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读《哲学的故事》有感

10电商1班 10140128 陆晓图 指导老师:肖薇薇

最近读了(美)维尔.杜兰特著,肖遥译的、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受益匪浅。哲学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能不能好好的去体会,去做出行动,《哲学的故事》讲的是许多大哲学家的一生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让我们体会哲学。

该书叙事流畅,文笔诙谐优美,把一般认为较为枯燥艰涩的哲学用简洁敞亮的故事娓娓道来,予人以启迪和清醒,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书里讲了好几个著名的哲学家人物:

爱思考的有柏拉图,他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还是不真实的。我认为,柏拉图似乎把理性看得太重要了,的确,人在生活中缺少不了理性,但是感性也是必要的,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就光是理性的话,他的生活肯定会很乏味的。 自然主义有创新的亚里士多德,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

诙谐但又自私的叔本华,他也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者”。他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太大的希望,但却因为争强好胜,让他尝尽了失败的滋味。其实,我认为,对人生有好的目标,好的理想是对的,但是不能把目标定的太高,万一我们失败了,会觉得很失落、很难过的。

伏尔泰和卢梭。路易十六在监狱里读了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说:“是这两个人打垮了法国。”当然,他指的是他的王朝。可见哲学的力量。伏尔泰的名言:“书籍统治着世界,或者至少统治着有文字的国家。”“使人获得解放的最大的力量是教育。”卢梭的自然主义哲学教育观,通过《爱弥儿》表现的淋漓尽致。

追求真理的培根,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的思想,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 余下全文

篇二 :《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

1 《哲学的故事》

《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

小组成员:

——斯宾诺莎 邓娟 41023019 戴若菲 41023086 王佳妮 41023077 向毅 41023009

2 《哲学的故事》

目录:

前言 -------------------------------------------------------------- 3 心态 -------------------------------------------------------------- 4 爱 -------------------------------------------------------------- 6 谦虚 -------------------------------------------------------------- 8 幸福之完善自我 -------------------------------------------------- 11 小组分工 -------------------------------------------------------- 16

3 《哲学的故事》

前言

《哲学的故事》这本讲述了很多哲学家(像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等)的事迹,包括他们的生平经历、代表作的解读。

正如作者威尔·杜兰特在本书开头致读者中提到,《哲学的故事》并不是一本完整的哲学史,它是一种尝试,用集中描写某些主要人物纯理论思维的故事的手法使知识人情化。哲学,在我们的一贯的认识中,是高深莫测,不可触碰的。仅仅是那些伟人的的只纸片语都会让我们去回味许久,更何况是他们一生的心血之作。然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各个哲学家的思想及他们的思想是怎样给了人们以深刻的影响。逐步引导我们走向哲学的世界。

斯宾诺莎,我们小组对于这样一位哲学家是没有听说过的。作者既然将他写入书中并且给予同样的篇幅,那么他必然有着自己独特的哲学见解。于是我们小组选择以斯宾诺莎为主来展开这次的读书报告。

…… …… 余下全文

篇三 :哲理故事读后感

哲理故事读后感

有个年轻人,想发财想到几乎发疯的地步。每每听到哪里有财路他便不辞劳苦地去寻找。有一天,他听说附近深山中有位白发老人,若有缘与他见面,则有求必应,肯定不会空手而归。 于是,那年轻人便连夜收拾行李,赶上山去。

他在那儿苦等了5天,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老人,他向老者请求,赐珠宝给他。

老人便告诉他说:“每天早晨,太阳未东升时,你到村外的沙滩上寻找一粒?心愿石?。其他石头是冷的,而那颗?心愿石?却与众不同,握在手里,你会感觉到很温暖而且会发光。一旦你寻到那颗?心愿石?后,你所祈祷的东西都可以实现了。”

青年人很感激老人,便赶快回村去。

每天清晨,那青年人便在沙滩上检视石头,发觉不温暖也不发光的,他便丢下海去。日复一日,月复一月,那青年在沙滩上寻找了大半年,始终也没找到温暖发光的“心愿石”。 有一天,他如往常一样,在沙滩开始捡石头。一发觉不是“心愿石”,他便丢下海去。一粒、二粒、三粒。突然,“哇......”青年人哭了起来,因为他刚才习惯地将那颗“心愿石”随手丢下海去后,才发觉它是“温暖”的!

