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听听那冷雨 读后感

君不见冷雨霏霏

——读《听听那冷雨》有感

九(14)班 潘雪晴

你爱听雨吗?

你爱“帘外芭蕉”惹来的“骤雨”,还是倾心于“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你中意“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还是向往“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我爱听雨,爱听那潇潇的冷雨。

闲暇之余读了《听听那冷雨》,这是余光中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最初晓知这位诗人是被一首短短的《乡愁》所感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首小诗,篇幅不长却情真意切,写尽余光中先生心中的思乡情怀,将乡愁描绘得淋漓尽致。由此,才渐渐熟知这位诗人,被他浓厚的爱国热情所打动,又更深地体会了他诗篇中的历史沧桑和文化情结。

余光中先生笔下的那场冷雨,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间或着,断续着,连绵着。这样的“天潮潮地湿湿”,直叫人走入霏霏而想入非非,仿似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

雨声是可闻、可嗅、可亲的,更可听。正如文中这般写道“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春雨迷蒙,细如花针,“天街小雨润如酥”,淅淅沥沥,轻盈的落在窗户上,灵巧的惹人怜爱。夏雨是急骤的,来的没有任何前兆,却如瀑布疾流而下。秋雨多了一分凄凉,低沉地令人心碎。冬雨内敛、低调,伴着阴冷的天,连绵不断。雨的魅力氤氲于此。

最爱便是文中那句“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没有矫揉造作的词藻,没有富丽堂皇的包装。只是这么个简单的句子,却让人为之震撼。那冷雨,真仿佛是值得去听、去看、去嗅去闻,去舔的了。多了点感官色彩,更能直接地去感受到那冷雨,好像清晰地碰触到了她,能静心享受它带着一丝寒意的滋润。那雨注定是感性的、是忧郁的、也是动人的,不然这句子怎会那般恳切。余光中先生准是亲身感受到了那冷雨,被拨动了心弦,才会有如此知心、如此亲切的想法。

《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通篇写愁,却无一处细致写愁。余光中先生运用其特有的含有具象美、密度美、弹性美及音乐美的句子缓缓写雨,不急不慢,却道出一种愁怨,一种凄楚。作者通过写雨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晦涩、不单调,反而多了一份独特,少了一丝朦胧。文中的语句是那么优美,柔情似水却绝不优柔寡断,令文章一气呵成,扣人心弦。

…… …… 余下全文

篇二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合上书本,《听听那冷雨》中的景

象,仿佛依然浮现在我的眼前。

窗外,早春的小雨,携着还未远去

的冬意,淅淅沥沥。

总是对雨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记得

上小学时,每逢周五,总期盼晚上

能够与一场大雨相遇。大概是爱上

了这深沉,在蒙蒙中顶着雨伞,踱

步在雨中,而后一头扎入家的温

暖,舒服的去迎接周末的闲暇时光。大概正是由于雨的静谧作了闲适前的点缀,才更凸显这现实中的那分安逸吧。

回首这过去,童年的记忆还是那样澄澈。再望望窗外,看着这熟悉的曾经,任由它与那思绪的端点相触,静静感受有些疲惫的心弦被一息息拨动。

以前读过的写雨的文章,似乎多半都没有描绘过雨的声音。小小的疑问,在心里已经沉淀了许久。随着阅历和思想的成长,我人没有将其撇下。推开门,撑上伞,又再度与这雨聚首。行走在湿润润的空气中,任由双腿去移动,心灵去聆听。

好像是低语的笙箫,跳动着的一个个音符有序的被吹出,自由的流淌在天上人间,不是和谐的弄出一点点声响;有好像是湖底游弋已久的鱼儿,轻轻吐出一连串的气泡,嘀哩嘟噜的飘上来,“噗噗”,不经意间成为了自然奏出来的轻音。那潺潺,是小溪回应的伴奏?沁入人的心脾,轻轻的滑过胸口,停在意识的最深处,倏的一下又悄悄消失。若即若离,似来似归,不禁间,沉醉弥漫于空气。

或许,这熟悉的雨,带来的是人生蓬勃的注脚?手边的绿荫,似乎相较之前更添了一份活力;闭上眼,似乎望见了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身影,转眼间只留下了勤奋向前的气息??睁开眼睛,我顿时发觉,这不是愚笔所能描绘的,沁人心扉的,令人遐思的,清清澈澈,若即若离,悄悄的潺潺的低语的,噗噗的沉沉的嘟嘟的,蓬勃的温馨的思恋的我的最熟悉的雨啊!

