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李大钊的故事读后感

李大钊的故事读后感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 产 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在社会上他有着崇高的地位,在他的家庭里,它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记得在网上看过两个小故事,就是关于李大钊对于他子女的教导。一个是《扫雪》:说的是有一年的下雪天,李大钊让他的孩子去扫雪,可孩子们的外祖母心疼,但李大钊去说:“孩子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说完,他和孩子们拿了簸箕与扫帚,走到院子里。他一面扫雪,一面对孩子说:“将来谁也不能当寄生虫,谁要是不劳动,谁就没有饭吃!”孩子们边扫雪,边听父亲讲新奇的故事,一点也不觉得冷,反而是越扫越有劲……

李大钊自己做父亲后,从祖父的家教中受到启发,同样对子女加以严格的教育。因为他从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中明白了很多,他要让孩子学会自食其力,在现在的社会中,没有人会去想着如何来照顾你,只有自己靠自己才行!在异常艰苦和险恶的环境里,李大钊毫不畏惧,始终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或许,他也希望,他的孩子也能做到这一点!

还有一个讲的是《教歌》,这个故事是李大钊再告诉他的孩子们,

做人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做人就要实事求是,而且对于教育,李大钊也很有办法。 19xx年4月6日,李大钊不幸被捕,在敌人的各种酷刑前,他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面对敌人的劝降,李大钊斩钉切铁地说:“宁可头断血流,决不出卖灵魂!”这句话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虽然李大钊逝世是才38岁,但我相信,他的丰功伟绩,绝对不会只被人传颂38年,而是永远!

李大钊是一个好父亲,更是一个优秀的共产主义者!

…… …… 余下全文

篇二 :李大钊《今》读后感

李大钊《今》读后感

还记得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有一首诗叫《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 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教育我好好珍惜今天。

今天又读了李大钊的《今》,好像又回到了初中的年代,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珍惜了多少的今天呢,让人感想颇多。

19xx年的李大钊,把青年人中出现的三种不尽人意的情况,或思念过去,或沉迷现在,或空想未来,展现的淋漓尽致。李大钊深知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于责任,因此有感而发,透辟的论述了过去、现在、未来的三者的辩证关系,以此勉励他们要立足现实、珍惜现在。

李大钊说道: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他可以宝贵。

为甚么“今”最可宝贵呢?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为什么说“今”是最易丧失?因为,宇宙如此之大,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这个东西,不会因为我爱他,稍稍留在人间留念。茫茫百千万劫,究竟哪一刹那是我的“今”?是我的“现在”?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般,已成“过去”了,我要糊糊涂涂的把他丢掉,岂不可惜?

用一句现在人常说的一句话,“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来解释,很真,很正,真真正正。

有的哲学家说,时间有“过去”与“未来”,但没有“现在”。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有的哲学家说,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与空间。一时代的变动,绝不消失,仍遗留于次一时代,这样传演,至于无穷,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联的永远性。

…… …… 余下全文

篇三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读后感

读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

生命科学院 生物技术 黄睿 10350099

阅读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让我获益匪浅,李大钊将马克思主义剖析得简明易懂,不愧是大家手笔。

读了这篇文章,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其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经济组织一经改造,一切精神上的现象都跟着改造。但是我觉得他忽略了政治与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人们对主流政治文化的接纳程度、对现存政治制度的认可度、对现任政府的信任度等政治心理和政治信念,都会影响甚至决定他们对政府的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的接纳和信任度,他们的经济活动是否遵纪守法,又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接受政治文化的社会主体必然会接受政府的各种经济政策,并将自己的各种经济活动纳入国家的政策、法规的约束之下,自觉维护经济秩序。

如果民众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可度较低或不认可,那么他们对政府的各种经济政策也不容易接受,国家的经济体系就会受到冲击,经济秩序就会遭到破坏,经济混乱将不可避免。

历史背景:李大钊这篇文章写于五四运动之后,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马克思主义”既然随着这世界的大变动,惹动了世人的注意,自然也招了很多的误解。我们乘本志出“马克思研究号”的机会,把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在我们的思辨中,有点正确的解释。

主要内容我觉得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 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鼻祖; 2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三部分以及独特的唯物史观;

3传统的唯物史观-以经济现象为最重要,并且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影响它; 4详细介绍了马克思独特的唯物史观:其一是说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构造;其二是说生产力与社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生产力一有变动,社会组织必须随着他变动。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李大钊 有感

