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我当然不敢说《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晦涩的书,因为人人都说它太经典了。但是不知是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还是耐心的缺乏,我几乎可以说是很痛苦地读完了这本设计界的经典大作,然后,一头雾水。

读完这本书扔在一边,下楼的时候,现实却让我不得不又想起了这本书,因为我遇到了一扇每天都必须面对的,难以开启的“诺曼门”,一扇把开关设计在很远的墙上的玻璃门,它的开关与2个电灯开关并列,样子也同电灯开关一样,按了它以后,必须立即跑向玻璃门,并向外推开它,否则5秒钟后它会自动闭合,门上的把手是竖立的,诺曼说,这样的把手通常是用来拉,而不是用来推的。

像诺曼那本书一样经典的很多交互设计大作一样,比如《ABOUT FACE》,我觉得中文翻译的很不好,事情本应像书的思想那样,对用户有个仔细周密的论证和认识,读者的环境有所了解,而不是把本来很精密的思想,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2个名人的书腰,也弄得好像出版社的代言人一样。

不过当我们穿过出版社和翻译者给我们营造的迷雾,《设计心理学》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像那海边弥漫雾气中的灯塔,给人温暖和信心。通读全书,个人感觉作者并非在讨论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直达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那就是抓住本质,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最本源。也许大师的思想是相通的,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与顺从,对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宽容,在畏研吾的《负建筑》里也有类似的阐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现实更多的是自然和环境,他认为人性顺服于自然的规律,也就顺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诺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须改变“错误”的事实,顺从人的惯性,甚至是惰性。当然这里没有对错,东西方不同的人文自然环境,以及历史等因数使之成为2种不同的真理。

现代的设计面对的是残酷的市场法则,满足用户的需求、尊重用户的习惯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经正确设计的事物,满足用户的表面需求,却永远失去了更多的潜在用户,甚至到头来连最初的用户也自然地“背叛”了它。诺曼举了个例子,就是那个有电话、电视、闹钟等等功能的一个电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个带xxx功能的XXX,首先重要 的是后面那个定语,而不是之前的附属功能,如果把用户的一切附属需求都一个不漏的摆出来、按上去,那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情,结果自然是造就一个机器怪兽,吓得连最初提出需求的用户也不敢照面。为什么当黑莓和诺基亚推出“全键盘”手机的时候,apple却敢推出没有键盘的iphone呢?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样的。

…… …… 余下全文

篇二 :设计心理学读书心得

设计心理学读书心得

《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有关日用品心理学的书,侧重于告诉人们如何理解那些配备旋钮、刻度盘、控制键、开关、指示灯和仪表的物品。在书中作者表达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观点:“绝大多数的日常知识存储于外部世界而非人的头脑中。”也就是说人的大脑空间还是有限的,大部分还是需要依靠外界知识存储来进行操作。

诺曼说,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避免犯错误的一个根本途径,即设计应以用户的需求和利益为基础,以产品的易用性和可理解性为侧重点。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人脑内部是以符号、符号结构以及符号操作来表征、解释外部世界的“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因此,这些心里表征就代表了外部世界存贮在头脑中的“信息”。内、外两个世界不断的进行着信息的交换,这样的结构就解释了人与外部环境之间“信息交换”的关系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遭遇个各种不同的麻烦,往往很多人会认为是自己太笨,然而事实却是因为产品的设计有问题。这需要设计人员对产品的外观和易用性之间保持平衡,在设计产品时不能只注重外观,也不能只重功能,想要在保证设计的几项原则下把产品做到最好则需要从用户的角度看问题,考虑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差错,然后想办法避免这些差错,设法使操作具有可逆性,以尽量减少差错可能造成的损失。

在设计中当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用户能够随时看出哪些

是可行的操作。2、注重产品的可视性。3、便于用户评估系统的工作状态。4、在用户意图和所需操作之间、操作与结果之间,可见信息与对系统状态的评估之间建立自然匹配关系,要利用各类自然关系和自然限制因素,尽量不要使用产品说明书或标示,即便确有必要也应当只用一次。

设计人员将复杂的操作过程变得容易需要遵循以下七项原则:1、应用存储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的知识。2、简化任务的结构。3、注重可视性消除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4、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5、利用自然和人为限制因素。6、考虑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7、最后选择,采用标准化。第一项原则适用于功能较多的产品,将人脑与外界之间建立互补关系。第四项建立正确匹配关系则能将产品的易用性体现出来,它将产品的功能与开关相对应。

