像那头被小木桩拴住的牛一样,小的时候想拔木桩,拔不动,等到长大了,有足够的力气去拔木桩了,却已经没有欲望了。

当代教育者的最大困境其实就在于"摁着牛头吃草",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岂不知"吃草"是它的本能。这样强硬和机械训练的结果是"牛"很累,教育者也很累,教学的效能却极低。过去几十年,教育者长期执著于为孩子设计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是对孩子主动发展的一种人为控制。变"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是当前教育走出困境的唯一通途。

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孩子的主动性。我们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更为重要,更应引以为戒,不能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教育设计,迫使孩子们就范,忽视甚至控制了人的主动性,而进行被动教育,造成孩子对学习产生消极抵抗的心理,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孩子。

二、激发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人生普通但神奇的“方向盘”,对人的知识的增长、智能的提高、情感的调动、品格的形成、潜能的发挥等,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从社会角度来看,兴趣是爱学、会学的重要基础,是终身学习的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

…… …… 余下全文

篇六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读后感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读后感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读后感(一)

这本书是大器晚成代表摩西奶奶的一部人生哲学随笔。 这是一本励志之作。不是功利地追逐梦幻泡影,只安静地做自己,活出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就是美国101岁老奶奶画家摩西给世人的启示。

摩西奶奶,本名安娜·玛丽·罗伯森·摩西。她在晚年成为美国最著名和最多产的原始派画家之一,因此,摩西奶奶常被当作自学成才、大器晚成的代表。

安娜·玛丽·罗伯森于1860年9月7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一个叫格林威治的小村庄。她的父亲罗素·金·罗伯森是一个农夫,同时经营着一家亚麻厂。从12岁到27岁,安娜·玛丽在附近农场的富裕家庭做女佣,直到她遇到了雇农托马斯·萨蒙·摩西,并与其结婚。

19xx年,摩西去照顾患结核病的女儿安娜时,安娜给她看了一幅刺绣画,并让她制作一幅一模一样的。从此,摩西开始刺绣。后来,摩西抱怨关节炎使她很难拿稳针,她的妹妹建议她用绘画替代。不久,摩西就画出了很多她生活中根本用不完的画,绘画成了她的嗜好。

80岁,在纽约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引起轰动,风靡美国。

90岁,她的作品开始在美国及欧洲畅销。

100岁时,她启蒙了日本青年渡边淳一,后者因她的鼓舞,放弃不喜欢的医学,该从事文学创作,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

101岁,摩西奶奶去世,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讣告词,称其为“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艺术家”。

我想这本书给与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

人到底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并没有谁明确规定。如果我们想做,就从现在开始。

有人总说:已经晚了。实际上,“现在”就是最恰当的时候。对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

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方面具有自己的才能生长点,蒲松龄屡试不第,写作《聊斋志异》却身手不凡;柯南道尔行医无所作为,创作《福尔摩斯》却让世界上最高级的侦探叹为观止;陈景润笨嘴拙舌,却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问题是一个人找准自己的

…… …… 余下全文

篇七 :《没有我们的世界》读后感

《没有我们的世界》读后感

我最初只是出于好奇去翻这本书,看着看着就感觉有些悲怆了。我随着作者的思路,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这本书充满了想象力,使我有身临其境之感,久久沉醉于其中。它描绘了人类消失后,事物是如何退化到原始形态的过程。

这本书引人入胜,让我认识到了我们现在的处境。同时,陷入了沉思。 看完后的感触是,人类其实是多么渺小啊,貌似我们可以统治这个世界,但最终都会被化解成无机物,包括我们人类创造的文明。你可以在书中看到作者描述的未来是多美好,但是那个世界没有人类。这就是,你永远不可能穿越时空隧道到达另一个世界的原因。

在看这本书时,我对作者提出的假设进行了深思。人和大自然本来就是靠着互相依赖而生存着的,不管哪一方灭绝,地球都会被毁灭。以前,我从没想过人类会消失,这或许是我们人类求生的本能。对于发生的灾难,我们总是一味逃避,我们逃避得了核战争的毁灭和更大的灾难,可我们能一直逃避吗?我们忽视逃避灾难,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很渺小,我们能一直当个幸存者吗?

当我们已失去明天的时候,那时的世界会是什么样?没有每天充斥了废烟的空气,没有每时不停排出的变质的的液体,世

界会像一个天然的净化器一样过滤这些。当我们突然消失的那一天,这一切都会嘎然而止,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供暖设施,我们引以为傲的交通工具,从此都成静止的人工装饰品,默默的存在这地球上,直到有一天,洪水将他们淹没,密集的高楼会安静的等待着腐朽和侵蚀,所有令我们自豪的建筑,便会毁于一旦。

值得庆幸的是,当我们消失的时候,动物们的生存便终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地球本就从不是为了我们一种生活而存在,当一切发生这么大的偏差的时候,我们消失了,这是每个进化到了一定扭曲程度之后的洗涤,当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所以不用惊奇,不是么?非洲重新成为动物的天堂,农田都被废弃,铁丝网都被太阳和雨水报废朽弃,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满是成群的野牛,羚羊。。。我们曾经的宝藏就那样继续静静的躺在海底永远不再等待我们的发掘。就继续让它保持神秘的美。希望我们以为灭绝的生物能在那些我们未知的地方潜休着,然后慢慢的恢复它们脆弱的族群直到强盛。

…… …… 余下全文

篇八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读后感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读后感

第一章节《两个童年》,前半部分是作者的儿子的童年,这一部分我是最有感触的,我以一个子女的角色去看一个父亲看待儿子成长的心情,整个过程,我都是眼眶里含着泪水,带着微笑的。文章里没有丝毫动人的语句,只是一位父亲非常之白与普通的心情日记。我整个人都融入了作者所记录的事情中,仿佛我就是他的儿子,我在感受着父亲对我的爱,很真实,一点也不做作。我看到了一个小孩的成长,从第一个月的没有听觉和视觉,到第一次与生俱来的心理恐惧,再到长大后和父亲对抗。然而在每一个平凡的角落里,我都感受到所有生命都具有的亲情,无论是作者看到儿子的调皮时,还是作者在惩罚儿子时。我想不到作者语言的奇妙之处在哪里,为什么如此平凡的语言能激起我如此巨大的感情。 举一两个我很深刻的片段。第一处"我的儿子在踢我。这是幸福的想法,他是在告诉我他的生命在行动、在扩展、在强大起来。现在我儿子七个多月了,他挥着小手和比小手大一点的小脚,只要我一凑近他,他就使劲抓我的脸,我的脸常常被他抓破,即便如此,我还是常常将脸凑过去,因为我的儿子是在了解世界,他要触摸实物,有时是玩具,有时是自己的衣服,有时就应该是他父亲的脸。"通常,我抱着的小孩子抓我,踢我,咬我时,我就会觉得这个小孩怎么这么调皮。可是,在父亲的角度,这竟是儿子在感受世界、了解世界。我后悔读的书太少,写的字太少,我现在竟不知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了。第一次,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也渐渐开始真正地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那种无论我们做多少都无法回报父母的恩情。第二处则是作者刚知道自己的妻子怀孕了,从医院回家的路上。"我们无数次在那条街道上走过,这一次完全不一样,这一次是三条生命走在一起,这是奇妙的体验,我们一点都感觉不到冬天的寒风。"在这里,我仿佛感受到了自己是与父母连为一体的,我们不是三个人,而是一个人。对父母的一种疼爱油然而生,很难说,这种感觉很难说,看来我又不会表达自己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永远也不会改变。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