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张晓风散文有感

读张晓风散文有感

一直都很喜欢张晓风的散文,觉得她的散文柔婉中不乏刚劲,简单中意蕴无穷。有一种细水长流、娓娓道来的感觉。像一朵淡香的花,温馨清雅;似一杯醇香的茶,回味无穷。

她在《只因为年轻啊》一文中说到:“青春太好,好到你无论怎么过都觉得浪掷,回头一看,都要生悔。”在学生中,一半为自己的用功后悔,一半为自己的爱玩后悔。我们总也找不到一种可以两全的方式。既然“青春是一场无论做什么都觉得是浪掷”的憾意。不如宽下心来,好好的做自己认准的事情。在将来的某一天,一定会有人叹气说你做的恰好就是他遗憾没做成的。

在《常常,我想到那座山》中,让我们欣赏到她对自然的那份狂爱,和“一个人,带一块面包,几只黄橙,去朝山谒水“的那种率性。她爱自然,爱花。蓝天打了蜡,小树叶儿也都上了釉彩。小小的野草也竟然被她写成这样:“乍酱草软软的在地上摊开、浑朴、茂盛,那气势竟把整个山顶压住了。那种愉快的水红色,映得她的脸都不自觉地热起来了!”。在她眼中,风景是有性格的。可分为吓人的、令人惆怅的、静静地存在的和令人怦然心动的。一切自然山水,投射到她的心境上便都有了情感。让我们不禁产生一种要仔细对待自然风景的想法。好像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等待能够欣赏它们的人。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物我相通,去仔细聆听自然山水,那么我们的生活从今以后将不会再有孤独。

另一篇散文《我喜欢》是她真性情的的流露。她坦坦荡荡、自自然然地向我们讲述着她喜欢的一切。她善于发现自然、社会中的真善美,向我们展示着生活中值得喜欢的种种。她用一颗宽广的心接纳着一切,连陌生人神采奕奕的精神也会让她喜欢。生活在她笔下,几乎没有什么不令她感动。冬日清晨邻居的一声“早”,就会让她觉得“世界是这样亲切,空气中充满了和善”。如果我们也以一颗热情的、善于接纳的心对待万物,那么它们都将变成我们所喜欢的。

有一篇散文,她提到该如何对待别人的评价。她也经历过不理解、不认同,甚至是恶语重伤。她写到只要有一两个知心朋友了解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就够了,仔细想想,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同种类的人,我们为什么非要让所有人都相信我们呢?即使相信了,又能怎么样呢?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张晓风散文集》有感

读《张晓风散文集》有感

我曾经以为只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东西,读完《张晓风散文集》之后,我发现我错了,而且错的是一塌糊涂。

早前,我是不喜欢读散文的。我总认为,所谓散文,要不就是风花雪月的文字,读的时候,令人对作者的语言功底啧啧称赞,读完之后呢?就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要不就是故意将一些生活小事写得极其的煽情和繁琐,来讨得读者的同情,显得婆婆妈妈,不干脆,远不及武侠小说来的酣畅淋漓。

这次应师父要求,要写一篇读后感,将家里的书翻了个底朝天,要不就是已经看过很多遍的,要不就是枯燥的令人想起就害怕的,翻来覆去,就只剩下两本书可读。一本是《余秋雨散文集》,另一本就是《张晓风散文集》。曾经看过余秋雨的一些文章,写的是不错,就是觉得他这人太过浮躁和自以为是,不是很喜欢。而对于张晓风呢?曾经听说过她,只知道她是台湾作家,很早就已经享誉文坛了。怀着一份对女性心理的好奇,最后决定,就是她了,《张晓风散文集》。(女性心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平时就不知道女孩子都在想些什么,到至今为止还是单身一个,趁此机会,顺便补习一下喽)

