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百合花》读后感

读《百合花》有感

这是一部描写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三个主人公之间的一个感人而又让人肃然起敬的故事。这三个人——青年小通讯员、新媳妇和我。

《百合花》这部作品从生活的横后断面入手,截取生活中的若干片段连缀而成。例如“我”跟随小通讯员到卫生所里去;“我”和小通讯员谈话;去村子里借了新媳妇的被子;又看着小通讯员的死去??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军民情感的真挚与深厚、青年通讯员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和新媳妇与“我”对通讯员的崇高的敬意和悲痛。一个战争期间的故事,却体现了一个洁白无暇的人们的纯洁的情感世界,塑造了一个蕴含着纯洁朴实的美好品质与情感的感人肺腑的“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在作品中更多感受到的是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人性美。看似普通的情节却带给人们无限的思考和感慨,那些画面总是在脑海里反复地出现——小通讯员的害羞直到最后为保护队友牺牲、新媳妇无私的把自己的嫁妆新的百合花被子借给部队,最后还参加到前线的卫生所里帮忙以及“我”和小通讯员一起借被子,直到最后看着通讯员的离开??

那纯洁而又朴实、感动的一幕又一幕??

“包扎就包扎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这是“我”心里真实的想法,简单的两句话既蕴含了抱怨,同时也饱含了满足。“我”希望能够为部队多做些事情,可是因为是个女同志,只能去卫生所包扎,虽然做的事情不能像自己想像的那样伟大,不过总比待着避难要强的多。这分明是她的无畏的精神,把自己奉献给即将作战的部队。欣慰

吧!一个多么朴实而无畏的“我”。

“??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被子就走。”一个借被子的细节却体现了那么多让人回味的情感——新媳妇的热情与善良朴实的品质,也就是普通的农村的人民的朴实与善良的体现、通讯员的害羞??正是因为这些将他们三个人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为后文奠定了基础,三个各不相同的人,素不相识的人,因为战争走到了一起,像一家人一样,那感情那样的纯洁。让人性的美绽放了无限的光彩。

…… …… 余下全文

篇二 :百合花读后感

百合·人性的馨香

———— 有感于《百合花》

一提到战争,我们想到更多的是杀戮,是血腥。看了茹志娟的《百合花》,我才发现那些被我们所忽视的战争中的的爱与温情。作者为什么将小说取名为“百合花”呢?百合花在文中只出现过两次,而且两次都是在新媳妇的被子上出现。经过再三阅读,我才发现了“百合花”其背后蕴藏的深意。绣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是一条联系着人物的线索,没有它,小说中的三个人就不会聚在一起,更不会发生后面的故事。而白色的百合花正象征了纯洁与感情,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美的化身,象征了他们的一切美好品质,这些品质和他们的心灵就像百合花一样洁白无暇。

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我”原来是文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护送任务派给一个见到女性就脸红的十九岁的小通讯员,他的腼腆和害羞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好感。后来,因为包扎所里被子短缺,我自告奋勇地拉上小通讯员去向百姓借棉絮和被子。然后新媳妇出现了,她起初不愿借被子,为此事通讯员蒙羞两次,且挂破上衣,新媳妇这位本性善良的女性便心存内疚,她执意寻找机会弥补。后来,通讯员在救人时牺牲了,新媳妇毫不犹豫地把百合花被子献给这位年轻的战士。

我觉得,这部短篇小说打动我的不是它的情节,而是里面的人物,和作者细腻的细节描写。小说中“我”是作为一个叙述者的身份出现的,而故事的两个主人公就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小通讯员这个人物形象。小通讯员只有十九岁,确实还只是一个孩子,长着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在护送的途中一直不敢正眼看“我”,与 “我”说话时,就更表现得张皇不安,腼腆羞涩;谈到娶媳妇时,更是飞红了脸,越发扭捏。然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十九岁的小通讯员却已经担当起了解放人民的重任,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传递战报。包扎所条件艰苦,缺少被子。在向新媳妇借被子时,他遇到了困难——新媳妇没把被子借给他。可“我”却很轻松地向她借到了。这让通讯员感到委屈和不服,怪新媳妇“死封建”。从他不多的话语和行动中可以看出他的耿直和爽快的性格,农家穷苦孩子的特征。可当“我”告诉他,这条新被子或许是新媳妇做姑娘时起早熬夜为自己新婚缝的,小通讯员觉得误会了人家,愧疚地想把被子还回去。这种感情态度的变化表现了他的淳朴、善良和单纯。当通讯员回团部时,他不忘关心“我”,给“我”留了两个干硬的馒头,这份对战友真挚的友情和关爱,平凡而亲切珍贵。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通讯员小小的身躯在战友危难之际竟然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和无穷的勇气。为了保护同志,舍身扑在快要爆炸的手榴弹上,牺牲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 …… 余下全文