一纸《听听那冷雨》,勾起了我无限的思索与感受。雨渐渐小了,又要作一次别离了。那远处山麓上的,是彩虹吗?

…… …… 余下全文

篇三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2009-20xx年第二学期《大学语文》科目考查卷

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 班级:09-2 任课教师:邓春玲 姓名:卢健靖 学号:09023240222 成 绩: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余光中简介:余光中,福建省永春县人。民国十七年生于南京。余氏就读大学时,已在报刊发表新诗及短评。 大学毕业,出版诗集,四十三年,创立蓝星诗社,并陆续发 表散文作品。余氏兼擅新诗与散文,风格多变,著作丰富,新诗集有五陵少年、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散文集有左手的谬思、逍遥游、焚鹤人、听听那冷雨,分水岭上等。

作者身逢家国之变,作品常流露浓厚的家国之思。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行文时空交错,句式多变,实验性极强。应该说,余光中在大陆出现不久,就凝固成了一个文化形象:携一缕乡愁,听一袭冷雨,浅浅海水那边的月下孤影,苍老泪滴。啊,退回唐朝,这分明就是李白的对影三成人,杜甫的凭槛泪泗流。如果仅从这样的文化符号上来读余光中,显然对他是不公平的。

最初,余光中作品传入大陆,也就是诗歌《乡愁》,散文《听听那冷雨》等极有限的几篇。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其鲜明的逆旅异乡的愁思永昼,故园依稀的梦魇,乡愁的文化附庸,越来越像一种工具,一种政治的需要。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乡愁》,却在各种各样的场合或谱曲,或传诵,就不太奇怪了。

余光中的诗歌,除了它的主题能满足一些需要外,似乎找不到什么经典之作。像那首《乡愁》就不必说了,倒是有几首,像《碧潭》、《五陵少年》、《问烛》、《永远,我等》等还有些意境,但比起同是宝岛的诗人洛夫、郑愁予、商禽还是要逊色许多。老余的诗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太注重音韵和节奏了,这样大概容易害义,往往流如一般的歌词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余更适合当一个出色的词作家,真的那样,台湾的庄奴怕是要掉饭碗了。如果这样的古典修养,加上西学的穿凿,用之于散文的写作上,必定会自成一家。

…… …… 余下全文

篇四 :20xx-15班美文鉴赏选集3(《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黄子砾

总觉得似乎一闭上眼便是另一个世界——那里弥漫着淡淡的烟,下着冰冷的雨,如同山水画中的泼墨一般,迷迷离离之间给人朦朦胧胧的美丽。在这淡淡的雾中,仿佛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的遥不可及。中国的传统便是这样美吧,美得很含蓄,美得很深沉。然而这些美去哪里了呢?仅仅活在远离大陆的作者的记忆中。听听那冷雨,如同琴键一般落下叮咚的脆响,落在心上,余波荡漾??

李寒雨

或许是由于自己的名字,虽然对雨本身没有特别的喜爱,但对“雨”这个字却有着莫名的偏好。像余光中所言,点点滴滴,淅淅沥沥,一个“雨”字,细密四点中蕴含柔情万千。

中国的方块字就是这么奇妙,几笔便将事物勾勒得生动传神。而各种变幻莫测的天气现象,有了“雨”这个字的加入,就无端地多了些绮丽与梦幻的味道。风霜白露,雨雪云霞,惊雷闪电,霹雳冰雹,它们都是神州大地写在世间的表情。