读李大钊《新纪元》有感

通信2班 0906020226 钟凯

初次了解李大钊是通过小学教室旁边墙上的画像,第一感觉他是一个威严、耿直、具有崇高理想的人。随后通过小学时候的爱国教育课程才真正知道李大钊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顿时对他有了一种崇高的敬仰和尊敬。我知道我当时只是一个普通的民众、一个还是处于懵懂的孩子,但是我深知新中国的成立与当今的生活是离不开这些革命家的牺牲。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李大钊同很多爱国志士一样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选择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号召全国有识之士团结起来一同与帝国主义进行抗争。19xx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在中国的“启蒙运动”,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用文笔来感化人们心中已经腐化的心灵。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在历史的洪流中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出现了多少的 有志青年投身革命的事业,为国捐躯,为人民的未来担起重任,为中国的未来指明一条崭新的道路。也正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李大钊的《新纪元》便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代表之作,在文章中他用犀利的语句揭示了历史的潮流,充分说明了新生的事物必然战胜腐朽的封建思想,科学必能战胜封建。文章字里行间都宣扬着科学的思想、先进的理念,在当时具有巨大的宣传鼓舞作用,到今天也仍然具有启发意义、鼓舞作用。对于如今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具备科学的思想,用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唯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有新生的希望和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李大钊的《新纪元》创作于19xx年的元旦,在作品中作者以其政治家的敏锐感觉和文学家的豪迈、热情,呼唤人类和中国的一个新世纪到来。这是一个人类的新纪元,并预示着中国现代社会新纪元的到来,19xx年的新纪元是历史的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蔡元培传》有感

怀着敬佩的心情,我有幸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位著名教育家的风采。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xx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xx年至19xx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xx年至19xx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对中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勤于读书,年轻有为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的山阴县。他从小酷爱读书。四岁便进入私塾读书。而他接触的课本,全是《百家姓》,《千字文》。接着便开始读“四书”“五经”,“史记”等古籍。10余岁时即翻阅《史记》、《汉书》、《困学纪闻》、《文史通义》、《说文通训定声》诸书??。17岁就已经考取秀才,开始设馆教书。又在22岁时高中举人,后经殿试进士及弟,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多年的勤奋读书使他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有一次,他在楼上念书,楼下失火,家里人急忙叫他下楼,而他正专心致志地读书,竟听不到叫喊,家里人连忙去救他,这才脱离危险。在他的书斋有一条幅:“都无作官意,惟有读书声。”这真实地道出了先生勤奋刻苦读书的景况.夏天,为了集中精力,避免蚊虫叮咬,认真读书,他把两脚伸进桌子下一个大空口坛子里,蚊子因此叮不到他了,留下了"坛坛驱蚊法"的美谈。

在晚年,他曾回顾说:“我自十多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

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有了这样不断学习的精神才能使他不会成为晚清迂腐不堪的“老学究”,而是成为了开创近代中国教育的最著名的教育学家。

坚持民主,不畏强权

1894年他任散馆授翰林院编修。留心新学,同情维新派。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杀害了他所崇拜的谭嗣同,使他深感清廷政治改革“无可希望”,断然离开翰林院南下,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19xx年,在上海与章炳麟等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并担任会长。同年秋又创立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创办《俄事警闻》(后改名《警钟日报》),提倡民权,鼓吹革命。19xx年,与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密谋武装起义。次年加入同盟会,孙中山委任他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唐绍仪内阁教育总长,主张教育应从造成现世幸福出发,提出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摹仿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统治而辞职。19xx年旅居德、法,从事教育、哲学和美学研究。19xx年与李石曾等组织留法勤工俭学,次年与吴玉章等组织华法教育会。在法国倡勤勤工俭学,希望以次组织帮助更多华人到欧洲求学,后来的周恩来、邓小平等均是通过这个组织的帮助后顺利在法国进行学习的。

…… …… 余下全文

篇六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Part 1.作者萧一山

中国历史学家。江苏徐州人。一生专治清史。凭一己之力撰写而成中国第一

部体系完整的新式清代通史,文笔流畅,史料详备。梁启超、李大钊、朱希祖诸

前辈及日本今西龙博士等亲为之序。被誉为“奇人”。人们将他与孟森并称为中

国清史研究的两大奠基者,又与简又文、郭廷以并称当代著名研究太平天国史专

家。

Part 2.曾国藩,何许人也?