启示:机会降临眼前,很多人都习惯地让它从手上溜走,一旦发觉时,就后悔莫及了,“哭”和“早知道”都是没用的。 语丝感受:什么是机会?机会就是恰好的时候,时机。而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机会富有神奇色彩,一个人的成功有一半是机会,一旦失去了机会,那将终身遗憾。一味追求机会,守株待兔,靠机会成功的人,不都值得羡慕和青睐。但是,天赐良机不可失,坐失良机更可悲,一个人要学会创造机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奋努力,不断进取,踏踏实实地耕耘,随时把握住机会才能获得成功。

当机会敲你门时,你稍微犹豫它就会去敲别人的门,所以机会来临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在人的一生中,机会不可能一次也不降临,生活中间到处存在着机会,只要你留心它,就会发现机会,抓住机会。然而当机会发现你并不准备接待它的时候,它就会从你的眼皮底下滑过。如果机会来临了,你没有资格抓住机会只能怨你不具备抓住机会的素质。而面对机会,我们应该什么样的素质呢?

…… …… 余下全文

篇四 :哲学的故事 读书笔记

《哲学的故事》读书笔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意义

书中讲到,康德通过纯粹理性批判将科学从以休谟为代表的怀疑论者那里解放出来,将宗教从神学“唯理论”者那里解脱出来,从而拯救了科学与宗教。但在我看来,《纯粹理性批判》的意义绝不局限于此。今天它对我们仍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看出,《纯粹理性批判》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我们的认识都只适用于现象,至于物自体,我们的认识达不到。

这个结论在我们今天看来当然是荒谬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现象和物自体中间没有绝对的、必然的一条鸿沟,它是可以克服的,是可以跨越的。怎么跨越?

康德没有提供跨越的手段,因为这个鸿沟是不可调和的,现象和物自体一个在此岸,一个在彼岸。但他暗示了跨越的方式,就是辩证法。“辩证法”是个希腊词,在康德哲学里,我们把它翻译成“辩证论”。康德把“辩证论”作为一种消极的存在看待,是贬义词,它在我们遇到矛盾无法解决的时候就会出现。辩证论对人类的理性来说是一个警告,就是说,不要再跨出一步了,再跨出一步你就会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但这恰好有一种暗示,当你从现象跨入物自体的领域,或者说从现象进入本质的时候,就会出现辩证法,出现矛盾。康德认为这种矛盾是无法忍受的,所以对它进行了一种消极的评价。

1

但是反过来,如果你把这个矛盾看作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如果你认为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积极的,那么,它就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从现象跨入本体的方法。就像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的,自在之物通过人的能动的实践,可以变成为我之物。

所谓通过能动的实践就是要通过辩证法。通过能动的实践变成为我之物,说明自在之物并不是不可超越的。辩证法强调的是能动性,人的能动性,以及能动的实践。康德已经提出人的能动性了,因为在人的认识领域,他提出了先验自我意识的能动的统觉、综合统一。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不是被动接受的,在每一个层次上都有人的能动性,哪怕是在感性的层次上,人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不是洛克所讲的“一块白板”。人心并不是一块白板,人心有它固有的结构,有它的主体,有它的主动性。

…… …… 余下全文

篇五 :哲学故事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一万字)

哲学故事--《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最近读了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因为是理科学生一开始对于哲学类书籍总是望而却步,依稀记得高中时翻阅过《理想国》、《忏悔录》等名著,其他书籍已经毫无印象。如今重新阅读《苏菲的世界》这类哲学故事书,竟又觉得令人回味。读《苏菲的世界》,感觉仿佛是透过一个缓慢的长镜头层层剖析生活与哲学中千丝万缕的关系,纵有复杂繁琐,却又有迹可循。虽然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这类作品不像一般的小说那样能让你迅速进入角色,犹如温吞水一般淡而无味,难有耐心去品读,但一旦细心体味了,故事里的情绪便悄然席卷血管裹挟心脏,牢牢附着脑海,它让你用另一种方式看待世界,让你懂得思考,学会放慢速度生活,唤醒我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哲学我以前从未涉足,总以为它深不可测,难以理会,当我开始思考和接受,我的想法也随着这个玄妙的故事开始变化和深入。

