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致女儿的信》读后感

《致女儿的信》读后感

16岁的天空有月亮,有星星,有欢笑,有泪水,我想应该还有朦胧的爱情吧。可能那也不能称为爱情,它应该是介于友情与爱情之间的某种物质吧,我至今不能给它一个名称。

《致女儿的信》中,作者用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解释了爱情的真谛。这对我们这些青少年来说,是非常好的清醒剂。因为,现在的我们都有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的现象,也有些人开始希望自己像青春偶像剧中一样,来一场浪漫的爱情。但他们知道爱情吗?难道,眉来眼去就是爱情?难道,手牵手逛街就是爱情?难道,甜言蜜语就是爱情?如果你认为这就是爱情的话,那天下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失恋者了。如果一定要说这是爱情的话,那这也是劣质的爱情,就像劣质巧克力,只有瞬间的甜蜜。而不像真正的爱情──优质巧克力,甜蜜中有苦涩,使你更加珍惜这品尝的机会,使你更加地回味无穷。

爱情并不需要轰轰烈烈,真心不用天天粘在一起。在她需要温暖时,送上一杯咖啡,在他需要安慰时,送上一个拥抱,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爱情。而现在的青少年,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欲望,硬是把爱情这顶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到头来,却都是一场空。

所以说,我觉得爱情是要一生来经营的。真爱不在一朝一夕的,而是永远的。这是我读了《致女儿的信》后的感受。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后感 给女儿的信

《给女儿的信》读后感

《给女儿的信》是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实际改革家沙·阿·阿莫纳什维利和苏联当代杰出的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合著的一部作品。《给女儿的信》中收录的就是他们俩写给女儿的信,共计16封。

沙·阿·阿莫纳什维利和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然而之前我并不了解多少,如今通过这十六封信看到了他对教育孩子的重视,体会到了一位父亲对女儿的细心、耐心、爱心。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有很多,作者为何选择书信的方式呢?那是因为书信能一直保存在那里,可以反复看,可以心平气和的阅读。确实很好,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可不可以也采取这种方式与孩子沟通呢?还有没有更适合我与孩子间交流的途径呢?

在沙·阿·阿莫纳什维利看来,劳动时最光荣的,富有同情心是人类最根本的情感,因此他特别强调培养孩子的这些优秀品格。在女孩子方面,又需要特别注意青春期教育,爱情是什么?如何对待内心的懵懂情感?只有谨慎与高标准要求才能更好地保证女孩子不受伤。

通过阅读《给女儿的信》,我发现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真的刻不容缓。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封《爱情是什么》,文章从表面上看是女儿提出了“什么叫爱情”这一问题后,父亲没有正面回答,而用祖母讲过的一则优美童话,从人生的青年恋爱到中年的生儿育女、勤勉生活,到老年的忠贞生活、忠贞爱情回答了爱情问题。但文章的真正含义是在爱情问题上对十四岁女儿及广大青少年提出的做人标准:要明智的生活,要善于生活,要热爱珍惜爱情,并要忠贞不渝的呵护它。要做一个不仅懂得爱情,而且具有“明智”、具有“真诚品质”的人。这篇文章不仅仅对孩子有所启发,对我自身也有很大的意义,能让我更深得理解爱情。

我和孩子之间是否缺少了某种东西,令我们都无法敞开心扉?孩子现在正处于叛逆期,作为家长的我,有时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当我看完霍姆林斯基给他同样处于花季的女儿的信后我明白了。他作为一个父亲,却回答了女儿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爱情?很多中国父母很忌惮这个问题,可是如果父母正确地告诉孩子,孩子就不会误会生活了。如果当面很难说清楚,那赶快拿起笔,父母把期望写下,孩子把困惑写下,十年以后或者二十年以后,这就是回忆,永恒的回忆。有时候,文字有着用语言说不出的魅力。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妈妈给女儿的一封信有感

《妈妈给女儿的一封信》摘抄:亲爱的女儿——不是每一个你喜欢的人都一定会喜欢你,不是每一个你遇见的人都一定要对你好。这世间没有那么多理所当然。要珍惜你所拥有的每一份真挚的感情,感激你得到的每一份暖暖的善意。要经常说“谢谢”,不只在嘴上,更重要的是在心里。

