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医学著作读后感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大医精诚》,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这个困扰医者几千年的问题,孙思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给了我们标准答案——“大医精诚”。所谓行大医者以解决众生疾苦为大,然而只有具备精诚者,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
在漫漫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例如:扁鹊救世济人敢于直言,华佗则是广施人道不分贵贱,孙思邈则是为民救世的精诚,李时珍遍尝百草著书济世,而叶天仕却是谦逊好学树医德…自古以来行医者便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将“大医精诚”奉为圭臬,更是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上述的名医均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也正因为他们毕生恪守着这样的信念,才真正成为“历代医学家和百姓景仰的伟大先师”。
贫苦与羞辱多加的中国近代,中华民族被列强推向了生存的边缘,连温饱都已成了问题,何言求医问药。悲惨万象深深刺痛着每位医者的心。许多国外和本国的医生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只身来到这片硝烟弥漫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医魂”!也许纷飞的炮火将他们掩埋,也许汩汩的时光将他们的名字冲淡,但他们有一个共同而不朽的称呼“医生”。“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与此”。在一千多年前,孙思邈如是说,而一千年后的今天,千千万万的医者依旧是如是行。“SARS”带来的白色恐怖,让劫后余生的我们依感心寒。赞美的言语略显苍白,优美的诗歌变得平淡,风停了,鸟儿也不唱了,河水静悄悄地流着。原来它们怕惊扰了长眠与此的医魂们。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为了毕生的信念,在SARS那样无硝烟的战争中,他们献上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医生,担负着“上以疗君亲之族,下以救贫贱之厄”之重任。古往今来,在社会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而新时代中,我们面临的是更为复杂的现实。当代科学对某些疾病的局限性和病人的期待之间的矛盾,以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和病人要求之间的矛盾,把医生推到了“风口浪尖”,一些医疗纠纷层出不穷。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勇往直前,还是明哲保身呢?在我们刚刚步入神圣医学殿堂的那一刻,“医学生誓言”早以给了我们回答:“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救死扶伤,不辞辛苦,执着追求……”这亦是当代对“大医精诚”的诠释。我们曾庄严宣誓,是对历代医魂宣誓,以自己的灵魂起誓,而我们要做的是履行诺言,要铭记的是“性命相托”的重任。医患关系紧张归结为医疗体制的不完善和医德医风问题,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完善,医德医风建设则成为我们要认真学习、体会的首要工作。
对我而言,刚从大学毕业步入工作岗位,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的锻炼,才可以成为医学的栋梁之才。但“欲成才,先成人”,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要学习的便是医德,学习如何才称得上是一名好医生!“大医精诚”,“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而这亦是读完本书后得出的领悟。医海博大精深亦一时难以参透其中的奥妙,所谓“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前人已做出典范,而我要做的则是效尤先人,力争做到“精诚”二字,尽毕生之力来做到“大医精诚”四个字!

我们刚刚步入神圣医学殿堂的那一刻,“医学生誓言”早以给了我们回答:“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救死扶伤,不辞辛苦,执着追求……”这亦是当代对“大医精诚”的诠释。我们曾庄严宣誓,是对历代医魂宣誓,以自己的灵魂起誓,而我们要做的是履行诺言,要铭记的是“性命相托”的重任。医患关系紧张归结为医疗体制的不完善和医德医风问题,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完善,医德医风建设则成为我们要认真学习、体会的首要工作。

对我而言,刚从大学毕业步入工作岗位,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的锻炼,才可以成为医学的栋梁之才。但“欲成才,先成人”,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要学习的便是医德,学习如何才称得上是一名好医生!“大医精诚”,“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而这亦是读完本书后得出的领悟。医海博大精深亦一时难以参透其中的奥妙,所谓“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前人已做出典范,而我要做的则是效尤先人,力争做到“精诚”二字,尽毕生之力来做到“大医精诚”四个字!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中外医学史课程结课感想

中外医学史课程结课感想

首先我非常感谢老师能抽出时间来看这份作业。

这门课程是历史,但非一般的历史,它是与全部医学内容不能分开的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新的学科。“医学史”顾名思义就是医学的历史。医学史是通过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医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医学本身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探索医学发展规律的科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医圣张仲景。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兵祸连年、政治黑暗、宦官专权,给劳苦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加上天灾频仍疫疠流行。张仲景曾在书中提过自己宗族200多人,在不到10年的时间就死去了三分之二,其中患伤寒病而死的占十分之七。张仲景“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发奋钻研医学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结合当时医家及自己长期积累的医疗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16卷。《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它所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始终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迄今仍在临床上发挥作用,被后世临床医生奉为“圭臬”。