如果遗产是物质的话,那么总有一天会被消耗殆尽。但如果遗产是精神的话,那么它不但不会同时光一起流失,而且能被发扬光大。 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从古至今都披着神圣的面纱。人们只能满怀敬仰之心,却无缘见哲学之庐山真面目。因为它博大精深,融人类千年之史,汇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赐予的精神遗产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深不可测。无数哲人前赴后继著书立传,试图为世界展现一幅壮丽雄浑的哲学全景图。可是百家争鸣,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却为勾勒全景图又增添了新的难题。于是,千百年来,哲学似雪球般前进、壮大,而人类只得管中窥豹似地欣赏奇峰一角。 我在寻觅,寻觅一种载体、一种形式能令人毫无倦怠之感地穿梭于哲学的长廊之中。我想一部书恐怕难以担此重任,因为记录哲学、见证历史的文献题材作品对于寻常百姓而言,无疑是味同嚼蜡的。但是,有困难才有奇迹,人的智慧与力量在劳作与发展中,常常释放出超常的能量。一位从教多年的作家完全采用侦探小说的构思,却将整部哲学史清晰地、丝丝入扣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不是来自欧洲哲学的源头希腊,也不是东方龙的传人,更不是好莱坞的天才剧作家。他的家乡在遥远而恬静的北欧——挪威。令人难以置信,在几乎没有任何哲学底蕴的冰天雪地,却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哲学作家。当然还有他那部震颤了哲学界的里程碑式的文学作品。 如果你是一位书迷,那么至此你肯定猜到了。是乔斯坦贾德带着我们走进《苏菲的世界》探究高深的哲学。

…… …… 余下全文

篇六 :哲学的故事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阅读篇名:哲学的故事(第二章) 简要背景: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出生在斯塔吉拉。他的父亲是阿门塔斯的朋友和医生,阿门塔斯是马其顿的国王和亚历山大的祖父。亚里士多德在医学的氛围中长大,而后来的许多哲学家却是在神圣的氛围中长大,所以他自然有机会和勇气发展科学的思维倾向,为他最终成为科学的奠基人打基础。

主要内容:作者首先讲述了亚里士多德出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观点的信仰。另外描绘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雅典的情况,再接着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的相识以及他对亚历山大人生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一些逻辑学,科学和美学方面的著作。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对于逻辑学的创立过程和对逻辑学的简单介绍。第四部分讲述了他对于科学的整理。再接着讲了他对形而上学的理解以及他所认为的上帝的本质;第六部分则阐述了心理学和艺术的本质,第七部分讲了伦理学和幸福的本质。再接着讲了他对政治学的理解。最后,作者对于他的观点进行了评价,以及介绍了他的死亡。

典型观点:在逻辑学上,亚里士多德的独特性贡献就是三段论。三段论是三个论点,其中第三个论点(结论)紧跟着前两个被确认的真实的论点(大前提和小前提)。在科学上,他在自然科学,生物学上均有建树。自然科学方面,他不同意毕达哥拉斯关于太阳是我们星系的中心的观点,他提出地球是重心;其次他在气象学方面也有研究。生物学上,他发现了可以用一种连续的顺序来排列和组合这些无限多种的生物,生物见也存在微小的渐进和发展,但他并没有得出进化论。其次他还创立了胚胎学,并且在遗传学上做了许多新颖的实验。他的形而上学观点也来自于他对生物学的探究。他认为世界上每一件事都自然的朝着一个特殊的目标发展,在所有的决定因素中,最后的那个,决定目的的因素,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关于上帝,他将上帝描述为有自知之明的精神。在心理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上,亚里士多德也有许多的观点。

…… …… 余下全文

篇七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唐铭辰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唐铭辰

假期我读了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受益匪浅。哲学,这种让人觉得很深奥的东西,它却用简洁的故事娓娓道来,给人以启迪和警醒,给我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发现,能不能细细地去体会,能不能去行动。这本讲哲学的书和我以前所接触的哲学书不同,它用一种近似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许多哲学家的生平、观点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境遇和情感,在这些故事中让我们体会着深奥的哲学。