读到这段文字,我很震撼。很多道理知道是一回事,但是明确的提出来又是另一回事。我想,很少有妈妈给孩子明确的说“不是每一个你喜欢的人都一定会喜欢你,不是每一个你遇见的人都一定要对你好。”可是,在现在独生子女横行的年代,孩子们都是唯我独尊的,你对我好就是那么的理所当然。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也遇到过很多种让我哭笑不得的事情。一次回老家返回途中,遇到班上一位同学等车返校,我就让老公停车让她搭车。没想到一周后她给我说:老师你开车送我回家!当第一届幼师班班主任的第一个中秋节,想着很多孩子是第一次离开家,我专门调换了晚自习到学校和学生一起过中秋节。班上49个学生,放假前通知了大家一起过中秋节,我会准备一些月饼和花生瓜子,大家自己也带一些月饼大家互换品尝。我考虑到平常晚自习请假的学生很多,还有学生会自己带,就只带了45块月饼,给自己孩子留了几块。结果,那天晚自习人数异常的齐,没有一名同学带月饼到教室(有些学生带了但是放在宿舍)。当时有学生就表示,就应该吃老师的月饼,自己的月饼要留着自己吃。我很尴尬。因为有了这个开头,很多事情,学生都认为应该学校掏钱或者是我这个班主任承担。之后两年时间内,这个班多次受到学校领导和社会上各界人士的好评。可是,我内心确是深深的失败感。因为各方面原因尤其是我的一些包揽包干,这个班学生自私,认为学校和老师对她们好是理所当然的问题。而一直到她们毕业,这个问题我都没有能够解决,我的挫败感可想而知。

当我读到这封信这段文字时,我的感悟很深,不是我欠学生,而是我没有引导好学生。这一届学生时,我也听到一些学生给我留言说同学不喜欢她,对她不好等等。一次班会课时,我把这封信带到了教室,对学生诵读了这封信,尤其是这段话时,学生都纷纷点头表示收益很大,有些学生和同学关系不太好,也陷入了沉思。

…… …… 余下全文

篇四 :给幼儿教师的信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

─读后感

吴放老师在《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第36封信《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中指出:和蔼可亲和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应该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的“度”的问题。我也觉得这并不是两个对立面,从辩证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是我们幼儿教师的职责,因为心理和生理上的安全感是幼儿有效学习、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是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纲要》)这就要求我们态度必需和蔼可亲,只有亲切的老师才能给孩子一个轻松的乐园,孩子们才能信任我们。

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它的上面描绘出一幅灿烂的图画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给他们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严格的要求:严格的要求是针对教师的,同时也针对幼儿。吴放老师说:“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从。当幼儿明确了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够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习惯”。是的,在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要求要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良好的常规,“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是我们的一个追求。

“态度和蔼,要求严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为孩子们调皮的行为犯难:该如何坚持呢?今天中午,凡午睡时又在讲话了,和他讲道理似乎已无效果,怎么办呢?我就用温柔的目光盯着他,他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够好了,马上做了一个闭嘴的动作,把嘴巴抿得紧紧的,但他的目光追随着我,我知道他心里的小算盘:只要我的视线一离开,他的声音定会响起。于是,我仍用温柔的目光看着他,他不时用眼睛看我一眼,我就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坚持了不一会儿,他无奈地放弃了:悄悄地闭上眼。很快,我就听见了他的呼噜声。由此,我觉得做到这一点,根本是要有一颗爱心,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态度和蔼,要求严格的老师,也会让我们工作时心情是那么的阳光!

…… …… 余下全文

篇五 :看课感想《给女儿的信》

《给女儿的信》课堂实录感想

10062310119 贾叶凤 06公共事业管理1班

《给女儿的信》选自上海市初级中学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第二单元“爱情如歌”,主要讲述的是父亲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告诉自己的女儿什么是爱情。

课堂上,老师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什么是爱情。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学生得出文章主要分为两部分,一则童话故事和父亲对女儿的话。然后让同学们朗读文中童话故事那部分,找出关键词,讨论什么是爱情。

首先,对童话的阅读分为三个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一年后”、“五十年后”、“又三年后”。

看课感想给女儿的信

主要通过这样一个结构和顺序,从文本中抽取核心段落,层层递进,通过上帝看到的东西(爱情——忠诚——心头的记忆),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什么是爱情。其中,老师还让学生讨论在五十年中,他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很热烈,通过对各种可能遭遇的状况的分析,得出忠诚是爱情的品质和责任。这一次开放式的讨论得到了很好的回应,学生大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老师便可以从学生的答案中不断补充“爱情与忠诚”这个主题内容,比如说爱情要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爱情是一种责任等等。