学习医学史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医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可以预防和避免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上犯错误或减少错误的发生,同时还可以让我们学习如何敏锐地发现和接受医学科学上的新事物,克服保守思想,使我们能更快更好地取得医学科学上的创造性成果。医学科学的进步是一种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医学史曾不只一次地告诉我们,对新发现和新发明要慎重对待,不应给予过早的和过高的评价。在漫长的医学发展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科学家、医学家们的心血和汗水,都留下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学习医学史,不仅能够使我们了解医学发展的过程,还可以让我们汲取前人的经验,少走弯路,并且可以预见医学发展的大致方向。

医学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其他自然科学有一点重要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研究的对象是人。人除了具有生物学特性之外,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因此,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医学史是通过社会、经济、哲学和文化等的关系,来研究医学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它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医学史作为一门融合医学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在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话题作文 临床医学的诞生读后感(3篇)

话题作文 临床医学的诞生读后感(3篇)

第一篇: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读后感

福柯认为知识的诞生和发展都是由权力所决定的。知识就是权力—知识。权力不是某人的个人意志和手中物,不是单向的压制与服从;而是具有相互性和复杂性的关系网络;它并非发自一个核心主体,也不围绕一个中心。它是偶然的和外在于个人意志的客观力量。知识的发展不是连续和总体性的,而"某个特定时期存在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所有(权力)关系"即知识型,知识型是"无意识的",它是思想、话语领域的权力关系集合。它作为匿名的思想、无身份的理论,先于具体的个人决定了个人的行为。

所以福柯说"人死了",因为启蒙以后代替了上帝的,专横跋扈和至高无上的先验理性并不存在,它自以为能够宣判异端,扩张同一性,但实际上只是依靠权力策略和技术维护自己权威的虚假主体。精神病人和罪犯等另类作为差异仍然与同一对立着,仅仅因为权力机制的原因而沉默。同时,建立在人类有限性基础上的经济学、生物学等经验科学由于对人类的关注使人自身成为认识对象,促成了心理学、社会学等现代人文科学的诞生,这些人文科学只能用经验的有限性去研究人,却无法超越"先验"、"无意识"、"时间的不可逆"等认识黑洞,并最终迷失在其中。表现为精神分析学、结构语言学、文化人种学等人文科学类目中的"反科学"纷纷丢失了最初关注的"人",而去探究人类精神和社会文化的无意识结构,人被"象沙滩上的面孔一样被抹去"。所以福柯认为,无论是实践领域的先验理性,还是认知领域的经验理性,都不足以支撑人的理性的主体地位。

《临床医学的诞生》就体现了福柯哲学的上述要旨。它阐述的是现代医学作为一种权力作用的结果,目视、言语等权力机制如何作用于其中。而在福柯对知识型的发展描绘中,本书处于古典知识型向现代知识型的过渡阶段,即既是认识主体又是认识对象的人的产生过程。"目视"在临床医学知识的演变中起关键的作用,词(医学理论、能指)与物(医疗实践对象、所指)通过目视联系起来。话题作文 临床医学的诞生读后感(3篇)话题作文 临床医学的诞生读后感(3篇)。目视以对象和方式的变化参与到医学符号体系的形成中,与医疗档案、图表,和医院空间、病人身体共同构成了决定医学知识体系的权力关系。

…… …… 余下全文

篇四 :最年轻的科学读后感

生命的礼赞

这是第一次读托马斯〃刘易斯的书。本书是作者对自身经历的记录也是对二十世纪医学发展的记录。感悟颇多。不仅仅是医学史或者说科学史上的启发,对于研究事物的方法,看问题的角度也不自觉地有新的认识。 不禁想到,中医其实和西医并没有太多的区别,都是开始假说,然后走经验的路子,都自成体系。只不过,西医用了近年来的工程技术得到了大发展,而这应该归功与医学工程学而不单纯是西医。 本书中还提到了公共健康以及医学。

大叶肺炎的病程这段着实精彩,特摘录共享:有真正治疗方法的大病只有那么几种。一旦辨认出来,就成了病房里的紧急情况。 最常见的一种,要求实习医生最辛苦、最紧急地工作的疾病,是大叶肺炎。肺炎季节始于晚秋,持续到来年早春。为了保证没有一个病房、没有一个实习医生被这工作压垮,那时有一个制度叫做“肺炎计数制”。病号由急诊室轮流送往哈佛、塔夫特和波大附属各科。

