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后感人物沈从文

读 后 感

------读《沈从文传》有感 读完了《沈从文传》之后,我心中再也无法平静,沈从文用自己的人格给了后人指引;给了后人震撼;给了后人感动。洗涤了后人的心灵。让我从内心感到中华儿女的优秀。

若不是老师推荐,我对沈从文的了解是少的可怜,读完了这本书后,自己心中是一阵的敬佩。

书中有很多写他有困难的时候,他都可以以惊人的毅力忍受。他从未对生活有过怨言,他通过自己的信念,内心的力量写出动人的文章。

他一生都在写作,宁肯自己苦一些,也要让后人方便一些。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沈从文有了越来越强烈的紧迫感。自己已是73岁的高龄了,揽镜自照,已是满头白发,精力已大不如前。身体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故障,报废只是早晚间的事儿。工作条件再差,只要头脑还能用,得抢时间把近20年所学种种分门别类整理出一个头绪,哪怕所走还只是第一步,至少可以给后来者一点方便。”这段话看出沈从文老年时期把自己一生的心血,精力都用来思考与行动。思考如何才能留给后人更多的东西,一旦想出马上行动,即使再累他也会咬牙挺住。

他的一生是坎坷的,更是伟大的。他牺牲了自己的小家,却换来了后人的方便。他用一生做成了一个阶梯让后人登上了新的高峰。

读 后 感

-

-----读《沈从文传》有感

太 原 市 师 院 附 中 C1213 2013 02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书笔记《沈从文传》

《沈从文传》观后感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13级电科2班 李明 初读这本书的前几篇,感觉颇为乏味。可坚持看到后一篇——沈岳焕登场时,趣味就来了。毫不夸张地说,我是越看越想看。当看完整部书的时候,我感慨万千,故提笔,写一些我主要的感受。

当然,顾名思义,从这本书的标题我们就知道是以第三人称来详叙沈从文从生到死的一生。沈从文在我的眼里本是一位文质彬彬的才子,可看完这本书后,文质彬彬可能就不适合于他了,但是,他的才华横溢,他的坚忍不拔,永不可磨灭。沈从文是沈宗嗣的第二子,原名叫沈岳焕,后来在部队当兵,因表现优异,和长官们混得好,在一次与与叫尚选青的军法官聊天时,人家问他名字,他说叫“沈岳焕”,军法官说:“焕乎,其有文章?我看你以后就叫从文吧。”自此,沈岳焕改名为沈从文。他是富贵人家的子弟,从小天资聪颖,但也很顽皮淘气。上学时,刚开始表现优异,后因墨守陈规倍感无聊,经常逃课。他逃课去张家园子里玩,到城外玩,到各种野孩子堆里混,下河游泳,和人家打架,到杀场去敲击污秽的人头,或拿一根木棍去戳尸体,或看人家杀牛。或捉蟋蟀。当被家人惩罚时,亦或撒谎,圆谎。此外,他还说脏话,自称“老子”之类的话,习听为常。不管在那时还是现在看来,这就是坏孩子,不被人看重,反而被指指点点。可

是,沈从文却用他一生证明,坏孩子也有前途,可以实现蜕变。当然了,我提及此事并不是倡导大家从小就当个坏孩子,我只是想说明一下,我们应该改变对人,事的看法,不能有一点瑕疵就否定那人那事,就早早断言人家前途。我们应该采用辩证的思维看问题。当沈从文年老时那张戴着眼镜并且微笑的照片是,他给我们的是一种慈祥,温和,平易近人的感觉。可谁曾想到,他的顽童生涯。我想大概每个人了解他的顽童生涯或多或少有点吃惊吧!可现在想想,比起当代这些从小就被父母禁锢于书海之中的小朋友来说,沈从文也真的很幸运,他的童年充满乐趣,活力十足,惊险不断,令人羡慕。同时,对于当代小学生重压的问题,我们也该陷入沉思,在自己的脑中画上问号“这样做对吗,该怎样改革中国的教育制度?”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沈从文图传有感

读沈从文图传有感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黄永玉先生在沈从文先生墓碑上的题词。这句话很好的概括和总结了沈老激荡而壮阔的一生,点明了沈老先生一生最在乎的东西,斗争、拼搏和故乡,沈老一生恋恋不忘的就是故乡,就是那源远流长的凤凰水,那古朴幽静的凤凰古城。

喜欢沈老先生,不尽尽是因为他优美的文字,更是因为他文字中透露出来的我感同身受的对故乡对湘西的深深地情怀。我跟沈老一样,也是湘西人,虽然不在同一个县,但是毕竟都是湘西这个小山沟孕育出来的倔孩子,我的家乡是湘西龙山县,距凤凰古城不远,记得打从很小开始,我们龙山人最熟知的两个名人可能就熟沈老先生和宋祖英女士了,他们的伟大是民族的是国家的是我们都引以为傲的。后来走出了湘西,到了北京,经常会被要求做个自我介绍,当然家乡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每次跟人说到湘西时我都会说:“我来自湖南湘西,也就是沈从文老先生的故乡,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山有水,还有一群像翠翠一样灵气含蓄的姑娘,欢迎大家来湘西玩!”我乐意用沈老作为故乡的代言人,正因为出自同一个地域,所以更能理解他