其次,讲解完童话的主要内容之后,老师让学生开始提问。两位的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中起到的很大的作用。一个问题是关于文中景色描写的作用,另一个是上帝为什么要走。通过让学生自由回答这些问题,最终得出,爱情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爱情创造了生活,创造了世界,爱情是与生活和真善美联系在一起的。这部分给人印象最深了的就是学生的答案,各有各的理解,但都很有道理,让看课的我们不得不感到惊讶。

整堂课的第三部分,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父亲要以童话故事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为什么要以写信的方式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学生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且说的头头是道。我觉得这部分的讲课时整堂课的升华部分,前面对于文章文本的学习已经很细致很深刻,但是通过这几个问题,把学生带入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不仅仅明白了“什么是爱情”,更体会出作者这封信的用意以及它的意义,例如为什么要写信这个问题,老师让学生们自由想象和拓展,每位学生的发言就代表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 …… 余下全文

篇六 :致女儿的一封信

《致女儿的信》教案

青海湟川中学第一分校 张生秀

教学目标:

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鉴于这种考虑,拟对教材作如下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

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二、检查预习,认识作者,积累字词

1.走近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教育家。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69)《帕甫雷什中学》(1969)《和青年校长的谈话》(1973)《公民的诞生》(1974)等,已有中译本。

2.字词积累

繁衍yǎn 忐忑tǎntè 一抔黄土póu 无与伦比lún 怒不可遏è 伫立zhù 幢zhuàng 麦穗suì 忐忑:心神不定。

…… …… 余下全文

篇七 :《给家乡孩子的信》读后感

《给家乡孩子的信》读后感

巴金爷爷岁数以大,连笔以拿不起来,但为了孩子们他终于拿起了如千斤重的石头似的笔,写了一封信。巴金爷爷让我领会到了世界上并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是为了让社会添上光彩。还让我们学会了时间是不容许你的,让我们不要浪费时间,把时间用在学习上,才会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里面有一句话“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亨受”巴金爷爷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认为,自己在过去浪费了不少的光阴,现在就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对剩下的时间应该好好地珍惜。这让我知道生命是让我们回报祖国为我们做出的一切祖国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白吃白住,亨受财华……

学了巴金爷爷的这封《给家乡孩子的信》,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知道了时间的可贵所以做高尚的人,虽然辛苦一生,但内心是充实的,精神是富有的。

《给家乡孩子的信》这篇文章通过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一封回信,情真意切地表达了他对家乡孩子真切的关怀和亲切的勉励,抒发了自己要让生命开花结果的美好情感,给了我人生的启迪:我知道了时间的可贵。

巴金,一个圣洁而又平凡的人,一个真正的思想者。我们要向他学习!

滕瑞 2012/11/29

…… …… 余下全文

篇八 :8致女儿的信

8、致女儿的信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他是一位关心女儿成长并与之平等交流,睿智的父亲。 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7岁当小学教师,先后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等荣誉。他在教育上有很多有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科学主张。他所著教育著作颇丰,主要代表作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等。他是谁?他就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伟大教育家的《致女儿的信》。

二、整体感知

【提出问题】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教育家,当14岁的女儿向他提出什么事爱情时,他不回避,不敷衍,也不说教,而是通过书信的方式回答女儿的提问,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爱情这个话题太敏感了,不好当面说。

【教师点拨】书信含蓄,便于说理。

【提出问题】在信中,他是用什么形式给女儿解释爱情的呢?

【学生回答】童话故事

【提出问题】用这种形式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回答】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让人接受吧!

【教师点拨】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可以抽象的概念变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三、关注文本,“观情赏爱”

【提出问题】品读故事,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分别间隔多长时间?他从人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他的态度如何?用笔将相关的句子画出来,完成表格。

【学生活动】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童话故事部分,其余学生仔细听并勾画相关语句。

【学生回答】分别间隔一年、五十年、三年。

【提出问题】上帝分别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第一次看到的是不可理解的美和力量;第二次看到的是无与伦比的美;第三次看到的是不可理解的美

【提出问题】每次看到的都不一样,那上帝的态度又变化吗?

【学生回答】第一次是勃然大怒,第二次是怒不可遏,第三次是“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深地思索着离去了“。

【提出问题】大天使加夫里拉又是怎样回答上帝三次所见的?

【学生回答】是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