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论语别裁读后感

1

行走在乱世间的教书人

---读《论语别裁》

读《论语》是延续很久的一个过程,读过原文,读过数本不同时代关于论语的注释,也看过台湾徐醒民老先生的讲解视频,印象不深。原因有几个:对历史背景缺乏了解,文义理解不准;注释太学术化,概念繁多而枯燥,记忆不便;书中的道理没有跟人生阅历思考印证,体会不透。

知道南怀瑾的书是因为一位爱好古文前辈的推荐,第一次见面,他坦诚地跟我们交流人生经验,他说,知识分子最大的特点是唯书意识和自以为是,而入世修行才是提高人生境界不二法门,如果想知道什么叫真学问,那就去读南怀瑾。 于是就开始看这本《论语别裁》。书中开篇即说:“今古学术知见,大概都是时代刺激的反映,社会病态的悲鸣,而振衰补弊,改变历史时代,端赖实际从事工作者的努力。”点出了学识来自于社会实践的道理,而读完全书,对此体会更深,不禁对南怀瑾先生高山仰止,感慨需要多么的洞悉人性,通达世事才能读通论语。

《论语别裁》是南怀瑾先生在70年代中期关于论语的讲座记录,语言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但也经常“离题万里”,讲述论语之外的故事道理,这也是他自述为书定名“别裁”的原因之一:“只是个人一得所见,不入学术预流,有别于正宗儒学者经学之外”。很多人因此诟病他的学术水平,指摘他某句某字解释的有误,但想来若通读全书,就会明白他想阐述人生体验重于书本知识的道理,也就不会在这些方面对他求全责备。

一般以为,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并不是一部系统的著作,而在南怀瑾看来,论语20篇本身具有完整的系统,每篇都是

2

完整文章,不可以圈断,且篇篇都高潮起伏,一点也不呆板。“学而、为政、八佾、里仁”是最重要的四篇,包含了论语最核心的观念:什么叫学问—不是知识,不是文字,是拿人生修养来体验,随时随地学习;怎样为政--学问的外用,为人谋忠,与朋友交信,笃行不倦;礼的核心是什么--文化的精神,克己复礼,对自己有要求,做事有要求;仁是什么—勉强可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温情。论语的话有些讲仁的“相”,有些讲仁的“用”,只有“吾道一以贯之”是仁的“体”,但不可言传。而其余16篇,则是用故事和对话式的讨论来印证或注解这四章,这为我们读论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骨架。

…… …… 余下全文

篇二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

这几天我认真拜读了台湾国学大师南怀谨老师的《论语别裁》。书中,南老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以通俗、风趣的语言阐释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理解,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深深折服于他那丰厚的文化底蕴、探究学问一丝不苟的精神和独特而精辟的见解,和南老师的谦虚和虚怀若谷,把学问做透的执着态度。书中对“仁”的阐释和讲解,让我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的认识,更坚定了“仁在心,学做人”的信念。

南怀瑾老师认为“仁”是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要求我们重视个人修养,强化精神提炼,追求“仁”的境界。这就引导我们以“仁为美”,让修养、学问、做人达到智慧之境,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要树“仁”之人生观,做到知行合一;坚信心中有爱,以仁爱之心爱人;聆听圣人启迪,提升综合素养。

而研究学问,不能盲目崇拜权威,要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朱熹,可谓宋朝一代大儒,