雨中漫步是那样浪漫又富有诗意的一件事,一把伞,两个人,一场如约而至的雨,好似整个世界此时都被隔开来,天地之大,惟独你我。可以两个人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聊,脚踝不时溅上点点水渍也毫不介意;也可以静默不言,让雨敲打伞面的声音在空气里回转,彼此用心感觉对方的心跳。

有多少才子佳人的故事,由雨和伞开始升华。或许正是他们瑰丽的情溶化在了漫天云雨中,使得雨中漫步有了别样的韵味与乐趣。从古到今,跨越时空,亘古永久。

唐曹鑫

山水如画,似幻缥缈,在雨水的渲染下,更显妩媚。在这冥冥雨季,作者抒发出自己无限美好之感,感叹这山林的幽寒静美,山谷隐没于蓊郁的水汽中,不见天日的趣味,自是不可穷尽的。宋朝天下自归赵,而山水归米家,这是多么美妙绝伦之比!似真似幻的世界是多么让人神往。

刘忆沙

无论是旖旎绮丽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还是弥生的“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都敌不上这篇文章的不落窠臼。借着缠绵的雨声,低问一句,那杏花江南的中国在哪里呢?在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我想,都已经不在了吧。如同失去了啾啾阁阁的没有音韵的雨季,那样的中国,再也寻不到了吧。提笔蘸新墨,忘却旧容颜。我听得那冷雨打在无瓦的屋顶上,一滴雨吟,千亿滴雨吟,那是谁在唤谁?仿佛做了一个很长的梦,梦醒后,不知是 1

…… …… 余下全文

篇五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1

听听那冷雨观后感

余光中先生有一篇散文《听听那冷雨》,仅这名字就让人喜欢,引得人忍不住也想要写点什么。

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听窗外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心里该涌起多少回忆和感慨。 李后主晚年的词里总是充满了雨声,绵绵的春雨,沥沥的秋雨,仿佛诉说着家破国亡的悔与痛。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

“昨天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乌夜啼》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

这样的句子在国亡后后主客居卞京时俯拾皆是,但在早年的词作里,却几乎找不到关于雨的任何意

象。

从某种程度上说,雨天与黑夜具有同样的品质,它遮蔽了世界的喧嚣,让世界在雨声中回归单纯,同

时让心在雨中回归本质。也难怪,雨在很多文人眼中会成为一种感伤的情感符号,承担着演绎世事沧桑,

抒发人生感慨的功能。关于这一点,最恰切的例子,大概要数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眠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

星星也。悲歌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在这首词中,作者只剪取了听雨的三个片断,却表现了少年、中年以及晚年听雨的不同人生际遇和情

怀,特别是亡国后的悲苦心境,读来让人感同身受,无限惆怅。

不过同样是听雨,所得却会迥然不同。

“山中一夜雨,树梢百丛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盛唐诗人的句子,洋溢着生命的

欢快和喜悦。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到了晚唐,那雨声中更多的

是离愁别绪和人生的凄苦感受,和那个时代的气氛一样。

当然,在雨声中的感悟,也与生命个体的气质相关,象苏东坡这样乐天知命的人,你很难在他的话语

里寻觅到雨中的哀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听听那冷雨有感

我喜欢朱自清的清新婉约的美得纯洁,美得成熟的《荷塘月色》,喜欢这幅真实的景物,喜欢作者内心深处真挚情感的表达。杨朔的《茶花赋》,写出自然美,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喜欢作者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当然更喜欢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文章主要写了春寒料峭时台湾那漫长的雨季,“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细细嗅着雨味,清清爽爽新新的那种。但大陆的雨“无论是疏雨离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中年听雨,江阔云低。白头听雨,亡国之痛。”我们知道,人生的不同阶段,听雨所感亦不同,但不管何时的雨,都会让我们那颗敏感的心泛起涟漪,激起那湿淋淋的灵魂。

