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法兰西内战》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打响了第一炮

——读《法兰西内战》有感

曾在课本的绪论部分看到过这样一句话: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带着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对马克思基本原理学习的渴望,我开始了这门课的学习。如今临近结课,但我对这门课的学习热情依然未减,于是,我选择了去阅读马克思原著《法兰西内战》。此刻,阅读完成的我也有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感想。

《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于1871年4~5月为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所写的就巴黎公社问题致欧洲和美国全体会员的宣言。分析了巴黎公社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意义,概括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特别是用巴黎公社的新经验进一步论证和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首先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读《法兰西内战》时自己第一次见到了“世界共和国”这一词,也是第一次真正明白了这个词的意义。“世界共和国”一词给人以深思。

《法兰西内战》的“导言”中说,“社会共和国”是什么意思,没有人知道,就是打出这一旗帜的工人们也不知道;但由于拥有武装,所以也就成了一个“实体”。马克思概括说,由于公社取消了政府的

两项最大的开支,即常备军和官吏,所以公社是真正的“廉价政府”,而且“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终于 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势。” 政治上最正确的,也许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就是巴黎公社并没有把原先的国家机器从一些人手中转移到另一些人手中;而是一方面铲除了全部旧 的压迫机器,另一方面“宣布他自己所有的代表和官吏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但不管怎么说,”意在消灭一切“阶级统治”的无产阶级“共和国”所最后导致的,却是一个更加完善了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或在今天的“欧盟”中已初现端倪的“共和国联盟”。

巴黎公社中的诸多理念对今天的社会仍起着非凡的意义,正如曾对巴黎公社作过深入研究的法国历史学家雅克·鲁热里所说的那样,成为法国“19世纪的最后一次革命,是19世纪法国的革命史诗的顶点和终点。”因为正是在巴黎公社后,法国社会的精英分子才就在对“社会动乱”的进一步恐惧中,使资产阶级共和制得到了最后的确立。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法兰西内战感想

读马克思《法兰西内战》之感想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课外学习中,因为对法兰西内战这一系列历史事件有一些兴趣,我选择了通过阅读马克思所著的《法兰西内战》来比较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

《法兰西内战》这部著作包括马克思1871年为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起草的致欧洲和美国全体会员的宣言正文四章,关于普法战争的两篇宣言及恩格斯1891年为单行本写的《导言》。这部著作主要通过分析普法战争的性质、意义及其后果,对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首先,通过对法国近几十年历史的总结恩格斯的序言中叙述道:资产阶级表明了,一旦无产阶级敢于作为一个具有自身利益和要求的单独阶级来同它相对抗,它会以何等疯狂的残暴手段来进行报复。想到马克思主义强调暴力革命 ,如此确有道理。这应该是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得到的一项重要思想,无产阶级只有依靠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完成无产阶级革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曾认为可能用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而列宁认为和平过渡极为罕见,毛泽东也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当然,未来变化中无产阶级革命需采取哪种方式要依照实际情况而定,马克思主义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其中主要的关于法兰西内战的四章宣言比较详尽地向人们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力证明——巴黎公社。马克思说这是使工人阶级作为唯一具有社会首创能力的阶级得到公开承认的第一次革命。虽然公社仅短暂存在,但公社的许多行为仍具有深远的意义,“公社是由巴黎各区通过普选选出的市政委员组成的。这些委员是负责任的,随时可以罢免。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阶级代表。公社是一个实干的而不是议会式的机构,它既是行政机关,同时也是立法机关。警察不再是中央政府的工具,他们立刻被免除了政治职能,而变为公社的负责任的、随时可以罢免的工作人员。所有其它各行政部门的官员也是一样。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从前国家的高官显宦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公务津贴,都随着这些人物本身的消失而消失了。社会公职已不再是中央政府走卒们的私有物。不仅城市的管理,而且连先前由国家行使的全部创议权也都转归公社。”“公社实现了所有资产阶级革命都提出的廉价政府这一口号,因为它取消了两个最大的开支项目,即常备军和国家官吏。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民主实践阐述了他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工人阶级一旦取得统治权,就不能继续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管理;工人阶级为了不致失去刚刚争得的统治,一方面应当铲除全部旧的、一直被利用来反对工人阶级的压迫机器,另一方面还应当保证本身能够防范自己的代表和官吏,即宣布他们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 无产阶级必须铲除全部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必须彻底打碎、铲除它,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它。

