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思想之自由

王震

091130121

读完这本书,首先最直接的是全书给予我一个对于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于晚清时期的基本史实,并且能够将历史认识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该书从清帝国中晚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疆域结构上都提供了深入的介绍,从多个方面叙述并分析了历史的进展,以及对当代 的影响。书中作者一些独到的见解对我启发很大,不会对这些问题再以简单化的眼光来看待,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观察这一时期,而且有一些新的认识,对于今后我在其他类似此种问题的研究中,也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晚清至中国现代的历史,无论从历史轮廓还是具体的历史事件,在我们的成长历史中,其实已经受教太多,有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甚至是耳熟能详, 因而,读这一时段的历史,不是要了解这一百年里,这个国度曾经发生了什么。恰恰相反,我们都很清楚发生了什么。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百日维新??这些事件以及参与这些事件中的人物,我们的历史教材已经讲述了太多,重新介入这段历史的学习,需要的是进入历史的角度,结合作者的观点加以自己的理解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至少是自己的对这段历史的一个全新的认识,而非还是停留在中学教科书上的水平。

整体说来,剑桥晚清史(上)是一本比较易读的史书,除了开篇有些语句翻译之外。这本书分为几大章节:1800年前后清代的亚洲腹地、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条约制度的形成、太平军叛乱、中俄关系(1800—1862)、清朝统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时期、清代的中兴、自强运动(寻求西方的技术)、19xx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当是彻底颠覆了历史线条化的教条式书写。这就是这样一本由西方汉学界编著的晚清史的可贵之处。比起中国内部的任何一方,它的自身利益色彩无疑是最淡薄的。这赋予了本书少有价值偏向的中立性。同时,它身处局外,更能将晚清与清朝前期以及更久远的传统中国视作一个整体。

…… …… 余下全文

篇二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有感

我未曾去过那片我一直向往土地,他堕落的太快,这实在让我伤感。我不敢想象一个发明出指南针的国家败在了渔夫的儿子手里(指法国),一个会用做美丽焰火的国家输给了中世纪才开化的猎户。那片土地现在还属于中国,但不久之后属于谁就不得而知了。---李约瑟

虽然说放得下过去才能展望未来,但是历史是不可遗忘的,况且还是一段令人心酸愤怒的历史。冯友兰先生说:“历史是写不尽的。”真正的历史只有一部,那就是历史事实本身,而人写的“历史”却可以有上千万部之多。历史,有时可以不去苛求其事实,历史有时只需为今之鉴。历史,作为我们的过去,提醒着我们来自何方,身处何地,走向何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读完这本书,首先最直接的是全书给予我一个对于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于晚清时期的基本史实,并且能够将历史认识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很多的以前所谓的史实并没有想象那么简单。

整体说来,剑桥晚清史是一本比较易读的史书,除了开篇有些语句翻译之外。这本书分为几大章节:1800年前后清代的亚洲腹地、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条约制度的形成、太平军叛乱、中俄关系(1800—1862)、清朝统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时期、清代的中兴、自强运动(寻求西方的技术)、19xx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历史的书写,从来都没有公正可言,在中国尤其如此。通常的半个世纪,甚至始于辛亥革命以来,出于特定时代的需要,关于晚清整个统治集团,几乎是被贴上了腐败、昏庸无能等等标签,可以说,晚清的代名词就是屈辱、腐败、懦弱。 近代中国的命运起伏跌宕,从鸦片战争国门被粗暴的打开,中国从政治到经济各方都经受了一次彻底的洗礼。在各国列强的不断挑衅下,群情激昂的民众,各阶层的人们都在积极的寻求救国之路,而各阶层却较少的考虑到其方法对于中国国情的适用性,但当时迫于情势,也可以说是病机乱投医。近代中国,即便如日本一样,在受到侵袭的第一次就产生危机感,主动地去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普及西方的思想文化,也绝不可能就此走向近代化,变得富强,避免外国的侵扰。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的读后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有感

读完这本书,首先最直接的是全书给予我一个对于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 于晚清时期的基本史实,并且能够将历史认识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该书从清帝国中晚期的 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疆域结构上都提供了深入的介绍,从多个方面叙述并分析了历史 的进展,以及对当代 的影响。书中作者一些独到的见解对我启发很大,不会对这些问题再以简单化的眼光来看待,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观察这一时期,而且有一些新的认识,对于今后我在其他类似此种问题的研究中,也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剑桥中国晚清史》晚清史与当今中国多么的相似,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然,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不可能轮回,但不能排除是螺旋式的向前发展.所以,研究晚清历史对看清当今社会的发展走向仍有不小意义.

