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资治通鉴》读后感

史家经典的永恒光辉

———读《资治通鉴》有感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错,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十分正确的选择,历史不会欺骗,无数的王朝兴衰、社会变革,都会发人深省,令后人获益良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历史的车轮滚滚,亿万生灵在历史的足迹之下都显得微如蝼蚁,渺小异常。司马光用自己的生花妙笔,为后人留下了一部永恒的著作,永享后人的敬仰与万世的荣光!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作书的方法是先尽量搜集资料,将有关之事汇合在一起,称为“丛目”。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略作整理,写成“长编”,再进一步删成为“广本”。这些工作,是司马光和助手们共同作的。助手之间也有分工,大致刘攽任两汉阶段,刘恕任三国到隋,范祖禹任唐及五代。助手们协助作的长编和广本,分量还相当大,最后由司马光一手笔削成书,如《唐纪》代宗以前部分,长编稿达二百多卷,最后删定为四十一卷。可见为编写这一部书,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都付出了很大的劳动。全书共三百五十四卷,包括三个部分,即正文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后来胡三省为《通鉴》作注,将考异散入注文中,目录实际是个提纲,远比正文简略,所以一般读《通鉴》者,只取正文部分,于是全书也就减缩为二百九十四卷。 北宋时期的政治局势虽然比较稳定,由于阶级社会中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被统治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对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时常起而反抗。早在太宗时期,就有蜀中主小波、李顺领导的起义。到仁宗时期,小规模的起义活动更多。在统治集团内部,党派之争常常炽热到表面化,当时称为“朋党”,这种分歧,有时是因政见不同而发生争论,而多数是为了争权夺位。在对外方面,更有和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如北方的契丹,西北的西夏,西方的羌人和南方的广源等,在这些斗争中,宋朝常常是得不偿失。以上这些问题,即社会上动荡不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和边疆地区的安全问题,都迫使统治者要从各朝

…… …… 余下全文

篇二 :资治通鉴读后感

自撰情景再现:

司马光:北宋,,字君实,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从幼时以砸缸救人闻名四方、到20岁中进士、不到30岁便任谏议大夫(东汉改称谏议大夫,光禄勋,秩六百石。三国魏沿置,晋朝罢。南朝梁、陈亦置。北魏置,隶属集书省,掌谏诤议论,从四品)、后来因反对变法遭到贬谪..最后终于在几个月前被刚刚即位的哲宗召回朝中任当朝宰辅,就在他一心想要精神焕发的废除弊端众多的变法时

写作背景:

司马光于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15年,期间由于仕途上郁郁不得志而将精力转移到对文史的研究上,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

《资治通鉴》,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

北宋时期的政治局势虽然比较稳定,由于阶级社会中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被统治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对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时常起而反抗。早在太宗时期,就有蜀中主小波、李顺领导的起义。到仁宗时期,小规模的起义活动更多。在统治集团内部,党派之争常常炽热到表面化,当时称为“朋党”,这种分歧,有时是因政见不同而发生争论,而多数是为了争权夺位。在对外方面,更有和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如北方的契丹,西北的西夏,西方的羌人和南方的广源等,在这些斗争中,宋朝常常是得不偿失。以上这些问题,即社会上动荡不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和边疆地区的安全问题,都迫使统治者要从各朝的历史中总结经验,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司马光编这部书时,不仅重视政治和军事活动,凡与加强统治有关的制度、理论、用人、行政、礼乐、历数、习俗风气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等,不论是正面的或反面的经验,都收入这部书中,也就是以加强文官统治为归宿。本来司马光为这部书拟定的名称是“历代君臣事迹”。后来宋神宗对于这部书很感兴趣,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且写了序文,于是改称为“资治通鉴”。在书名中特别标出一个“治”字,其目的也就十分明显了。

…… …… 余下全文

篇三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最近,学习了《孙权劝学》这一课,这一篇文章出自《资治通鉴》。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对《资治通鉴》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兴趣。于是,这几天,我用心阅读了这本巨著。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所谓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这四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资治育人意识。司马光自己也说《资治通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读完《资治通鉴》这本书后,里面的故事让我有许多很深的体会。掩卷回首,无数人物,许多场景,总要在眼前纷然活跃,让我或是赞叹,或是鄙弃,或是激动,或是沉思,从历史事实中得到警悟的启迪,同时很自然地对此书的编辑者司马光油然而生钦佩之心。书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苏武的正气,韩信忍受侮辱终于成就大事的胸怀等等。从韩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要不然反而自己吃亏。韩信身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后却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场,全因没有听取正确的计谋,真是可惜。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我最敬佩的就是刘邦,他有怀仁之心,很会笼络人心,最终逼使项羽**、创造了拥有四百年历史的汉朝,把我国的文明又推进了一步。不过我觉得项羽

