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林语堂《秋天的况味》有感

- 读林语堂《秋天的况味》有感

今夜,静谧安详,白天的纷纷扰扰归于平静。我喜欢在一个安静的夜晚,捧一本书,在明亮的灯光下,细细品读。读书如同交友,需要缘分,而世上的好书汗牛充栋,但和你有缘分的并不多。想必,今晚我与林语堂先生的《秋天的况味》的缘分到了。

一烟在手,先生独对黄昏,在一片宁静、惬意的氛围中,先生的思绪如白色飘渺的烟雾,悠然地飘忽着,如无缰的野马,秋的温润便在心中悠悠无羁地荡漾开来,秋成了代表成熟的内蕴、古色苍茫的过来人,成为烟上的红灰,又如又老又醇的酒,带一股熏熟的温香,散发着一种纯正的意味深长的气息。也正如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而这也大概是人生上最享乐的一类事吧!林先生所喜欢的 是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最值得赏乐的初秋,因为此时,尚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

一般说来,在古代诗文中,秋的含义使人联想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是“自古逢秋悲寂寥”。然而林先生在《秋天的况味》一文中说到:“秋却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逼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或许这大约很能代表一部分人对秋天的观感。在作者看来,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以前我更偏爱春天之明媚娇艳,或夏日之茂密浓深,对于秋天的色淡叶黄向来不以为意。林先生《秋天的况味》叫人体会到人生

最好的年华是秋天,春华秋实,人生的收获,只有在此时最为丰厚。秋是丰硕、成熟、收获的季节,可《秋天的况味》没有对秋的丰腴、收获过多着墨,而是以一种怡然的心态,写秋的一种绵延细节的意味,有一种漫无边际的感觉。

篇末,林先生提到他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由此可见,真正懂得秋味意境的人才是真正读懂生活、会品味生活的。通读整篇文章,毫无绚烂之彩绘,但笔锋过处浓情四溢,透出袭人的醇美与丰厚。“人的一生无论成败,他都有权休息,过优哉优哉的日子”,林先生这一人生格言在文中洒脱地飘逸出来,人生之秋的丰厚,人之生命的厚重底蕴在林先生的笔触下从容潇洒,充满了睿智。他的秋有着豁达的人生观,《秋天的况味》更是有一种温馨而富有人情味的氛围。人的生命之秋从来不应落寞、凄凉。人生在世,有人活的潇洒,有人活的幸福,有人徜徉于成功与激动之中,有人则为春花秋月阴晴圆缺而长嘘短叹。浓浓淡淡的文字,形形色色的生命旅人都在这个短暂人生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悲喜剧。无论是悲是喜,人的生命之秋从来不应落寞、生命底蕴的积淀浓缩、厚积薄发,秋天的收获还会不辉煌、不绚烂多姿么。

…… …… 余下全文

篇二 :精典美文选读:《名家散文集》读后感

精典美文选读:《名家散文集》读后感

孙华丽

我喜欢的季节是秋天。最近我在读秋雨主编的《名家散文集》,其中有好几篇是描写秋天的散文,所以读来感觉亲切。在我看来,散文就是要用最平实的语言表达最深切的情感,我看的这几篇都是抒情散文,意境很美。

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不写皇家宫殿、园林,不写优美自然风光,他写的是与老百姓生活很近的秋味、秋色,我被文章里那种浓浓的秋意所吸引,那里的秋雨,那里的秋蝉,那里的秋,那么迷人,那么富有韵味,令人遐想无限。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雨声“息列索落”,使人置身于雨境,下雨后,都市闲人在雨后的斜桥影里,遇见熟人,说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在此描写得非常细腻,从他们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落寞和感伤之中。

林语堂笔下的《秋天的况味》,描写的也是身边的琐事,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读来却能品出作者的人生态度。“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明媚妖艳,夏日的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是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从这段文字中,我品味出作者是以一种怡然的心态,写秋的绵延细节的意味,我们也看出了“人的一生无论成败,他都有权休息,过悠哉的日子”这一人生格言在文中洒脱地飘逸出来。