由于离今天年代已经相当久远,所以争论不大,定论已多。当历史的脚步踏入了中国的战国时期,社会景象的变化已然超越过往。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铁的广泛应用。战国时代,铁制用品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广使用,这对于列国的经济、人口和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整体说来,剑桥晚清史是一本比较易读的史书,除了开篇有些语句翻译之外。这本书分为几大章节:1800年前后清代的亚洲腹地、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条约制度的形成、太平军叛乱、中俄关系(1800—1862)、清朝统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时期、清代的中兴、自强运动(寻求西方的技术)、19xx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

晚清至中国现代的历史,无论从历史轮廓还是具体的历史事件,在我们的成长历史中, 其实已经受教太多,有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甚至是耳熟能详, 因而,读这一时段的历 史,不是要了解这一百年里,这个国度曾经发生了什么。恰恰相反,我们都很清楚发生了什么。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百日维新这些事件以及参与这些事件 中的人物,我们的历史教材已经讲述了太多,重新介入这段历史的学习,需要的是进入历史 的角度,结合作者的观

…… …… 余下全文

篇四 :关于近代史的读后感杂议晚清宫廷人物

杂议晚清宫廷人物

——读《慈禧与光绪~中国宫廷中的生存游戏》

工商管理类12(10)班 2011330300403 王婷慧

摘要:她统治的是一个被征服的名族,所以不得不时刻留心不服从和叛乱的苗子。她出生贫寒,一开始不过是皇帝的嫔妃,而这皇帝又是性格软弱之人,所以不得不对与皇位稍有瓜葛的亲王们的不满保持警惕。她不得不注意边远省份的巡抚和掌握大批军队的总督们,以防他们不是维护皇权而是对皇权造成威胁。她丈夫死在与皇宫相距两百英里的流亡地,她不得不操持着在她手握大权的情况下把她儿子扶上皇位,而她儿子死后她又不得不及时提供一个不会把实权要过去的继承人。即使他长大成人并亲政后,她还是像一个保护人一样不得不监督着他,以防她碰倒了她建造的大厦,把他们自己压死。一个时代成就一个人物,一个人物影响一个时代。她就是慈禧。

关键字:慈禧;光绪;宫廷;皇权

鉴于本书中出现的人物较多,人物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首先我想对书中的人物做一个整理。

作者:何德兰,美国关会教士。1888年来华,亲眼目睹了清朝最后的全部岁月。

何德兰太太:何德兰的妻子,医生,与亲王家眷来往密切,常有机会进宫。辅助何德兰撰写了此书。

慈禧太后:即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的生母。从一个普通的妃子成为懿贵妃,到西太后,再到太皇太后。垂帘听政40余年。

同治帝:慈禧的儿子,咸丰帝的长子,在位十三年。

光绪: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慈禧妹妹的儿子,起初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名义上是一国之君,实际上大权一直掌握在慈禧手中。实行的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囚禁慈禧,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

叶名琛:清朝中后期两广总督,英法联军时不战不守不议和,被俘往印度绝食而卒。

恭亲王: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的弟弟,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首领,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他出谋策划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危机,迎来同治中兴,但深受慈禧打击。

…… …… 余下全文

篇五 :《从晚清到民国》 读后感

《从晚清到民国》 读后感

《从晚清到民国》 >读后感

Cogitoergosum

大学迄今为止,自己为数不多写的公选课论文之一。自己感觉写的很跳跃,水平有限,能力不足,还望大家见谅。全文如下:

以一人敌一国—甲午战争的感慨

纵观中华千年历史,百年中国近代史本在浩瀚的中华千年历史上不值得一提,但就是这短短百年历史留给了我们千年来未曾经历过的痛苦和悲愤。人们常说,中国的百年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我不敢苟同:那我们那些为了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而奋斗一生的革命之士有算什么呢?我们先辈在永夜黑暗中摸索出的救亡图存的方法以及取得的成就呢?……但我又不得不承认:鸦片战争伊始,火烧圆明园,黄海战败,庚子赔款……无尽的黑暗笼罩着曾经的'天朝上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每当捧起相关书籍,在这百年历史中,甲午战争是我最不愿意看,也是最看不下去的部分。因为每每读到此时,总是双眼喷火,义愤填膺,读到悲壮之处,更难免落下几滴眼泪,无限感慨。但仍咬牙坚持,力求进一步了解。

适逢前些日双十一图书优惠,所购一套'传记文学书系'里面就有一本唐德刚先生的《从晚清到民国》。抓紧读完之后,内心诸多感慨,但更有一丝愤懑,一丝绝望。我结合一下《从晚清到民国》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说实话,此时的清军实力,尤其是海军,还是很不错的。我们也知道,自从鸦片战争战败之后,满清中先见人士就已经认识到了自身同西方列强的差距,如李鸿章,张之洞等等。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我们一直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洋务运动'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举国上下,好不热闹。并且清军的实力,主要还是海军,得到了极大发展。一方面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陆军得到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战斗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则是李鸿章不惜重金从外国买来许多'坚船利炮'装备海军。我们的海军实力在国际上是排名第八的,而日本仅排在第十六位!这相比于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战斗力能强上不少,我曾浅读过茅海建教授的《天朝的崩溃》,书中所举让我清楚地了解到了当时清军的战斗力以及为什么我们会输的那么惨。

…… …… 余下全文

篇六 :晚清二十年读后感

传统文化对晚清的影响

——浅读《晚清二十年》

有人说当你真切的了解到某些事情的真相时,那种心灵的冲击之感就如同脚下的大地被瞬间抽空一样。从《晚清二十年》这本书中了解到完全不一样的历史述评时,可以说我的整个世界观就被彻底摧毁了,如同公关上说的那句话:公众是无知的一样,我们在很多时候都是无能无知的,所看到的只是事情他允许我们看到那一部分。这感觉与脚下的大地被瞬间抽空无异。

在迷信教材且思想狭隘的中学时代,总只会将整个大清王朝的覆灭以及整个中华名族的灾难归咎于经济的落后,总是会将一个个买过之名冠于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现在看来这样总是有失公允的,对历史也是极不负责的。一个处于历史洪流中的人凭一己之力又怎能改变一个名族的命运呢?历史创造了这些被我么不误解的人,而他们也终将 被历史所毁灭。

文化,或者说一个名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和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统一,是一个民族的精髓所在。而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民族,文化底蕴不可谓不厚,而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意识形态的统一,亦是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置身其中的人,清王朝也不例外。

一、闭门造车,错失良机

日本,作为一个清王朝曾经的藩属国,千百年来,一直奉中国文化为自己的文化来源,一直具有典型的东方形态。但是到了近代,当中日两国同时面临来自西方列强的压力之时,日本却选择了“脱亚入欧”,积极进行明治维新,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而彻底改变了幕府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并通过各种政策,将资本主义发展引向全面与深入。

而与此同时,与日本一衣带水的天朝上国又在发生着什么变化呢?

