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句古话,早已被无数人所接受、认同。通过对《垓下之围》的阅读,我们却不难发现:司马迁一反常规地没有着力渲染项羽的悲剧性,反而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了其英雄色彩。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以成败论英雄”这个准则,在项羽身上还是否适用。

霸王项羽成在何处?让我们回到垓下之役中,一起来感悟英雄项羽成功的点点滴滴吧: 霸王别姬——成在英雄多情之德;楚歌四面,霸王傲气犹存!

兵少食尽之刻,四面楚歌之时,局势之危,不在言表。西楚霸王夜起慨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愤激昂的一曲之后,自信自傲之余,“泣数行下”,更是透露出英雄的无尽绵柔之情,深沉无奈之感!

身处末路之时,对自己那自信狂傲的盖世之气,对虞姬那感人肺腑的绵柔之情,对于一代霸王,是多么难得!危难临头,霸王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骓马和虞姬。“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读懂了这其中的英猛无畏之勇,多情仁爱之德,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东城快战——成在英雄善战之勇;宿敌重重,霸王风云叱咤!

兵陷大泽,以二十八骑,抗汉军数千精兵,若以常人,非逃即降。然西楚项羽,在兵围数重之境地,战场上所向披靡,杀敌军数十百人,霸气有增无减!瞠目怒叱,赤泉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无形之中,将霸王之勇猛与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敌众我寡之势,霸王自信如常。风云叱吒,披荆斩棘,勇猛无比!此绝非常人所能及。伟大的战绩摆在眼前,面对这骇人之势,我们哪能不肯定,不折服?面对如此骁勇善战,敢作敢当之士,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乌江自刎——成在英雄知耻重义之品;生死抉择,霸王舍生取义!

身临乌江,面对唯一的一条救生船,生死完全掌握在霸王一念之间!忠厚豁达的项羽,面对江东父老,毅然选择了将责任全权揽下。出于对马骓的不忍,为报亭长忠诚之恩,项王以马骓赠亭长;短兵相接,身披十余创之时,项王仍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遇见反叛故人吕马童,项王以人头赠之,自刎乌江···一举一动,无不散发英雄那非常人所能及的豁达气魄以及人格魅力!

…… …… 余下全文

篇二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在描写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主要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作者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作者还善于在历史事实进行艺术加工,写出了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愧对父老的知耻良心、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使这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 …… 余下全文

篇三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

篇一:垓下之围>读后感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句古话,早已被无数人所接受、认同。通过对《垓下之围》的阅读,我们却不难发现:司马迁一反常规地没有着力渲染项羽的悲剧性,反而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了其英雄色彩。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以成败论英雄”这个准则,在项羽身上还是否适用。

霸王项羽成在何处?让我们回到垓下之役中,一起来感悟英雄项羽成功的点点滴滴吧:

霸王别姬——成在英雄多情之德;楚歌四面,霸王傲气犹存!

兵少食尽之刻,四面楚歌之时,局势之危,不在言表。西楚霸王夜起慨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愤激昂的一曲之后,自信自傲之余,“泣数行下”,更是透露出英雄的无尽绵柔之情,深沉无奈之感!

身处末路之时,对自己那自信狂傲的盖世之气,对虞姬那感人肺腑的绵柔之情,对于一代霸王,是多么难得!危难临头,霸王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骓马和虞姬。“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读懂了这其中的英猛无畏之勇,多情仁爱之德,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东城快战——成在英雄善战之勇;宿敌重重,霸王风云叱咤!

兵陷大泽,以二十八骑,抗汉军数千精兵,若以常人,非逃即降。然西楚项羽,在兵围数重之境地,战场上所向披靡,杀敌军数十百人,霸气有增无减!瞠目怒叱,赤泉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无形之中,将霸王之勇猛与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敌众我寡之势,霸王自信如常。风云叱吒,披荆斩棘,勇猛无比!此绝非常人所能及。伟大的战绩摆在眼前,面对这骇人之势,我们哪能不肯定,不折服?面对如此骁勇善战,敢作敢当之士,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乌江自刎——成在英雄知耻重义之品;生死抉择,霸王舍生取义!

身临乌江,面对唯一的一条救生船,生死完全掌握在霸王一念之间!忠厚豁达的项羽,面对江东父老,毅然选择了将责任全权揽下。出于对马骓的不忍,为报亭长忠诚之恩,项王以马骓赠亭长;短兵相接,身披十余创之时,项王仍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遇见反叛故人吕马童,项王以人头赠之,自刎乌江···一举一动,无不散发英雄那非常人所能及的豁达气魄以及人格魅力!