曾国藩(1811——187 2),原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

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

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

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

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

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为没落、衰

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

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

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Part 3.《曾国藩传》

《曾国藩传》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

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

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

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

要事迹,重点记述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的过程,是第一部全

面评述曾国藩的著作。

Part 4.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

中学的时候教科书上讲他是个镇压革命的刽子手,高中时候很奇怪书店里摆

…… …… 余下全文

篇七 :参观李大钊纪念馆有感

参观李大钊纪念馆有感

李大钊同志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 产 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

参观李大钊纪念馆有感

李大钊纪念馆,坐落在河北乐亭县新城区大钊路,占地100余亩,纪念馆正门上镶嵌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馆名。院中矗立着的八根功绩柱,象征李大钊的八大功绩;八块浮雕,展示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三十八级台阶,寓意李大钊走过的三十八年历程。序厅两侧镶有工农革命运动浮雕;瞻仰厅正面设有李大钊汉白玉像,后衬邓小平同志的题词;东、西展厅用丰富的实物和史料,配以现代化的设备,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李大钊的生平业绩。

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李大钊同志的塑像,雪白的汉白玉塑像被鲜花簇拥,旁边矗立着中国中产党党旗。

李大钊同志短暂但却光辉灿烂的一生给我巨大的震撼,其大公无私、一尘不染的人格魅力和忧国忧民、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令我深深折服。

站在先烈的塑像前,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雪白的汉白玉塑像象征着李大钊同志大公无私、一尘不染的品格;沉静、深思的神态再现他忧国忧民的心境。他得双眼凝视着前方,他炯炯有神的目光,穿透的是黑暗的笼罩,看到的是未来的光明。他注视着华夏神州,时刻提醒后人,要“冲破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历史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

参观李大钊纪念馆,了解了李大钊同志光辉灿烂的一生,对他的英雄事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是让我记忆犹新的有这么几句名言,下面就说说我对于这几句话的浅显理解。

参观李大钊纪念馆有感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正如他所书写的那样“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读之就给人一种热血澎湃的感觉,给人一种矗立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

所谓“道义”即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共产主义,唤起中国劳苦大众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解放自己,让自己当家做主人;创立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妙手著文

…… …… 余下全文

篇八 :参观李大钊故居感想

参观李大钊先生纪念馆和故居的感想

20xx年10月25日,项目部党支部带领我们参观李大钊先生的纪念馆和故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我们来到的是李大钊先生的纪念馆。走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鲜红的党旗和李大钊先生的雕塑,让人肃然起敬。雕塑前满是鲜花,表达了前来参观的人的敬仰之情。 我们浏览了李大钊生平展览,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我更深刻的理解了李大钊对于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李大钊从小就是个“神童”,他以很好的成绩出国留学,到早稻田大学深造。也是这个时候,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因为参加反日游行,被早稻田大学除名,没有获得学位,但是李大钊不以为意。这充分显示了李大钊的伟大志向,置个人荣誉于度外的高尚品质。 在参观过李大钊先生的纪念馆之后,我们来到了李大钊先生的故居。这处四合院故居,是李大钊先生1920—19xx年和家人居住过的。在导游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依次参观了李大钊先生女儿的起居室、李大钊夫妻的起居室、客厅、以及李大钊先生的书房。在这里,我们了解了李大钊先生的生平,知道了他的生活,其中有几处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李大钊先生当时兼任很多大学的教授,月薪就有300大洋,可以说是相当高的收入,社会地位价高,但是,李大钊一家却一直租房子住,生活也极其简朴。因为他把大部分收入都用于了革命事业,还有一些用来资助贫困学生,所以真正用来生活的钱是极其有限的,可以说,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伟大革命家的宽广胸怀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第二个印象深刻的就是李大钊先生的婚姻,他的妻子是家庭包办娶回来的,妻子不仅没有文化,而且还年长他好几岁,但是李大钊从来没有嫌弃过他的夫人,有时间还亲自教给妻子识字,据说到最后他的夫人可以读完《红楼梦》,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在客厅的墙上,赫然贴着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正是李大钊先生的真实写照。

应该说,李大钊对于中国革命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他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点:最先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并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适合中国,可以说,这是极富远见的。第二,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许多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多年后成为了中国的重要领导人。第三,在他的最终拍板下,决定采用中国共 产 党这个称号。另外,他还积极著书,演讲来宣传马克思主义。我觉得,星星之火的火种正是李大钊带来的。不幸的是,这样的一位伟人,却最终死在了奉系军阀的手中,令人惋惜。但是他的“主义”却没有随他而去,马克思主义留在了中国,生根发芽,最后产生了新中国。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