…… …… 余下全文

篇四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是旧史书中一部著名的大书,简称《通鉴》。北宋中期,史学家兼政治家司马光,在一些优秀的助手协助下,用了十九年功夫,才编写完成。《通鉴》以编年体形式,叙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前403——公元959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并按照朝代分为十六纪,如《周纪》、《秦纪》、《汉纪》、《魏纪》等。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作书的方法是先尽量搜集资料,将有关之事汇合在一起,称为“丛目”。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略作整理,写成“长编”,再进一步删成为“广本”。这些工作,是司马光和助手们共同作的。助手之间也有分工,大致刘攽任两汉阶段,刘恕任三国到隋,范祖禹任唐及五代。助手们协助作的长编和广本,分量还相当大,最后由司马光一手笔削成书,如《唐纪》代宗以前部分,长编稿达二百多卷,最后删定为四十一卷。可见为编写这一部书,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都付出了很大的劳动。全书共三百五十四卷,包括三个部分,即正文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后来胡三省为《通鉴》作注,将考异散入注文中,目录实际是个提纲,远比正文简略,所以一般读《通鉴》者,只取正文部分,于是全书也就减缩为二百九十四卷。 北宋时期的政治局势虽然比较稳定,由于阶级社会中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被统治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对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时常起而反抗。早在太宗时期,就有蜀中主小波、李顺领导的起义。到仁宗时期,小规模的起义活动更多。在统治集团内部,党派之争常常炽热到表面化,当时称为“朋党”,这种分歧,有时是因政见不同而发生争论,而多数是为了争权夺位。在对外方面,更有和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如北方的契丹,西北的西夏,西方的羌人和南方的广源等,在这些斗争中,宋朝常常是得不偿失。以上这些问题,即社会上动荡不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和边疆地区的安全问题,都迫使统治者要从各朝的历史中总结经验,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司马光编这部书时,不仅重视政治和军事活动,凡与加强统治有关的制度、理论、用人、行政、礼乐、历数、习俗风气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等,不论是正面的或反面的经验,都收入这部书中,也就是以加强文官统治为归宿。本来司马光为这部书拟定的名称是“历代君臣事迹”,表明他是着重在“君”和“臣”的有关活动。后来宋神宗对于这部书很感兴趣,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且写了序文,于是改称为“资治通鉴”。在书名中特别标出一个“治”字,其目的也就十分明显了。

…… …… 余下全文

篇五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读罢此书,感受颇多。《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使用了一套“古怪”的计时术语作为全书的时间框架体系,如“阏逄摄提格之岁”之类。“阏逄”相当于汉语“甲”,“摄提格”相当于汉语“寅”。为什么不用汉语的天干地支,而偏偏要用一套多音节语言的干支体系呢?

后来查过资料我才了解其实,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这是天皇语言,即三皇时代的官方语言。明代著名学者万民英所著《三命通会》云:“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又名“阏逄”——编者注)、旅蒙、柔兆、疆困、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说到主要内容则可分为 1《周纪》,五卷。

2.《秦纪》,三卷:《周纪》与《秦纪》原为《通志》卷。

3.《汉纪》,六十卷。

4.《魏纪》,十卷。

5.《晋纪》,四十卷。

6.《宋纪》,十六卷。

7.《齐纪》,十卷。

8.《梁纪》,二十二卷。

9.《陈纪》,十卷。

10.《隋纪》,八卷。

…… …… 余下全文

篇六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姓名:翟茜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号:21411002 学号:1120102975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所主编,是继《春秋》后的一部以编年体的史学巨著,记载的历史达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共计1362年的历史逐年详细记载。

初闻此书,我便对书名产生了好奇:既不叫“XX策”,又不叫“XX记”,翻阅资料后方得知,书名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资治”两字意谓著“帮助”“治理”。“通”则意谓著博通古今的“通史”,“鉴”则有引为“借镜”之意(以史为镜),寓意深刻。