…… …… 余下全文

篇四 :《垓下之围》有感

《垓下之围》有感

教科院 13级学前教育本科1班

崔豪 20130401021024

有人把司马迁的《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其中的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项羽之死并非仅仅指一个历史人物的死亡,而是代表着一段历史的终结,一种人格的消逝,一种英雄主义的失败,这种历史悲剧的气氛笼罩着整部《史记》,垓下之围这部分把这种悲剧气氛体现得更加浓烈深沉。

“成者王,败者寇。”通过对《垓下之围》的阅读,我们却不难发现:司马迁一反常规地没有着力渲染项羽的悲剧性,反而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了其英雄色彩。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以成败论英雄”这个准则,在项羽身上还是否适用。 霸王项羽成败在何处?让我们回到垓下之役中,一起来感悟英雄项羽成败的点点滴滴吧:

霸王别姬——英雄多情,四面楚歌,霸王傲气不减

在兵少食尽之刻,四面楚歌之时,局势之危,不在言表。霸王夜起慨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愤激昂的一曲之后,自信自傲之余,“泣数行下”,更是透露出英雄的无尽绵柔之情,深沉无奈之感!

身处末路之时,对自己那自信狂傲的盖世之气,对虞姬那感人肺腑的绵柔之情,对于一代霸王,是多么难得!危难临头,霸王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骓马和虞姬。“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读懂了这其中的英猛无畏之勇,多情仁爱之德,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东城快战——骁勇善战,宿敌重重,霸王风云叱咤

兵陷大泽,以二十八骑,抗汉军数千精兵,若以常人,非逃即降。然霸王项羽,在兵围数重之境地,战场上所向披靡,杀敌军数十百人,霸气有增无减!瞠目怒叱,赤泉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无形之中,将霸王之勇猛与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 …… 余下全文

篇五 :垓下之围

垓下之围

教学目标:

1、熟悉项羽的英雄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技巧

2、认知本文细节描写的作用

3、认知项羽失败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本文是从哪三个场面来刻画项羽的形象

2、本文哪些内容属于细节描写,试分析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作者、背景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他20岁时出外游历,足迹遍布南北各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传说。后由于替投降匈奴的李陵申辩,被汉武帝处以宫刑。他含垢忍辱,发愤著书,终于写成《太史公书》,又称《史记》。

《史记》: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赞它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名籍,字羽。出身楚国贵族。秦二世元年,从叔父项梁在吴起义。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威震四方。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最后从垓下突围到乌江,自杀。

韩信:穷困潦倒的韩信曾经投靠项羽的部队,但是一直没有受到项羽的重视,韩信曾经多次给项羽献计,但狂妄自大的项羽不仅没有接纳他的意见反而屡次耻笑他,韩信便离开了项羽投奔了刘邦。后来韩信认识了刘邦的谋士萧何,两人经常爱一起讨论军事和时事,萧何认识到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极力向刘邦推荐,但并没有得到刘邦的重视,于是韩信便乘夜色离开了刘邦。萧何得知此事,连鞋子也顾不得穿,也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韩信,这就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后来萧何向刘邦进言说:韩信,天下独一无二的将才,你如果只想称霸汉中,韩信则排不上用场,如果你想和项羽争天下,则韩信是绝对的人选。刘邦听从了萧何的建议,并设坛封拜,拜韩信为大将军,统帅刘邦的所有军队。之后韩信帮助刘邦平定三秦之地,后又一口气平定了魏、赵、燕、齐,气势不可

…… …… 余下全文

篇六 :项羽 垓下之围

首先要和大家分享一件事,在我的老家,我出生的地方,江苏省和安徽省的交界处,乌江镇,有一条长江的分支,就叫乌江,为什么这里叫乌江,据说是因为有一条长约五六十里的小河,名驷马河,在乌江镇东南注入东江,驷马河入江处的这段长江的江岸土质多黑壤,故名乌江。生活在这里,我们从小就知道两个很有名气的人,一个是近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还有一个就是两千多年前的西楚霸王项羽。所以,在乌江镇就有一个旅游景点,叫霸王祠,就是为记念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而建的,历史已相当久远。我们学过语文,学过历史,都知道项羽在楚汉相争中是一个失败者,一个典型的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还落得个自刎下场的失败者,然而,千百年来,在我们这样一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文化环境里,从史家到文人乃至老百姓,都给予这个落败英雄以少有的宽容和崇敬,比如我们乌江镇的百姓很实际地给他立祠供奉,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霸王祠里项羽的雕像前是香烟缭绕,文人幻想他东山再起,史学家以王侯的规格为他立传。

这指得就是司马迁为项羽写得一篇传记《项羽本纪》,司马迁我们都已经很熟悉,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以及他的生平,这里不再累述。他有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就是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史记》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完成的,大家也都很清楚,是司马迁在受过宫刑后在狱中的呕心沥血之作。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大约3000年的历史。它与后来班固的《汉书》,范晔,司马彪的《后汉书》还有陈寿的《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并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成为“史学双壁”。全书共130篇,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52万6千5百一十五个字。其中的主体是本纪和列传。我们知道,本纪是用来记载帝王的传记,可司马迁却给项羽作传名曰《项羽本纪》,他的那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伟大精神在此便可窥见一斑。《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 …… 余下全文

