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500字作文

早逝者是永不退场的话题。

摇滚乐手有过不去的二十七岁,过度聪慧和才情的马雁从高楼一跃而下终结了刚刚三字打头的年纪,詹姆斯迪恩亡于车祸,开着横冲直撞的一架保时捷告别了二十四岁颓靡明亮的脸。那些是永远走不出青春期的人儿吧,连死亡都要做得干净,漂亮,毫无转圜的可能,就好像仍是一场洁癖的表演,或是一行诗句。人们用同样美丽的词语纪念他们,年轻永恒或者自由,那些冷又辽阔如深海的词。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他们突然转了念,哪怕发现自己有丝毫的后悔,于是死亡这么宏大的命题,被轻描淡写地搁下他日再议,那么那些拒不和解绝不妥协所带来的、不肯被磨去的骄傲将会怎样与吃人不吐骨头的世界相处。一个人要改变世界实在是太难了,哪怕不被世界改变也几乎绝无可能,只有死守着最后一点不肯舍弃的——无论什么——去和世界谈判,互通有无,换取廉价的平衡或和解。

成长里自然生长出来的枷锁,就像藤蔓一样包裹住心,枝繁叶茂根深蒂固,太多人终其一生甚至得不到与那些枷锁谈谈的机会,何谈打开。那些枷锁里包含了太多,不肯放弃的骄傲,自以为是的纯粹,桀骜的爱,不被理解的自由,还有深到望不见尽头的孤独。打不开锁的成长和生活,就像带着伤口前行,并不是不能走,只是比常人要慢,每一步都是煎熬,撑不住一个放松,崩溃和死亡就接踵而来。生命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啊,在爱里建立自己的人每一步都走得如此平稳轻快,他们不会明白活着有多难,甚至连安慰都无力如隔靴搔痒。不明白的人就是不会明白,永远都不会明白,对有些人来说,活着这件每个人都在做的事,可以变得煎熬到何等地步。

所以每年的春天,纪念逝者最好的季节,我都会想想那些太早离去的人。他们过分聪明,过早懂事,过度成熟,他们看到的是我们看不到的世界——那一定太美好吧,却连已经走在如此前面的他们都触碰不到,想来也是件十足绝望的事。赶在自己开始抑郁之前,只有读毛姆的《人生的枷锁》,真是本注定徒劳无功的书,竟然用五十多万字絮絮叨叨讲往事。一定要从第一页仔细读下去,看一个人——带着痛感,带着一模一样的心情,看着这个无可救药一如自己的人——怎么面对信仰的崩塌,怎么惨痛至极地失败,怎么被现实杀得片甲不留,怎么挥别得不到的爱情,然后,怎么带着那颗少年一样骄傲的硬邦邦的心,慢慢往前走,归于柔软归于温暖,归于现实的功利的妥协的不完美的,生活这件小事。

…… …… 余下全文

篇二 :菲利浦的抉择(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菲利浦的抉择

——读《人性的枷锁》有感

人的一生中总是在不停做着选择,这些大大小小的选择都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走向,特别是尚未成熟的青年时期充满了迷惘,于是我们勇敢地探索,在历经挫折中,我们总会逐渐明白生活是怎么一回事。《人性的枷锁》讲述的就是一个迷惘的青年在生活的旅途中不断成熟,最后做出了与爱人一起平凡厮守的抉择。

人生短暂,我们必须寻找一种自己认为最好的生活。

菲利浦小时候曾想当牧师,但是长大后所看到的种种现实和繁缛呆板的礼规使他放弃了宗教信仰。渴求自由的他决定去追寻自己的人生。他曾经在德国学语言,曾去伦敦学会计,曾到巴黎学画,结果发现这些都不适合自己,最后成为了一名默默无闻的医生。

虽然这些生活历程漫长曲折,但是它们并非没有意义,因为没有这些经历就没有后来的菲利浦。

摆脱神学院的生活使菲利浦学会了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学会了与想要左右其命运的人抗争。

