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师道新说读后感

《师道新说》读后感

前进小学 程小蓉

刚看到《师道新说》这本书,读着它的题目,我就在猜想:这本书无非就是说说教师要如何如何关爱学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罢了。所以我就无意识地随便翻来看看,当我看到“‘磨课’贵在磨‘艺’”里面一位年轻教师说:“现在的比赛课假得很!不是我心目中的赛课。一堂课试讲了无数遍,还称其为磨课。我不愿意像她们那样把怎样开场,怎样提问,怎样过渡的话都先写下来背好再去上课。我觉得上课是一门艺术,不应该如此死板,应该随机应便!赛课应该比真功夫,不应该比这种花架子。所以只要学生喜欢我的课就行!” 看到这句话,我当时也有同感。我想:书的作者徐卫老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于是我不由自主地看完了这个小节里面的内容。徐老师举的两个例子以及他的见解,让书中讲到的那个年轻教师改变了对赛课的片面看法,同时也改变了我对赛课的看法。不由得让我继续往下看。看着徐老师讲的一个个案例,我心里越来越不能平静,这是一本多实在的书啊!徐老师关于教育教学的一些见解是那么的独到,在一些教育中的处理方式和方法又那么的与众不同。这不由得让我又翻到第一页,重新开始认真阅读起这本书来。

《师道新说》这本书,徐卫老师提出了对教育的“悟之十铭”“行之十招”和“忧之十谏”。 “悟之十铭”即是徐卫老师对教育的感悟化为十大“座右铭”; “行之十招”即是徐老师从教育行动中提炼出的十大“教育招数”;而“忧之十谏”即是徐老师从自己的教育忧患中参悟出十大应对的“教育谏言”。而每一节徐老师都以生动具体的事例加以叙述他自己的看法及教育中独特的处理方式。

当我完整地阅读了《师道新说》这一本书后,我才发现,我原来还存在那么多陈旧的观念与做法,自己时时说着到的“以人为本”并非真正做到。我依然在进行着“穿新鞋走老路”的假素质教育。依然践行着教育专家的“传道受业解惑”之说。我依然把“差生”当成让我头痛的“包袱”??

“差生,教师与家长的贵人”————这句话说得太好了。每个班都难免会有几个顽劣的“小冤家”,而这些“问题学生”只会给我们老师找麻烦,是我们老师的“包袱”。我们也希望这些“差生”能变好,希望他们能遇到“贵人”,变成一个好孩子,但是,我们老师就要这样想:我们就是这些孩子生命中的“贵人”,这些学生也是我们的“贵人”。徐老师说得好:“问题学生”就好比一块蒙尘的璞玉,他们身上的“问题”就如同裹在宝石外表的尘土,只要我们细细打磨,自然会发现尘土下面是光润的宝玉。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细心地去“挖掘”学生身上潜在的“宝藏”,静静地寻找最适宜的教育途径和方法,用放大镜去欣赏他们的微小进步,热情地唤起他们的自信心。要具有慧眼雕琢“蒙尘玉”的本事,教师就要做到:用关怀融化孩子心灵的坚冰;用智慧拂去心灵的蒙尘;用坚守其修正心灵的枝丫, 1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师道》有感

读《师道》有感

近日,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深入学习卫局长推荐的文章《师道》,电教馆张馆长也带领着我们全馆人员认真学习了文章。文章分为师之重、师之责、师之慎、师之道、师之法、师之本共六篇,从六个方面全面、深刻地诠释了为师之道。经过多次研读,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之前的浅薄,认识到《师道》之于老师,犹如圣经之于教徒,是为师的最高道理,是教育工作者应信奉的真理。

感悟一,师之重。文章从“生命之重”、“圣学之重”、“天下之重”三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意义。这三个方面我分别理解为个人发展、文化传承和天下兴亡,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一层更比一层意义重大。只有深刻理解了教育的重要意义,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岗位职责,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使命。