这位医学学者从他终生从事的医学的内部,叙述了自己行业的历史和现状,并对它进行了真实、坦诚的剖析。他的这种剖析,散在于全书之中。读过全书之后,大家都会有明确的理解和感受。在本书“水蛭、医生及其它”节内,作者有意味特别深沉的精辟论述。他的这些思想是近代医学科学共同的中心思想。他在这里,节录一些段落,给这些剖析做个注脚,让我们有点清心明目的感受。

医学科学、医疗实践的问题,就让从事医学科学的我们去思考、争论、试验、验证吧。今后不能忙于用行政的办法来推行解决的办法。

我们不是没有出于好心做了事与愿违的蠢事的实例。但愿在过去交了大量学费的今天,我们会变得异常聪敏起来。

…… …… 余下全文

篇五 :参观北中医中国医学史博物馆有感

参观北中医中国医学史博物馆有感

和想象中的博物馆一样,整齐的展柜,反光的玻璃,严肃的讲解员,沉闷如外面绵绵不绝的春雨,避开跟随讲解员伸长脖子的人群,独自在灯光黯淡的角落徘徊,眼光随意一扫,有一件东西吸引住了我,使我久久驻立的东西不是那遥远年代的砭石骨针,也不是恢弘时代的青铜酒具,更不是近代那奇形怪状的手术器具,它甚至算不上是一件有价值的藏品,它只是一张简单的表格——《清代太医院人员设置表》。

细读这张表格,发现清代太医院内有好多名目,有院使一名居五品,左、右院判各一名居六品,然后还有品级更低的吏目、御医、医士等等,不由得思想飘逸了一下,《甄嬛传》里那个风度翩翩的温太医该是什么品级呢?

从清代的展示柜起一直逆行到周代,其间只有宋、金元、唐代、和周代展柜有相似的表格,这是偶然,还是博物馆设计者的匠心独具?历史上的周、唐、金元、宋、清正是中医学兴起,发展,辉煌,继承和总结的时期,这些时期的名家大师又多与政府皇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周代医官为天子所属,唐代皇帝视孙思邈为帝师,金元时压制文人,但医者的地位极高,甚至干预政治,宋清的名医担任宫廷御医,为皇家效劳的也不在少数。

中医的辉煌有来自于皇族和政府的力量,而它的衰落更是与政府的意志息息相关,尤其鸦片战争以来,中西医的摩擦交锋中,政府的力量就尤为突显。19xx年北洋政府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19xx年国民党政府审议《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19xx年新中国原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提出废止“封建医”。 尽管这三场声势浩大的斗争中,除19xx年的医药救亡请愿团失败外,都是以胜利而告终,19xx年的那次斗争还留下了一个值得庆祝和深思的节日——3·17国医节。19xx年的斗争更是刮起了“西学中”的风潮。 但我们却不能感激这样的斗争,很长一段时间内学者们的精力投注于论证中医存在的合理性,“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样的论证未免有些多余。

…… …… 余下全文

篇六 :协和医事读后感

《协和医事》读后感

平时很少有机会好好地读读书,最近得到一本好书——《协和医事》,认真读了一下,的确是获益不少。《协和医事》一部关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如何培养专家、医生和医生如何对待病人、造福社会的书。通过协和的建立。协和的教育、协和怎样服务社会、协和人九十年的传奇故事。展示协和文化、协和精神和协和传统。作者讴歌,本名常青,医学博士,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系,毕业后赴美国,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抗结核药物课题研究一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两年。20xx年回国后投入抗肿瘤生物类新药的临床开发。现居北京,任职某制药公司。协和是她的母校。她不是按照历史的顺序罗列史实.而是在情感的基础上讲述往事,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步进入协和内部,使之既可读.又有思辨的深度。

读完此书,感受最深的还是协和医学院敢于创新、勇于领先的精神,这一点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背景下是相当不容易的。协和的教育方针和制度注定了它的不平凡,也是靠着这些方针和制度,才能从其中走出如此众多的医学人才。

八年的学制。为了培养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学生要有良好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八年制包括三年医预科,其课程重点为物理、化学。生物学和数学,还有中文、英文及第二外国语、选修课。如此长的时间,为学生们打好坚实的基础,巩固丰富的知识那可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中国医学院中首创的制度。

开办高级护士学校。高级医学教育必须有培养高级的护理人才和师资的内容,因此高级护士学校与医本科同时开办。招收女学生,这个决定对于刚刚脱离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来说不可谓不大胆啊。

