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鲁迅杂文读后感

鲁迅杂文读后感

看完了鲁迅杂文集,心中有许多感悟,鲁迅的文字果然非比寻常,嬉笑辱骂皆成文字,某些论点上更有一针见血的犀利,一口气下来,读了十多篇,要不是中间打断,定要接着读下去。就这样间歇的一直读着。某一日,竟忽然嫌隙起来。杂文的字里行间,看不到几句称颂的话。

假设在你周围,充斥的都是不满与愤慨,厌世与忌俗,丑陋与肮脏,黑暗与迷茫,你还能欣然的微笑吗?我笑不起来。即使不是激烈地如周围一般糟糕,至少我也紧张了许多,沉闷了许多。或许,我就此陷进去了,开始变得郁郁寡欢了,开始悲观失望了,开始萎靡不振了。杂文里,怒喝着当权者的无能与残忍,痛斥着世人的愚昧与麻木,其人物世界里根本没有几个进步高尚的人。或者这样的当权者或世人本就该骂。又或者,有人就是受的了痛骂,一骂才会醒,醒来才会做些称道的事。如果是这样,倒也有些好处,杂文毕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细想起来,不免又有些悲哀了,民众丧失了自觉性,民族线线路劣根性,社会跌入了无底深渊,难以申诉,文字里文字外的世界竟悲催成这样。

不过杂文的风格就是这样?书中头几页的出版说明中讲到鲁迅可以说骂了,但他的骂从不对被骂对象的外形上加以丑化,而是抨击,剖析,从政治道德、精神方面给论敌以最本质的揭露,姑且不讨论他的说明鲜明特色,抑或辩证统一,这样的文章看的多了,确实让我烦

闷了。相较那些优美的散文来说,杂文激烈了许多。原本一门心思的扎了进去,读到会意外,不忘偷笑几声。而后的偷笑少了,文字在视线里渐渐模糊,或者停留在某一段,某一句,全然不知文意,再也读不下去了。

鲁迅的杂文无不外乎是论述政治落后和文艺需要革新,只不过形式上稍有不同而已。对于一个弃医从文的意欲救治国人愚昧思想的文学大家,其一哀一怒的慨叹和激愤始终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鲁迅认为一般民众对于他是恭谨的但不亲密,因为太远了。倒有那么一些“愚民”主张“复古”“尊孔”,而儒家思想作为古代文化,是否应全盘继承或抛弃,值得我们深思。鲁迅的文章恰好给了我们深思和反思的空间。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鲁迅杂文精选》有感

读《鲁迅杂文精选》有感

——————老调子已经唱完了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在苦厄的旧社会,有一位作家为了拯救旧社会,弃医从文,他为新文化运动写了多篇文章,他想从内心深处唤醒人们的心灵,《老调子已经唱完了》是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他总是运用讽刺的语气来劝道人们把内心深处的传统、习俗包括文学发生新的改变。

“再说欧美的几个国度罢。他们的文艺是早有些老旧了,待到世界大战时候,才发生了一种战争文学。战争一完结,环境也改变了,老调子无从再唱,所以现在文学上也有些寂寞。将来的情形如何,我们实在不能豫测。但我相信,他们是一定也会有新的声音的。 现在来想一想我们中国是怎样。中国的文章是最没有变化的,调子是最老的,里面的思想是最旧的。但是,很奇怪,却和别国不一样。那些老调子,还是没有唱完。”

鲁迅先生把欧洲的文学和中国的文学做了对比,欧洲国家的文学总是随时代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中国的文学总是一成不变,从古到今,人们的写作方式、内容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子曰诗云”一直到今,还被人视为正典文学。

“有人说,我们中国是有一种“特别国情”。——倘使这话是真的,那么,据我看来,大概有两样。 第一,是因为中国人没记性,因为没记性,所以昨天听过的话,今天忘记了,明天再听到,还是觉得很新鲜。做事也是如此,昨天做坏了的事,今天忘记了,明天做起来,也还是“仍旧贯”〔3〕的老调子。 第二,是个人的老调子还未唱完,国家却已经灭亡了好几次了。何以呢?我想,凡有老旧的调子,一到有一个时候,是都应该唱完的,凡是有良心,有觉悟的 人,到一个时候,自然知道老调子不该再唱,将它抛弃。但是,一般以自己为中心

的人们,却决不肯以民众为主体,而专图自己的便利,总是三翻四复的唱不完。于 是,自己的老调子固然唱不完,而国家却已被唱完了。在新来的外国主人的眼里又见得新鲜了,于是又唱下去。还是八股,考试,做古文,看古书。但是清朝完结,已经有十六年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他们到后来,倒也略略有些觉悟,曾经想从外国学一点新法来补救,然而已经太迟,来不及了。 老调子将中国唱完,完了好几次,而它却仍然可以唱下去。”