不读也就罢了,这一读,还上瘾了。

我早年读过《红楼梦》,虽说读过,其实也就是囫囵吞枣地过了一番,现在,你要是问我里面的有关人物和情节,我也只能是摸头不知脑了。但是,有一个人,却印象深刻,她就是林黛玉。她长得美是一个因素,但不是全部,毕竟,《红楼梦》里美女如云。为何会对她念念不忘?只因为她有一颗十分细腻和敏感的心。读《张晓风散文集》,我似乎又看到了那位“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娴静时如镜花照水”的林大美人。

打开《张晓风散文集》,第一篇是《地毯的那一端》。从内容上来看,这是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前,给她的丈夫德写的一封信。 说真的,我想,任何一位男生如果读了这篇文章都会有一种想娶她的冲动。出神入化的文笔自是不必说,更动人的是那种细腻而真挚的感情。似一抹丝绸从指缝间穿过,又像一湾泉水,缓缓地,柔柔地,从心头流过,于是,干渴疲惫的心,变得滋润,仿佛穿越在花丛中,又似乎翱翔于彩虹之巅。在这一刻,人世间的一切,似乎不再重要,只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此刻幸福似乎可以捧在手心里。在张晓风笔下,一切似乎就这么简单,既没有天荒地老的誓言,也没有生离死别的痛楚,有的只是清而亮的星斗,有的只是朋友的一句祝福,一张贺卡。然而就是因为这种简简单单,才让我们明白了人生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平平淡淡才是真。而这一切却得乎她那种细腻而敏感的心,让我们知道波澜壮阔是人生,而平平常常也是人生。

…… …… 余下全文

篇三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读后感:

这篇《高处何所有》是张晓风的一篇哲理散文。文章有一个副标题“赠给毕业同学”,可见是为那些在攀登学问这座大山的学子们写的。可是,文章所蕴含的深意,却远远超过了做学问本身,那是一种人生的哲理,是在比较了多种人生境界后对某种至高境界的由衷赞许,是对那种看似平易却难以抵达的真英雄境界的诠释与破译。

散文作者没有用太多语言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她借助一个故事来说明问题。奇怪的是,这个看来似曾相识的故事并没有曲折离奇的地方,却在平淡从容中缓缓透出一种无法回避的魅力。那是真实的魅力,是带着悲剧色彩的人生真谛的魅力。

与过去读过的三兄弟探宝,付出愈多收获愈多,“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叙述模式相比,张晓风的故事要严酷得多也煞风景得多。第三个年轻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并没有得到鲜花和掌声,也没有看到无限风光。他看到的,只是“高风悲旋,蓝天四垂”;他感到的,只是孤独和渺小。是的,这才是人生的真实,这才是人们到达某种人生境界后必然的感受。也许这种感受带着浓重的悲剧意味,从来也没有到达或接近这一境界的人意识不到这种孤独和渺小,但并不等于孤独和渺小不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识不到的悲哀是更加深重的悲哀。所以,明知前路的艰险,明知顶峰的荒凉,

明知个体的渺小,他仍然奋力前行,为的是探究真理,寻找梦想,这,才是真英雄。

“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张晓风在散文的最后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正是这个观点的真实和冷峻震撼了我们,也吸引了我们。

做个真英雄吧,纵然高处一无所有!

我读张晓风

台湾出产的女作家中,龙应台和张晓风是有趣的对比。第一印象,龙应台是刚,是冷峻,可犀利如她,竟也写出过《孩子你慢慢来》这样柔情似水的文字;张晓风则相反,初读是柔,是华丽,是美不胜收,却句读处处透着一股子豪劲。

张晓风的散文集《从你美丽的流域》收了许多写儿女情长的篇什。从写作题材而言,张晓风跟其他女作家没有任何不同,爱情、亲情、友情几乎就是她的全部。可是当她起笔运笔,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的是一个温馨场面,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接下来,甜蜜中有了感伤,再往下,又有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张晓风写得极美,又极沉重,仿佛知悉世间所有的秘密。张晓风写自己的爱情观,一蔬一饭一鼎