在《资治通鉴》中遨游,我仿佛穿越时光,脑海中浮现出历代风流人物,他们英明机智,英勇无畏,他们纵横疆场,摆布政坛,他们流芳百世,美名传扬。 项羽是我所欣赏的。在那风云突变的年代,出生于名将世家的项羽不但精通兵法,武艺高强,力能扛鼎,竟也是才气过人。年仅十一岁的少年面对国破家亡,立下了反秦之志,敢于对始皇帝誓言“彼可取而代之”。好个项羽,放到现在,简直是个有理想有抱负而且有真才实学的截然不同的官二代啊!唉,现在的“二代们”有几个能比?项羽垓下之战,四面楚歌,仍在烈烈的战火中唱起生命的悲歌!帝王的史册里没有你的名字,可是西楚霸王何人能比?何人不晓?你刚直正义,一腔热血和勇气也能感天动地;你光明磊落,海一样的胸怀让敌人颤栗。你的一生可歌不可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刘邦是我所欣赏的。别说什么文人看重是品德,政治家看重是成败。这两个可以不矛盾。虽然刘邦人品不太好,但他自力更生,能屈能伸,审时度势,重用人才,把握机遇,当机立断。刘邦本是沛郡丰邑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山沟里的老农民;史书记载,他身高七尺八寸,秦汉1尺=23厘米 一寸=2.3厘米,所以他大概178cm,在身高一米九几的项羽面前,他是个矮子;而且他身无长物,是个穷光蛋,用现在网络上的一个词形容,那就是个“屌丝”啊!但人家刘邦不在乎啊,照样奋斗!可谓人穷志不穷!再说刘邦知人善用:让韩信带兵、让张良谋划、让萧何治国,不像项羽,自命不凡。刘邦善于把握机会,当机立断:先入函谷关为王,那刘邦便毫不犹豫;不像项羽,做事犹豫不决,摆下鸿门宴竟然放过机会,让煮熟的鸭子跑了。所以说成大事者,是要具备刘邦身上一些优秀品质的。

…… …… 余下全文

篇七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是古典史书中的一部巨著,司马光在成书后不到两年,就积劳成疾而逝,他用他毕生的心血凝聚而成的这样一部浩大而精致的作品。王国的兴替、人生的盛衰、风起云涌的政治、惊心动魄的战争、奋勇争先的勇士、运筹帷幄的智者、精彩的史实都被司马光描述的淋漓尽致呈现在《资治通鉴》之中。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以史为鉴,不要再犯前人犯过的错误。中国两大史书《史记》和《资治通鉴》对比,司马迁著《史记》是抱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胸怀;而司马光则完全没有“成一家之言”的“私心”,他是带着“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和“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诫”的孤孽之心去著的《资治通鉴》。

正是因为读《资治通鉴》,我知道了“惟贤惟德可以服人”、“苟能识人,何患无才”、“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智者避危于无形”、“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等等通俗易懂却真的很有启发作用的句子,在生活中为人处事的细节处处可用,也提醒我们注意明察。

例如,(刘秀接见马援)谓援曰:“卿遨游二帝间;今见卿,使人大惭。”援顿首辞谢,因曰:“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矣。”如同当今我们的社会企业竞争激烈,堪称“天天都是乱世”。所以企业会不惜花重金挖墙脚,人才也要看这家企业是否值得投入青春岁月,而不是盲目的随意进入人家企业工作,选对老板才是最重要的。

又如,(杨震)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为无知者!”密愧而出。再怎么机密的事情,至少当事人自己知道。更何况“隔墙有耳,槽中有人”,所以说“若要人莫知,除非己莫为。”然而,如果只是害怕出事而不贪污,终数消极被动,不如立身正己的清廉原则。

《资治通鉴》在古代史给皇帝看的,劝谏皇帝能鉴古知今,而当今的民主时代,百姓是社会的主角,人们依旧可以读《资治通鉴》明察公仆的的是所在。

…… …… 余下全文

篇八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七.十六 郝慕伦

我早就听说《资治通鉴》这本书十分有趣,所以我利用寒假剩余的时间,将《资治通鉴》这本书读了一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 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但书中在叙述历代统治阶级活动的同时,也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可是,为什么司马光要写这本书呢?我带着问题来到网上寻找答案,原来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除《史记》之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