…… …… 余下全文

篇三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总的来说是一本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倡导书籍。一半是辩论性内容,一半是科学知识。既有严肃,又有乐趣。它以7个章节大体讲述。本书开头就为我们讲述了什么叫“诺曼”。讽刺了那些设计产品,或是产品制作过程中设计者没有考虑或是毫不在乎用户的需要,而制造出所称的“设计品”。

在第一章 日用品中的设计问题中,

“专为受虐狂设计的卡洛曼咖啡壶”,“波士顿某家饭店的双开式弹簧玻璃门”...设计优秀的作品是很容易被理解的,因为他们给用户提供了使用方法上的线索。设计拙劣的作品使用起来则很难,往往让使用者很沮丧,因为他不具备任何操作上的线索。有的设计甚至提供了一些错误的线索。本章通过对一些糟糕设计的举例,从而反馈给我一些重要的信息。一个好的设计必须考虑比别人多的问题,设计产品自身与外界不能有矛盾,含糊不清,偏差。

第二章 让我领悟到:

人人都会出错,尽管某种设计被指出有毛病,往往用户还是会责怪自己。对于物品操作更简单的,那就更不用说了。如果某种错误有可能发生,就一定会有人犯错误。所以,作为设计人员就必须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错误,在设计时尽量降低差错发生的可能性或是减轻差错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而第三章 头脑中的知识与外界知识

为我们讲述影响我们行为知识储存在我们的记忆中,但是我们所需的大多数信息都存储与外部世界。告诉我们如何记忆。并存储在我们的记忆里。

第四章 知道要做什么让我明白做

设计,我们必须知道什么,知道要做什么。

第五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讲述了了各种给设计制成的失误与错误,失误的种类,失误的原因。我们必须下意识的减少, 降低我们的失误。

第六章 设计中的挑战

我们要正视在设计中所面临的挑战。

第七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本章也就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与目的。以“以户为中心的设计”!设计就是应以用户的需求与利益为基础,以产品的易用性和课理解性为侧重点。本章则主要总结了设计的原则,探讨了某些原则的内涵,并针对日用品的设计提出了很多的建议。 设计实际上是一个对表面上相互冲突的各种要求进行协调的过称,因此设计是一门充满挑战,颇具意义的学科!

…… …… 余下全文

篇四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请在设计心理学 此输入标 题请在此输入作者

设计心理学

工业设计心理学是有李乐山先生编撰的,说实话,以前我对心理学这方面的概念不是很大,甚至很狭隘,单单只是觉得心理学就是跟心理疾病挂钩,还有能想到一些失眠之类的。上这节课之前,我也是想到可能就是和我们设计和产品有关,大概要了解的是,消费者的心理,这样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设计。单上第一节课就有点蒙了,真的很抽象,带着懵懂和疑问去读了这本书,说实话还有有点看不懂,有的讲的还是很抽象,不过也帮我解开了一些谜团和不懂,同时,也或多或少激发了我对心理学方面的学习的兴趣。

全书内容整体,比较有系统的介绍心理学及其发展过程,比较有框架的整理传统心理学到现代心理学到工业设计心理学,从心理学涉及的一些领域,慢慢会感觉的心理学在我们生活中变得无处不在,从最开始的心理学在教育中、精神病理方面、组织管理方面的应用,然后再人机界面设计的应用,接着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其实这本书的构架和我们老师讲课的构架差不多。可以结合到我们的课堂学习。

怎么说呢,条件的限制,读这本书的速度要比一般的快,但是是真的不怎么看的懂。所以我觉得我看的不是很透,大体上了解到的一些创始人和对心理学有一定贡献的能人智者,他们很了不起,我特别对皮亚杰印象最深,可能是我的专业的关系吧,是他创造了儿童认知发展心理学。这让我感到很亲切。有时间要专门找找他的这方面研究才行。至于另外几位心理学家也和老师在课堂上讲到的人物相照应了。所以看到书的时候又似曾相识一样,所以不多讲了。 整本书我最感兴趣的是心理学在人机界面设计和工业设计中的应用。这两方面讲的比较详细生动。感觉心理学都是在某一学科操作时出现了一些不好的事件,例如人机里由于“以人为本”的感念被“以机器为本”所逐渐取代,像工伤、事故等事情就接踵而来。所以心理学能在这一学科发挥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人际学的作用,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喜欢那句“不区分人的对错,只执行人的操作”

