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观《甘地传》有感

观《甘地传》之“绝食”有感

自古以来,英雄人物总能把自己一生的志向默默地奉献给那些与他不相干的人,于是许多英雄形象也就渐渐地被堆砌的越来越高最后被推崇为神圣的形象来看待了。但是观看完《甘地传》中的甘地这一英雄形象后,对他似乎心里丝毫没有产生过这种崇高超人之感,反之,甘地这一形象,留给观众的印象总是那么地淳朴与可爱,而对于故事中的那些始终无法明白他心意的国民形象,对于他们故意执拗于这颗赤子之心的偏激行为,甚至因为不解而活生生地扼杀了这颗“民族之魂”的愚昧人物,不时,心里为甘地的不幸而产生了一阵阵的悲愤感。

甘地的不幸,是这个民族的悲哀,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当民族的战火只因宗教不合而弄的人心惶惶、血流成河、民族决裂之时,殖民侵略的烽烟又时时刻刻虎视眈眈地伸延在印度疆土的各个角落里,作为民族的精魂代表人物甘地,他以自己高洁的信仰和孜孜不倦的努力,为整个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开辟了含着曙光的黎明道路。于是,轰轰烈烈的“绝食”运动便以它庞大的感染力教育着整个印度民族的灵魂,面对强大的民族形势,印度教与巴基斯坦回教教徒也因此而被迫停止了暴力复仇计划。但是,甘地的这次“绝食”运动的伟大尝试,却在不知不觉中为这个民族的堕落之处蒙上了一层悲哀的基调,它恰如其分地显示了“甘地圣雄”的牺牲是时时刻刻都得披上厄运色彩的外衣。因为,在这个充满着愤怒之火的国度中,甘地的做法表面上看来似乎意义重大,而且在当时的那个严峻的国内形势

下,他这一做法确确实实是挽救了不少的民族良知,挽救了成千上万条生命。然而,我们不妨在此处再往深处去想想,面对着同种肤色人的复仇火焰,当熊熊的战火燃遍整片国土时,印度的国民对这位民族的“良心”又做了些什么呢?当甘地提出要回到朋友家居住时,印度教徒们对他的态度不是破口大骂就是由衷的鄙视与唾弃,只因为他们不知道在甘地的眼中,印度教与穆斯林是同一民族的领土,它们之间就像异卵兄弟那样谁也不能离开谁,而如果他们之间任何一个的离开都将导致印度整个民族的消亡思想。可见甘地的爱国思想是赤裸裸的,是无法言说的。他始终坚持着一个国家的观点,始终认为印度教跟回教是应该站在同一战线上的,因为只有这样印度才能汇成一股巨大的洪流以来反对英国殖民者。但是,甘地错了,他不明白在这些深深烙在国民之间的不解与仇恨,又岂能只因一颗民族“良心”的痛心疾首而放下屠刀彻底悔悟呢?

…… …… 余下全文

篇二 :观《甘地传》有感

觀《甘地傳》之“絕食”有感

自古以來,英雄人物總能把自己一生的志向默默地奉獻給那些與他不相干的人,於是許多英雄形象也就漸漸地被堆砌的越來越高最後被推崇為神聖的形象來看待了。但是觀看完《甘地傳》中的甘地這一英雄形象後,對他似乎心裏絲毫沒有產生過這種崇高超人之感,反之,甘地這一形象,留給觀眾的印象總是那麼地淳樸與可愛,而對於故事中的那些始終無法明白他心意的國民形象,對於他們故意執拗於這顆赤子之心的偏激行為,甚至因為不解而活生生地扼殺了這顆“民族之魂”的愚昧人物,不時,心裏為甘地的不幸而產生了一陣陣的悲憤感。 甘地的不幸,是這個民族的悲哀,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當民族的戰火只因宗教不合而弄的人心惶惶、血流成河、民族決裂之時,殖民侵略的烽煙又時時刻刻虎視眈眈地伸延在印度疆土的各個角落裏,作為民族的精魂代表人物甘地,他以自己高潔的信仰和孜孜不倦的努力,為整個民族在生死存亡的關頭開闢了含著曙光的黎明道路。於是,轟轟烈烈的“絕食”運動便以它龐大的感染力教育著整個印度民族的靈魂,面對強大的民族形勢,印度教與巴基斯坦回教教徒也因此而被迫停止了暴力復仇計畫。但是,甘地的這次“絕食”運動的偉大嘗試,卻在不知不覺中為這個民族的墮落之處蒙上了一層悲哀的基調,它恰如其分地顯示了“甘地聖雄”的犧牲是時時刻刻都得披上厄運色彩的外衣。因為,在這個充滿著憤怒之火的國度中,甘地的做法表面上看來似乎意義重大,而且在當時的那個嚴峻的國內形勢下,他這一做法確確實實是挽救了不少的民族良知,挽救了成千上萬

