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叶甫盖尼奥涅金 读后感

《叶甫盖尼奥涅金》读后感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长篇诗体小说,创作于1823--1830年间,是普希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部作品被别林斯基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奥涅金出生于俄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博学多才。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出入于各种社交场所,过着和很多贵族青年一样沉湎于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日子。伯父的去世使他继承了庞大的遗产,暂时告别了上流社会,来到了乡村生活。他在农场的改革遭到了地主们的反对,乡村生活开始让他厌烦,在此时,他结识了邻近的地主连斯基,两人成为了朋友。连斯基曾留学德国,深受康德和席勒的影响,富有浪漫气息,对生活和爱情充满幻想,并将热情投注于拉林家的次女奥尔加。有一天,连斯基带着奥涅金到拉林家,并向奥涅金介绍了奥尔加的姐姐达吉雅娜,达吉雅娜虽没有出色的容貌,但是却有一颗浪漫的心。这位淳朴的乡下姑娘深深地迷上了来自上流社会的奥涅金,她决心把她对奥涅金的感情提笔写下向他表明,但是奥涅金拒绝了达吉雅娜的爱情。一日,拉林家为达吉亚娜的命名日举行庆祝宴会。连斯基声言这仅仅是一次小型的家庭聚会,于是奥涅金同意参加。但当他发现众多的来宾和非参加不可的舞会时,他感到上当受骗了。为了排遣他此时的闷气,他故意多次邀请奥尔加和他跳舞,而这种行为终于引起连斯基的妒忌与愤怒。随后,奥涅金就接到连斯基的挑战书,决斗结果却是连斯基惨死。杀死朋友的奥涅金悔恨莫及,离开了庄园,开始一个人到处漫游。数年后,他再次回到彼得堡,见到了早已成为公爵夫人的达吉雅娜,这时,奥涅金的心深受震撼,爱上了已为人妇的达吉雅娜。几次写信向达吉雅娜倾诉内心的痛苦与感受,但达吉雅娜却忠于自己的丈夫,拒接了奥涅金的爱。受到拒绝的奥涅金又开始了漫游流浪的生活。

俄国是处在沙皇统治下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经历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前社会运动的高涨和起义失败后的恐怖,贵族军官和贵族知识分子已经行动起来。发动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反对农奴制制度。起义由于脱离人民群众而失败。但他去唤醒了一批沉睡的有思想的年轻人,奥涅金就是其中一个。

…… …… 余下全文

篇二 :叶甫盖尼奥涅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读后感

——把爱捧在手心

看了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后,我的内心涌动着长长的叹息和哀愁,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为什么人们要用内心的苦闷来扼杀甜美的爱情呢?爱是最需要呵护的,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无奈。年轻人本该活泼如连斯基,快乐如奥尔加,单纯如达吉雅娜,可是,一个一个的年轻人却在一场一场的宴会中消磨了自己的理想,让那些没玩没了的舞,成为他们沉重的梦,最后,都变成了孤独的奥涅金,失去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读这部小说,我读到了爱的重要性,也读到了生活的真谛!如何去爱,如何去生活,是这部小说给我最大的思考。

别林斯基给了这部小说高度评价,他称赞其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人民性的作品”,这赞叹我不否认,但我要撇开它当时的社会意义来说说这部小说对我们当代人的影响!