…… …… 余下全文

篇五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物品的外观为用户提供了正确操作所需要的关键线索--知识不仅存储于人的头脑中,而且还存储于客观世界。

设计必须反映产品的核心功能、工作原理、可能的操作方法和反馈商品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运转状态。设计实际是一个交流过程,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其交流对象。 几条最重要的设计原则:

1)概念模型:优秀的设计是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的交流,只是这种交流要靠产品来体现。产品本身必须能够说明问题。如果设计者没有提供这种概念模型,用户只得自己创造,结果容易出错。概念模型是优秀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2)反馈:显示操作的结果也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没有反馈,用户便总会琢磨自己的操作是否产生了预定效果。因为没有反馈,用户会在不合适的时间关闭或是重新启动机器,从而丢失刚刚完成的工作;或是重复指令,使机器操作两次,造成不利后果。

3)限制因素:要想使物品用起来很方便,几乎不出错,最牢靠的方法是让该物品不具备其他功能,从而限制用户的选择范围。设计时未考虑限制因素,是在产品上附加警告信息和使用说明的原因之一。

4)预设用途:优秀的设计人员总是设法突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将不正确的操作隐匿在用户的视线之外。如果物品的预设用途在设计中得到合理利用,用户一看便知如何操作,无须借助任何的图解、标志和说明。

设计模型是指设计人员所使用的概念模型,用户模型是指用户在与系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模型。系统表象基于系统的物理结构(包括用户使用手册和各种标示)。设计人员希望用户模型与设计模型完全一样,但问题是,设计人员无法与用户直接交流,必须通过系统表象这一渠道。如果系统表象不能清晰、准确地反映出设计模型,用户就会在使用过程中,建立错误的概念模型。

自然匹配是指利用物理环境类比(physical analogies)和文化标准(cultural standards)理念设计出让用户一看就明白如何使用的产品。设计人员可以利用空间类比概念设计控制器,如控制器上移表明物体也上移;为了控制一排灯的开关,可以把开关的排列顺序与灯的顺序保持一致。有些自然匹配则是文化或生理层面的,例如,升高表示增加,降低减少,声音高表示数量多。

…… …… 余下全文

篇六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用两天时间看了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觉得这本书其实是不错。有很多实例都是比较经典的产品,他的见解也是十分到位。 接下来我就依靠在网上看见的一下资料来进行分析一下。 在心理学上,人类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包括三个层次:本能行为和反思。本书的作者根据这三个层次,对情感化设计进行了阐述。 首先,人的大脑有三种加工水平,其中,本能水平是自动的预先设置层,行为水平支配日常行为中的脑部活动,反思水平则是脑思考的部分。这是全书的核心观点的基础。从上至下是知觉驱动,从下至上是思维驱动。作者举了过山车的例子,坐过山车本身是会引起对害怕的本能感觉,但是过后又会因为是一种冒险刺激行为而感觉良好,还可以作为吹嘘的资本,所以坐过山车的行为是本能水平的焦虑与反思水平的快乐pk的结果。

针对这三种加工水平,设计也可以划分为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本能水平的设计指的是产品的外形。人是视觉动物,对外形的观察和理解是出自本能的。如果视觉设计越是符合本能水平的思维,就越可能让人接受并且喜欢。

行为水平的设计应该是我们关注最多的,特别对功能性的产品来说,讲究效用,重要的是性能。使用产品是一连串的操作,美观界面带来的良好第一印象能否延续,关键就要看两点:是否能有效地完成任务,是否是一种有乐趣的操作体验,这是行为水平设计需要解决的

问题。

反思水平的设计与物品的意义有关,受到环境、文化、身份、认同等的影响,会比较复杂,变化也较快。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个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需要。当物品的特殊品质使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它加深了我们的满意度时,我们就会对他产生爱。 举例说,我们购买外观可爱有趣的物品,出于我们的本能,哪怕很多东西将来我们用不着,甚至同其它物品并不相配(如房间的各种装饰),但为了“好看”,有时我们会甘心掏钱;我们购买方便使用的各种工具,出于行为水平的反应,“如果功能不足或者没有益处,那么产品几乎没什么价值”;我们购买一些旅游记念品,哪怕他们看上去很普通,又不精致,也没什么功能,但却满足了我们反思水平的需要,在回忆的时候,它们往往十分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到一个有趣的例子。苹果在本能水平的设计已经无可挑剔,由于其良好的品牌形象,苹果已经某种程度上成为特立独行和简约高尚生活的代名词,因此在反思水平上也赢得了用户,至于行为水平上的设计,用得顺手的人当然赞不绝口,用得不顺手的人也因为另外两种层次上需求的满足暂且忍耐,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购买苹果的产品,不止是为了功能和设计,也是为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表达自己“想成为那类人”的心愿。从这个角度讲,更炫更酷的视觉设计,不止是为了本能水平的设计,还是为了带来更年轻更时尚的感觉;更多更强的功能,也不仅是行为水平的设计,也是给人以更专业更优秀的感觉;这些设计,虽然说某种程度上牺牲了