條生命。然而,我們不妨在此處再往深處去想想,面對著同種膚色人的復仇火焰,當熊熊的戰火燃遍整片國土時,印度的國民對這位民族的“良心”又做了些什麼呢?當甘地提出要回到朋友家居住時,印度教徒們對他的態度不是破口大罵就是由衷的鄙視與唾棄,只因為他們不知道在甘地的眼中,印度教與穆斯林是同一民族的領土,它們之間就像異卵兄弟那樣誰也不能離開誰,而如果他們之間任何一個的離開都將導致印度整個民族的消亡思想。可見甘地的愛國思想是赤裸裸的,是無法言說的。他始終堅持著一個國家的觀點,始終認為印度教跟回教是應該站在同一戰線上的,因為只有這樣印度才能匯成一股巨大的洪流以來反對英國殖民者。但是,甘地錯了,他不明白在這些深深烙在國民之間的不解與仇恨,又豈能只因一顆民族“良心”的痛心疾首而放下屠刀徹底悔悟呢?

…… …… 余下全文

篇三 :《甘地传》观后感

很早就下了《甘地传》电影,但因为太长的缘故,一直没看。昨晚下班很早,于是耐着性子终于把电影看完了。看完过后,第一感觉是好累,三个多小时的影片,看得脖子都硬了。站起来走向阳台,缓过神来之后,对于甘地的伟大钦佩不已。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对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最后成功,可谓功不可没。而且为了唤醒人民心中的善念,他多次绝食,一次是当他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展到暴力时,一次是印度独立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在加尔各答发生暴力冲突,死伤无数。当此危难之时,他像耶稣基督一样,用自残的的方式来引导民众走向理性。

《甘地传》给我最深的印象是甘地对宗教的虔诚。而印度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所以甘地绝食的举动可以感化那些陷于迷途之中的人民。他在中枪的一刹那,所说的“oh,my God”,让我的心灵产生震撼。虽然最后甘地死于极端分子的抢下,但是他的救世精神,他的牺牲精神,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使他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

甘地比其他人更有远见还在于他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问题上。当印度人喊着:“杀了吉诺”时,他没有选择不与吉诺合作。我认为那样做是为了不再激怒穆斯林。其实甘地一直希望只有一个大国:印度,有穆斯林,更有印度人。但吉诺为了自己的利益分割了印度。若甘地选择抗争吉诺,一定会激怒穆斯林,“为什么我们不能有国家?”又要打仗了,非暴力使他决定同意有巴基斯坦。他又通过绝食和对人们表现出的决心,缓和了印巴冲突。甘地若带领印度人民反抗巴基斯坦,可能印度人更认为他伟大。而他却为印度人实实在在的考虑,考虑世世代代的和平。其实他比反抗更伟大。

甘地还有许多品质让我们学习,像他在法庭的从容浏览整个印度的坚持,慢慢学会演讲的能力??这个被人称做“圣雄”的印度领袖,让我明白了,真正伟人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唤醒内心的光明,影响着别人,让真理成为现实中的道理的人。

…… …… 余下全文

篇四 :甘地传观后感

《甘地传》观后感

本片记录了印度圣雄甘地史诗般传奇伟大的一生。1893年,24岁的甘地(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受邀前往南非任律师职,决心在当地带领印度移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议活动,并因此入狱。出狱后甘地回到祖国,在三八朗地区建立了高僧修行所,加入了国大党领导的印度独立运动,宣传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理念。运动中甘地曾四次入狱;在其不懈努力及国大党的带领下,印度独立终于提上议事日程,甘地也于19xx年赴伦敦参加商讨独立的圆桌会议。然而随着独立的临近,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印度教人民之间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新挑战……

Whenever I despair, I remember that the way of truth and love has always won. There may be tyrants and murderers, and for a time, they may seem invincible, but in the end, they always fail. Think of it: always.

——甘地

随着三声枪响,一个震惊世界的伟人被谋杀而死。印度为他举行盛大葬礼,他就是甘地。

电影以此开始。年轻的甘地还不懂得当时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当他被扔下车去,不让他坐头等车厢时,我想他真正明白了,世上并非人人平等。不过,甘地年轻时身上已有了骨气,他不肯下头等车厢,宁可被打也要争取烧那象征独立的纸条。甘地身材并不高大,但当时,南非的印度人已经被他所征服。回到印度后他一步步做起,让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获得成功。