…… …… 余下全文

篇四 :吴佳林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纯真是美的阐释

——读张晓风散文有感

东营市晨阳学校八年级二班 吴佳林 指导教师:齐春风

读张晓风的散文,越读越觉得有无法言说的美。她的文笔仿佛有一股芬芳的气息向我扑面袭来,并凝成一种力量震慑着我;读她的散文好像行走在远古的森林里,看到的是美丽的白云、碧绿的树叶和幽幽的青草,仿佛一幅纯真的画卷在面前展开。

张晓风的文字就是整个宇宙,一天一地的事物统统置于她的笔尖了。她把自然当成书来阅读,她写山用“一册册”,写水用“一行行”。有人曾评论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还有集学者的渊博、家的灵魂慧心、哲人的睿智、宗教的悲悯、儒家的担当和艺术的纯真……

读了张晓风的散文,我感触颇多。文章淡有淡味,浓有浓情。有时广阔如人生,有时细小如牛毛,但从始至终都有一份纯真。

若说淡,一般都是谈一些文学;若说浓,那大都是谈人生故事。看张晓风的散文,我总觉得是在和人谈话。有些文章,语言里饱含着纯真,浓得化不开,叫人读之如饮琼浆。

她写花用“花拆”一词,我惊羡她能把美当成一枚信封来启。她写“花的美在于它的无中生有,在于它的穷通变化。有时,一夜之间花拆了,有时,半个上午,花胖了,花的美不全在色、香,在于那份不可思议……”这段文字正好可以用来形容她的散文,谁能说她的文章不是一朵“花拆”呢?而她的每一朵花拆又是纯真的不可思议,同样都是美得不可思议。

张晓风的散文,有浓有淡,有情有景,像一幅甜美的画卷。她就是一粒珍珠,“中华语言文字”这个大河蚌里的精华被她吸收得饱胀有余。她太亮丽了,让我们感受到了耀眼的光芒……那份纯真,也得到了“美的阐释”这个称号。

…… …… 余下全文

篇五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我读张晓风

台湾出产的女作家中,龙应台和张晓风是有趣的对比。第一印象,龙应台是刚,是冷峻,可犀利如她,竟也写出过《孩子你慢慢来》这样柔情似水的文字;张晓风则相反,初读是柔,是华丽,是美不胜收,却句读处处透着一股子豪劲。

张晓风的散文集《从你美丽的流域》收了许多写儿女情长的篇什。从写作题材而言,张晓风跟其他女作家没有任何不同,爱情、亲情、友情几乎就是她的全部。可是当她起笔运笔,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的是一个温馨场面,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接下来,甜蜜中有了感伤,再往下,又有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张晓风写得极美,又极沉重,仿佛知悉世间所有的秘密。张晓风写自己的爱情观,一蔬一饭一鼎一镬都是朝朝暮暮的恩情,她说:“爱一个人,原来就只是在冰箱里为他保留一只苹果,并且等他归来……”这是作为平凡女子张晓风的爱情,可是她不凡的时候,爱情便是“执手处张发可以为风帜,高歌时何妨倾山雨入盏”的豪迈与“千泉引来千月,万窍邀来万风”的庄严。张晓风似乎有一种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总要忍不住翻过来,看看背面,甚至要透过经脉纹路去看它们在几千年前的模样。所以她写给丈夫的情书,写给儿子的诗篇,明明是写私人的感受,却似乎写尽了人类的共同情感,就连她写睡袍、围巾、绣品、油纸伞,也丝毫没有怡红快绿的娇弱之气。

张晓风始终是追求“大”的:大的格局,大的气象,大的胸襟,大的情感。她甚至是有点刻意为之了。十几年前龙应台出版《孩子你慢慢来》时请张晓风写序,我还记得她说的话。她说自己年轻时听到太多对女作家的嘲讽,人们觉得她们只会写些柴米油盐、丈夫孩子,所以就暗下决心,一旦自己“大笔在握”,坚决不写那些遭人辱骂的文字。她真的做到了。事实上从张晓风的文章里始终读得出她的良苦用心,唠叨琐碎自恋自艾她是看不上的,更别说撒娇作态,即使偶尔忍不住写写柴米油盐丈夫孩子,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她写风衣,那风,翻阅过唐宗宋祖,“而你着一袭风衣,走在千古的风里”。她写酿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则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自己的浓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刹那的倾注。”这样的文字比比皆是。张晓风的文章字里行间有一种江湖侠客的气度