…… …… 余下全文

篇三 :鲁迅杂文读后感

《鲁迅杂文读后感》 新买了一本《鲁迅杂文精编》,迫不及待的翻看起来。鲁迅的文字果然非比寻常,嬉笑辱骂皆成文字,某些论点上更有一针见血的犀利。一口气下来,读了十多篇。要不是中间打断,定要接着读下去。就这样间歇的一直读着,某一日,竟忽然嫌隙起来。杂文的字里行间,看不到几句称颂的话。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是现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读了这本书后,我感触很深。在字里行间,我们能隐约发现鲁迅每一篇文章时的心态都是不同的。 我最喜欢的是《世故三昧》里的《爬和撞》。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 鲁迅杂文 有感

读《鲁迅杂文选》有感

鲁迅先生是个笔锋尖锐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其大量的文学作品当中,读者时常感受其“痛心疾首”的言论,呼唤麻木不仁的愚昧国民能早日清醒。最直接讽刺当时落后封建的社会现状的莫过于鲁迅的杂文。《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热风》《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等杂文集均能体现鲁迅“哀国人不幸,怒国人不争”的思想。而《鲁迅杂文选》则把其中多部杂文集中的名篇收录其中,以一百余篇的别具一格的文章反映鲁迅民初时期的思想革命论调。

鲁迅的杂文自我中学就被收录到语文教材中,此番重温《鲁迅杂文选》,依然感受到隐藏在鲁迅笔锋下的一腔热血。在书中,我还发现鲁迅不仅仅是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还很会演讲,曾到上海、香港等地给知识分子分享个人见解。 鲁迅的杂文都贯穿着“哀”和“怒”两种基本精神,而笔调大多以讽刺为主。事实上,鲁迅为人幽默,洞察力强,谦虚待人。如书中《论“他妈的!”》《论睁了眼看》两文,观点敏感,语言辛辣,但更显示出作者的机智幽默,并且直穿“敌人”的“死穴”。《论“他妈的!”》一文中鲁迅把国人常说的脏话提升为“国骂”,然后引用俄国的类似情况来加以对比,指出发明这一句话的人物“确实算一个天才,然而是个卑劣的天才”。人们不能蔑弃扫荡我的余泽和旧荫,而硬要去做别人的祖宗,无论如何,总是卑劣的事。鲁迅指出:“中国人至今还有无数?等?,还是倚仗祖宗。倘不改造,即永远有无声的或有声的?国骂?。”这恰恰道出了文章的写作目的。

《论睁了眼看》一文,作者点出中国人丑陋的一面——懦弱,这也是其小说中经常反映的国人的一种劣根性。文中写道:“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

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文章的题眼为“睁了眼看”,实际上讽刺的是我们缺乏勇气不敢正视前方。刚开始我以为作者又把政治拉上了,但看完全文才发现文章所批判的是中国文艺,尤其是封建性质的。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鲁迅杂文精选》有感

读《鲁迅杂文精选》有感

~-5-24字数:755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是现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读了这本书后,我感触很深。在字里行间,我们能隐约发现鲁迅每一篇文章时的心态都是不同的。

我最喜欢的是《世故三昧》里的《爬和撞》。

它笔锋幽默,赋有哲理性,是篇很有趣的文章。它议了爬,又议了比爬更高一级的撞。就像英语中的比较级。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用一种方法去做某件事失败了,但不要灰心丧气,可以再试着用别的方法去做啊。两次不行,再来一次,直到成功为止!到那时,再回过头去看看你走过的路上那写努力是否值得?我想那时,你一定会微笑着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是啊,功夫不负有心人。

记得九岁那年,我天天幻想着自己能骑着自行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可是,我不会骑啊!对了,爸爸不是会吗?于是,我一蹦一跳的跑到爸爸身边,央求他教我,爸爸没办法,只好答应我了。傍晚,我们来到一条无车的小路上,我在爸爸的搀扶下,坐在了坐椅上。我不肯让爸爸放手,因为我怕摔着。可爸爸仍然放手了,哦整个人和车是去了平衡,车子没骑多远,就向左边倾斜,我被重重的摔在了地下,我的手和膝盖都被石子划破了,我忍不住留下了眼泪,可爸爸呢,并没来扶我,而是告诉我怕疼的话就别学了。我坚强叫两午了泪,说:“我一定要学!”爸爸微笑的走过来,帮我拍掉了身上的灰尘。过了一会儿,我们便又开始了刚才的步骤。当然,我也摔了好几次,但爸爸一直陪在我身边。一天,两天,??就这样过了两星期,我的车技越来越好了。骑自行车也已不再是我的幻想了!