甘地一生中非暴力和强烈的独立思想一直贯穿。印度当时被英国统治,印度人更是被欺压,甘地深深感到印度需要自由。其实生活中我们也觉得有些事不合理,但我们总是因其他人都这么做而做。而正是这样不停有人做,所以我们更觉得众人都这么做。而那些敢起来说个“不”字的“异种”往往是伟人,一个“不”字区分了他们。但其实说了“不”字并不够,真正为证实“不”是对的而献身于此的人,才是伟人。甘地就这样做了。当我看不到那个西装革履的绅士甘地,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剃光了头,身穿印度布衣,脚穿草鞋,织着衣服的思考着的甘地时,我已经看到了印度的希望。

…… …… 余下全文

篇五 :甘地传 观后感

电影《甘地传》观后感

一个光着头戴着圆眼镜的老头,以其独特却又和平的方式赢取了国家与民族解放,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甘地传》用一种荡气回肠的写实拍摄手法表现了一代伟人充满坎坷却坚定不移的一生。

《甘地传》所描述的故事是从史实改编过来的。甘地在印度历史上确有其人,甘地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精神领袖,他发起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国统治和英国商品,手纺车运动便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旨在杜绝对英国纺织物的需求。甘地赢得了许许多多男女老少对他的爱戴和忠诚,包括各种宗教信仰的欧洲人以及几乎不同政治倾向的所有印度人。

影片中主要描述了甘地伟大的一生: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回国后,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他让印度人自己纺织,拒绝购买英国人的衣服,他甚至让人民自己制造盐,以种种方式来寻求解放,并到全国旅行,甘地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终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然而他在印度独立后四天遭暗杀。

影片从主角恢弘的葬礼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来粗犷地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随后镜头一闪回到五十五年前,在表现甘地这位最具“神性”的人物时,影片完全跳出刻意美化的窠臼,采用人性化的视角。影片的后半部分笔墨浓重地刻画了触目惊心的种族大仇杀,让观众与甘地一同在这场浩劫里反复倾轧、难以脱身,让仇恨的毒汁慢慢浸透我们原本宽容的心灵。在视听语言方面,音乐随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符合情境。整个片子节奏有松有驰,基调统一,音画和谐,情节动荡感人。

影片中的主角甘地表演是可圈可点的。片中饰演甘地的是有着英国、东印度和南非的血统的本-金斯利。由于外形酷似甘地又具有印度人血统和气质,导演邀请他出演史诗传记片《甘地》。金斯利成功地将和蔼善良的甘地,宛如再生般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把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和其非暴力和平思想体现得出神入化。使甘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了。金斯利凭借对甘地这一具挑战性的角色淋漓尽致的刻画,无可争议荣获奥斯卡影帝头衔。影片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奥斯卡奖(第55届)。

…… …… 余下全文

篇六 :《甘地传》观后感

《甘地传》观后感

影片从19xx年1月31日,印度为甘地举行盛大葬礼开始,然后回溯到1893年,青年律师甘地当时年仅24岁,他在英国受了四年高等教育。他在南非接受了一件诉讼案件,正坐在火车的头等车厢里,却因肤色而被驱出。这是甘地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种族歧视的侮辱。从此他下定决心投身到为侨居在南非的八十万印度侨民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中。

印度不像中国,经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的洗礼,人民开始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思想,逐渐解放了被封建礼教束缚的思想,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从而开始那一代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自强自富的征途。身为中国人我们都知道那段历史的心酸,可是印度不同于我们,虽然都是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但是那个程度和同化的深度不一样,他们人民思想准备还处于以前的那种封建主义思想阶段,崇尚宗教主义,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英国政府爱面子、那时的媒体报道很自由等等。每一次成功都需要适合的背景环境,无论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是“非暴力不合作”,只要真理用对了时机,就会有伟大的效果!只是,甘地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反对统治者的残暴,他太有勇气了!胜利永远属于有勇气和坚持不懈的人!

整个电影,都可以看到甘地非常付有勇气,沉静,执着,乐观,仁爱,这些都是来自与他的信仰和信念。对于这些价值的坚持,使得他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信仰者---不仅仅是念经,而是深信并身体力行。甘地,一生推行“拒绝暴力”与“不合作”运动。他颇有些像孔子,以仁来感化世人,也很像是佛家高僧,用禁欲和忍耐来唤醒一个民族。例如一个伟人重要的事情是为折了腿的小羊敷伤,例如一个伟人在拍打了孙辈一巴掌后转为爱抚,例如一个伟人在面对记者采访时的随和,例如一个伟人在面对仆人时的谦逊与感激,??所有的细节,也许你并不会在意,但是导演正是像甘地所说的那样:“在无声中打动不可打动的事和人。”我们不是不可被打动的,但是这些潜移默化的打动使人更加感动.