…… …… 余下全文

篇三 :《法兰西内战》

《法兰西内战》【恩格斯写的1891年单行本导言、《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宣言》第三章】

一、写作背景

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法国处于路易·波拿巴第二帝国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时期。伴随着法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法国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其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尤为尖锐,无产阶级接连不断地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阶级斗争形势非常紧张。1871年3月18日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巴黎公社打碎了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代之以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在及其困难的条件下对旧社会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造。5月28日存在了72天的巴黎公社在资产阶级的残酷镇压下失败。

马克思十分关注巴黎公社工人运动,号召国际工人协会各国支部大力支援,并通过各种办法帮助和指导公社活动,细心搜集和研究所有关于公社革命和改造的材料。1871年4月18日受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委托写一篇告全体会员的宣言。1871年4月末到5月初马克思完成了写作,同年6月13日发表于伦敦。

马克思写作《法兰西内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为了揭露法国资产阶级残酷镇压巴黎工人的滔天罪行,回击反动资产阶级对巴黎公社的种种不实的诬蔑和攻击。

二、主要内容

《宣言》全面总结了巴黎公社的战斗历程和历史经验,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学说,共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了由普法战争所引起的法国政局的变化,揭露并批判了法国资产阶级国防政府和临时政府对外实行投降卖国政策,对内进行阶级压迫的历史罪行。

第二部分:概述了巴黎工人阶级1871年3月18日武装起义的经过,总结分析了这次武装起义的经验教训。

第三部分:是全书的重点,马克思根据巴黎公社的实践经验论证了他在1848年革命后就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军事官僚机器的思想,分析了巴黎公社的性质,并通过对公社的分析说明应该如何组织无产阶级专政和如何保证无产阶级民主的问题。

…… …… 余下全文

篇四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

篇一:论中国>读后感

有一些书,你一旦拿起来,就不愿意放下,有些书,则需要收敛精神,屏气凝神地制定阅读计划,督促自己读下去。这本书无疑是前者。

用其他人的眼光来看周边熟悉的事物,是一种特别的体验。《论中国》作者基辛格全程参与了 70 年代两国关系改变以来几乎所有的重要历程,所以他对中国的认识,更是独到。

就其观点而言,中国的印象是:老大帝国,文化自尊,意识形态的狂热,战略的宏大与战术的灵活,对中国历任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对未来的期许,这些都不是新鲜事物,有两个观点,令我印象深刻:

一、中国在与俄罗斯比较中,是较为好斗的一个,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与印度的纷争、与俄罗斯在东北和西北的对抗,与南越在海上的战争、对越南的惩戒,与台湾的炮战,?? 在其他人的眼中,中国是比较好斗的,其中包括与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苏联和美国。 而基辛格提出了一种解释:中国因为自身的经济原因,本质上并不求战争,但是战争隐患存在的时候,他并不畏惧战争,甚至通过精心设计地战术,事先挑起战争,然后主动熄火,最后实质性的目的,还是避免全面战争的发生。 “中国比较好斗”与“中国好斗的原因分析”是我以前从来未曾接触和从未思考的东西,“好斗”是事实,原因分析更是道出了精髓(打得一拳开,赢得百拳来),这是基辛格厉害的地方。

二、美国的立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美国是我们头上的阴影,是巨无霸,是所有负面因素的集大成者。但是美国是吗?首先他没有这么大的能量能够笼罩天空,他有强的地方,实际上也有虚弱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美国对中国没有恶意”是基辛格一再强调的东西,朝鲜战争是被迫还击,就如同在欧洲的希腊一样,不能允许共产主义在亚洲的蔓延;越南战争同样如此,美国的目的是稳定战线。而中国认为美国在孤立之外,又展开了包围圈。基辛格意图是说明美中两次战争(如果越南也称为一次直接的对抗的话),在美国认为本质上是意识形态,而中国则误解为了有地缘政治的一面,导致中国做了错误的决定(让北越统一了南越,亲手打造了自己的竞争>对手,给自己十多年后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基辛格一再强调,美国没有这麽多的恶意,世界的未来,取决于美国和中国两个国家怎么认识自己,认识对方,找到双方的“同”,宽容对方的“异”。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大国崛起》有感