对湘西的爱,对故乡的情,那山那水那风景,感谢沈老用他的笔写出来湘西儿女情怀。

沈老总是自称“乡下人”,估计是跟自己的学习经历有关吧,他不想其他的文人骚客一样,都有很高的学历和全面的文化底蕴,沈老先生小时候只上过两年学,他深厚的文化功底全是靠自学自专得来,加之沈老个人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天赋与灵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这样一位伟大的文人,他的著作甚至对一样淳朴可爱的瑞士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也爱读沈老的文字,喜欢读沈老笔下的人物和风景。沈老有“乡下人”的淳朴和实干,更有天才的文学成就,超人的创作源泉,先生总是自称“乡下人”只能说明先生永远都不忘故乡,不脱厚道、淳朴的个性。

写沈老先生,我不得不提另外两个跟他息息相关的人,张兆和、丁玲,总有人不断猜疑沈老先生跟丁玲女士的关系,但是我想说,如果是那样,如果传闻都是真的,那么你又想怎么解释沈老先生和张兆和女生六七十年的不离不弃呢,我不想批判什么也不想骂谁怎样,我相信一个有清晰思维的人只要稍加推断便能判断孰真孰假。沈老先生跟丁玲女士还有其丈夫胡也频先生都是很好的朋友,当时胡也频先生被抓沈老还不惧外界阻力愤然发表了《记胡也频》一文,后来丁玲失

…… …… 余下全文

篇四 :《沈从文小说选》读后感

我曾经有幸拜读了沈老的作品,实在是受益匪浅。在这部小说集中表现湘西人民平凡人生的作品居多,比如《边城》《长河》《萧萧》等等,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和善良淳朴的心灵。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民族色彩,用真实的细节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朴素的文字叙述浸透乡土小说抒情诗的气氛,创造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牧歌意境。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边城】了。读完《边城》,不禁赞叹茶峒淳朴的民风,那里依山傍水。老船夫、翠翠和黄狗,人物过着平淡快乐的生活。也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缘故吧,老船夫坚持摆渡不要客人的钱,而客人坚持要给,于是老船夫便去城里买上茶叶、烟送给那些过客。翠翠天真烂漫,帮爷爷摆渡。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傩送抓鸭子,种种的描写,都看出茶峒这里质朴的民风。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给人一种诗意。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让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边城。

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

《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 …… 余下全文

篇五 :沈从文小说集读后感

《沈从文小说选集》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xx年12月28日-19xx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xx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xx年—19xx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xx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xx年病逝于北京。

【精彩片段】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边城》

唢呐后面一顶花轿,两个伕子平平稳稳的抬着,轿中人被铜锁锁在里面,虽穿了平时不上过身的体面红绿衣裳,也仍然得荷荷大哭。在这些小女人心中,做新娘子,从母亲身边离开,且准备作他人的母亲,从此必然将有许多新事情等待发生。像做梦一样,将同一个陌生男子汉在一个床上睡觉,做着承宗接祖的事情。这些事想起来,当然有些害怕,所以照例觉得要哭哭,就哭了。------《萧萧》

【读后感】

暑假我偶然从同学那里得到一本《沈从文小说选集》,从而有幸拜读了沈老的作品,实在是受益匪浅。

《沈从文小说选集》收录了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沈从文创作中的短篇小说46篇,中篇小说3部,长篇小说1部,这些作品显示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面貌和成就。在这部小说集中占比重最大的是表现湘西下层人民平凡人生的作品,比如《边城》、《长河》、《萧萧》等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和善良淳朴的心灵,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民族色彩,这些作品里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朴素的文字叙述浸透乡土小说抒情诗的气氛,创造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牧歌意境。

…… …… 余下全文

篇六 :沈从文读后感

沈从文读后感

因着“爱”与“美”的特质,我被沈从文身上那股独特的气质所吸引,既富于幻想,又在心灵上积淀着沉痛隐忧。他是个很喜欢强调自己农村背景的作者,在《习题》里他这样写道:“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读完《边城》,我才似乎向他迈进了一大步,理解了他心中的“爱”,领悟了他笔下的《美》。小说中湘西秀丽的风景画和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深深感染了我。