…… …… 余下全文

篇六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三个辣》读后感

高一1班 肖尧

其实,人活着本来就挺憋屈的。我们的出生本来就不是我们所能够掌控的,莫名其妙地,我们就来到了这个世界,但我们又不想死,所以就像作者所说的,我们是在这种“既未选择活”也“懒得选择死”的无可无不可的状态中混了下来。不但生死我们不可以选择,例如选谁当国家总统,选谁来教我们,做我们的老师,选择去哪个大学读书,这世上这么多的事情,能够让我们这些小角色来选择的,几乎是微乎其微。所以,作者在面对选择的机会时是很振奋的,而我,也感觉到了拥有选择的机会,是多么地美好。

选择,是一种尊重的体现。经常听到人们在高呼类似于“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机会是要靠自己来争取”这类夸大其词的话,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些被我们信奉为真理的东西,是否真的称得上真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首先,我们的出生就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命运,没有办法得到尊重,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家庭。有些人一出生就沐浴在“奢侈”二字中,而有些人,则被埋没在“贫穷”二字里,同样是降生,却有着如此截然不同的境遇,难道这样可以称作“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吗?”也许,我们可以靠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努力来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是,身为学生的我,经常是从老师的口中听到这类的话语,如果我们追溯到这个“命运”的根源的话,那么,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因为父母的要求,不得不来上学,这又是无法选择的。我们必须上学的命运,是父母,甚至是国家已经强制安排在我们身上的,我们又何来的选择,何来的自己掌握呢?现在的孩子,真的很苦,而且还经常没有选择的机会,得不到尊重。那些从小就被安排上补习班的孩子们,即使他们还什么都不懂,但他们一定知道选择,相比补习班,他们一定更加喜欢玩耍,而父母连孩子们小小的选择权利都剥夺了,即使这是爱的体现,但我觉得这也是不尊重的体现,不尊重孩子们还不会抗衡,不尊重孩子们还没有自己独立性的想法!

像我们这类小市民,能选择就的只有那么一小片关于自己的东西,而可悲的是,连这么一点小小的权力,也许都会被剥夺,我们不渴求金银财宝,荣华富贵,只渴求那个叫做“尊重”,叫做“选择”的四个字而已!

…… …… 余下全文

篇七 :品《张晓风散文集》有感

品《张晓风散文集》有感

张晓风是中国台湾散文名家,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在方块字的艺术世界里,她多方出击:她的小说《潘渡娜》是当代华文世界最早的现代科幻小说;她的戏剧被列为经典,在全国各地上演;她的杂文早在《野火》之前就已对权威与陋俗作不羁挑战;而她的散文则屡获各种大奖,并已选入两岸学生国文课本,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我并不十分喜欢散文,但独独对张晓风的散文情有独钟。她的散文意蕴丰厚、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又叙述自然、冲淡宁静,文辞如水、一笔如舟,引领人们渐渐划入一条条美丽水域。19xx年,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将文言句法、西式句法、话本戏文熔于一炉。这是多么高的赞扬!