奥涅金可以说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写照,我读这部小说之后,并不讨厌奥涅金这个“多余人”的形象,不管别人说他是虚伪还是玩弄感情,在我看来,奥涅金只是用埋藏情绪来保护自己,他所在的时代就是个虚伪的玩弄感情的时代,他对那个时代失望了,也就开始怀疑人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可能因为时代社会的错误来责怪一个无辜的个体。我们现在社会中,很多年轻人和奥涅金一样,有着不安的心态,他们看多了现实中的丑恶和背叛,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奥涅金的悲剧。奥涅金日记中有这样一段“我们就这样用坚强的意志,来平息难以抑制的情欲,用高傲的心灵来克服不幸,用希冀来抚慰心中的伤悲。然而怎样??排遣苦闷,使人发疯的苦闷。没有比找不到活着的理由更让人苦闷了,也没有比找不到生活目的的人更感多余。”读了这段之后,我们不难理解奥涅金的叛逆,他不是个心中没有爱的浪荡子,他只是一个需要爱的孤儿!我们身边很多人也会有这样的感叹,他们没有理想,得过且过,沉迷于醉生梦死的生活中,可狂欢过后又是长长的寂寞,就像谁说的“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不管怎样,结果都是寂寞。读这部小说,我们就是要反思自己,反思我们的社会!奥涅金个人的经历和浮躁的社会,给他的心灵投下了阴影,他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他厌恶群体,他逃避到乡村,但还是没能找到心灵的归宿,他只能无限度地放纵自己,最后迷失自己。纵观奥涅金,有许多值得我们现在年轻人深思的地方。我们现在社会在飞速发展,诱惑也越来越多,我们在灯红酒绿的街头,常常会不知所措,但是不管怎样,我们一定不能迷失自我,自我封闭和群体放纵都不是出路,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反省自己,反省生活,最主要的是要相信这世界上有爱,父母之爱,朋友之爱,伴侣之爱,相信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世界上其实只有一种东西不能泯灭,那就是爱!不做感情的流浪儿,要做感情的拥有者!

…… …… 余下全文

篇三 :15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年)是19世纪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又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罗斯文学之父”。 普希金1799年5月2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充满诗歌和文学的氛围中度过的。12岁时进入皇村学校学习,接受了进步教师所传播的先进思想,逐步形成了自己进步的政治观点和文学观点。1817年普希金毕业后到外交部任职,他一方面进行诗歌创作,一方面又积极参加一些进步文学社团,他与秘密团体“救国同盟”和“幸福同盟”的成员保持密切的联系。在未来的十二月党中,普希金有许多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命运、幸福和自由、文学与诗歌等问题。这一时期,普希金创作了一系列以自由为主题的诗歌,后来人们称之为“政治抒情诗”,其中最著名的有《自由颂》、《致察尔达耶夫》、《乡村》等。这时他还写了一些讽刺短诗,影射沙皇及其宠臣。这些讽刺短诗和政治抒情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沙皇对此非常恼火,便把普希金“派遣”(实则流放)到南方。南方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触动着普希金的心灵,同时也激发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在流放的四年间,普希金写了大量优美真挚的抒情诗,还创作了多部长诗,其中《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奇萨拉伊的喷泉》和《茨冈》等作品,是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成就。1824年,普希金由于无神论思想被沙皇撤销公职,遣送到家乡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受当地政府、教会以及他父母的监督。这期间他完成了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一部分内容、历史剧《波里斯·戈都诺夫》。1825年12月在彼得堡爆发了十二月党人的武装起义。不久起义被残酷镇压,普希金闻讯后悲愤不已。1828年与娜塔丽娅·冈察洛娃结识。后来回波尔金诺办理家庭财产事务,因故滞留三个月,那就是被文学史上传为佳话的“波尔金诺之秋”。这期间他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包括《射击》、《暴风雪》、《棺材匠》、《驿站长》和《村姑小姐》5个短篇)和其他一些作品。普希金1831年2月与冈察洛娃结婚后定居彼得堡。婚后他的仕途与生活都不顺利,尽管笼罩在悒郁中,普希金还是完成了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中篇小说《黑桃皇后》和长诗《青铜骑士》,同时还创办杂志《现代人》。1837年1月普希金死于决斗,时年仅38岁。普希金诗歌艺术的主要特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真诚。别林斯基指出,使普希金和以前的诗派严格区别的东西,是他的诚恳。其次是自然、朴素和优雅的真正统一。第三是语言方面简洁和 1

…… …… 余下全文

篇四 :论《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人物悲剧

龙源期刊网 .cn

论《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人物悲剧

作者:张 蕾 宋清丽

来源:《职业·中旬》20xx年第05期

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文学的太阳,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代表作。作品中心人物是贵族青年奥涅金,在这个人物身上,诗人极为准确地概括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贵族进步青年的思想面貌,突出表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

