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软实力》有感

近年来,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非常流行,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美国将其作为制定内政外交政策的重要参考,深刻的影响着这些国家的国计民生。如今,“软实力”的外延更加宽广,内涵更加丰富,应用更加广泛。许多国家开始探讨或者说更加注重如何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发展、提升软实力,也有许多人将软实力引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试图通过加强企业的软实力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约瑟夫.奈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出发,结合众多的数据和实例,对软实力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软实力》共分为五章,脉络清晰,环环相扣,对软实力的概念、来源、各国软实力对比、软实力的影响及如何打造国家软实力等问题作了深刻回答。

作者指出,实力是一种通过影响他人,进而得偿所愿的能力,它可以依靠强迫、收买或吸引等各种手段来体现。硬实力可以依托引诱(“胡萝卜”)或者威胁(“大棒”)等手段运用实施,软实力依靠的是一种塑造人们喜好的能力。二者相互补充,关系密切,硬实力有时候本身就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增强软实力,但如果硬实力运用不当则会大大削弱软实力。所以说硬实力对于软实力而言是产生破坏作用还是锦上添花完全取决于硬实力的实施对象和运用时机。软实力的巨大作用在美国战胜前苏联的“冷战”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硬实力从外部遏制,软实力从内部侵蚀,前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在美国的内外夹击中轰然倒塌。在信息化和技术化的今天,世界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联系更加紧密,沟通更加方便。“胡萝卜”和“大棒”不是为达

目的的首要选项。“软实力是日常民主政治的主要手段。这种吸引他人喜好的能力通常与某些无形资产联系在一起,比如富有魅力的人格、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制度,以及那些在他人眼里具有合法性和道德权威的政策等等”。

读软实力有感

在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运用上,硬实力一般能快速产生作用,而软实力则运用起来见效更慢,且作用力更分散。是不是硬实力就比软实力要有效呢,也不尽然。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时候硬实力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伊拉克战争,虽然美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却陷入战后重建的泥潭久久不能自拔。另一方面,打一场现代战争的成本越来越高,更有可能给世界带来毁灭性的破坏。所以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运用来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成为更多国家的首先选择。美国在软实力建设上要领先世界各国,美国的文化(精英文化、流行文化)风靡全球;美国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影响着世界各国人民;美国的科技令世界人民羡慕不已;美国的顶尖高校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美国的影响力可谓是无孔不入,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美国的“文化渗透”阴谋也引起了广泛的警觉,许多国家开始更加注重打造本国的软实力。在外交政策上,单打独斗的成本越来越高,在行为不能得到正义的支持时,往往难逃失败的命运,强大如美国,照样需要遵守这条定律。所以更多国家倾向于通过公共外交、双边或者多变外交来解决争端或者分歧。在信息传递成本极低,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约瑟夫的软实力感想

软实力并非刚刚出现的新事物,早在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就曾试图通过1883年创造的法兰西联盟来推广它的语言和文学,以修复被毁坏的威信,在海外推广法国文化因而成为法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 20xx年3月,约瑟夫·奈在新著《软实力——国际政治中的制胜之道》中又对“软实力”进行了简略阐述:“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当在别人的眼里我们的政策合法、正当时,软实力就获得了提升。”

软实力大致有以下几大特点:

1形式的抽象化 在衡量各国的硬实力时,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其军队人数的多少、武器装备的优劣、GDP排名的先后等等加以比较。但软实力却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难以进行具体、精确的量化。同时软实力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会随着外在环境(公众舆论、外交政策等)的变化而消长。

2拥有者的多元化 软实力的拥有者却趋于多元化,无论是强国或弱国,无论是非政府组织、集团甚至个人,都几乎能平等地借助信息和通讯革命带来的便利,传播并提升各自的软实力。本·拉登无疑将个人所具备的软实力发挥到了极致,“成为穆斯林世界里颇受欢迎的人物,他的软实力转换成了人们对他的追随,为他而战斗,并捐助他的事业。”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虽然视之为“眼中钉”却也无可奈何。

3传播的便捷化 软实力的众多来源处于政府控制之外,它们在信息时代的传播也极为迅速且难以监控。比如,恐怖分子利用互联网发布斩首人质的录像逼迫相关国家从伊拉克撤军,以及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不断播放与西方主流媒体观点大相径庭的节目,便表明了这一点。

4影响的深远化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曾一时横扫欧洲大陆,但很快被盟军击溃并最终土崩瓦解。相比之下,软实力主要着眼于长远目标,如文化价值观的接纳、国家形象的塑造、国际制度的遵守等,这些都是无法通过硬实力短期完成的。同时,软实力一经成功发生作用,其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中华传统儒教文化在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强大、持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便证明了这一点。