感悟二,师之慎。世间万物皆有惰性,然而人之所以能区别于万物,成为主宰,皆因人有主观能动性。师者,更应慎惰。对未入正道之学子,师绝不可惰而不严。慎怒,人皆有七情六欲,此乃人的基本的心理情绪和生理需求,也是人间生活的基本色调。但为师者,应慎怒,一怒则伤身;而怒则伤人,受着甚众;三怒则失敬。此外,怒并不能解决问题,也造成了坏的影响,实非聪明人所为。慎利,选择了教育这个行业,便选择了高尚。教育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贫。虽然我们没有富裕的物质生活,却有着丰富的精神食粮,那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相长,乐在其中。

感悟三,师之道。师爱,为人师者,唯以父母慈爱儿女之心爱人,方可行师道于天下,古今之圣王贤师,莫不以仁爱为教之本。陶行知先生说:“待学生如亲子弟。”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老师爱护学生,学生才会敬爱老师。师范、谦德,此二者皆讲修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正,不令而行,得敬得信,又勿以为师而自傲,知不足而自反自强,才能教学相长。

感悟四,师之责、师之法。《师说》传诵已久,然其重在论述从师之道,为师之道则论述不足,此篇则分别以“开人之创造”、“因材授业”、“教不足而解其迷”详尽地解释了“传道授业解惑”,让我明白了老师并不只是把课上好就行了,更重要的是“顺道而为,开人之创造”。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由未知而学,由学而知不足,于是愈学,形成个体发展的正循环。而要让学生产生需求,则需要“诱导”,要循循善诱,鼓使其动,励使其力,导其自达,辅以严律,必成人子弟。当有“贤德桃李满天下”的时候,就是老师的大功德!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师道:为师亦有道》有感

读《师道:为师亦有道》有感

贾 俊 涛

暑期闲来,认真阅读了由中国教师报资深记者、编辑马朝宏主编的《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悟颇多,受益匪浅。 该书收录的是作者从2006—20xx年的《中国教师报》“新观察”版精选出的一些评论和教学随笔,作者多为一些一线教师。根据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主编把这些文章归纳总结为: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五部分。这些文章没有空洞的理论,都是对教育对人生的有感而发,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见证着教师的成长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教育的热爱和激情,这些热切的呼喊和深深的忧患背后,紧紧勾连着孩子们的未来,乃至中国的未来。

合上书本,她对我的触动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到了自己从教十二年来的成长经历;想到了眼下我所带班级、所教学科的现状;想到了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书中151页有一篇文章《“享受”教育》文中讲述的是: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到大学毕业都是在受苦,学生应该享受教育,在快乐中受教育,学习、成长。

我认为要让学生享受教育,快乐学习,首先教师应该享受教育,幸福生活。 可看看我们身边的教师:为了成绩加班加点,不顾孩子不顾家,为了一个调皮的学生和学生怄气,为了挣个高低和其他同事闹矛盾,为了晋职称和领导闹别扭。这样我们不是

在享受教育,而是在遭教育的罪。在人们的社会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今天,我们教师应该怎样站稳三尺讲台,耐得住寂寞和清贫,享受教育,快乐幸福呢?

首先要做一个有习惯的教师。一种行为造就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形成一种性格,一种性格决定完美人生。一名教师如何快乐地展开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快乐地学习,都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当这种行为方式延伸到各种工作环节中,就变成了一种习惯。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习惯于欣赏与赞美学生,尊重与关怀学生,帮助与激励学生;习惯于与同事相互理解与支持,交流与合作,研究与探究;习惯于多读书、勤思考、善积累、重反思??。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一些习惯,我们就能与学生与同事之间建设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是我们教师享受教育追求快乐的起点。

…… …… 余下全文

篇四 :师道逶迤读后感

读《师道逶迤》有感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刚踏入教师这个行业,我认为教师仅是教授学生知识这么简单,但是在不断的摸索中,我渐渐意识到教师的职责不仅如此最近,我细细品读了《师道逶迤》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师道逶迤》这本书主要通过受教者的口吻讲述了一些教学大家的教学事迹和师精神,如追求卓越的于永正;至情至性的王兴华;推行教改的林华彬??