篇三 :百合花《读后感》

《百合花》读后感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一九五八年三月

或许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接受的是与上世纪5、60年代完全不同的教育,我不太想把《百合花》这篇小说理解成作者着力军民之间真挚、纯洁、深厚情意的诗意赞美,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我想我看到的主要是这两点:一是人性的纯善;二是战争的残酷。

从人性的纯善这一方面来看,首先在小通讯员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小通讯员是一个19岁的年轻的怕女性的小战士,可以说人性的纯洁在他的身上有最直观的体现,小说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惶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这一段描写把小通讯员的纯洁十分生动的表现出来了,他参加革命才一年,是不懂世事的,更不知道怎么跟女性打交道了,他的“紧张、局促不安”正是“他的人生还只是一张白纸”的证明。善良这一点更是有多处表现:一是小通讯员在带“我”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走走停停虽然没有跟“我”说过一句话,但是却一直照顾着“我”的脚程,自动在路边站下等着;二是在得知百合花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

时,他立即想把被子还回去;三是他要回团部的时候,“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给了“我”;最令人动容的就是在战斗中,当敌人落下的手榴弹在人缝里冒着烟乱转时,他毫不犹豫地扑在手榴弹上,为保护群众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才19岁,他的人生才刚开始,他却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不能不令人动容。其次是体现在新媳妇的身上,作者主要刻画的是她的心灵美,而这种美的体现又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开始,她舍不得将自己唯一的嫁妆——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了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借给伤员盖,在“我”和小通讯员第二次登门时,她抱出了心爱的嫁妆,最后还主动将它盖在小通讯员的遗体上。她到包扎所帮助护理伤员,开始还忸怩害羞,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通讯员拭身子,缝衣肩上的破洞。她的“美”不仅在外表也在心灵。

…… …… 余下全文

篇四 :百合花 读后感

读《百合花开》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百合花开》,主要讲了:在千尺断崖上生出一株小小的百合,刚长出时,与杂草一样,可它一直有个坚定的信念,自己是一株百合,不是野草,会开出最美的花,所以努力汲取营养,在野草蜂蝶的嘲讽下开出了花,那灵性的白与挺秀的风姿成了一道风景。

百合花不理睬别人的讥讽,全心全意的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不同。人也一样,抛下所有的诽闻与讥讽,全心全意,以自己的信念为动力,以别人的嘲笑当力量,做出来样子,让别人看看。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行,能做出来,不要管别人怎么看你,只要有个坚定的信念,永恒的花朵就会开放,理想之火便会燃烧起来。就如百合花说的:我要开花,是因为知道自己是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一株花的庄严使命,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样看我,我都要开花。因为这个信念,它纵然开放了世间最纯洁的花朵。

命运总向向它挑战的人微笑,不能因为别人的话语而灰心丧气,人生中,免不了被人误会、讥讽,而荆棘过后就是光明万里路,有个坚定的信念能走多远?非常清楚,能走到你的目标。

像文中的百合花一样,守着自己的决心,绽放最美的花朵!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茹志鹃百合花有感

读茹志鹃《百合花》有感

2005级语文教育3班 孙晓晨

我是在一个夜晚读完这篇短篇小说的。那个夜晚的风很大,但依然不能减轻暑天里的那份燥热,所以就临窗依着那盏昏黄的灯看了起来。只记得那开篇处我就重复的看了好多遍,这倒不是说那处文字有多么深奥的人生哲理,而是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不怎么喜欢那类关于战争题材的作品。总是带着很多的偏见呢!抑或是我不很喜欢战争带来的一切血腥的场面以及我个人情感不愿意接受的某个事实。我想,要不是害怕老师的责备,这个时期的作品我是不会去读的,在我的印象里,就当这是一段空白的文学历史。所以心里就这么想着,读的进度也由于我激烈的思想斗争而好久无法进行下去。僵持到了最后,我还是妥协了。毕竟那个年青的,带着几分羞涩的送“我”的小通讯员的出现,无疑是让我无法再去拒绝了的,或者从人的生理角度来说,女子作家笔下的异性人物以便都好像是有看点的,这不能不说又是我的一种认识的偏见。