我最喜欢自然主义有创新的亚里士多德,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和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在我们的生活中,创新精神是一种可贵的思想,人类正是因为这种创新精神的存在,才能不断发展,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刻在树皮上的文字,到刻在皮、绸绢上的书,到竹简,到纸质书籍,到电脑,到手机,无处不体现着人类创新精神的存在,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我不喜欢自私的叔本华,他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者”。他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太大的希望,但却因为争强好胜,让他尝尽了失败的滋味。在生活中,我们需要设立目标,但是不能脱离实际,好高骛远。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踏踏实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十一世纪以来更是飞速发展,如今中国脚踏实地为百姓谋福利,现今的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世人都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中国。中国正是由于踏踏实实为民造福,才换来了中国今天的富强。脚踏实地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哲学的魅力,我们必须要去更多地琢磨和思考。在这些哲学大师们面前,我们肃然起敬,灵魂得到洗礼与升华。哲学给了我信心和力量,让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去寻觅和哲理一样美妙的知识吧!

…… …… 余下全文

篇八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斯宾诺莎与哲学

斯宾诺莎与哲学

耶路撒冷的一次陷落,致使一个民族的迁徙和散居,从此它的族民散落世界各地,吸取各地不同的知识和文化,并相反的变得极端团结。这一时期,在科尔多瓦,摩西·迈蒙尼德这位当时最优秀的医生写下了著名的圣经注释《指点迷津》。在巴塞罗那,克雷斯卡斯提出了轰动整个犹太教的异端邪说。他们就是在传播古老的东方和西方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犹太人。

在不断迁徙的人群中,就有一个来自葡萄牙的家庭,户主叫埃·斯宾诺莎。八岁的斯宾诺莎跟随父母定居荷兰,并成为犹太教公众引以为荣的学生。对一种信仰来说,它最聪明的捍卫者就是它最大的敌人。犹太教堂成为了小斯宾诺莎积累才华和见识的主要场所,在这里,迈蒙尼德、列维·本·格尔森、克雷斯卡,甚至伊本·盖比鲁勒和摩西的著作成了他的启蒙读物,他们的学说开启了斯宾诺莎对世界本质的思考,并引发了他对信仰的怀疑和迷惘。宗教给予了斯宾诺莎广博的学问,但从此也给了他孤独寂寞的一生。对神学来说,上帝是绝对精神的化身,斯宾诺莎却将上帝和自然统一起来,并提出一些在现代属于唯物主义的思想学说,虽然在我们眼中,它们仍然带有形而上的色彩,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它们足以引起极大的轰动,并有足够的资格成为真正的哲学。于是,犹太教庭开除了斯宾诺莎的教籍,明令任何人不得和他有口头和书信方式的往来,也不能对他进行任何援助。但因此,斯宾诺莎的贡献不再是犹太教和犹太民族的,他注定要属于全世界。

“每一个有学问的人如果不掌握一门手艺,最终会变成一个无赖。”搬家后的斯宾诺莎靠自己的制镜手艺维持生计,所挣的钱正好能维持他每年简单的生活,这种俭朴的生活方式也使他能投入大量精力为哲学思考。但正如作者所说:他无法避免的孤独的情感和本性中的宗教精神在他的头脑里形成了一种可爱的学说,“最大的善就是认识到心物合一”。他的泛神论我不置可否,但是他对哲学的热爱却值得称颂。在牧师告诉你,神决定了你的一生的时候,他告诉世人我们还可以为自己思考,具有自由意志,至少上帝也不是能随心所欲的,他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因此圣经的奇迹和预言才看起来那么合理并能拥有那么多教徒。在世界观上,他在《伦理学》、《知性改进论》和《神学政治论》中用受到限制的拉丁哲学术语提出,永恒的现实是内部的存在或本质,而非有形的物质,构成物体的实际材料只是它的形式;世界分为由规律和固定关系构成的永恒秩序和由不断生灭的事物组成的瞬间秩序;上帝的意志就是自然规律,这个世界不根据人的意志运转。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