这些教学大家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对教育教学的研究之深入,对专业知识运之娴熟,对教育教学事业热爱之执着,都令我们这些后辈们叹服。

为师者,首先要做到有“爱”

这种爱包含两种含义,有对教育教学事业的热爱,还有对学生的关爱,教师的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一个热爱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劳的。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为师者,要做到有“心”

教书育人是一个良心活,一个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等,将直接影响孩的一生。一名教师,一旦具有了较强的责任心,就会自觉地、积极地、认真地投入工责任心强的教师不需强制,不需责难,甚至不需监督,他们将教书育人内化为自身需把职业的责任升华为博大的爱心,去体现在教书育人上,体现在教育教学行为的细节去于细微中发现丰富,于琐碎中寻找欢乐,于平凡中创造奇迹。

为师者,要做到会“钻”

读完这《师道逶迤》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各位名师身上的那股“钻”劲,认为这也是他们的成功之道。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光有满腔热血是不够的,更重要是要有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钻教材,钻学情,钻教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这本书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迪,也让我知道我在此方面还有很多的足之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把从前辈们身上学到的经验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钻研,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争取做个合格的教师。

…… …… 余下全文

篇五 :《师道,名师张鉴周》读后感

《师道,名师张鉴周》读后感

此次有幸认真读了《《师道,名师张鉴周》一书,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细细品味本书,它为我们形象地展现了这么一位堪称青浦教育界的传奇教师张鉴周老师种种平凡下隐藏着的不凡的故事。

40年来,张鉴周老师走过了一条光荣而又充满荆棘的道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这是我的追求!”直到今天,他无怨无悔。教书育人德为先 师德,教师人格与角色的结合。 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使张鉴周老师深深感到:传道,不仅要传学问之道,更要传为人之道;授业,不仅要授学业,更要催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解惑,不仅要解共同之惑,更要解个体的特殊之惑当教师的在学生面前一站,就应该是一杆言行一致的标尺、一面表里一致的透镜。具有什么样的人格,就是什么样的教师。请看— 无数个早晨,他总是顶着风霜雨雪、迎着翅霞曙光最早一个走进尚未完全苏醒的校园,和学生一起做操、跑步;无数个夜晚,他总是披着星辉月色,带着欣愁和倦意最后一个回到家人早已安歇的居室。学校,成了他心中的绿洲和梦中的圣地。请听— “学生在校时,教师必须在校;学生要做到的,教师必须率先做到。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

张鉴周老师有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以爱执教,刻苦钻研教学业务,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高尚师德。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幼师,对于任何幼儿就是一个"爱"字。孩子们的世界犹如一张纯净的白纸,那是一个与成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世界。在日常工作中,我会更加真心实意地为幼儿的成长着想,要深入他们的内心,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尽我最大的努力,去保证孩子们在属于他们的美好童年,能保持属于他们那个世界的那份“纯真”,使幼儿们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 …… 余下全文

篇六 :师道 读后感 吴冬梅

乐于奉献 师之道也

——《师道》读后感

固村小学 吴冬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好不能为之恒也。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教者不如乐教者,乐教而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师之大乐也。”

2014至2015学年度,我在固村小学任四年级班主任工作。

我中心校在作文上进行了课题研究,进行体验作文的实践。很成功,而且班班将平时的作文整理成册。而这的学生现状(纯外地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现状参差不齐,习惯较差,学习一般或较低的较多。)我根据这的实际情况,准备每周出一份班刊,班刊包括数学日记,观察日记,阅读理解,语文积累,读后感,平时习作。随时指导,随时积累,一学期下来,共出了18期。总之,体验式习作的素材,来源于我们每天每一节课上,来源于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中,通过这一学期的实践,班中只有2、3个同学没在班报中刊登文章,最多的刊了十多篇文章。每当看到学生们急着打开练笔本,看到本上“打印”二字,高兴地对同学说:“我的打印”时,每当班会上看到他们自信的、骄傲的读着班报上自己写的内容时,我知道他们习作的兴趣上来了,信心增强了,相应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虽然将学生的写作、练笔做成班报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我喜欢干这件事,随着年级的增高,培养2、3个制作助手,我觉得这是一件对学生受益终生,自己也没太辛苦的事。甘于奉献,乐于奉献。这是师道的根本,是成功的根本。