书中的小通讯员话语不多,作者所给我们呈现出来的也只是那么几笔随意的像工笔画所勾勒出的几个粗线条。不过这个已不重要了,在送“我”回包扎所的一路上,作者着墨很多,小通讯员一直和“我”保持着很远的距离,这个让“我”很好奇也很生气,甚至在我们歇息的时候,“我”的上前搭话更让他“立刻张皇起来”,不知所措。为此,作为一个读者的我禁不住笑出了声,感觉那小通讯员俨然一佛门弟子,单纯可爱,不免又让人觉得可亲。用现在较流行的一个词来说,整一个“可人儿”的形象,也许这个词用的有点鄙俗,毕竟在时下流行的言情小说里这个词是司空见惯了的,属于那类美丽、可爱、小巧的小女生的代名词,而我却用在了他的身上似乎很不合情理,可是我极力搜索着好多的词总不称我心意,总之除了可爱还是可爱吧!可在后来的战斗中,那个“我”有了许多好感的小通讯员还是走了,永远的走了……

不知为什么正赶上那两天中国文学课上学习《窦娥冤》,尽管那是我国文学史上出了名的悲剧,可我却没有太多的感动,抑或也失去了为那屈死的窦娥申冤而叫嚣两句的正义感都没了。可读完它,我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甚至那一夜几乎处在一种失眠状态。我一直为它的结局而耿耿于怀,因而又很自然的把心里油 1

…… …… 余下全文

篇六 :心田上的百合花读后感

心田上的百合花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校了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讲的是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断崖边上,长在杂草丛中的一株百合,为了完成一株花的使命,不顾身旁杂草的冷嘲热讽,努力释放自身的能量,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如果百合花不努力开花、结籽,它就和杂草没什么两样,就会默默无闻,不为人知。但是它努力地吸收阳光、水分,努力的开花、结籽。让整个断崖开满花。不仅证明了自己的存在,而且用自己的美感动了每一个人,用自己的美丽愉悦了每一个人,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一个人也是一株百合花,有了这种信念,他的人生就有了意义,有了价值。我还明白了一句话:“如果选择了一个目标。走自己的了让别人说去吧!”

当我读完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这本书时,我深有感触。爱,好比一个环,把一颗颗心联系在一起。这是一本令我终身受益的书,它是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好书。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处理方法。它是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理解!

文中作者的小伙伴都是可爱的讲道理的孩子。虽然有的贫穷,有的富有,有的残疾,有的学习落后,但作者他从不计较,与他们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并从开心和快乐中得到了教育。小石匠、小铁匠、卖炭人的儿子、少年鼓手等等,是文中一个个貌似渺小却并不平凡的人物,塑造出了许多感人事件,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阵阵强烈的感情。

我是用心仔细的读,享受这本书中的精华。在这本书中,记录着一个意大利小学生每天所过的生活与接触到的人,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描写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对父母和兄弟,对老师和同学深厚真挚的爱……这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不离奇夸张,可却生动引人。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铁匠的儿子》。铁匠的儿子泼来可西,是一个身体瘦弱的小学生,他的眼光悲哀而温顺,十分胆小,但他非常用功。他爸爸总是无缘无故虐待泼来可西,但泼来可西从来不承认是父亲打了他,同学们对他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后来,泼来可西比赛得了第一,他父亲知道后失声痛哭,非常后悔。从此,泼来可西得到了父亲的关爱。

…… …… 余下全文

篇七 :《百合花》读后感

心中永远的百合花

——读《百合花》有感

偶然间,在旧书摊儿上淘到了几本《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随手翻看,便被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吸引了。

这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故事集中发生在19xx年中秋节的一个包扎所内。作者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惨烈的战争场面,而是用她那女性特有的细腻的情感、清新整洁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一条绣着百合花的被子的故事,令人不断回味,久久沉思。