读《大国崛起》有感

读《大国崛起》有感

一个人,如果忽视过去,终将被离弃;一个国家,如果忽视过去,则必将止步不前。

-----题记

《大国崛起》这本书一共讲述了世界上九个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抓住机遇,相继崛起的过程。而我看了后对德国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德国这个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国家,它是怎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它的历史又给了我们怎样的教育。

德国的历史虽然比不上中国的上下五千年,但也可以从843年开始说起。这一年德意志前身从法兰克帝国分裂出来,962年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并通过长期的对外征服,使疆域有明显的扩张。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的德意志老去了,昔日无比风光的神圣罗马帝国渐渐腐朽了,于1807年解体,并被新兴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所击败。但是,德意志人在这里认输了吗?不,没有。他们在不断地寻求机会,可混乱的国家内部,从货币到关税,哪一项不在阻碍德意志的发展?而此时德国正如同昔日春秋战国一样,不断地进行内战,又不断地谈和,各国还都有各自的货币、度量衡。这样的现状是不可能统一的。

于是就有了在李斯特建议和普鲁士的提议下成立的关税同盟。这样就为后来的统一铺平了道路。果然,在普鲁士铁血宰相首相俾斯麦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军事和外交斗争,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意志完成了以普鲁士为主体的统一。而德国也因此进

入了一个稳定时期。而此时的我们呢?还在为了资产阶级革命做着努力,这就是差距,枉费了我们以前那么的强大时代。落后就要挨打,人与人之间是的,而国与国之间更是如此。所以德国人迫切的寻求发展之路,于是就有了李斯特与俾斯麦的改革。变革的初期,基本上都要颠覆过去的习惯,大部分人不理解或反对。所以真正的改革是需要强权强势的坚持和执行。俾斯麦正是如此做的,在国家内部实行起近乎独裁的统治,而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德国又一次重新崛起!可轮到我们呢,戊戌变法,多么好的机会,才经历百日就被慈禧等一些守旧派所扼杀。唉,一个强国机会就这样被淹没了??

…… …… 余下全文

篇六 :《旧制度与大革命》之读后感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托克维尔,一个伟大的政治学家、历史学家,虽出身贵族,但在政治上倾向于自由主义,虽无生活在法国大革命那激情似火的年代,却目睹着法国政局的风云突变,旧王朝的复辟,革命的云诡波橘令他不知所措。路易·波拿巴的1851年12月政变和第二帝国专制政府的建立令他悲观失望,迫使他成为“国内流亡者”。《旧制度与大革命》就是在这段政治大变动时期酝酿成熟的,这部著作浸透着他对拿破仑第三专制制度的仇恨,热情歌颂了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本书用比较研究的史学方法,为我们剖析了那风云激荡的大革命岁月,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亲缘关系,其中亦颇多创见,诸多新颖观点亦给人良多启示,令人深思回味。

革命与法国大革命

革命,什么是革命?19世纪的《利特雷辞典》说:“革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政府的突然地猛烈地变化”,20世纪的《罗贝尔辞典》说:“革命是在社会和道德领域中的突然地猛烈地变化”。可以说不同时期对“革命”的解释不同,如今“革命”一词的不断滥用,让我们很难准确理解“革命”一词的真正的精确含义。从广义上讲,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变的飞跃。从狭义上讲,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显然,狭义的“革命”含义更能有助于我们对法国大革命的的理解,法国大革命就是一场这样的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正确理解革命,他于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候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①也就是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而革命就是要摧毁旧制度旧社会;托克维尔也曾说:“法国大革命的目的不仅是要变革旧政府,而且要废除旧社会结构”。②“真正的革命不仅意味者破坏现有的国家机器,而且还是一种对社会组织结构的破坏,并破坏设置这种组织结构的各项原则。”③无疑,法国大革命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政变或政府更替,他是一场真正的大革命。