读完此文,难免心生惆怅,这样的凄苦源于内心,源于身临其境所感。仿佛看到作者孑然独行,在异地,在凄迷的雨中,漂泊异乡的游子都曾有过的那种孤独与思乡的情感。让我们不禁想起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确,雨可以寄托作者的悲喜,月可以承载离别的相思,风吟唱人生的豪情,雪演绎着人生境遇的起伏。

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无不昭示着人们的心情,雨带给我们无限的惆怅与哀思;凄苦与迷离。雪寓意着美好人生,扬扬洒洒,但生命是那般的短暂;风给我们带来四季的变换;总会忆起秋风,会想起多事之秋,看到那片片干涩枯黄的枯叶纷飞,绝望离去,又是怎样的一份伤痛;薄薄淡淡的青霜不禁心生凉意,只有在清晨的勃然一笑,那种冷美也只不过是个瞬间。

…… …… 余下全文

篇七 :大学语文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有感

大学语文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有感

青春飞扬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有感

随缘出版社

主 编:李文裔 20100103147

道必施之,外验此道,是为道也

术须用之,内敛其术,是为修术

——编者题记

目录

实用文书写作格式作业

作业单元一 读后感……………………………………2

作业单元二 策划书……………………………………3

作业单元三 活动总结…………………………………8 1

作业单元四 请示………………………………………10

作业单元五 通知………………………………………11

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有感

第一次接触余光中先生的文章时,朋友对我说:“读余先生的文章,最好选一个秋日的黄昏,静静的品一杯苦茶。你会慢慢步入他的文学世界,如同轻轻地踩在枯黄的落叶上。”我听不懂朋友的内涵,今晚我在这雨夜,摊开《听听那冷雨》,那丝丝雨情缠绕着我,或许,这种感觉,你不懂。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那冷雨,闻闻,那冷雨,舔舔,那冷雨。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木被雨淋后发出的特有的淡淡土腥气。这就是余光中先生笔下的雨。静一点,你躺在床上轻轻的听雨点从房檐滑下来欢乐的笑声,看雨滴打在玻璃上淌下的痕迹,似乎写满漫漫人生路。嗅嗅那冷雨,你会闻到故乡泥土的清香,舔舔那冷雨,你如同回到小巷,那带着淡淡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浅紫色的油纸伞。丝丝雨都牵动着富有感性的人类。每一点每一滴都是一份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乡思乡愁。

2

正如余先生所说:“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25年都断了,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不能扑进她的怀里,为她的裙边扫一扫尘土也算是安孺慰慕之情。”这正如我们在外地求学的学子,虽然隔着千山万水但却隔不断那丝丝的情,窗外的雨大了,每一滴仿佛都是相识的,都是故乡窗外的那一滴??

…… …… 余下全文

篇八 :听听那冷雨 赏析

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以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们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据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声音来自台北,19xx年。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

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洒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究竟在那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淅淅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 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邑轻尘”、“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情丝”与雨丝始终交织着,在冷雨中忆起了初临孤岛时的“凄迷”,也忆起了初恋时的温馨,也讲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许在四川的池塘里。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国方可尽享。他想起辞书中“雨”部字块的繁坛,米家山水画的云情雨意,王禹冉为听雨而造的竹楼以及现金雨城中千个万伞的奇观。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于海峡两岸“参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至于载什么“道”,完全没必要让艺术去屈就。真正的艺术,本身自有扬善祛恶,昭示美于光明的功能。关键是那艺术要真,不要伪,每个艺术品种都要遵从自身规律去反映现实。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和当代生活节奏同步了。余光中的散文创作实践对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读者对中国文字和现实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这评论有深刻的见解,也很公道,会引起作家与散文爱好者的思考。读《听听那冷雨》还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对散文艺术的多方面探索。他努力开拓散文“可读性”的范围。所谓“读”,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还讲求易诵之于口,悦之于耳。为此,他十分注意词语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叠字叠句的用法在他笔下出神入化了,让人一看便不禁吟哦。余氏对李清照的词风是偏爱的,“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则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这句话师承《声声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这句,“譬如凭空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沦沦,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叠字连绵,表态、动态、声响三番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