六、七百年来,人们对于《论语》的认识一直笼罩在他的思想之下,读书人学优入仕、求取功名,必以他的注解作为标准答案。然而,时至今日,在南老师的《论语别裁》里,我们却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例如《论语》中,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对此,朱熹的解释是:君子如果不板着一幅冷冰冰的面孔,就不会显得威严,学问也不稳固,要讲求忠诚信用,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不要怕改。而南老师给了我们另一种解释:做人要自重、自尊、自信。只有这样,知识才有用武之地,忠诚守信,要看得起朋友,没有任何人不如自己,知错必改,善莫大焉。同时,他用调侃的笔调写到:“无友不如己者,按照他们的解释,交友不要交到不如自己,那司马迁、司马光这些大学问家不知道该交谁了。大学校长只能跟部长交朋友,部长只能跟院长做朋友,院长只能跟总统交朋友,当了总统就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很显然,朱老夫子的解释与孔圣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背道而驰,是严重的谬误。难怪南老师笑言:朱文公及其后儒们,真该打屁股三百大板了。相信如果朱老夫子在天有灵,听了这话会汗颜的。但是我们也要从先贤圣人那里学习做人之道,以“恭、宽、信、敏、惠”要求自己,真正成为“至仁之人”,以此才能行于天下。在生活工作中,以“恭”要求自己,坚持做到必恭必敬,对世界、对他人有恭敬之心,做到恭则不侮;以“宽”勉励自己,以自然宽和之态善待他人,以宽容和美汇聚人心;以“信”立人品,做守信之人,讲求信用,力争做到诚以修身,信以立世;以“敏”提升做事效率,在工作中以敏锐、敏捷的态度抓住机遇,能以敏锐的应变能力力争敏则有功;以“惠”警示自己,能以慈惠之心感动别人,发挥精神感染力。

…… …… 余下全文

篇三 :《论语别裁》读后感 - 1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包括为政还是做学问都是以做人为基础的。

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对于《论与别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记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对于《论语》里经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其中有一句对我的感触特别大。 “小人之过也必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过饰非”。有些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喜欢给自己找一个借口、理由来掩盖自己的过错。而一个君子错了,就承认错了,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和太阳、月亮一样,偶尔有一点黑暗阴影,大家都看得见。可是等一会就会过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君子不怕有过,不要自己去掩饰,错了就坦诚错了,大家都看得见,这就是君子风度。不过现在明白了,改过来,人们就像对月亮、太阳一样,仰望他的光明。读到这几句话的时候,我就在反思自己:在这方面我是个君子还是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我是否能够坦诚?不,我没做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当我错怪了某位同学的时候,我曾因为自己是老师而不好意思或是不肯蹲下身子跟孩子说声对不起。现在返回头来想想:我们教师都在教育孩子诚实,不要说谎,但老师自己却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这叫孩子怎样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我们面对错误,勇敢地说出“对不起”的时候,我想,因为我们的坦诚,我们依然是孩子敬重的老师。

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能有多少人做到呢?这也就是所谓“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譬如:看见别人做好事,心里一定肃然起敬;看见人家有好画,心里也很欣赏;读书时看到有些道理很对,也很开心,但是我们照着做了吗?没有,这就是“执德不弘”。我们没有这样远大,我们也服从真理,看见别人做好人好事也很钦佩,但是自己做起来,没那么积极,不能发挥。我们人生的体会,有时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但到处理事情时,自己的个性、脾气一来,就不管道理了,这就是“信道不笃”不踏实。“焉能为有,焉能为之”,换句话说,自己没有建立一个人生观,自己没有中心思想,简单一点就是缺少一种目标的动力,这就像我们最近在写的三年规划,开始时,我有些迷茫:我该怎样给自己定位,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偶然间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件事情:法国一家报纸曾经进行刊登过一个问题:“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

…… …… 余下全文

篇四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

《论语别裁》一书是由南怀瑾先生的讲课记录整理所得,南先生作为一代国学大师,他对论语的理解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虽有别于正宗儒者,但《论语》年代久远且内涵丰富,谁又能断言自己的理解就一定正确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条理清晰,道理明白,十分易于消化。且南先生有扎实的国学功底,几十年间又孜孜不倦,博闻强记,从不惮学科门槛,追究学问务必求真求知,更本着做学问的精神,尽心思索,并不从善如流。因而读南先生的书竟使我有些庆幸之前不曾在这些学问上下过功夫,因而未曾被各类谬误迷惑太深。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每每看到这话,就回想起幼时,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一丝不苟认真地读孔圣人经典的情景。我是谨慎而听话的,大部分同学也如是,于是老师翻译,我们记录,课堂一片祥和。考试时解释“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答案。