…… …… 余下全文

篇三 :巧得绕刚柔-赢在软实力读后感

巧得繞剛柔-「贏在軟實力」讀後感

壹、前言:

「贏在軟實力」是一本作者卡司陣容堅強的書,由王力行主編,馬英九、連 戰、王建煊、陳長文、郝龍斌、胡志強、周功鑫、嚴長壽、劉育東、白崇亮、王俠軍、陳啟宗、呂學錦、劉宇環、林垂宙、吳重雨、李家維、姚仁祿、徐莉玲、高希均20位領袖級人士合著。

全書199頁,分為四部曲,共20堂課。誠如王力行在編者的話所用的標題「集結智慧,再創高峰」,軟實力就是一種愛心、包容、尊重、認真的態度;一種平等、博愛、守法、具人文關懷的精神;一種開放、創新、積極、好學的動力。真是一本台灣軟實力找出路的精采文集。

貳、重點歸納:

高希均於前奏導讀「軟實力」,指出這概念是由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前院長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教授於19xx年代提出的。「硬實力」是指一國以軍事上的強勢來壓制對方,完成國家政策目標;「軟實力」是指一國以其制度上的、文化上的、政策上的優越性或道德性,展現其吸引力。

廣泛地說:「軟實力」是指別人(或別國)願意來稱讚、學習、仿效

1

(或者購買)所呈顯的一種行為(如人的品質)、一種表現(如藝術)、一種力量(如市場經濟的運作)、一種組織(如獨立的人權機構)、一種制度(如無性別歧視),或一產品及服務(如無汙染的觀光事業及大學教育)。

嘗試將首部曲至四部曲整理成軟實力面向分析(如表一至表四

一),就其所在的位置,提出對軟實力的內容、做法與例子。可以更清楚地和國家領導人、城市首長、學者專家與商界領袖一塊兒站在高峰上,看見軟實力,明白台灣、城市如何開拓未來?如何串連世界?

首部曲:相信改變、轉動世界

軟實力是在文化、價值、態度、政策、制度,乃至於在優先順序上選擇的作為。善用人才、資金、技術、管理、組織、服務、網路。

台北市長郝龍斌透過機制的設計與轉型,就能持續提升團隊的執行力,把市民積極維護公益的動力,化為監督的壓力。提升城市國際競爭力,人民享有高度言論自由、敦厚與包容,採一綱一本有效提升教育品質,造就思維模式的創新與改變。

…… …… 余下全文

篇四 :《员工软实力自我提升与塑造》读后感

《员工软实力自我提升与塑造》读后感

《软实力》内容简介:世界很大。职场很小。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在职场脱颖而出的关键就是个人软实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实力,能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胜出。无论你是刚进入职场的菜鸟还是骨灰级的职场老手,只要你希望自己在职场中出人头地,必须要有对“实力”的重新认识,才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这是一本职场人相见·限晚的必读书!完全真实的职场生存经验。绝对靠谱的职场实用秘诀。

软实力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一个人的综合实力主要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组成。硬实力主要是指从事具体工作中所必备的专业技能。这种技能大都可以在大学或专业培训机构里获得,是一个人能够成为合格员工的最基础的东西。而软实力则指通过责任感、主动性、人际关系、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要素表现出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职场竞争激烈,如何才能在公司脱颖而出?首先要搞好与同事、上司、客户等方面的关系,构建起和谐的良好的人脉关系,而绝非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处处树敌,终成孤家寡人。其次要有文化,有品德,有思想,有才艺。这样大家才会被你的内涵所吸引,甚至于愿意追随你。再次注重形象。穿衣打扮要职业化,言谈举止应彬彬有礼,不辱礼仪之邦的名声。另外还要学会沟通,主动讲话,当众发言,化抱怨为建议,变奚落为赞美。有了“软实力”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定能成为栋梁之才。如今职场中的员工都自命不凡,他们眼高手低,言行脱节,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捉襟见肘,甚至吃不得半点苦,耐不得半点劳,责任感缺失,对工作漫不经心,不懂得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别说这样的员工难以得到企业的青睐,即使是拥有一定的工作岗位,也会自己封杀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软实力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如今的时代,单打独斗无法给自己带来成功,任何成功都不会是孤立产生的。即使聪明绝顶的人,也离不开他人的支持。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不在于他能举起多重的石头,而在于他能够获得多少人的帮助。没有人可以独自成功,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借助团队的智慧,让众人的力量成就你非凡的辉煌!因此,不管你做什么事,都会以某种方式与别人发生着关联。协作产生的合力不可估量。协作播下友谊的种子,收获丰收的果实。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在研究了许多人的成功案例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个人的成功,85%以上要归功于好人脉,而他个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仅仅占了不到15%。好人脉是一座挖不尽的金矿,是一笔无形的巨大财富。社会是一张无形的大网,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结。营造和维系好人脉,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艺术,营造好人脉需要主动地去关心别人、容纳别人、宽恕别人;营造好人脉需要宽广的胸襟、达观的态度,需要具有拥抱敌人的气魄。马上行动起来,与周围的人们建立并保持一种和谐的友好关系,你就会立刻拥有好人脉,成功与辉煌就会离你很近!