…… …… 余下全文

篇七 :学习《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

学习《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

教师,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果教师不能把握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可见,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作家祝勇说:“(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读书之于教师,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教育者。

暑假又到了,学校推荐了几本书,人要活到老就应学到老,我是一个只会买书,但是很少看书的人。把书买到家,总是心中想会有时间看的;直到今天,看的也很少。但是我要写作业的,于是,匆匆看过一些,并把一些自己的学习内容和一些感悟写下来,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教育教师读物,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

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标题简洁而概括。这本书都是收录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远比对教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发展。何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的美好。”这本书中的文章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思考,也使我感受到智慧的快乐,也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思考自身现在的问题。

…… …… 余下全文

篇八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

荥阳市王村镇第二小学

宋青林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利用闲暇时间,仔细研读了马朝宏老师所著的《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通过细细的揣摩,有了以下的一些思考,愿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思考的车轮怎能依然伏在惯性的导轨上?

阅读之初,我仔细看着此书的封面,反复念叨书名百思而不得其解。后来顿悟:师道就是老师说,第一个道是说的意思,第二个道是路径、方法的意思。为师有道,道在何方?

每天早上,我们一睁开眼,看钟表上的时间、上学放学、上网玩游戏、晚上十点多睡觉……我们几乎每时每刻地在生产生活中、在社会活动中运用着最普通的数学,然而很多人并不意识到这一点。直面当前的课堂现实,我们发现当学生们做完一大堆数学题之后抬起头来,从他们眼中看到的不是对数学的喜爱,而是疲劳与厌倦。在学校十几年的数学学习之后,我们身边的许多人对数学仅仅理解为“解题能力”,这种曲解夺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数学教师的切身之痛,是数学教育中的悲哀!

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大多数时候都只注重技能的培养,还有相当多的时候的教学单纯就是为了“学生会算,会解题”就可以了,丝毫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100分成了最终的数学教学目标。长此以往,学生埋头于题海中,从而无法体验数学的历史性,无法领悟数学的人文性、文化性,更没有一颗数学的头脑,没有一身数学的气质。狭隘的数学观使数学教育在当今

的素质教育中发出了不合谐的声音。难怪在本书作者马朝宏看来:生活常常开了这样天大的玩笑,成全了甲--诗人、乙--数学家、丙--商人、丁--行政人员、戊--生物学家……我们并没有及早地发现并培养他们,因为我们忽视了一个最最重要的东西--思考的车轮没有方向。思考的车轮成全了我们的完美生活!然而很多教师依然乐此不疲地为学生铺设着教育之车的导轨!

二、教育的希望在于每位教师的成长,离开了教师,任何制度、观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中。我们教师用来工作的工具是:知识、能力、道德、态度。所以,作为教师,还应该为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而不断的学习储备各种知识,时时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首先得使我们的知识不老化,所以得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满足已有的那点滴学问。因为学生可以原谅一个吹毛求疵的老师,但不能原谅一个无知无能的老师。所以,由一桶水到一条源远流长的河的演变,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知识追求的觉醒。只要还在教学岗位上,就要不断的追求。 读书,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思想;有思想,才会有追求。因此,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思想。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读书的人是天上的星星,明亮中多了一份深邃。要想做一个有主见有内涵的现代人,读书仍然是必由之路。只有读书,才能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渊博自己的学识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积淀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修炼成为值得学生终身阅读的“圣贤之书”。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