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协和医事读后感

《协和医事》读后感

“协和”这两个字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中国医学的最高境界,甚至有的患者将协和作为一个标准,有的患者说“自己的病如果协和都治不好,说明真的到头了”。 人们赋予了“协和”许多延伸内容,这两个字渐渐演化成——医疗安全感、医学精英、关爱百姓的亲切姿态、病人重获健康与温情的可能。医学生视协和为医学的象牙塔,因为在协和有许多医学大家,他们的技术,思想都让我们新一代医学生仰望,敬佩。《协和医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协和自创办到现在的历史演变,讲述了许多前任在医学教育,包括医学生,医生培训的方法的变革,这些方法,对于现在的医学教育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对于现在的医疗环境,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解决的答案,比如说:什么是卓越的医学院和优秀的医学教育;好医生是怎么产生的;什么是为医之道和为医的幸福感;病人在医生眼中是什么位置;医学如何去关心广大民众。

协和在医学生的培养模式中实施“淘汰制”“宽进严出”。因为医学是同其他学科联系最多,最密切对的一门学科,医学生在进入医学院之前,必须具备严格的基本功,所以,协和与北京大学结合,保证大学教育水平。学生入学前要至少两年的大学基础,学过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学校必须有教学医院,学生能在门诊和病房中参与照管病人,科学地进行临床医学实践。要有医学基础学科的教学和实验条件。选聘专职教师,善于教学,并有进科研能力,从而成就了中国医学界的大半精华,他们每一位都撑起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医学世界。协和在校园里和医院里,它曾拥有一批医学专家,教学严格并带有强烈的启发或鼓励学生“以病人为中心向病人学习”,一批批年轻人在协的气氛中茁壮成长,内心的热忱被激发体会着怎样成为一位好医生。

协和对学生的选拔培养上是非常严厉的。协和从19xx年开始招收医学预科学生,前后经过8年的艰辛努力,近乎残酷的淘汰制换来的第一届协和毕业生只有三人。所谓名师出高徒,协和的导师不仅名而且严,这样严格的名师带出的医生不仅学到了他们的经验和技巧,更受到导师们思想境界和人格风范的感染,将来注定会成长为一名好医生。正是如此苛刻的宽进严出,如此严格的名师,培养出了一支以一当千的精锐之师。这支精锐之师是病人们最信任的,最需要的,他们不仅治疗病人的身体疾病,更为病人解除被疾病所折磨的心灵之痛。

…… …… 余下全文

篇二 :协和医事读后感

姓名:于倩

班级:4班

学号:09170425

《协和医事》读后感

在我成为一个医学生之前,“协和”这两个字就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印记,成为一名医学生之后,对这两个字更是充满了敬仰与向往。北京协和医学院,这所诞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医学院,从任何角度看,她在中国医学、医学教育乃至卫生事业发展中,都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协和医事》就是一部关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如何培养专家、医生和医生如何对待病人、造福社会的书。通过协和的建立。协和的教育、协和怎样服务社会、协和人的传奇故事.展示协和文化、协和精神和协和传统。

协和在实施“淘汰制”“宽进严出”之后,成就了中国医学界的大半精华,他们每一位都撑起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医学世界。协和在校园里和医院里,它曾拥有一批医学专家,教学严格并带有强烈的启发或鼓励学生“以病人为中心向病人学习”,一批批年轻人在协的气氛中茁壮成长,内心的热忱被激发体会着怎样成为一位好医生。

读《协和医事》感触最深的是给病人以温情的社会服务,社会工作,任何一个医院如果只是设备精良,管理先进,医疗水平高,而没有社会服务部设置,就不能称为一流的医院,它呼应了现代医学的全面观点;认为任何一种疾病特别是性病,显然受心理情感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对疾病的治疗要进行综合治疗,社会治疗是一方面,是说“治人而不仅是治病”。

我们工作人员应帮助病人与医生合作,应了解病人来医院看病是不是简单看完病就走了?医院是否了解病人家庭经济状况有没有困难?病人能不能交费?病人能不能和医生配合?信不信医生?吃不吃药?了解这些情况后治疗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最使医生感到有帮助的是随访,对病人进行病案调查和病人谈话做到家庭访问。