…… …… 余下全文

篇七 :法兰西内战

法兰西内战

恩格斯写的1891年单行本导言

要求再版国际总委员会的宣言《法兰西内战》并给它写一篇导言,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所以我在这里只能简略地谈一下最重要的几点。

在上面提到的这篇篇幅较大的著作前面,我加上了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两篇较短的宣言。首先是因为《内战》提到了第二篇宣言,而第二篇宣言如果没有第一篇宣言作参照,是不能完全弄明白的。其次是因为这两篇同为马克思所写的宣言,也和《内战》一样,突出地显示了作者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已初次表现出的惊人的才能,即在伟大历史事变还在我们眼前展开或者刚刚终结时,就能准确地把握住这些事变的性质、意义及其必然后果。最后是因为我们在德国至今还忍受着马克思预言过的这些事变后果所带来的苦难。 第一篇宣言曾经预言,如果德国反对路易·波拿巴的防御战争蜕变为反对法国人民的掠夺战争,德国在所谓解放战争之后所遭到的那一切不幸,将会变本加厉地重新落到它的头上。难道这个预言不是已经得到了证实?难道我们不是又经受了20年的俾斯麦统治?对蛊惑者的迫害不是换成了非常法和对社会党人的迫害,警察不是专横如故,法律不是同过去不差分毫地遭到可怕的歪曲?

吞并阿尔萨斯—洛林就会“迫使法国投入俄国的怀抱”,并且在吞并之后,德国就得要么公开成为俄国的工具,要么在稍经喘息之后准备一场新的战争,而且是准备一场“种族战争,即反对联合起来的斯拉夫语族和罗曼语族的各种族的战争”。这一预言难道不是不差分毫地得到了证实?难道吞并法国的两省不是已迫使法国投入了俄国的怀抱?难道俾斯麦不是在整整20年内徒劳地巴结沙皇,为他效犬马之劳,其卑躬屈节不是甚于小小的普鲁士在成为“欧洲第一强国”以前常为“神圣俄国”卑恭效力之时?难道一场战争的达摩克利斯剑不是天天悬在我们的头上?这场战争在开始的第一天就会使各国君主间一切立有盟约的联盟烟消云散;这场战争除了可以肯定其结局是绝对无法肯定的以外,其余的什么都不能肯定;这场战争将是种族战争,它将使整个欧洲遭受1500万或2000万武装士兵的蹂躏;这场战争之所以还没有爆发,只是因为连最强的军事大国也为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绝对不能预知而感到畏惧。{这场世界大战最终还是爆发了。——批注}

…… …… 余下全文

篇八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列宁——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革命事业的无产阶级的领袖,他写过很多著作被人们所熟读。笔者拜读了《国家与革命》这本书,深刻感受到列宁的革命精神,为无产阶级夺得政权以及人类的解放所作出的努力。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19xx年8-9月)写的系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著作。十月革命也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联合贫困农民所共同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对农民和工人越来越严重的剥削和压迫,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不公平,资产阶级内部的黑暗与勾结…..各种矛盾激增,推动了阶级斗争的爆发,19xx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变得越发成熟。我们都知道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必须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国家问题,事实上有很多流派在不同程度上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对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列宁的《国家与革命》随之诞生,比较系统的描述了马克思主义对待国家问题的著作。

掌握了该著作的写作背景才能够置身当时的社会环境去感知作者的写作情怀,通过理解他的写作语言,方式与结构,才可以真正的体会作者的思想。下面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一、 对各部分的内容作出介绍,并探析各部分之间展开的逻辑跟据。 这部著作除去初版序言和第二版序言,共有六章,每个章节都紧密关联,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时,批判了沙文主义者、“考茨基主义”以及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忽视与抹杀,特别突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这是革命的目的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第一章是阶级社会和国家。这部分内容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的基本概念,谈到这个学说被人忽略忘记或者遭到机会主义者的歪曲误解的各方面。书中引用了恩格斯在总结他所做的历史的分析时的一段话,很清晰明了的表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及其意义的基本思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笔者理解如果阶级的矛盾可以由外部条件可以解决,国家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只有当矛盾激化到没有办法解决的程度,国家就油然产生,作为一种力量,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