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论语》学而篇一则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一则读后感

我趁着周六周日的功夫读了一下《论语》的学而篇,这一篇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书中的第十四则,原文是这样,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及时改正错误,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通过读这一则我明白了即便我们很穷,也应该乐观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谦虚,不能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应该向有道德修养的人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说话做事小心谨慎,敏捷利索。如果做到这些,就可以被称作好学了。

…… …… 余下全文

篇二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细细读来、慢慢品位,仍觉对于在教育岗位上的自己有许多益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系和重点,即德育和智育。而且是德育为先、德育为重。“孝、悌、谨、信、爱众”都是德育的内容和范畴;而且这段话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对自己到对别人,讲了一个德育的顺序。这个顺序,先讲纵的血缘关系——孝;再讲横的血缘关系——悌;然后发展到普遍的社会关系——爱众人。试想,如果连至亲的血缘关系都不能爱,怎么可能爱众人?对于如何要求自己,这里又讲了两点:一是谨,二是信。细细推究,这两点也是爱的表现形式,小心谨慎、言行诚信不正是对众人的爱吗?这说明“谨慎”和“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修身的重点。也体现了孔子一贯倡导的“仁”,而“仁”又以孝悌为本。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仍具很多的借鉴价值。

时代已进入21世纪,我们要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艰巨性,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复杂性,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便是进入了“三化”时期,即“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为各种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铺平了道路,也为腐朽意识形态的传播制造提供了机会。电脑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开通,使人们能够摄取的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广泛无法估计,无可阻挡。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们的各种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为错综复杂。最近青少年中出现了一系列恶性事件,都与我们忽视德育教育,德育实效性不大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确是新世纪学校的首要工作。

从课时的要求和各种德育活动的安排,到庞大严密的组织和众多的人员投入,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政府象我们这样重视德育教育,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是,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长期忽视养成教育,德育工作高、大、空。目标太高、内容空洞,体系太庞大,成人化,搞一刀切,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21世纪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视养成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点,让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没有养成教育,德育教育是空洞的。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把人类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

…… …… 余下全文

篇三 :《论语》今读——学而篇第一

《论语》今读——学而篇第一 作者:天机无极老祖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杨伯峻先生的译文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习”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为“数飞也。数,所角切。《月令》:鹰乃学习。”也就是飞禽类多次振动翅膀之意。杨伯峻先生认为“学而时习之”的意思是学习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

笔者以为杨先生对这一句注释的还不够深入;“学习”就一般而言,学习的内容指的是书本知识也就是间接经验,当然没有亲身经历、自我体验不够,所以要“时习之”。“时习之”的解释我认为应是知道了某方面的学问,就要将书本上的知识诉诸于行动,不能光挂在嘴边,要身体力行,也就是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本领);当然,自己掌握了某项技能或思想境界的提升,那是很快乐的事,因为自己有所得,有感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不单单是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是很快乐的。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就显得对孔子的《论语》理解的境界略低一些,试问学习的快乐与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有什么相通之处吗?这两句话有没

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呢?仲尼是中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不可能一开口就语无伦次吧!笛卡尔说过:“读一本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我认为,孔子把好学的人与编纂典籍的大家以朋友相论,给予他们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不论资历、不论年龄、不分渊博与寡闻,只要好学、态度端正均可以以朋友相称,这是一个多么轻松的学术思想交流环境,他打破了权威的面具,资历的隔阂,反对偶像崇拜,世间没有超人都是凡人,没有神仙只有智慧。朋友来访目的不是吃肉喝酒,主要是论道、思想交流、学术切磋,那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呀!这样理解的话,上下两句的意思,更加贴近。

…… …… 余下全文

篇四 :论语前四篇读后感

《论语》中的学而篇是《论语》开篇之作,其所反映的思想是《论语》核心思想仁之前提,也是学习之真谛。学习并非只是单纯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学习知识造福于人,其最关键的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拥有做人最基本的美德,所以学习首先要懂得伦理道德。我们从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可以充分看到这点,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侍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中国文明之精华之一便是礼仪,礼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我们所理解的礼节礼法,更多的是对道德的规范,对美德颂扬。因而学习美德,拥有美德是学习之基。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 …… 余下全文