一、主人公人物特点分析

作品的中心主人公奥涅金是普希金所塑造的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他生活在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当时的俄国处于专制农奴制的统治下,但是西欧的一些国家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时代。先进的思想不可遏制地在俄国古老的大地上流传开来。最先接受这些先进思想的是一批进步的、有教养的贵族青年,他们中间急剧增长着要求变革社会的情绪。奥涅金就是这样的一位青年,他对周围现实的厌倦和怀疑,揭示了贵族阶层的腐朽没落。奥涅金有过和一般的贵族青年相似的奢靡的生活道路,但是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进步的启蒙思想,包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拜伦颂扬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诗歌,都对他产生了影响,使他对现实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厌倦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的生活。抱着对新的生活的渴望,他来到乡村,并试图从事农事改革。但是,华而不实的贵族教育没有给予他任何实际工作的能力,好逸恶劳的恶习又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加之周围地主的为难和反对,奥涅金到头来仍处于无所事事、苦闷和彷徨的境地,染上了典型的时代病——忧郁症。

二、主人公奥涅金的悲剧性

小说一开始,主人公就被置于一个明确无误的社会环境——京城的环境(“诞生在涅瓦河滨”)以及贵族上流的社会环境之中。他是俄国上流社会典型的花花公子,整天出没于舞会戏院之中。但是,随着西欧先进思想的流传,他受到了影响,开始对上流社会的浮华生活产生了厌倦,就像诗人所说,他“摆脱了社交界的重担”,离开了熙熙攘攘的城市,来到了乡间。奥涅金的这一举动,虽然不能算是他与旧生活的完全决裂,但至少可以看出,他是不满足于现状的。从这些有关他过去生活的叙述中,可以得知主人公的性格是如何逐渐形成的,如童年奥涅金所遵守的生活方式和家庭中的乱七八糟,他所受的洋式的畸形的教育,他进入成年的过程,空虚无聊的上流社会生活等等。

…… …… 余下全文

篇五 :叶甫盖尼奥涅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也译作《欧根·奥涅金》)。俄国长篇诗体小说,普希金写于1823~1831 年,是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石。

编辑本段【内容梗概】

作品的中心主人公是贵族青年奥涅金。奥涅金有过和一般的贵族青年相似的奢靡的生活道路,但是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进步的启蒙思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拜伦颂扬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诗歌,都对他产生了影响,使他对现实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厌倦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的生活,抱着对新的生活的渴望来到乡村,并试图从事农事改革。但是,华而不实的贵族教育没有给予他任何实际工作的能力,好逸恶劳的恶习又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加之周围地主的非难和反对,奥涅金到头来仍处于无所事事、苦闷和彷徨的境地,染上了典型的时代病--忧郁症。在乡下的庄园,他和连斯基及其未婚妻奥尔伽成为好友。奥尔伽的姐姐达吉雅娜纯朴、多情,她热烈地爱上了奥涅金 ,并勇敢地写信向他倾诉自己纯洁的爱情,奥涅金一番劝说拒绝了她。一次家庭宴会,感到一切都庸俗无聊的奥涅金故意向奥尔伽献殷勤,引起连斯基的愤怒并要求与他决斗,奥涅金在决斗中打死了自己的朋友。追悔莫及之余,奥涅金离开乡下出国漫游。几年后在圣彼得堡一个舞会上,奥涅金和已成为将军夫人的达吉雅娜重逢,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她,但吉雅娜无法背叛自己的丈夫。尽管深爱着奥涅金,但吉雅娜拒绝了他。

编辑本段【社会意义】

从1823年5月到1831年秋,伟大的俄国民族诗人普希金用了8年多的时间,写成了他的代表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首先我们在《叶甫盖尼·奥涅金》种看到一幅描绘俄罗斯社会的诗的图画,并且选取了这社会发展种最有意义的一段时期。”他称这部诗作是“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诗人以精湛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表达了那个时代俄罗斯青年的思想和苦闷,探求和觉醒,不幸和悲剧,并且通过人物的生活和遭遇,展现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揭示了沙皇主义专制制度下俄国社会生活的种种矛盾和丑恶,使《叶甫盖尼·奥涅金》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对当时和以后的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俄国批评界中的普希金》中曾评价此书“几乎是俄国社会觉醒的第一个行动,然而对这个社会来说,是向前跨越的多么巨大的一步啊!” 编辑本段【艺术成就】