在我看来,张晓风不仅是一位资深教授,更是一位对万物有情的女子。她不仅有秀健的笔风,更有一颗热爱身边事物的心灵。如在《我喜欢》一文中,冬天的阳光、窄窄的山径、油油亮亮的稻田、夏日的永昼、满山芦苇这些极为平常的景色,经过她的解读、经过她的诠释,竟变成了“原始而纯朴的意象”“通向天堂的道路”“集许多翠禽的羽毛织成的毯子”“舒服的包

厢”“美而孤立的意境”,无不焕发出奇异的色彩,无不释放出耀眼的光芒,令人读后心旷神怡,不由得与她产生了共鸣。怪不得有人称赞她的文章“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她不仅热爱自然景物,更热爱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在《种种可爱》一文中提到的卖牛肉面短小精悍的广告词、出租车司机充满善意的一个小举动、隔壁邻居上供的洋芋沙拉、店员富有哲理的一句话??这些平常人平常事都被热爱生活的她尽收眼底,并从中品出了生活中的种种可爱。

有人说,她是从纯净的少女情怀起步,步下红毯,穿越丑恶,见证伪善,最终成就了悲悯大爱。正是对世间万物的爱,让生活中的景色与事物通过她的思想、她的手,在她的笔下流淌出优美动人却又恍若出世的汩汩文思。读她的散文,会使你感觉到一股清新之风,似远离喧嚣,驾着一叶扁舟去寻觅一个尘世之中安静的角落。其实只是心在平静中静静流淌,流淌出一字字一句句的沁人心脾的馨香。这就是传说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吧!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张晓风散文集》有感

读《张晓风散文集》有感

我曾经以为只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东西,读完《张晓风散文集》之后,我发现我错了,而且错的是一塌糊涂。

早前,我是不喜欢读散文的。我总认为,所谓散文,要不就是风花雪月的文字,读的时候,令人对作者的语言功底啧啧称赞,读完之后呢?就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要不就是故意将一些生活小事写得极其的煽情和繁琐,来讨得读者的同情,显得婆婆妈妈,不干脆,远不及武侠小说来的酣畅淋漓。

这次应师父要求,要写一篇读后感,将家里的书翻了个底朝天,要不就是已经看过很多遍的,要不就是枯燥的令人想起就害怕的,翻来覆去,就只剩下两本书可读。一本是《余秋雨散文集》,另一本就是《张晓风散文集》。曾经看过余秋雨的一些文章,写的是不错,就是觉得他这人太过浮躁和自以为是,不是很喜欢。而对于张晓风呢?曾经听说过她,只知道她是台湾作家,很早就已经享誉文坛了。怀着一份对女性心理的好奇,最后决定,就是她了,《张晓风散文集》。(女性心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平时就不知道女孩子都在想些什么,到至今为止还是单身一个,趁此机会,顺便补习一下喽)

不读也就罢了,这一读,还上瘾了。

我早年读过《红楼梦》,虽说读过,其实也就是囫囵吞枣地过了一番,现在,你要是问我里面的有关人物和情节,我也只能是摸头不知脑了。但是,有一个人,却印象深刻,她就是林黛玉。她长得美是一个因素,但不是全部,毕竟,《红楼梦》里美女如云。为何会对她念念不忘?只因为她有一颗十分细腻和敏感的心。读《张晓风散文集》,我似乎又看到了那位“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娴静时如镜花照水”的林大美人。

打开《张晓风散文集》,第一篇是《地毯的那一端》。从内容上来看,这是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前,给她的丈夫德写的一封信。 说真的,我想,任何一位男生如果读了这篇文章都会有一种想娶她的冲动。出神入化的文笔自是不必说,更动人的是那种细腻而真挚的感情。似一抹丝绸从指缝间穿过,又像一湾泉水,缓缓地,柔柔地,从心头流过,于是,干渴疲惫的心,变得滋润,仿佛穿越在花丛中,又似乎翱翔于彩虹之巅。在这一刻,人世间的一切,似乎不再重要,只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此刻幸福似乎可以捧在手心里。在张晓风笔下,一切似乎就这么简单,既没有天荒地老的誓言,也没有生离死别的痛楚,有的只是清而亮的星斗,有的只是朋友的一句祝福,一张贺卡。然而就是因为这种简简单单,才让我们明白了人生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平平淡淡才是真。而这一切却得乎她那种细腻而敏感的心,让我们知道波澜壮阔是人生,而平平常常也是人生。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