…… …… 余下全文

篇三 :散文名作秋天的况味》简析

散文名作《秋天的况味》简析

一、林语堂其人

林语堂先生的人生哲学亦如他的社会观、政治观和历史观一样复杂。林语堂自幼耳濡目染于“亲情似海的基督教家庭”,他念的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是教会办的学校;宗教观念深铭其心。以后长期生活在西方文化环境,受到系统的西方文化熏陶,而又对中国的儒、道、佛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因而他在理解中国的传统和现实、选择人生时,往往带着西洋绅士的头脑和眼光。林语堂先生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他学贯中西,才华横溢,曾留学于欧美,授教于中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杂文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

虽然林语堂先生的政治思想有争议之处不少,在艺术上也不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他的散文在当时却是具有代表性的,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的足迹,是”五四”文学中一笔值得挖掘和借鉴的财富。林语堂先生为文一生,独尊“闲谈体”,一个“闲”字标榜了它的情调,一个“淡”字表明了它与读者的关系而他的散文往往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情,用平淡的话语去赞扬美文,这样便形成一种庄谐并用如“私房娓语”式的“闲适笔调”。他的散文的语言杂收并蓄,各色兼用,像旧时公文的程式用语,时下流行的政治口号等等,都可以在他

散文中看到。这实际上是体现了林语堂先生的文学语言观念。他主张文学语言可以将文言、白话、外来语及方言俗语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所谓“白话的文言”式的特殊语言。

二、文章简析

秋天容易成为感伤论调的题材,故世间多有悲秋之笔墨文章传世。中国人对于秋的感受早在《诗经》里就有所反映,其云"秋日凄凄",道出悲秋之意。不过德国汉学家顾彬却认为《诗经》出现的"秋日凄凄"并不是悲秋意识出现的标志,悲秋意识出现的真正标志是什么?顾彬的回答是:对时间的自我意识。"只有在有了一个把秋作为整体现象和季节的意识之后,自然中的衰败景物才可能变成对人生短暂深切领悟的标志。" 顾彬以为,时间意识的出现,,在宋玉那里初现端倪,至汉末曹丕方趋于成熟。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后感

雨前.《雨前》写于19xx年。时值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 ?后,又加紧蚕食华北,而国民党政府卑躬屈敌,民族危机深重, ?政治气候低沉。“雨前”景物的描写,正是那时整个社会空气的 ?形象比拟,也是作者当时心态的写照,表达出一种在密云不雨的 ?气候下的复杂感情。对现实的不满,使作者渴望“心里的气候” ?得到“雨点”的滋润,因而怀念南方故乡的雷声、雨声,传达出 ?一种对希望的渴求,对理想的追寻。结尾一句“然而雨还是没有 ?来”,透露出理想的渺远,一种彷徨、迷惘以至颓伤的情调油然 ?而生。这种思想情调也正是当年的许多知识青年共同的一种精神

秋天的况味 ?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叫人体会到人生最好的年华是秋天,春华秋实,人生的收获,只有在此时最为丰厚。秋是丰硕、成熟、收获的季节,可林语堂没有对秋的丰腴、肥美过多着墨,而是以一种怡然的心态,写秋的一种绵延细节的意味,有一种漫无边际的感觉。林语堂在《秋天的况味》一文中说:“秋却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

西湖的雪景 我是一个爱雪的人,爱雪那洁白、纯洁的颜色,所以对西湖这如此美妙的雪景有着由衷地喜爱,雪下得很大,压得竹枝和竹叶都向下低低地垂着,加上作者的摘录:“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倾听。”有着点点诗意。《西湖的雪景》虽然是一月的雪,但是它也是一场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万物即将复苏的好雪。 雅舍 原以为《雅舍》是达官贵人幽居的私邸,凡夫俗子无缘与之接壤。进去才发现,雅舍的主人把世间的雅俗点成一支香烛,袅袅的清烟把琴棋书画诗酒花与柴米油盐酱醋茶化为浓浓一缕于室中缭绕。 主人富有诗意地告诉我们“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他把生活当作艺术来享受,把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当作一种闲适的情趣来把玩欣赏,雅俗共赏是文学殿堂所追求的一种至善至美的极至。能集雅俗于一身的人必是一个内涵丰富,韵味深厚的生活智者。能与这样的智者长谈是一种福份。