在小说中,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青山绿水,美不胜收。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翠翠情窦初开,善良而清纯。他们依着绿水,伴着黄狗,守着渡船,向来往船客展示着边城乡民的古道热肠。谁又能想到,在这古朴而绚丽的湘西画卷中,铺衍的竟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爱情故事。翠翠与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傩送相助,从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无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换你心,始知相忆深”而愿“两心永相依”的美好爱情的萌芽,谁知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为了成全傩送与翠翠,天保外出闯滩,不幸遇难,傩送也因此离开翠翠驾舟出走。疼爱着翠翠并为她的未来担忧的外公终于经不住如此打击,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溘然长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个用歌声把她的灵魂载浮起来的年轻人,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翠翠也知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她也希冀,“也许明天回来!”,令人无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那白塔绿水旁翠翠伫立远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娇艳灿烂!我虽理解傩送的出走,却也不能释怀他的出走,因着他的决定最后让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了三个人的悲剧!这不禁令我想起韦庄的那首《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爱情不若词中女子那般冲动炽烈,却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夺。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脉脉的温情守候一段飘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段爱情,是如此可悲、可叹、可敬!

…… …… 余下全文

篇七 :沈从文散文读后感

《沈从文散文集》读后感

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了古镇的文化底蕴。古老土家族习俗还有所遗留。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在这里你还能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在这里你还能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在这里你还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在这里有纯净的天空清澈的泉水;在这里有清新的晨雾和晶莹的露珠;在这里有热情的乡里人家有活泼精灵的孩子比齐陶渊明的虚拟的世外桃源,多了几分开放,几分真实,他们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人们纯朴真诚热情,景物灵动俊秀轻灵,宛若走入画中,但又是那么真实。

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一串又长又陡的青石板石梯一直从山脚窜到山顶,淹没到密密麻麻的树丛中。石梯两边是大大小小的庭院,现在还有一些木石结构的吊脚楼依稀可见。

站在高处看山脚,又是另外一番景致。因为是深秋,河水很细,从高处看更像是青悠悠的玉带了,玉带乖巧地从一座木桥下穿过,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清一色的黑瓦,同一色的原木色房板。河床边树木丛生,虽然掉了叶子,可是枝条依旧风姿绰越。不难让人想到春天,碧绿的枝条抚着柔波荡漾的河水的样子。

到黄昏时分,各家各户的瓦檐上开始升腾起淡淡的轻烟。这是山里人用拾来的柴火开始做晚饭了。枞树枝的香气和着米饭的香味慢慢在山坡上散开来,在河边玩耍的小孩不用大人吆喝,闻到香味就纷纷蹦上石梯跑回各自家门。 被现代文明化了的小镇人家传出了流行的旋律,给小镇的夜晚增添了新鲜与活力。

《湘行散记》中的人物、景观、生活无一例外的展现出现代小镇的风采,自然朴素的的生活方式,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闲适清幽的生活环境,就是一

幅田园画的真实版,也就是沈从文笔下的现代版《桃花源记》。

…… …… 余下全文

篇八 :《沈从文精选集》读后感

《沈从文精选集》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我收获颇多,从中明白了一件事情。写作无非就三种:说服你,拉拢他,剖析我。现在的我还在第一种的路上,并没有发现这条路的好坏优劣,或许等过了许多年才能洞察出来,从而走向第二种。其实我并不想走向第二种,因为容易迎合大众,我写我自己的文字,你爱看不看。尽管我并不愿走向第二种,但如果没有第二种的锤炼,就无法真正走向第三种,第三种才是一个自我灵魂觉醒的青年应该去的地方。否则你就是一个看过几本小书小杂志就假装懂文学的中国式文人。显然,沈老先生三种都做到了。

沈老先生早期的文章中,笔下的人物触及社会各个阶层,能用他精准细致的观察从丑的地方写出美来,从平淡中写出深刻来,说服人的功力是非常强的。沈老先生的中期文章,像《边城》里的每一篇,先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再写出一个典型性格,最后蕴含着自己深不可测的感情,加以自己冷静、细致、平实的文笔来描写,这样的文章拉拢人的水平已经非常高了!为什么说是非常高呢?很简单,没有《边城》,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会对湘西凤凰有一种复杂的感情。沈老先生后期的文章,算是真正的好。剖析自己十分深刻有内涵,从不同方面,剖析自己作为一个人,一名作家的使命,将自己的灵魂血肉一点点剖开展放在书中,拉拢你的同时又不忘说服他,三种结合,文章水平上升到了一个相当的与鲁迅等同的高度。这才是一个好的写作者。

不过这名好的写作者,最初的文章针砭时弊,抨击社会,十分激进,但一段时间后就转变了风格,较少再去触及。沈老先生不是“人性的批判者”吗?怎么不批判了呢?我仔细想了想,发现,我们所谓的批判,我们自以为是的"启蒙",我们所宣扬的那些,其实大部分都是重复传播。当时,包括现在的环境都是这样,一群知道了1+1=2的人不停地向另外一大群早就知道了1+1=2的人反复传播1+1=2。不少热闹多是虚妄。反复传播到极限就会逆反,无论你说的多么正确。是的,中国人就是这样,他们只分立场不管对错,他们在乎得是谁能让他们心里更舒坦。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