德国学习语言的历程中,他身上的自由意识苏醒,大胆摒弃了宗教这件束缚人的外衣,抛弃了他一直依赖着的拐杖。从此更加勇敢地去追寻人生的意义。

爱幻想的、热血沸腾的青年人踏上了理想主义的征程,带着对爱情的憧憬,与一个自己并不真爱的四十岁的老女人威尔金森小姐偷情;带着对艺术的憧憬,到巴黎学画。可是理想终究是理想,现实终究是现实。同学普赖斯小姐的死极大地震动了他。他明白了没有天赋,苦苦地追寻也是枉然。经历过这些,他终于看清了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只是一堆无用的幻影,而躲在里头不肯出来,并以为高洁脱俗的人其实都是些懦弱的家伙,他们的下场就是在自欺欺人中无可奈何地死去,如自称诗人,高谈阔论的海沃德。

刚刚从理想的幻影中走出来又陷入了情感的泥沼,菲利浦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一个做作、愚蠢,甚至无耻的女人,他两次三番地被她抛弃,,心里却依然爱着她,提起她,他的心总难平静。终于,为了这份爱情,他的财产用尽了,流落街头,忍饥挨饿。那时,他应该明白那位在医院当了二十年护士的话了吧。爱情是不会让人自杀的,丢了工作才会让人自杀。因为生离死别都是可以用眼泪来抚平的悲伤。

…… …… 余下全文

篇三 :内心的枷锁读后感

《内心的枷锁》读后感

读勒尔的《内心枷锁》是一件颇为愉快的事,因为虽然不清楚自己一直所寻求的是什么,但却能一下感受到被完全理解的快感。很奇怪地发现,最了解自己的人不一定是自己;然而,一旦了解自己是,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书中所说的铁炉人时,一切似乎都变得明朗了。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挫折与打击,以及看上去遥不可及的追求和因此产生的自责与失意,都可以最终得到“治疗”。是的,勒尔以一个心理医生的身份告诉人们,这一切都可以得到根本的治疗,“病人”需要做出的一切就是敞开自己,了解自己,并最终热爱自己。

童话《铁火炉》诉说的正是这么一个铁炉人的心路历程。正是因为种种童年的创伤,火炉人在内心寻求爱的过程中却以行动来回避爱,以避免任何潜在的对其脆弱的自我的伤害。我们力图树立起来的高大的、不可战胜的形象,是我们苦苦追寻认可的产物;因此,一旦这个形象受到损害,我们会不顾一切的反击;这使我们看起来十分不友好。从寻求社交失败的经历中,我们总结出了“我不依靠任何人”的信条,并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的强化这一信念。

当一般的友情不足以打破坚冰时,爱情出现了。火炉人对爱情的追求有时显得极端不可理喻,他会追求一位与其性格截然相反的女士,为的是补偿自己童年在某一方面的缺失。而这样的爱情多半会破裂.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对其中的很多方面梳理不清。印象比较深的有那么几处。比如,父母有条件的爱致使儿童过于依恋父母,难于独立。凡事都要顾及父母的想法,从而失去一个有主体性的自我。爱是一种能力,爱应该是我们去追求的。为着外在的金钱与权力等外在物而成为工作狂的人,其人格是不健全的,生活谈不上幸福。

儿童时期爱的缺乏会使人成为无法去爱的铁炉人。他们存在交际障碍,没有自我又极其自我。没有自我是就他们的既自卑又自负而言,极其自我是就他们的冷漠和自利而言。感情获得缺乏和感情付出的缺乏同时并存,使他的世界冷冰冰的。铁炉人在自我接纳上存在问题,他不能容忍自己身上的弱点,并将它投射到他人身上予以诋毁。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人性的枷锁》有感

生命,要有该要承受的重量

——读《人性的枷锁》有感

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毛姆的小说,之后又读了几部他的其他作品。一个好的作家应该是独树一帜的,无论是在文笔还是思想范畴上,都会有自己明显的风格。正如这个世上的人,会因以与他人的不同而区分开来。毛姆的故事总是这样,情节缓慢,语气温和,却娓娓动人。所以读毛姆的书好像是听一个长者讲故事。