…… …… 余下全文

篇五 :柳树间的风读后感

柳树间的风读后感

柳树间的风>读后感

《柳树间的风》(Thewindofthewillows),中文译名有《柳林风声》、《风中的柳树》、《柳林风》、《林间风》等,是英国作家肯尼思·格雷厄姆为自己天生盲了一只眼、另一只眼也有严重斜视的儿子“小耗子”讲述的一个传奇。这部具有英伦田园色彩的甜美童话,刻画了四个主人公——忠诚恭顺的鼹鼠,聪明大度的河鼠,老成持重的獾,放浪不羁的癞蛤蟆,他们就像穿西装、打领结、手持雨伞的英国绅士一样,带领读者经历了季节的流转和自然的变化,领略了友谊、宽容、善良、家带给心灵的温情和慰藉,蕴含着隽永的人生况味,让孩子流连忘返,让大人百读不厌。

>故事从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开始,勤劳大扫除的鼹鼠抵制不住春天万物苏醒、生机勃发的召唤,离开了地下黑暗逼仄的家,热情投入崭新、新奇、有趣的新天地。在一条河岸边,鼹鼠遇到善解人意、深深陶醉于曼妙河流的河鼠,并受到它无比热情的酒食款待,鼹鼠开始享受风光旖旎、水波潋滟的新生活。后来认识了拥有自己的庄园、汽车、船库、马厩、宴会厅??大方好客,爱赶时髦;挥霍无度,喜新厌旧;骄傲自负、好大喜功;一见新事物就发狂的癞蛤蟆。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鼹鼠几经周折又认识了德高望重的獾先生。四位性格迥异的动物,在柳林河流和>四季交替构成的时空背景中自由快乐地生活,相互之间建立了真挚深厚的友情。最具传奇色彩的非癞蛤蟆莫属,他凡事只有五分钟热度,玩过游艇又玩马车,玩过马车又玩汽车。如果不是三位好朋友竭力看管和劝阻,恐怕连家产都要被骗光,可是它仍不思悔改。有一天,癞蛤蟆趁三位朋友不注意溜出去,偷偷开了别人的新汽车,结果以偷车、超速驾驶、对警察无礼的罪名被关进又暗又臭的地牢里。幸好遇到狱卒的女儿,她非常喜欢小动物,十分同情癞蛤蟆少爷的遭遇,悄悄把它乔装成洗衣妇,机智地帮助它顺利越狱。重获自由的癞蛤蟆经历了跳火车,被扔河里等险情后好不容易回到家乡,没想到自己的庄园已经被一群黄鼠狼和鼬鼠霸占。在机智勇敢的鼹鼠、聪明细心的河鼠、稳重老练的獾的鼎力相助下,成功收复庄园,并洗心革面,浪子回头,逐渐改掉了自高自大、自吹自擂、自以为是等毛病。最后,四个朋友在柳林河流之间继续生活,闲适惬意,闻名遐迩。

…… …… 余下全文

篇六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

正如张爱玲所说过的“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就是这样的一个偶然,我偶遇了余斌的《张爱玲传记》,于是,那个被光阴抛掷的女子,又从远年的巷陌,款款走了出来。她着一袭素锦旗袍,穿越民国烟雨,走过季节轮回,那散落一地的,是薄荷般清凉的记忆。余斌哥哥的文字像一把华丽又寒冷的剑,却让我读懂了张爱玲那优雅地挥舞在字里行间华丽的苍凉。

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滩有四大才女:关露、潘柳黛、张爱玲、苏青。我最喜欢的还是张爱玲,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在她极富传奇的一生中,有绚丽惊世的成名过往,有痴心不悔的爱情经历,有十里洋场的上海故事,有华美悲凉的香港情缘,还有离群索居的人生迟暮。她,就是张爱玲。《张爱玲传记》用最清澈的文字、诗意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张爱玲的传奇一生。

无论是《半生缘》还是《倾城之恋》里,张爱玲爱情故事里的女子,有的不染尘埃,有的像拂去尘土的明珠。她将自己的才华灵气,渗透在她刻画的女主角里,在她的敏感、倔强、出格上。所以,才会“奇装异服”出现在上海文坛,才有与大汉奸胡兰成的乱世情缘。她的爱情才会是三毛小说《滚滚红尘》里的一只飞蛾,坚定地扑火,燃尽绚烂。