…… …… 余下全文

篇六 :叶甫盖尼.奥涅金歌剧

《叶甫盖尼·奥涅金》(也译作《欧根·奥涅金》)。这本书是普希金最著名的作品,它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同时,它也是一本当代青年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俄国长篇诗体小说,普希金写于1823~1831 年,也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石。

作品的中心主人公是贵族青年奥涅金。奥涅金有过和一般的贵族青年相似的奢靡的生活道路,但是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进步的启蒙思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拜伦颂扬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诗歌,都对他产生了影响,使他对现实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厌倦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的生活,抱着对新的生活的渴望来到乡村,并试图从事农事改革。但是,华而不实的贵族教育没有给予他任何实际工作的能力,好逸恶劳的恶习又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加之周围地主的非难和反对,奥涅金到头来仍处于无所事事、苦闷和彷徨的境地,染上了典型的时代病--忧郁症。在乡下的庄园,他

奥涅金与连斯基的决斗[1]

和连斯基及其未婚妻奥尔伽成为好友。奥尔伽的姐姐达吉雅娜纯朴、多情,她热烈地爱上了奥涅金 ,并勇敢地写信向他倾诉自己纯洁的爱情,奥涅金一番劝说拒绝了她。一次家庭宴会,感到一切都庸俗无聊的奥涅金故意向奥尔伽献殷勤,引起连斯基的愤怒并要求与他决斗,奥涅金在决斗中打死了自己的朋友。追悔莫及之余,奥涅金离开乡下出国漫游。几年后在圣彼得堡一个舞会上,奥涅金和已成为将军夫人的达吉雅娜重逢,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她,但达吉雅娜无法背叛自己的丈夫。尽管深爱着奥涅金,但达吉雅娜拒绝了他。

叶甫盖尼奥涅金歌剧

普希金(Aleksandr Pushkin,1799-1837),俄国诗人。生于莫斯科。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使俄罗斯文学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进入了世界文学的先进行列。主要作品有长诗《叶普盖尼·奥涅金》等

社会意义

从1823年5月到1831年秋,伟大的俄国民族诗人普希金用了8年多的时间,写成了他的代表作

…… …… 余下全文

篇七 :《当代英雄》读后感

《当代英雄》之“多余人”浅谈

赫尔岑在看了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之后曾经说过:“像奥涅金这样的人在俄罗斯每走一步路就会碰见他。”我在看了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之后也想说:“像毕巧林这样的人在俄罗斯每走一步路就会碰见他。”的确是这样,这两部作品都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19世纪20、30年代的人物典型,对社会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当代英雄》确实是幅肖像画,但它并不是某个人的肖像画,而是对19世纪30年代俄罗斯那一代青年人身上那些发展到极致的恶习的描绘。或许一些人认为《当代英雄》没有起到道德模范的作用,然而由于人们长时间食用甜点,消化系统已经紊乱了。现在正需要的是逆耳忠言和苦口良药。书中为我们展现的“多余人”毕巧林则是发人深省的一味良药。我想通过本文以“多余人”毕巧林为中心和线索来探究一下《当代英雄》这本书以及“多余人”这个深刻的文学形象和社会现象。