我渐渐地听得入迷了。

菲利普是个残疾人,他的人生算不上成功。他在上学时被同学嘲笑跛足,而后自己孤立起来。第一次恋爱,却发现是自己的虚荣心作祟。学习会计却与事务所的人格格不入并且对会计毫无兴趣。转而去巴黎学习自己喜爱的绘画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多少天赋,顶多当个二流画家——接触的艺术家是需要大天赋的。在巴黎间,却陷入一位本质庸俗冷薄的女子恋情中,迷恋她的肉体而不能自制,她一次次伤害他却一次次求助他。于是,菲利普便又神魂颠倒,心灵因此而深深自责。去上医学院,渐渐发觉自己喜欢这职业却遇到了磨难——因股票是去了所有的财产,他只能停学。而后费劲艰辛寻找一个低级工作来填饱肚子,得出人生无意义的结论安慰自己。最后报收生活磨难的他,才遇到了完美的情人,因此内心得到安顿与幸福。 其实,冷静下来想一想,菲利普能够做到只是提及他的残疾时才害羞已经相当不错了。这个尘世中有不少残疾人,这类人中的绝大多数都从不努力去生活,而是依靠社会救援或者别人的同情生活,而且还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菲利普却不这样,虽然早期的他不能像圣人一样摆脱身体缺陷所带来的困扰,可是他从来都不让这一问题长期困扰自己,也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菲利普一直想从生活中追寻人生的真谛。在我看来,他的这种斗志已经足以证明他的不平凡。他在追求生活的道路上有过许多尝试,走过许多弯路:皈依基督,去德国,学习德语,前往巴黎学画,去会记事务所学习等等。在坚持寻找梦想的道路上,谁又没有走过弯路呢?坚持最初的选择并不困难,它不需要太多的勇气,需要的只是盲目的坚持,再加上足够的耐性和余生的幸福就完全可以了。可是,选择改变却没有那么容易,它是一件需要有极大勇气和魄力才能做到的事情,它需要你去推翻虽然完全不喜欢但可能已经适应了的生活而进行新的尝试,它需要你有面对庸俗世人嘲笑的勇气,需要你有可能会再次失败的觉悟??我绝不认为这是那些“不撞南墙心不死”的人能做出来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这需要太多的勇气,而这正是懦弱到只懂顺从生活的他们所欠缺或者说压根就没有的东西。

…… …… 余下全文

篇五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品味《人生》

人生,就是各种矛盾与选择的结合体。面对矛盾,我们总要学会取舍;作出选择,就该承担一切后果。

一气呵成的看完了路遥的《人生》,我发出一声叹息继而陷入了一阵沉默,为书中主人公高加林矛盾式的爱情,戏剧性的前途,悲剧色彩的人生。究竟是生活开了他一个玩笑,还是他开了生活一个玩笑?亦或是生活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不断的交替给予我们惊喜与失望?还多人说高加林的悲剧是他错误选择的悲剧,我觉得不然,在那个落后的年代,权力的社会,贫瘠的农村,他根本没有选择的主动权!我想,那个原本很美好的男子的悲剧,就是那个混沌时代的悲剧,就是那个权势与压迫社会的悲剧。

高加林,是那篇昏暗黄土地上的一抹亮色,这个才华横溢、满腔激情与活力、有着理想与追求的俊朗的男子,终究是与那个精神世界贫瘠落后的农村格格不入的,他经历过学校教育,受着文明的熏陶和知识的涵养,骨子里有种“文化人”特有的清高,他向往外面广阔的天空,渴望完全的实现自我价值,那方矮窄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不是他的追求,最终却悲哀的变成了他的归宿,生活还真的是爱开他的玩笑啊!