学生名额少,选拔严。为了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协和历来强调重质量而不重数量,故每年招收医学生和护士学生均不超过30人(医学生最多的一年为19xx年的32人,护士学生最多未超过21人)。医学生入学后还有严格的淘汰制度,特别是在第一、二学年,由于学习成绩差或健康等原因而留级或转他校者,往往占入学人数的1/3或更多。学生的录取不仅凭入学考试的分数,还要参考其医预科的学习成绩和推荐情况。学生每一门学科的学习亦不单凭一次大考,而要参考平时经常性的测验和教师对学生学习和工作态度的观察。 用英文教学。协和从开办之初即明确要用英文教学,其理由是英文可以直接吸收世界医学知识,也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必要工具。学生所用参考书主要亦为英文,早期在学校中占多数的外籍教师不可能用中文,而只能用英文教学。病人的病案、处方、化验报告等亦用英文。因此学生必须得能听、讲、读、写英文。

…… …… 余下全文

篇七 :《大医精诚》读后感

《大医精诚》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大医精诚》,联系已过两年半的学医生涯,对于我们将来从事的职业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大医精诚》的字里行间里,会发现落在医生身上的关键就是责任二字。也许责任很好说,做起来却很难。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每个医生都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首先强调了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厚德仁心,也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合格的医生;不能救人于疾患危难之中,医德纵然也是一句空话。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人命大于天,分秒中的诊断便决定着一条性命的去留、一个家庭的悲欢,因此作为医生需时刻谨慎,一丝不苟,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精,要求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还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个是诚,要求医者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而且要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

从《大医精诚》中,我们看到了责任,看到了精诚,更看到了医德的重要性。这篇文章没有教给我们具体的医学知识,但教给了我们行医的道德。从古至今,文明社会都非常注重道德建设,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这样形成的。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于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道德之准则,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而独具特色的道德传统。本文作者孙思邈先生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典范,成为历代医录和百姓景仰的伟大先师之一。

也许有人还在辩解着部分病人的道德问题。诚然,他们中的一些人无理取闹,可是站在他们的角度看他们也是脆弱的。并且,这不是我们降低医德标准的理由。作为医生,首先得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任何时间都得以精诚来要求自己, 才可以更深入了解病人,方便我们行医。毕竟今天传媒技术那么发达,谁也不希望自己成为公众负面的关注点。

…… …… 余下全文

篇八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李慧远

刚拿到《日瓦戈医生》这本书,以为与医学有关,开始读第一感觉俄罗斯人名冗长,一个人几个昵称,前看后忘。句子节奏不鲜快,比如他常给一件事物按上两三个比喻,但是看着看着渐入佳境。当我慢慢的读开《日瓦戈医生》时,我才意识到这是一部刻画了俄罗斯19xx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建设等近45年的历史。

《日瓦戈医生》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诗人——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帕斯捷尔纳克也因为《日瓦戈医生》一书而获得19xx年诺贝尔文学奖。小说的主人公尤里·日瓦戈是西伯利亚富商的儿子,但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父亲遗弃,与母亲相依为命。然而,在日瓦戈10岁的时候,他母亲去世,日瓦戈成了孤儿。后来他被寄养在莫斯科格罗梅科教授家。教授一家待他很好,让他同女儿东尼娅一起受教育。日瓦戈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医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军医。然而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日瓦戈回到莫斯科后发现,他的生活、家和原来有了天壤之别,他的家变成了几十户人共同居住的地方,布尔什维克党将他的家变成了公共财产,人们理所当然地占用着他们家的私有财产。而他的妻子东尼娅、儿子、还有岳父格罗梅科只能住在一间小屋子内,生活物资也很紧张。后来在日瓦戈同父异母的弟弟叶夫格拉夫·日瓦戈的帮助下,日瓦戈一家搬离莫斯科,到到东尼娅外祖父的领地瓦雷金诺村去。在瓦雷金诺虽然条件艰苦,但能维持他们的生活。然而日瓦戈在这里生活得并不开心,他既不能行医,也不能做自己的爱好——写诗。后来他去瓦雷金诺旁边的尤里亚金市图书馆去看书,在那里他遇到了在一战中的战友——拉拉,也是他的情人。然而在一次回家的途中日瓦戈被游击队劫去当医生,限制他的人身自由。后来日瓦戈在游击队里呆了一年多后逃回尤里亚金市。而东尼娅他们已经回到莫斯科从那儿流亡到国外。红军胜利后,日瓦戈回到莫斯科,他的弟弟将他安置在一家医院里当医生,后来日瓦戈离家出走,在电车上心脏病突发,猝死在路上,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