我想套用黑格尔的一句话宋陈述这件事:“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渴望有所成就。”

说的没错,在人尘的道路上难免遇到困难,重要的是看你能否克服它!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鲁迅散文有感

读鲁迅散文有感

在这个烈日炎炎的暑假,我又重新品读了鲁迅先生的各种文集。又想起他那人格的独立,正因为他的真实,笔锋如刀刻在心中刻画着中华民族的灵魂。而且,他有强烈的使命感,鲁迅之所以是鲁迅,是因为他不明哲保身,受到恐吓,他出门不带钥匙,以示不归之志。当我拿起鲁迅的灵魂作品时,我仿佛看到了中华振兴的良药。他一心弃医从文,并说,“医治中国人只是把他们的身体治好,但却救不了他们。”所以,鲁迅用他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最具攻击性的文字,让国人,仍至世界体会到他的所向披靡的无畏精神。 憎恶敌人如恶魔般的鲁迅先生,他存在对社会批判的言辞,有对人性的呼唤,有对战斗精神的颂扬,却也有对亲人朋友的温馨怀旧??

大家最熟悉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鲁迅笔下,童年给人的感觉是热闹的,即便是在人迹罕至的百草园中,还有各种色彩的争艳和鸟飞虫鸣。每株植物,每个地缝儿,都放佛孩子的玩伴或者一个探索的入口。在描写这座童年的乐园时,他用了简单罗列的办法,把园中所有的东西一样样加以描绘,再一起堆到读者面前来。这一散一聚,这可以说是充满孩童视角特点的。孩子不会思考眼前事物之间到底有什么深刻的联系,也不会把内心的情绪带到风景上。他们涉世未深,用单纯的眼睛看世界,会感到什么都是多彩而新奇的,景物一件件扑面而来。每天都有新奇的发现,每次都有意外的“收获”,那么这百草园自然也让人觉得这个地方充满神奇的乐趣。而后面所写的“美女蛇”的故事和捉鸟则更使人感到孩童的趣味,这两件事是那时候旧时孩子的童年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概每个人都曾被长辈讲的这类故事吓过,捉鸟又是曾经男孩子喜欢玩的游戏之一。而从这温馨的百草园转到了三味书屋,况味就完全不同了。三味书屋绝不是和百草园一样是儿童的乐园,它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要受到规矩的束缚,自由是没有的;但鲁迅也没有把书塾写成儿童的囚牢,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但却从开始的束缚,孩子们内心的不满,逐渐看出儿童方方面面的成长,又充满了对百草园的回忆。既温馨又有趣。

…… …… 余下全文

篇七 :《鲁迅》读后感

看客

繁华的东门,处处华灯高照,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已经是夜晚8点,东门的街道上仍然是熙熙攘攘,川流不息。我低着头,背着一个大书包,随着人流缓缓前进。然而人潮突然停滞了,像是川流的河水遇到了坚石,逐渐分叉成两支,形成一个环形。我抬起头,原来是一个老人正在街道正中间乞讨,他身上的衣服已经破破烂烂,简直像块碎布,头发蓬乱,面色蜡黄,像寻常乞丐一样在抖着他的铁碗。几乎每一个走过的行人都默默地躲开了,有些甚至如同在地面上看到一处污物一样飞快地闪躲着。我看着那个老人和他脸上苦难磨出来的皱纹,心里冒出一点善意,从包里掏出一块钱的硬币想要投给他。我刚要走近他,就被一位大叔拉住了。他低声说:“骗人的!”然后就转过了头去。我迟疑了片刻,也随着人群离开了。可是却有几分毛骨悚然。不作为,冷漠,无情,我刚刚的行为,不正是我曾多次讽刺的中国人的弊病么?我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他可曾想过,一个把他的话当作座右铭的人,会在他身后几十年,再次做出他所鄙夷的事情?他可知道,他在中国人灵魂上动的手术,终究还是没能遏制住顽疾?回到家后,我再次翻开了《鲁迅》,怀着五味陈杂的心情,我读出了一些曾经没有读到的东西。

《鲁迅》这本书收录了《呐喊》、《朝花夕拾》等几本鲁迅先生的散文与杂文集,还有鲁迅先生之子专门题写的序言。就是在这本书里,我第一次知道了阿Q精神,认识了顽固不化的孔乙己,身世颠簸的祥林嫂。在这本书中,我借鲁迅先生的眼,看到了旧中国的黑暗,也借鲁迅先生的笔,读出了中国的病态。我一度相信,这病态在21世纪的我们上已经被根除。为此,我可以笑谈中国人的弱点,痛斥看客的冷漠。但是今天,我竟也成为看客中的一员了!正如鲁迅先生所写的:“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是我个人的悲哀,可难道不是中国的悲哀?

鲁迅先生在《呐喊》的序言里如是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这看客的标准,也就是愚和弱了。然而时间过去数十年,那天街上的行人,恐怕不是弱者,其中应该也并不缺乏有学识的人。可是却仍然没有人伸出援手。所以我想在这看客的标准上,在加上一条“懦”——懦弱。从看客的角度来说,也许对他人的畏惧才是他们冷漠的根本原因。怕假,怕抢,怕诈骗,中国人民富裕了,可是忧患也就更多了。这重重叠叠的畏惧,就让人在善良面前,缩回了自己本应伸出的援手。

…… …… 余下全文

篇八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导读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导读: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静静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布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忽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重,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布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安闲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天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属市郊,四周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天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然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