…… …… 余下全文

篇五 :价值观的力量 读后感

《价值观的力量》读后感

*****教学部 ***

梅格〃惠特曼写的《价值观的力量》这本书,是一本自传形式的书,是一本极具吸引力和非常坦率诚恳的佳作,在这本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三个字“软实力”。

软实力,也即文化实力,即“一个国家除了单一经济实力外很多涉及到文化方面的一种力量。”知之者,智者也,软实力之所有者也;软实力之所有者,成功者也!价值观,决定你的一切,伴随你的一生,要想成功,你必须先认知并拥有你自己的软实力——价值观!梅格〃惠特曼以她的事业和生活实践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价值观的力量,但以更强有力的方式践行了注重结果、远见卓识和诚信正直的价值观。正是这些她植入、培育的价值观,帮助她演绎了一个非常成功的传奇故事,帮助她缔造了一个强有力的消费品牌,开创了新世纪企业管理的全新模式,彰显了价值观的极大力量。

不难看出,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型经济,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发表现为软实力的竞争,即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用越来越大,企业文化对员工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力 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当代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水平相对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随着各种腐朽封建思想的抬头和外来

思潮的冲击,现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陷入了迷失状态,社会各阶层缺乏明确的价值导向,更多的受到来自权力和金钱的诱惑,使得原有的优良传统遭受排斥,社会呈现一种迷茫状态。《价值观的力量》一书,根据作者惠特曼的个人经历,从个人发展和企业竞争的角度,阐述了价值观在工作及生活状态对自己的影响,突出表现了信念对于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都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读完本书,深感沉重,感到无法找到一种合适的价值观来引导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社会现实中的激烈矛盾冲突,更对社会的发展埋下了一颗颗无形的地雷。因此,当前要想彻底解决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我认为强化企业诚信、忠诚、责任、奉献尤为重要。

…… …… 余下全文

篇六 :信任的力量 读后感

《信任的力量》读后感

现今是一个“低信任度”社会,路人跌倒怕被讹而不敢扶,名牌家具被曝光为假冒伪劣而不敢买,怕有地沟油、瘦肉精而不敢随便吃,还有许多明星代言的产品被曝光有质量问题。以及大量的商业欺诈和政界丑闻,这一切使人们通常只信任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也正如《信任的力量》一书中所述:“商业和生活中的真正通货不是金钱而是信任。”“信任是推动公众对一系列事件态度的最大动力,信任也是建立公司或者国家形象的最原始动力。”书中指出,当今社会与人的失信行为,就象自掘坟墓,其毁灭性的后果只能人类自己承担,以至在20xx年全球经济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领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世界,我们面临的最大危机是信任的匮乏。几乎一夜之间,信任的重要性浮出水面成为焦点,信任成为了世界最重要的资源。作者通过研究发现信任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信任能够促进商业机构或人际关系的发展,信任度高,则有更高收益,反之则成本高、收益低。”“信任并不是一种软实力,它是能够带来巨大收益的可量化的能力,它能在一个机构的策略、目标和文化中体现出来”。作者希望读者通过本书,学会信任并被别人信任从而收获更大的成功。

非常有幸在今年公司的必读书目中看到《信任的力量》,初听书名,脑海中便浮现出一句话“人,因信任而忠诚”。

这是很多年前听一位老上级说的,可见营销团队的管理信任相当重要。卓越团队和领袖具备竞争力是因为他们在团队中是最受信任的,当别人对你具备了坚定的信心,你便从中获得力量,这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而信任同时又象森林一样,生之艰难,毁之容易,它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能靠小聪明和演戏。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个团队,这个团队建立初期,主管和属员心无旁鹜,一心为了团队发展,彼此间相互信任,这个团队的业绩当时在公司堪称一流,后来由于主管的一些小聪明在属员之间挑起了矛盾,个人间的不信任影响了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至于后来导致整个团队解散。可见信任的重要性,所以就象作者给信任的定义:做正确的事,履行承诺、在任何环境中都保持一致性,任何一点小聪明和做作都会直接导致不信任,并使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信任分崩离析。