烙印进我脑海的还有一个字,那就是“严”。 协和对学生的选拔培养上是非常严厉的。协和从19xx年开始招收医学预科学生,前后经过8年的艰辛努力,

近乎残酷的淘汰制换来的第一届协和毕业生只有三人。所谓名师出高徒,协和的导师不仅名而且严,这样严格的名师带出的医生不仅学到了他们的经验和技巧,更受到导师们思想境界和人格风范的感染,将来注定会成长为一名好医生。正是如此苛刻的宽进严出,如此严格的名师,培养出了一支以一当千的精锐之师。这支精锐之师是病人们最信任的,最需要的,他们不仅治疗病人的身体疾病,更为病人解除被疾病所折磨的心灵之痛。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协和医事》有感

读《协和医事》有感

《协和医事》是一部关于协和如何培养专家、医生和医生如何对待病人、造福社会的书,展示了协和文化、协和精神和协和传统。作者讴歌本人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系,她没有按照历史的顺序罗列史实,而是在情感的基础上讲述往事,希望通过解读九十年的协和医事,为眼前的医疗困境找到一些标准和答案。在医疗环境不尽如人意的今天,我们也许可以通过这本书获得一些启迪和灵感。

一、医学技术的困扰

曾经从协和走出了一连串可以让同行、老百姓记住的名字,人们把他们叫做“医圣”、“医学家”或者“名医”。裘法祖、张孝骞、黄家驷、吴阶平、林巧稚、吴英恺??这些前辈的名字,我们都如雷贯耳。张孝骞说得很对,医生对每一位病人都要“戒、慎、恐、惧”,并不能依赖检查设备、仪器,因为每一位病人都不一样,每一次病情都不一样。

近百年间,医学技术在进步。对医学来说,在医学技术与医学面对的人性之间,一开始是拉开了距离,后来变成了鸿沟,进而产生了一些副作用。比如医疗的形象负面,比如医生这个职业的从业自豪感和自主动力一日日在降低,比如专业化和技术化削弱了病人和医生的感情交流。如今这个职业离科技更近,离人性更远,离专门更近,离整体更远。当我们面对病人的时候应该向协和的老一辈专家们学习他们始终以病人为中心、向病人学习的宝贵精神。

二、对医学教育的启示

回顾协和九十年的历史,也许能够对眼前的中国医疗问题提供一些答案。他们的“高进严出”,他们的“三基三严”,他们的导师式教育,不仅是医学知识技能的传帮带,更是导师人格魅力的侵润影响。当整个社会对今日医生的形象有诸多不满时,也许我们应该首先关注的是医学教育。有这样一个说法,一位医学生在医学院里应该完成五个方面的成长:知识的增加、躯体的成长、情感的成熟、社会的判断和道德操守的提高。但在中国,全社会对高等医学教育的问题,很少给予关注,却对从这里培养出来的医生质量,寄予了过高的期待。

…… …… 余下全文

篇四 :协和医事读后感

《协和医事》读后感

平时很少有机会好好地读读书,最近得到一本好书——《协和医事》,认真读了一下,的确是获益不少。《协和医事》一部关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如何培养专家、医生和医生如何对待病人、造福社会的书。通过协和的建立。协和的教育、协和怎样服务社会、协和人九十年的传奇故事。展示协和文化、协和精神和协和传统。作者讴歌,本名常青,医学博士,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系,毕业后赴美国,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抗结核药物课题研究一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两年。20xx年回国后投入抗肿瘤生物类新药的临床开发。现居北京,任职某制药公司。协和是她的母校。她不是按照历史的顺序罗列史实.而是在情感的基础上讲述往事,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步进入协和内部,使之既可读.又有思辨的深度。

读完此书,感受最深的还是协和医学院敢于创新、勇于领先的精神,这一点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背景下是相当不容易的。协和的教育方针和制度注定了它的不平凡,也是靠着这些方针和制度,才能从其中走出如此众多的医学人才。

八年的学制。为了培养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学生要有良好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八年制包括三年医预科,其课程重点为物理、化学。生物学和数学,还有中文、英文及第二外国语、选修课。如此长的时间,为学生们打好坚实的基础,巩固丰富的知识那可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中国医学院中首创的制度。

开办高级护士学校。高级医学教育必须有培养高级的护理人才和师资的内容,因此高级护士学校与医本科同时开办。招收女学生,这个决定对于刚刚脱离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来说不可谓不大胆啊。