中秋之夜,本是万家团圆的日子。可是,战争却让这种团圆变得那样的奢侈。甚至,还要充斥着生离死别的悲痛,这就是战争无法描写的最大的残酷。

“我”和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团部的通讯员去村里为包扎所的伤员借被子。一个结婚三天的新媳妇把她唯一的嫁妆,一条红底的,绣着纯洁的百合花的新被子借给了我们。最后,通讯员为了救其他战士,被敌人的手榴弹击中,牺牲了。新媳妇把这条百合花的被子永远的盖在了这位年轻的战士身上。

读完这篇小说,通讯员那高挑的、块头不大的、挺拔的身材,洗得干干净净的黄色的军装,年轻稚嫩的圆脸,和那因为羞涩而躲闪的眼神不断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人儿多么可爱的人儿啊!

他枪杆上点缀的那枝树枝,那束芬芳的野菊花久久地在我的眼前摇曳。多么积极乐观、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充满了爱和希望的人儿啊!

他把自己舍不得吃的两个干硬的馒头留给了“我”开饭,肩膀上因为羞涩而没有被缝上的破洞在风中飘动,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友生的希望。多么善良无私的人儿啊!

是战争让一个如此年轻,如此可爱,如此善良无私的生命变得如此脆弱,让生的希望变得如此渺茫。他生命的百合花还未来得及绽放,便匆匆凋谢了。作者不需要为我们描写战争的残酷,我们就已经对战争恨之入骨了!

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那个年轻的新媳妇,她是那样的温柔善良,凝聚着自己少女时期多少心血与梦想的百合花被子被她无私的借出。

她是那样的羞涩,包扎所内,她不好意思去脱下伤员的衣服,为他们擦洗身体。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百合花》有感

百合花的情

—读《百合花》有感

从心出发,我并不喜欢长篇小说,尤以外国文学为最。冗长拖沓,需要付诸极大耐心。可能是选的译本不好的原因吧。在课堂上,老师略略翻读的《百合花》语言文字清新淡、柔软、细腻且篇幅不大,一反常态地选择以普通人物写战争,显得亲近、新颖。虽然取材于战争生活,却没有大英雄惊心动魄的战场、没有血腥场面,也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激烈的战争场面被推到故事的背后,一切都是在平平淡淡、偶显温馨、情趣中进行。那个羞涩的送“我”的小通讯员的忸怩、稚气令人欢愉。这几点甚是吸引我去翻阅不甚喜欢的战争题材小说。 《百合花》中的“我”见证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赴前线、借棉被、救战士。这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情趣的人物。赴前线的路上,“我”对通讯员由生气、好奇、捉弄到亲热。借棉被的打趣、关爱,直至最后看到静静平躺的通讯员,感动、懊悔。这大概便是那个年代思想开放的新女性特有的“泼辣”。同时更是借“我”的眼看到了通讯员和新媳妇以两颗美好的心灵演绎了一幕最为纯洁、高尚的军民情感故事。

作者对小通讯员话语的描写并不多,但在送“我”回包扎所的一路上,对他的着墨却是多的,行为举止可以说是可爱。小通讯员一直和是女同志的“我”保持着很远的距离,令“我”很是好奇、生气,甚至在歇息时候,“我”的上前搭话让他“立刻张皇”,不知所措。谈到娶媳妇时,更是飞红了脸,越发扭捏,那般腼腆羞涩。读到这里。禁不住笑出了声,感觉那小通讯员俨然一佛门弟子,青涩单纯,不免又让人觉得可亲。十九岁,确实还只是一个孩子,比我还小。正是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羞涩小战士。之后却人出乎意料地,在战友危难之际,单薄的身躯竟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和无穷的勇气,大无畏地用自己的生命换回全体担架队员的安全。这无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全文是温馨的,让读者沉浸在一种极为轻快欢乐的气氛里,却又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跌入到感情的深谷,在结尾处带来悲伤与撼动。愈好的事物其悲剧性就愈强烈。好想再翻一页,就能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刹那间,不由觉得有点儿透不过气。也许只有这样的结局才足以使大家永久记住那位像姑娘似的可敬、可爱的通讯员战士。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