…… …… 余下全文

篇七 :甘地传观后感

甘地观后感

随着三声枪响,一个震惊世界的伟人被谋杀而死。印度为他举行盛大葬礼,他就是甘地。

电影以此开始。年轻的甘地还不懂得当时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当他被扔下车去,不让他坐头等车厢时,我想他真正明白了,世上并非人人平等。不过,甘地年轻时身上已有了骨气,他不肯下头等车厢,宁可被打也要争取烧那象征独立的纸条。甘地身材并不高大,但当时,南非的印度人已经被他所征服。回到印度后他一步步做起,让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获得成功。

甘地一生中非暴力和强烈的独立思想一直贯穿。印度当时被英国统治,印度人更是被欺压,甘地深深感到印度需要自由。其实生活中我们也觉得有些事不合理,但我们总是因其他人都这么做而做。而正是这样不停有人做,所以我们更觉得众人都这么做。而那些敢起来说个“不”字的“异种”往往是伟人,一个“不”字区分了他们。但其实说了“不”字并不够,真正为证实“不”是对的而献身于此的人,才是伟人。甘地就这样做了。当我看不到那个西装革履的绅士甘地,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剃光了头,身穿印度布衣,脚穿草鞋,织着衣服的思考着的甘地时,我已经看到了印度的希望。

在看电影之前,我曾惊讶于“非暴力”。对于我们这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民族来说,这的确是一个不可理解的举动。但他为什么要“非暴力”呢?我想甘地想的更远。英国当时的强大不是印度说独立就能独立的,而是印度要想方设法让英国认为,印度强大了,不再是英国能随便玩弄的了。而印度没有武器,所以,应当用人们的精神。与英国正面拼杀固然是人民愤怒后的第一想法,但是这样一来,印度要为此付出太多代价。这是其一。其二是正如开头甘地所说的一样,“真理和爱总会赢,历史上有许多暴君和暗杀,一时间,他们好像成功了,但最后他们总是输。想想吧,总会。”这句话确实如此。历史为什么会有更替朝代?是因为暴力,起义,造反。造反后这个朝代就是杀出来的,而且还面临着被杀回去。暴力一时间会征服人们的精神,但不会永远。前几天曾听到关于林肯的文章,其实也是如此,刺杀者并没有为此成名,而林肯却得以永恒。美国南北战争谁又能记得杀了多少人,打了几个胜仗?我们只说,它解放了黑奴。我们从不赞叹林肯怎么去派人带兵杀敌,怎么歼灭更多的敌人,我们赞叹他的精神。

…… …… 余下全文

篇八 :甘地传观后感

甘地传观后感

甘地传>观后感(一)

下午观看电影《甘地传》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样一位印度的贵族公子哥,在英国取得了律师资格证,有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及美好好的前程。可是他却置这些于向外,用他心中的真理和爱领导印度各个教派的信徒和大英帝国对抗。

甘地的指导思想是: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终究就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我不会为任何主义而杀人,不论他们怎样对待我,我们绝不还击,绝不杀人。但是我们绝不印指纹,谁也不印。他们会把我关起来,没收我们的财产,可是只要我们坚持,绝不能抢走我们的自尊,我们承受一切痛苦,他们就会看清自己的不公正。这和攻击他们一样具有杀伤力。他们可以折磨我,可以打断我的骨头,甚至杀了我,而他们所得只是一具尸体,而不是我的屈服!

他深受基督教义中的人要忍受一切痛苦,当有人打你的左脸时,请你把右脸也伸过去的影响。从年青时代在南非组织印度劳工争取权利开始,他的一生都在用宽广的胸襟,坚强的意志带领人民做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伟大精神不仅得到全体印度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也博得了>对手的赞许。最后的胜利属于甘地。

一生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印度的自由和独立。他对真理和爱的追求超越了宗教信仰,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线,成为全人类的榜样。

对我感触最深的他那句,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才能得胜。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就要把真理和爱洒向民族的未来,祖国的花朵。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爱满天下的高尚精神。

甘地传观后感(二)

印度甘地,被人们称为“圣雄”,曾为印度的独立立下不巧的功勋——这是我在看该影片之前对甘地和印度唯一的了解,从不曾关心过印度这个国度,更不曾想过在这个国度生活的人们,甘地又是怎样一个圣雄。最近我开始喜欢看人物传记的电影,于是我选择性的下载了几部影片,其中之一为《甘地传》。我先是看了影片的介绍——该片是由英国拍摄的彰显印度民族精神的影片。看到此种介绍,我下意识地好佩服英国精神。导演查德·安顿巴罗酝酿了整整二十年,他苦心孤诣、费劲心思终是成就了他迄今为止最高的荣誉。同时,饰演甘地的本金斯用他高超的演技让“圣雄”重生。该影片获得了 1982 年第 55 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摄影、最佳创作>剧本七项奥斯卡奖。基于以上这些,我熬夜看完了片长为三个多小时的《甘地传》。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