面对西方势力的刺激与挑战,以及如本明治维新的影响,中国也能够较早地作出反应。在中日后来的交往过程中,日本很自然地向中国方面通报了自己明治维新的成果,李鸿章甚至早早地预料到日本的维新将会给中国带来不可预期的影响,认为中国如果依旧裹足不前必将日本推入列强的队伍,从而使日本成为瓜分中国的一份子,而中国,亦将被世界所抛弃。

…… …… 余下全文

篇七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

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辨其是非,究其成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是历史之益也。——蔡元培

——题记

有些书读了可以增长知识,就像我初中时看的《上下五千年》,读后可以知道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某个时期或某个朝代发生了什么事情,还有我高中时读的《世界历史地图集》,读了之后便可以了解到19xx年俄国革命时期欧洲的政治格局;有些书读来可以增长智慧,也就是我刚读的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在这本书中,我们的中国历史经过唐德刚老先生的解读,便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

《晚清七十年》是唐德刚先生的作品,由台湾远流出版社出版。初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或许你会认为它是一本介绍晚清历史的书,其实不然,它虽然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xx年辛亥革命清王朝解体晚清七十年的历史,但它并不仅仅是局限于介绍历史。确切来说,它主要是围绕晚清七十年来解读中国历史的发展框架和主要脉络,它包括五个部分: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太平天国,甲午与戊戌变法,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它采用新的历史解构框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阐述大家似乎熟知却实际陌生的历史。也就是说,它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否则,若只是单纯介绍历史,那我们直接去看历史书好了,何必浪费时间来读此书呢?

读这本书,还需要大家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最好呢还要有自己的观点或者说是“成见”。书中采用了敏感的借古讽今手法,按照“五卷本”来讲说“历史大三峡”,这就是作者以历史趋势提出的观点。“改革开放”在唐德刚先生眼中,放在大历史之中叫做“小平变法”,我觉得这个词很是恰当。谁能说后人不是这种叫法呢?“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而“小平变法”是在19xx年,我读的时候发现都是在中华民族最困难的时候有了转机。其实清末就已经提出“四个现代化”,但是还有一个现代化也就是“民主现代化”却一直没实现。或许我们还会有机会见证走出“巫山十二峰”的那个时刻,1840年到20xx年是作者推出来的时间表,这二百年里每十年一变,这不由得让我想起那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 …… 余下全文

篇八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

今年时值辛亥革命一百年。近日,拜读了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感慨颇多。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历史观上,唐德刚先生打破传统五段的历史分期法,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封建、帝制、民治、两次转型。晚清即为中国社会的第二次转型时期。与前一次中国内部发展的结果不同,此次转型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还由于西人的入侵,因而更具复杂性。

我想就自己关于辛亥革命的两个疑问谈一谈看法。

(一)辛亥革命是否必然

我从初中接触近代历史以来即形成的历史观认为,晚清至鸦片战争的历史,很大程度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与堕落,野蛮与残酷,使革命成为中国变革的最终必然性,惟有暴力推翻清政府,才是中国的惟一出路。

然而晚清七十年的历史,是否真的可以证明势必革命?是否真的是清政府自己一手导演了埋葬自己的辛亥革命?

其实,清政府有几次重大的转折机会。第一次重大的机遇是太平天国,这个带有浓厚基督教色彩的农民起义,在初期势如破竹,眼见就要掀翻清政府,谁知道出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几个中兴名臣,把他们消灭了。然而其本质当然不是这几个人真的有挽狂澜于既倒的才能,最终还不过因为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不过传统的皇帝轮流坐的思维;其次当然是戊戌变法。说起来似乎是慈禧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扼杀了维新力量。但是以光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几个累卵之力,毫无军力配合的情况下,擅动保守派大本营,悲剧一早已然注定; 19xx年预备立宪,万众拥戴变革君主立宪,但终于以皇族内阁的结果导致最后一次变革的崩溃。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却总是与它失之交臂。

变革中,几乎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所有层面,包括平民与贫民、宗教势力、知识分子、朝廷内外、外国势力,哪一次不是功亏一篑,不是功败垂成?又哪一次不是因为偶然的个人或团体不作为、不运筹、不响应而致?哪一次不可以撇开客观性必

然性从而改变国运民生?

我认为所谓历史的必然性是一个带有强大的欺骗性的词汇。看上去似乎所有的历史都指向这样那样的一个必然结果,但其实其中带有强大的歧路可能。就晚清的历史而言,的确清政府的腐败与昏庸,要对最终的结果负重大的责任,但满朝文武、贩夫走卒、揭竿而起者、孔家子弟或者西学新派,哪一个没有责任?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