学生名额少,选拔严。为了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协和历来强调重质量而不重数量,故每年招收医学生和护士学生均不超过30人(医学生最多的一年为19xx年的32人,护士学生最多未超过21人)。医学生入学后还有严格的淘汰制度,特别是在第一、二学年,由于学习成绩差或健康等原因而留级或转他校者,往往占入学人数的1/3或更多。学生的录取不仅凭入学考试的分数,还要参考其医预科的学习成绩和推荐情况。学生每一门学科的学习亦不单凭一次大考,而要参考平时经常性的测验和教师对学生学习和工作态度的观察。 用英文教学。协和从开办之初即明确要用英文教学,其理由是英文可以直接吸收世界医学知识,也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必要工具。学生所用参考书主要亦为英文,早期在学校中占多数的外籍教师不可能用中文,而只能用英文教学。病人的病案、处方、化验报告等亦用英文。因此学生必须得能听、讲、读、写英文。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协和医事》有感

读《协和医事》有感

寒假花了十天左右的时间读完了《协和医事》,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薄薄的一本书,而且协和从创立至今都一直贯穿始终的协和精神,它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明白医生是多么一项责任与使命感并重的职业,没有坚强的意志与善良的品性,是很难想象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协和医事》通篇都用丰富翔实的史料、鲜活感人的事例、生动活泼的笔触,展现了协和从创立至今九十余年的历史,使我深刻地了解到协和的由来、理念、特色和成绩。协和有辉煌的年代,也经历过跌宕起伏,几起几落,但总体来说,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还是良好的。它锻造出来的第一代名医,多已不在世上,但名字恒久流传,成为不可复制的神话。西医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医疗再次成为中国的尴尬问题。今天的协和,更象一个警世者,提醒着人们什么是更纯粹的医学意义,什么是以实现这纯粹意义为目标的医学生活。

说实话,从河海回到南医之初,我很不适应,不适应这么大的学习量,不适应这么繁重的课程,然而,当我看到了协和学生所经历的刻薄学习要求时,我发现了学校在大一把我们留在综合性大学学习的良苦用心,,更明白了原来人都是被逼出来的,作为一名医学生,就必须要有刻苦耐劳的精神。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何来日后的妙手回春?没有年少时候的悬梁刺股,何来日后的悬壶济世?由此而生发的感想是在是太多太多,仿佛一夜之间我的世界没有了那么多的抱怨与不满,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踌躇满志,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年孩提时候老师问我们的理想时,那个满脸稚气的我有着最坚定的回答——是的,一名白衣天使,是我从小的志向,只是,我在成天的忙碌中慢慢迷失了自我,如今,我又重新找回了我的目标,我的信心,我相信,我肯定,我可以成为一名好医生的。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我应该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

想当年是鲁迅,用笔作为一把手术刀,试图切开中国人麻木的灵魂,终成一代文学大师,在中国文坛别树一帜。而一个医学生所应具备的品质,科研精神和自学能力。因为我们日后不仅仅是优秀医生,还要具有独创力和想象力。这是我们7年的医学院生涯所应学到并具备的。南丁格尔,这个外形娇小的贵族女人,内心却有着强大的力量。她相信自己能使眼前的这一切发生变化,改变护士的定位,让护理成为一门科学职业。她用五年的时间身体力行,写成医疗卫生界公认

…… …… 余下全文

篇六 :《医事》读后感电子教案

备课题目 《医事》读后感

指导老师:

备课人:

人文与社会学院

医事读后感电子教案

2014-10-29

【课题名称】

《医事》读后感

【教材分析】

《医事》是一本阐述医学的隐情与智慧的书籍,它是具有医学博士身份的作家讴歌的得力著作之一,本书从患者、病人、社会等多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现在的医疗现状,并且作者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写作手法形式多样,作品内容丰富充实,是很值得医学生阅读的一本读物。

【教学目标】

1、从《医事》中总结概括出一个自己的观点,即医疗纠纷层出不穷,伤医杀医案件屡见报道,研究其中的原因。

2、作为一个医学生,大部分同学会在以后走向临床工作,通过对紧张的医患关系的分析,学习有关的交流技巧,尽量避免医疗纠纷。

3、激发同学们对《医事》的阅读兴趣,引起同学们对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医疗热点问题的关注。

【学生特征分析】

授课对象为2013临床教改班同学,该班同学交流能力强,思维活跃,同时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程度较其他班级强。就专业而言,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今后从事临床工作的几率最大,也是需要直接与患