篇五 :论语“学而篇第一”解读

论语学而篇第一解读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

(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

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论语.学而篇.有子曰》

读《论语.学而篇.有子曰》

一,原文:

有子曰:“礼子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甴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二,原文大意之我见:

有子说:礼仪之功用,以和为贵重。前王治国道,此法最可用,解决大小事,如火化冰凌。有所行不通,必悖礼功用。不用礼约束,当然行不通。

三读后感:

所谓礼仪,行为规范,一举一动,需要照办。人无礼貌,称之野蛮,超越礼度,那亦危险。举出下例,说明此点:我和朋友,相别久远,前去拜访,帯礼会面——传统礼仪,不能违反,礼尚往来,华人习惯。若怀歹心,送礼官员,贿赂领导,越礼内涵。超礼过甚,王法触犯,构成犯罪,理应惩办。

由此可见,礼仪有度——胸怀善意,互赠礼物,增进友谊,友好相处;歹意满胸,礼裹炮弹,我获实利,将人打翻。

礼仪重要,要掌好度,千万莫要,超越礼度!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论语.学而篇》之8

↑读《论语.学而篇》之8

20xx年08月16日

1、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原文大意之我见:

夫子说:“君子不稳重,那就无尊严。不稳所学知,脑中印象浅。君子讲忠信,忠诚守诺言。君子所交友,总比己卓然。有过大胆改,不失君子颜。

3、读后思:

人与动物,高低明显——

人类文明,动物野蛮。

人讲羞耻,楚楚衣冠。

动物无耻,丑处不掩。

现代有女,穿着超前——

衣不遮体,闹区乱串。

一摇三摆,招人观看。

八戒照镜,自视美观。

殊不知此,有失尊严。

人不自尊,谈何脸面!

20xx年10月26日星期一审改

…… …… 余下全文

篇八 :论语学而篇心得

生命的信仰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儿时的吟诵这是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开来。索性用这吟诵做一个开篇,开始我《学而篇》学习心得的叙写。

全篇16章,内容涉及仁、孝、信等道德的各个方面。在现在看来也远不会过时。忽然想起上星期在听学长学姐答辩的时候,老师根据北村的文章问了一个问题“在中国是没有信仰的,你认为基督教不能在中国扎根、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熟不知,那时我多想说,中国人怎么会没有信仰,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中积淀了多少智慧与圣明。我们有信仰的,我们信仰的是五千年凝结成的智慧,我们信仰的是源源而来理性,我们信仰“仁”与“礼”。我们不会在做错事的时候忏悔,也会少了期望得到时的祈祷,我们有一套礼法去约束我们,一直做一位君子,在自救中救赎。学而篇里的章节就让我看到了这些,看到了促成人们内心强大的理性武器,看到了君子之身的感召力。

先说我最喜欢的一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师曰:“人总是不断地在反省,在反省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在反省中修正自己的行为。于是人一步一步从猿进化为万物之灵。反省不仅仅是反思。反省是积极主动的对过去行为的自我论定,是在社会共同认知的是非标准下进行自我修正。省,又有省悟的意思。由省查而省悟,由省悟而不断修正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就会逐步进入‘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 我对此深表赞同,同时,我更想表达对于本章提到的三个方面表示喝彩。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此处三句应是他提出的修养方法。那么曾子为什么强调要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反省?疑问刚一出老师就做出了详细的解说。陈祥道《论语全解》卷一说:“谋贵忠,言贵信,传贵习。谋、交、传者,施诸人;忠、信、习者,存诸已。先忠信而后习,与《易》言‘忠信’、‘进德,继之以‘修辞,立其诚’,《礼》言‘尊德性’而继之以‘道问学’同意。” 也就是说,曾子的“三省”讲的是进德修业的大事情。进德以“忠”“信”为本,修业以“习传”为基。忠本于心,《说文》:“忠,敬也,从心,中声。”段玉裁补 “尽心曰忠”以足其义。也就是说一个人谋事要尽心竭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爱岗敬业。信本于言,《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也就是说,与人交往,说话要诚实。你说话不诚实,净说假话骗人,你最终没有一个朋友,也不会有任何一个上司信任你。做到了为人谋而忠,与人交而信,再把老师传授的学业反复练习,使之成为安身立命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