第一次因权势的黑暗被判回黄土地,高加林无法改变这不公的安排,他用一种近乎“自虐”式的疯狂体力劳动去掩盖内心世界的失意

——干农活,任双手血肉模糊,任全身精疲力竭,同时这也是对权势无言的反抗,但是也是一种无力的反抗,游离在沉沦边缘的加林,幸在有巧珍爱的抚慰,才安静下来。第二次因命运的捉弄彻底的被判回黄土地,失去了前途,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光明的人生,可怜的加林哪堪如此致命的打击!但所谓现实,就是这样一种即使你根本无法接受却又不得不去接受的东西。任加林悔恨交加,歇斯底里,痛苦绝望,但除了接受这命运的安排,也别无选择了!唯一让我感觉有一丝欣慰的是他最终还是强迫着自己面对了这看似毁灭性的现实,而没有选择放弃生命。

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戴着镣铐在舞台上跳舞,要是妄想冲破枷锁的束缚,尽情的自由舞蹈,势必会摔的无比惨痛。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都会有一些宿命式的东西,也就是在饱满的理想之下必须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狂妄者自称是命运的主人,谦卑者自称是命运的奴隶,然而我们要做另外一种人: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当走运时,揶揄一下自己的好运吧!倒霉时,调侃一下自己的厄运吧!不要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要高估命运的价值。记得塞涅卡说过:“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其实,我们还可以做第三种人,与命运结伴而行,让理想的种子在现实的土壤上开出灿烂的人生之花!

…… …… 余下全文

篇六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

《人性的枷锁》简介

威廉.萨摩赛特.毛姆

主人翁菲利普是一个中产家庭的一个男孩,在三四岁的年纪,父亲去世了,父亲生前是个医生。母亲不久也去世了,剩下了孤独的小男孩菲利普。

菲利普天生有一个跛脚,他父母死后,按照法律和继承制度,他的伯伯负责照顾抚养他。

菲利普的伯伯是一个牧师,在一个不太大的小镇上,收入还可以,也是一个中产家庭。按照伯伯的意愿,希望菲利普读大学,然后回来接替自己的牧师职位,他的伯伯不苟言笑,对待家人也比较冷淡,属于正统的人士。

菲利普小学的时候,在寄宿制学校度过了艰辛的童年,身边的人都嘲笑他的残疾,他的梦想是通过对神的祈祷,相信耶稣可以治好他的跛足。在一次次的失灵后,他认清了真相,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之后决定辍学,去学习自己的爱好的东西。

之后,他去了经伯父介绍的一个会计事务所,学徒后可以做一个会计,也算是正经的工作。在学了一年后,年轻的菲利普因为对数字厌烦,喜爱上了素描,经同事的怂恿和鼓励,他的理想又一次发生了转变,之后去巴黎自费学习画画。

但是好景不长,两年后他发现自己又对画画失去了兴趣,觉得自己只能模仿别人,对艺术的理解也没那么好,他放弃了,最后选择去医学院学习五年,继承他父亲的职业。

他因为继承到了父亲的一些遗产,有了一笔钱。在有钱之后,他交了朋友,并且喜欢上了一个女孩。每天都去酒吧找她。女孩却讨厌他,并且一次次的伤害他,他却不在乎。终于在女孩结婚后,快要生孩子时,女孩前夫抛弃了她,菲利普也有了接近她的机会。他安排她住宿并且经常给她钱,女孩的心也逐渐融化了,想把自己的身体给了菲利普。但是这时候的菲利普心里也逐渐成熟,他可能对女孩是一种可怜之情吧,或者是他经历了一些事情后,不再对她有爱慕之情了。于是,女孩对他失去了耐心,再次伤害了他,偷走了他的钱,并把他的家具东西乱砸一通。

他没钱之后,主动离开了医学院,去找了一个工作,在一个服装厂当接待,因为他有以前的画画艺术基础,偶然间受到主管的赏识,主管对他充满好感,想提拔他,但是他却不喜欢这个工作,还想回到医学院去,他觉得他只能回去当医生,完成之前的未完成的事业。