…… …… 余下全文

篇七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一: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这本设计心理学是结合了《艺术与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现代心理学》三本书来写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对于一个学设计的人来说,当然设计师也不例外了。

我对设计心理学的感觉就是,分成了两部分了,一个是设计,另一个则就是心理学了,对于我自己也可以说是个设计类的人吧,对于设计要说我懂得很多呢,也不是很多,但是也不少,毕竟也学了那么多年,大概的要了解的还是知道一些的,但是要说我学的很精了呢,就还有好多等着我去学习的。

其实每人看事物的眼光,都有所不同,脑子里装的东西也不同,也只有个人的眼光的高低而已了,就好像一个懂设计的和一个不懂设计的人来说,这样的两个人是很难有共同的话题的,俗话说“当不同不相为谋”。这也就是设计师与人得不同吧,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才会有设计师吧。

对于心理学,虽然我们一从小学就有学过心理学,但那只是交了我们一些皮毛的东西而已,而且对于以前都不是很在意这个心理学的,到现在老师也让我们如果选课的话就可以选心理学这方面的课程,这样也会对我们的专业有所帮助的。书中也讲到了计计心理学的概念,也就是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所以对于学设计来讲,是很有必要去读下有关心理学的书籍的,这样的话有助于我们的专业的提升的因为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创造性活动。

篇二: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漫进了大学的门阶,使我对一切新鲜的环境产生了好感,对周围独特的事物产生很多的联想,而且,最近通过阅读心理学家诺曼的《设计心理学》后,使我大有感触,这本书用诙谐的手笔,深入的分析,阐明了以人为本的至上设计原则。

…… …… 余下全文

篇八 :浅谈《设计心理学》 书香博客-读书心得

浅谈~《设计心理学》

书香博客 作业 2011-04-29 00:25:28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选择了设计这个专业,我就很自然地对设计的心理产生了好奇,究竟设计中要讲究怎样的心理呢,设

计师要具备怎样的心理学问呢?我就带着这些疑惑,走进了《设计心理学》。

书上第一章有介绍到:设计心理学作为应用性心理学科,应建立在普通心理学理论研究基础上,并与设计时间高度结合。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再

浅谈设计心理学书香博客读书心得

设计心理学涉及着生活上的方方面面,如今,心理学在设计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我认为,只有把握受众的心理,设计才能被认可和接受。 设计是一种文化,而中国的设计思想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今天的中国文化已具与现代化的特点了,如果能以中国传统哲学及新伦理学思想为指导,那么现代中国文化将会对当今社会的各方面都距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我想主要讲述一下我对操作行为与设计的心得:

市场上所见的商品设计正在不断地更新改良,更适用于我们人类所需,商品组建出现的不只是大众化,还具有了其特殊人群的个别所需,那么,新商品的好坏就见仁见智了。就拿我们身边常用的商品来说,现在的一些新型计算机键盘常常在字母键盘中央安排了一个折角,可是对于那些能在传统键盘上运指如飞的敲键高手来说,这种键位的改变却可能是灾难性的,这种折角的设计紧紧是用来改善腕部侧偏的,而研究证明,手腕在垂直方向的姿势却是更紧的问题。对于这些当前市场上带折角的键盘,他们是否确实有益于操作员工作姿势的改善,目前并没有被一致认可。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个普通的键盘,只要是放

在适当的位置上进行正确的操作就可以了。

然而有些商品则会很认真地研究用户的操作行为能力,就剪刀的设计来说,剪刀是简单的小工具,但被剪裁对象有大的有小的,有硬的有软的,有的要剪复杂的形状且特别精细的,有的要伸入孔洞或拐进尖角去施剪,这样使得剪刀前面刃片的形状和尺寸、后面把手的形状和尺寸都必须符合人们的操作能力,所以除了剪纸、剪布的普通剪刀外,还有理发剪、铁皮剪、树枝剪等专用剪刀,以及形形式式的外科手术剪刀来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