篇七 :《史记》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文明古国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文典籍。其中,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璀璨,最熠熠生辉的一颗。细细品读《史记》,可以使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

《史记》,是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深远,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文字生动,叙事形象,是我国史书中最高的成就。

“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的《史记》,集先秦、汉初文化之大成,《尚书》、《国语》、《春秋》、《左传》、《国策》、《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先秦典籍,皆可从中找到影子。比如一万来字的《论语》,差不多都被司马迁引用尽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史记》就是一座先秦时期的图书馆,它详尽地记载着那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学等的成就,窥一斑可见全豹。而较之先秦诸作,它在形式上又有许多的优越性。首先,语言的浅显。司马迁将书面语与汉代生动的口语糅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语言风貌,清新,朴拙,更浅显,更口语化,也更易被今天的高中生理解与接受。其次,情节的奇特。清人袁枚说:“史迁叙事,有明知其不确,而贪其所闻新异,以助己之文章,则通篇以幻忽之语序之,使人得其意于言外,读史者不可不知也。”(《随园随笔》)生性“

爱奇”的司马迁在叙史时,仍不忘著上荒诞一笔。《五宗世家》记载临江王刘荣被其父汉景帝谋害,后 “(刘荣)葬兰田,燕数万衔土置冢上”。《史记》中类似这样的浪漫主义笔法还有很多,垓下之围、赵氏孤儿等故事皆绝妙之极,传为美谈。在二十四史中,《史记》是最富文学性的一部,它更像是一部历史故事集、历史小说集,其情节的曲折、生动与学生的审美兴趣不谋而合。最后,体例上的相对独立性。《史记》一百三十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互为经纬,贯通全书。但同时,每一篇又相对独立,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它犹如一篇篇情节曲折的短篇小说,又如一首首耐人寻味的精美诗篇,读者自可从中任选一篇率性而读,并不受上下文的限制。更极大的增加了它的魅力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书笔记(读后感)

在悠长的古代文学史中,我们并不缺乏具精神原创性的大师。孔孟、老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他们的名字足以与日月同辉,彪炳千古。然而在当下的教育中,这样一些凝聚着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却日益离我们远去,除经院中的学者、教授们阅读、研究外,已是鲜有人问津。真正的大师不只是来“宴大宾”,传统文化需要普及,需要“平民化”。这对于精神缺钙的一代,显得尤其必要。新课标的提出恰逢其时地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新课标规定:大学阶段选修课必须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一规定使我们暂且可以从高考的阴影中走出来,堂而皇之走进大师,阅读经典。

那么,在大学阶段应开设哪些选修课?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哪些论著最有价值,最值得一读?这是个众说纷纭,无需定论的问题。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当短小精悍的《论语》、含蓄蕴藉的唐诗宋词、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等成为学生与老师的首选对象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却往往被弃于思想的角落里。究竟《史记》该不该读,读什么,怎么读,这样的问题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不得不提到了日程上来。

或许我们应当换一种眼光重新审视两千多年前的这部著作了。

“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的《史记》,集先秦、汉初文化之大成,《尚书》、《国语》、《春秋》、《左传》、《国策》、《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先秦典籍,皆可从中找到影子。比如一万来字的《论语》,差不多都被司马迁引用尽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史记》就是一座先秦时期的图书馆,它详尽地记载着那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学等的成就,窥一斑可见全豹。而较之先秦诸作,它在形式上又有许多的优越性。首先,语言的浅显。司马迁将书面语与汉代生动的口语糅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语言风貌,清新,朴拙,更浅显,更口语化,也更易被今天的大学生理解与接受。其次,情节的奇特。清人袁枚说:“史迁叙事,有明知其不确,而贪其所闻新异,以助己之文章,则通篇以幻忽之语序之,使人得其意于言外,读史者不可不知也。”(《随园随笔》)生性“爱奇”的司马迁在叙史时,仍不忘著上荒诞一笔。《五宗世家》记载临江王刘荣被其父汉景帝谋害,后 “(刘荣)葬兰田,燕数万衔土置冢上”。《史记》中类似这样的浪漫主义笔法还有很多,垓下之围、赵氏孤儿等故事皆绝妙之极,传为美谈。在二十四史中,《史记》是最富文学性的一部,它更像是一部历史故事集、历史小说集,其情节的曲折、生动与学生的审美兴趣不谋而合。最后,体例上的相对独立性。《史记》一百三十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互为经纬,贯通全书。但同时,每一篇又相对独立,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它犹如一篇篇情节曲折的短篇小说,又如一首首耐人寻味的精美诗篇,读者自可从中任选一篇率性而读,并不受上下文的限制。对不具备充裕的阅读时间的中学生,这无疑是最好的形式之一。此外,《史记》的悲剧性、抒情性等也都符合大学阶段学生思维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纵然我们无法拒绝《诗经》、《论语》、《孟子》、《红楼梦》等等优秀的古典作品,它们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载体,然而今天之所以要独钟于《史记》,却是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当下的阅读现状、我们的教育理念等分不开的。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