首先我觉得“多余人”这是个通过比对得出的概念。因为他高贵的出生、博学与广识、有独立的思想然而却一直在破坏别人的幸福,强烈的嫉妒心、玩世不恭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多余人”。本书的精巧之处便是对“多余人”毕巧林的多余之处淋漓极致的体现,我觉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细节描写。包括外部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等,以及内部的心理描写。对毕巧林形象的刻画带给读者直观的印象。作者通过旁观者的口吻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体格健壮、气质高雅稳重的人,是一个具有高贵血统的人。同时不经意间抒发了一些作者本人的态度,他认为从外貌上看毕巧林是“有意志去抵御躁动的情感和堕落的生活的”,“他不是一个坦率的人”。但介绍的最后一句却笔锋一转说,这仅是作者本人一家之言,并不将这些观点强加给别人。这样的描述使得我们对毕巧林的真实性格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想迫不及待地阅读下文看一看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矛盾复杂的心理描写,由外及内地表现人物,被称作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社会心理小说。现实主义文学加深了对人的认识,文学对人的内心的描述更是别的艺术或者科学技术难以取代的。心理描写能表现出人认知自身,人在环境中的感觉感受,这是通过绘画、音乐等艺术无法传达出来的。作者通过三部分大篇幅的毕巧林日记为我们展示了这个“多余人”丰富的心理活动,他的情感也是错综复杂的。他一直在破坏别人的幸福却又时常自我反思。他蔑视爱情却又渴望爱情。对于贝拉、玛丽公爵小姐的情感他只不过是抱有一种玩弄的态度。就像是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清楚地知道女人是否会爱上他和什么时候会爱上他,因为他深谙人性与社交。在与情敌的斗争中,他始终处于有利的地位。他还喜欢使用激将法,让别人在他的刺激之下做出不好的行为,展现出许多人性的弱点。这些对人性的异化都使他感到满足,竭力摧毁别人视为珍宝的梦想又使他得意。他始终被一种卑鄙但又无法抗拒的欲望所支配但是他又觉得“哪怕只有一次那么刻骨铭心的恋情也会让我心满意足”,他也感到自己的内心是极度悲惨凄凉的。对于友情他是不屑的,他的身上只能发生臭味相投或者是他说的“惺惺相惜”友谊。对他来说是一种无用的束缚。对于友情和爱情他始终不能坦诚,因为他觉得在这些关系里总有一方会成为另一方的奴隶,而他却又是天生逆骨、不会屈从于别人的人。

…… …… 余下全文

篇八 :《罗亭》读后感

浅说《罗亭》

汉语言文学10B 罗晓欢 104030082 最初看到书名,以为会是一本描述革命者成长的书。而罗亭是那个革命者。莫名的第一印象,毫无根据。一直到看完整本书,心里才隐隐有一点多余人的感觉:知识分子,有高尚的理想,情感坎坷不顺,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多余人的形象最早出现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之中,赫尔岑就曾说,“像奥涅金这样的人在俄罗斯每走一步路都会碰见他,我们只要不愿做官或做地主就多少有点奥涅金的成分。”

罗亭的遭际似乎和一般多余人没有多少不同,概括来说诸事不顺。无论感情还是事业,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与奥涅金相比,罗亭缺少一份殷实的家境,没有可供挥霍的产业,只是在一个一个有钱的地主家“做客”,同时他又有着强烈的自尊,所以无法容忍在别人家里承受的冷落和委屈,在他离开达丽娅·米哈依洛夫娜夫人家时,他对巴西斯托卡说了堂吉诃德离开公爵夫人家时所说的一段话“我的朋友,桑丘,自由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所以,谁能得到上天赏赐的一片面包而不需要为了它去依赖他人过活,谁就是幸福的!”正是因为他需要为了面包去依附别人却又保持自己强烈的自尊,所以,罗亭是艰难的,同时正是这种矛盾保存了他身上的优秀品质。他热情洋溢的演说总是令人振奋,但是,即使他有这样的天赋,依旧没有得到好的报答。

再说罗亭的感情。大概只能说,没有物质根基的爱情是不牢靠的。但也只是片面来说。因为对娜塔莉亚的感情,他是怯懦而不坚定的,另一方面,当时的俄国也是一个看重门第和等级的时代,这些现实因素决定了罗亭终究坎坷的感情。或者也如奥涅金一样,明明动了情,却不靠近。罗亭更加悲哀的是,失去了靠近的机会。

确实,在看的最初,以为他只是引诱娜塔莉亚,和她调情,却不想对她负有婚姻责任;就如渥伦斯基在遇见安娜·卡列尼娜之前和凯蒂以及其他女子之间的暧昧。然后也会如托尔斯泰的安排一样,娜塔莉亚会因为罗亭而拒绝沃伦采夫,而后发现罗亭只是和她闹着玩,大病一场,之后和沃伦采夫重新开始幸福地生活,就如列文和凯蒂。从大的方面来看,这两者之间的确在此处存在相似。但是细致看来,罗亭远不如渥伦斯基幸福。他没有得到那样一份至死方休的真爱,他甚至只能依附于别人,为了面包。没有疑问,在爱情和面包之间他只能选择先填饱肚子。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