民国已是一场散去的戏,曾经的倾城故事,早已淹没在落落风尘中,不知所往。我是喜欢张爱玲的,喜欢她的孤芳自赏,喜欢她的痴心不悔,亦喜欢她的离群索居。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在风起云涌的上海滩,不费吹灰气力,便舞尽了明月的光芒。浮沉几度,回首曾经沧海,她最终选择华丽转身,远去天涯。清绝如她,冷傲如她,从不轻易爱上一个人,亦不轻易辜负一个人。

人生的相遇,是一件多么美丽的事,美丽却总在时光里辗转,扮演深情与无情的角色。胡兰成用一盏茶的时间,就可以忘记许下一生的诺言,而张爱玲却要为为他低到尘埃里,在尘埃里开出花来。这朵花,开错了时间,在他背离的那刻,她独自萎谢。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书心得-《舌尖上的中国》

读书心得

《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舌尖上的中国》一共分为七集: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

《自然的馈赠》展现了中国丰富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因而带给人们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本集介绍的有松茸,冬笋,诺顿火腿,藕。冬笋和藕我是见过吃过的,尤其是藕,身在湖北,必然是常吃的,食堂冬天还常有排骨藕汤,不过我比较喜欢藕夹。说起松茸我是见也没见过,看到藏民们在原始深林采集松茸特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诺顿火腿则是让我感到惊叹,竟然要腌3年,能把肉保存三年已是不易,他们竟能让三年后的肉成为一道美食,简直就是技术活。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主食的故事》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五谷分为稻、黍、稷、麦、菽,中国人用五谷制作主食,本集讲述的有馒头,米粉,米皮,面条,泡馍,粽子,年糕,饺子。打年糕的过程比较吸引我,我们家吃的年糕都是机器做的,不知道手工年糕口感如何。这些食物就像是从主食中创造出来的零食一样,不仅是解决温饱,而是让人们享受主食。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生活的艺术》有感

读《生活的艺术》有感

花开半时偏妍

——读《生活的艺术》有感

作者:国际商学院 吴宇欣

犹记《秋天的况味》中,明月、桂香、螃蟹,还有慢慢飘散的雪茄的青烟。林语堂先生,寥寥几笔,渲染出'正值秋而万宝成'的情调。

这大概也算是生活的艺术了。

在《生活的艺术》生活不等于生存。

这本书中,林先生不仅谈到中西等国家的生活风格,还畅言中国古人生活艺术,令我感慨颇多。

我们是否意识到了生活?很多人,很多时候,对待生活可以说是麻木的。麻木地起床,麻木地吃饭,麻木地工作……从没有意识到生活,又何谈艺术?可能正如书中所言'变成有纪律的、服从的、受统驭的、一式一样的大队中的一个标明号数的士兵,因而无声无臭地湮没'.所以,首先让我们'wake up and live(醒转来生活)',让我们多一点点书中所言的'敏感性'.

'酒半酣时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半歌》中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饮酒半醉半醒,赏花半开半合,这种情状正是中国轻逸的生活哲学。

一切都归于和谐,归于简单,用一种享受的、旷达的心态面对生活,这也是生活的艺术。'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陶潜在书中无疑是代表之一。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不改其乐,生活的艺术本就在于简单与和谐。

当然这不是推崇消极避世,或者安于享受的生活态度。林语堂先生曾被鲁迅先生多次批评,可能也有此原因吧?

可是反观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心态,一是'躁',二是'急'.

'躁',即是浮躁。太多太多人内心躁动不安,追名逐利,不肯静心做事。比如某些雷人高考标语'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考试成功,享乐一生'……推崇的不是专心学习的态度,不是踏实努力的精神,而是凭借一次考试从此一生坦途。此类浮躁的标语,此类浮躁的'誓师',不可谓不悲哀!官员幻想一步登天,演员幻想一炮而红,商人幻想一本万利,'走捷径'的想法让人们惴惴不安的心无处安放。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