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接触的,所以,对医患关系的兴趣程度可能较大。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现在的医患关系现状以及解决紧张的医患关系的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书籍的阅读兴趣,引起学生对医患之间矛盾和纠纷的了解和认识,使同学们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以及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作深入系统的认识。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问题探究式学习是指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式学习的一种方法,一般这样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新颖性、不确定性、现实性和情趣性。探究式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目标,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基本特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合作和创造;关注知识的建构。问题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

我们身处其中的宇宙,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类对宇宙的不懈探索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宇宙是什么?人与宇宙有什么关系?这是人类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宇宙与人》这部影片汲取了现代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和生命科学等诸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了大量科学数据、图像和实例,揭示了宇宙奥秘的真相,解答着一个个令人类曾经迷惘的问题。让我深刻领悟到了生命和人的自然本质。 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仅能更仔细、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这个创造了人类的物质系统,而且还能弄清楚这个物质系统是怎样操作的。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可以了解这浩然的宇宙有着多少我们所不知道的神秘色彩。以前总是很疑惑,为什么人类的产生会与马克思的唯物精神有关系,可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诞生是物质一点一滴的积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量变从而形成的质变过程,一次次的进化,都为我们展现了唯物主义中,物质第一性的观点。从没有生命到产生地球这个生命星球,再到诞生了生物,诞生了人,上百亿年的宇宙物质运动的种种细节都被前所未有地"缝合"起来,并且始终追究着人类的存在和这些物质运动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头绪。我们不难发现,事物都是联系的,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个体,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点一点的量变的积累,一次一次质变的飞跃,才造就了我们人类如此辉煌的今天。

至此,我由衷的相信马克思的那句话"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鉴于这些事实,我们坚信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剩下的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然而,这并不能让我产生“人类是万物之灵”这样的观点。虽然人类拥有智慧,拥有思维,但这也无法改变人类不过是庞大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这一事实。茫茫宇宙中,人类是渺小的,就连地球也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沙!滥用上天赋予人类的智慧去破坏生态,最终将遭到我们所在的宇宙无情的报复!

…… …… 余下全文

篇八 :20xx 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读后感 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读后感一句

看着老师放的“德耀中华”的纪录片,大家无不热泪盈眶、感受良多。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了我们这些生生的英雄,在这个物欲横流、经济大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道德的力量带动了一批又一批人,并将代代相传,这种力量是势不可挡的。道德模范为什么能感动人?因为坚守道德这块阵地,是人心所向,是社会和时代所需。道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信仰和诚信上的制高点,而法律则是一个底线。人们关注这个典礼,不光是关注典礼的本身,更是关注这个社会的道德制高点,关注有多少人能坚守住这块阵地。活在当今社会下的青年的责任与重担, 一个人不在于你能对社会和国 活在当今社会下的青年的责任与重担, 家做出多么巨大的贡献,雷锋曾今说过: “我们只要将每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投身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去”。 那样我们的社会将是一片祥和景象, 每次观看完感到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后, 心中总是久久不能平息,不禁潸然泪下,听他们的故事总会给人以长久的思索与追问: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成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机缘使他们另九州动容? 感动着每一位中国人乃至全世界。 吴菊萍的一句话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我们拒绝袖手旁观。”也许我们曾亲眼看到身边的扒窃行为、偷盗行为,也曾遇到他人的紧急求助??但我们又是否曾犹豫不决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亦或担心自己因此遇到不必要的麻烦?其实,当我们在抱

怨社会治安差时,抱怨生活的安全感逐渐缺失时,我们不应将责任一味地归咎于政府、归咎于公安、归咎于社会,匡扶正义、守护平安应该是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的共同义务。只要你、我、他能齐心协力站出来,肆意的扒手、小偷休想猖狂作案?犯罪分子怎敢目无法纪?其实,守护他人的平安也是守护我们自己的平安,帮助他人的一时之需也是守护我们自己的善良之门。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弱小,但很多人的力量聚集到一起,将成为一股强大的正气洪流。

弘扬时代主旋律,是广大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普通群众的眼里,世风日下和少数党员干部的诚信缺失和渎职腐败有很大关系。党员干部是这个社会正气的践行者与模范带头者,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只有党员干部行动起来了,走在了这个时代的前面,群众就会自觉的跟上来,社会风气就会好起来。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