…… …… 余下全文

篇七 :《人生不设限》读后感

一首震撼心灵的完美之歌

————《人生不设限》读后感

杨洋

偶然的一个选择,带来了震撼人心的触动!这是我对自己读完力克·胡哲写的《人生不设限》一书后的最真实的感受。说实话,我一向不大爱看励志类的书籍,感觉没什么新意,都是一个套路:无非是诉说生活多么艰难,自己多么努力,最后终于得到了某些成绩之类。但这本《人生不设限》却是例外,书中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本人)并没有刻意渲染天生的病疾给自己生活带来的麻烦和苦难,而是从心理层面出发,指明人们在身处逆境、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如何去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换一种角度观察世界、自省自审,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旅程。总之,这不是一本普通的给人加油打气的青春励志书,而是一首能直触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激发自身无限正能量的完美之歌。 力克是一名患有先天海豹肢病的残疾青年,没有四肢给他的童年所造成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身体上的诸多不便自不必说,由此而导致的旁人的歧视与排斥则更让一个孩子艰难承受着。这样的逆境很可能会极大地摧残一个人的自信心,怀疑自身存在的价值,并不得不按照别人的安排来过自己的生活,甚至于成日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永远在密闭的心理枷锁中挣扎。但是,我们的主人公并没有变成这样,虽然他也曾试图自杀过,但幸运地是他活了下来。从那以后,他开始逐渐正视自己的“与众不同”,将曾经的自卑和懦弱抹去,将偏执和怀疑敲碎,鼓起勇气将自己的心灵之火点燃,渗透过人们心间的隔阂,去无私地温暖、帮助那些和他以前一样,困纠在卑微、穷苦、胆怯、寂寞的人们?? 力克的故事和他的信念之所以能如此震撼我们的心灵,并促使我们开始认真地自我反思何为完美或不完美,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唤醒了沉睡在每个人心中对自己最真实、最客观、最无私的爱,这种爱给予他精神上的智慧、乐观的力量,人世间的一切偏见、鄙视、排斥、嫉妒、怨恨等等的负能量都不能把他压倒。力克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自身特殊的价值和存在意义,关键是看你自己能不能领悟到这一点,并向世人展现出来。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话绝非妄言,只是很多人一生都无法真正认识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特长在

…… …… 余下全文

篇八 :《活着》读后感 胡志成

不忘初心——读《活着》有感

最初接触到这本书,是被电视剧《福贵》的情节吸引,转而投身于原著《活着》。说到品读这本书的感受,就像是踏在主人公的艰难的人生道路上前行,每一步都沉重的让人饱受煎熬。

或许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未曾经历人生起落的我,从未想过人的一生会经受如此多的磨难。起初对于福贵的嗜赌成性,败光家产,我也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曾想,苦难的人生对这个可怜人而言才刚刚起步。从地主富少到赤贫,老父不堪打击撒手人寰。随后母亲病危,福贵在取药的途中被抓了壮丁。好不容易在战火中侥幸逃生,本以为可以守着妻子儿女过完一生。不料儿子有庆因献血意外死亡;女儿凤霞又因难产而死;不久后他生命中最珍爱的人,终于承受不住打击离他而去。但命运觉得带给他的痛苦还不够多,再一次夺走了他六岁外孙的性命,留给他的仅仅是一头体弱多病的老牛。“活着”,这两个简单的字,在福贵身上确是如此不易。穷其一生,也不过是在苦难的深渊里呐喊,在生命的长河里挣扎。

合上书卷,我的内心充满了压抑。人的一生,究竟是为何而活?“往后的日子里,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的日子也不多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做人好事平常点好,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这是福贵用他惨淡的一生给出的答案。而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为了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活,又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托尔

斯泰说过:“其实生命真正的意义在于能够自由的享受阳光、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然而,当一颗向往自由的心灵被套上利益的枷锁,它还能自由飞翔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就像一艘孤帆,在岁月的长河里随波逐流。不管你是否走进醉人的风景,也不管你是否闯入暗礁险滩。不要去祈求上帝,因为灾难正是上帝亲手降临的,也不要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唯一要做的,就是泰然处之,纵使沧海桑田,我亦初心不变。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