…… …… 余下全文

篇七 :交流也是生产力读后感

《交流也是生产力》读后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流作为一种交换信息、增进人际关系、构建社交网络的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个人来说,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不仅可以为自己构建良好的人脉关系,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国家来说,交流是一种“软实力”,它不仅可以展示一个国家的风貌和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在展示自己的同时,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将会交汇、碰撞、融合进而滋养的新文明。

吴建民比喻:“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凝聚如一个村庄时,与村里人交流,不仅需要语言无障碍,还有语言如何恰到好处。”吴建民不讳言,“中国人不太善于交流。”不善于成因:教育弊端、社会认同、思维定势。传统教育,“敏于行,讷于言。”见人且说三分话、祸从口出等。现代教育中的应试成分使人重视笔试,轻视口试。社会认同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内秀者,贬抑能言善辩、能说会道人。“嘴拙实干”甚至暗含褒奖之意。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埋头苦干、默默无闻被世认同的话,那么市场经济则对其褒贬各半。激烈的竞争环境必将讷于言改写善于言。再就是思维定势。国人凡事从大处着眼,以概念压人,好讲大道理,习惯千金拨四两而不屑四两拨千斤,疏于精耕细作的交流。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放不开”的民族习性,闭关锁国、外交上的韬光养晦尚可立足世界,改革开放后,习性和政策则成开放搞活、政治形象、经济交往、文化沟通的掣肘及弱点。每年2000多万人走出国门。对外交流不再局限外交界,任何行业甚至劳务人员皆以中国形象呈现世界。仅就经济而言。19xx年至今,吴建民接触无数中国商务代表团,其中交流成败,作为旁观者的吴建民清楚“成在知己知彼,败在知己不知彼”。遗憾的是当事者迷。

吴建民总结,无论国家、个人,成功的交流必遵循敬、诚、当、效、听五原则,即尊敬对方、真诚待人、分寸适当、追求高效、善于聆听。吴建民曾在联合国工作10年,一年见几十位外长,联大会议让他发现“会说的国家,不会说的国家,效果确实不同”。会说的,会下必有人趋前与之交流,如此,国家形象及影响便应“说”而生。反之,大国也边缘化。吴建民遂要来“会说的国家”记录,剥笋般剖析“讲得头头是道”的动人之处。结果,吴建民收获经验之一:“要想说服人。必先打动人。”之二:“你有十分本领,如果示众的仅是你本领十分之几,受众即接受之几,藏秀几分,吃亏几分。”之三,交流的硬道理——双方感兴趣。人活在世就要与人打交道,打交道就要懂得交流学。”吴建民寄希望交流学拓展外交学院之外,以培养更多能说会道的巧嘴,从而产生生产力。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两种文化读后感

科学理论与人文主义的碰撞

——《两种文化》读后感

之所以要把题目名字取成科学理论与人文主义的碰撞,我想很大程度上这不就是斯诺在这篇演讲稿中想要说的主题么。所谓两种文化我想指的就是科学理论与人文主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学科方向。 正如斯诺所说,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个鸿沟,而这个鸿沟随着一代又一代越发出色的专业人才的出现变得越来越大,文人与科学家彼此猜忌甚至于荒谬的歪想。斯诺提到,人文主义者往往对先人前辈怀着敬畏的心理,习惯于用克制压抑的语气讲话,而鄙视那些总是一副狂妄姿态的科学家们,科学家更习惯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若是能推翻前人的理论,便是求之不得的大新闻,同时看不惯那些无病呻吟的家伙。并且这种相互之间的不理解正在变得严重,斯诺说到:事实上,科学家与非科学家之间的分裂在现代年轻人中间比30年前更难沟通。30年前,两种文化之间虽然长期未进行对话,但是至少双方还没法跨越鸿沟强作某种笑颜。现在已顾不得这些礼貌,公然板起面孔来。但是真的没有解决办法了吗?斯诺在最后写道:打开这个局面的出路只有一条:重新考虑我们的教育。 说到当下的教育,至少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那就是我国高中教育的文理分班制度,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理念,但从斯诺提出的两种文化的矛盾问题上来说,这无疑是火上浇油的。文科生和理科生相互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背景似乎加剧了

两种文化的对立。正如我们高中时代在讨论文科理科谁更累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各执其词,相互不理解,难免有一些狂妄自大之嫌,然而随着世界科学的飞速发展,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就增长了理科同学们“骄傲”的气焰。但是话说回来,对传统文化软实力的继承,社会文明遗产的发扬光大,在当今总体和平的年代又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又开始盛行,比如我国,一直努力通过改变教育制度,从文理分科改为大综合,开始实行综合考试的制度,来改变现在的社会现象。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