读了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开篇的“学而”前几页,才发现这三句耳熟能详,曾经不以为然的“子曰”,其实我从前压根就没有理解过其真正含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学问,要随时随地有思想,随时随地有见习,随时随地有体验,随时随地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并不容易,慢慢的有了一些进步,便会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做学问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不怨天尤人。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句话记录的是孔子教育门人做学问的道理,同时也是孔子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指点。孔子教育学生做学问的目的是希望弟子们能学会领导一个有一千辆马车的地区,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做到做事尽心尽力,对百姓实行适当的经济 2

…… …… 余下全文

篇五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读学而第一之“学而有何乐”体会

记得我闺女还在4岁多的时候,在她妈妈的不断灌输下就已经将《论语》整篇背过了。但是小家伙显然是不满足机械式的记忆,总是拿出一些《论语》中的语句问这问那,一探究竟。当然了,最开始的就是问学而第一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回想起当时给她的解释,不外乎就是:做学问要时常的温习,难道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有遥远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的想法,你也不去和别人生气,这不就是一个君子的行为吗?

现在再看,真是大错特错了。

看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里的“学而有何乐”,发觉原来学而时习之是这样的意思,他并不是说做学问要时常的温习,做文字工作和形式上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实习”,要去实践,要付诸于行动,这才是最难的事情。

确实是这样啊,把学过的知识拿出来天天看,天天背,其实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真正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用到指导平时待人接物和一言一行,这才是最难得的事情。就好比大家都能说几句《弟子规》里面的话,就例如第一句话“首孝悌、次谨信”,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够真真正正做得到呢?看似朴素简单的道理,往往身体力行,从一而终则是难之又难。等女儿再大一点,我会推荐给她看一些权威的《论语》解读,例如南怀瑾老先生的书,可能会有很大帮助。毕竟,从孩子纯净的心灵中去慢慢渗入这些文化,也许能够在行为上取得一些好的影响。

至于谈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恐怕世上少有君子了。记得另一门课程的老师曾给我们讲过一个笑话,说他一个美国的同学回国来上海找他们,总是让老师请客,自己总是各种理由和事情不买单,于是老师很是不爽,乃至还想出一个招数来令不愿买单的人掏钱。笑话听完也很觉有意思,都是食人间烟火的凡人,老师尚且如此,况学生呼,毕竟我们离圣人的距离还是很遥远的。但是,有朋自远方隔三差五的来,亦或是来了就不走,试问还乐得起来否?呵呵,也是玩笑。

…… …… 余下全文

篇六 :论语别裁有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

随着国学热潮的汹涌而至,我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国学积淀和文化素养,让自己更充实起来。阅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书,我从中读出了先生的谦虚和虚怀若谷,把学问做透的执着态度。特别是读完先生对《卷二?里仁第四》的解读,如在《里仁第四》、《月是故乡明》、《兼收并蓄见仁心》等篇章对“仁”的阐释和讲解,让我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的认识,更坚定了“仁在心,学做人”的信念。

南怀瑾先生认为“里仁”是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要求我们重视个人修养,强化精神提炼,追求“仁”的境界。这就引导我们以“里仁为美”,让修养、学问、做人达到智慧之境,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这就启迪我们从以下三大方面要求自己:

树“仁”之人生观,做到知行合一。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只有以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待他人,以博爱之心“泛爱众,而亲仁”,能够深刻认识到“仁德”是人之本、人之性,以仁爱作为真正的做人之道

逐渐超越血缘基础之上的亲亲之爱,以无限的温暖照亮他人,逐渐让“仁爱”作为一种品性和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落实,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能展现出“仁”的风范,

并成为一种行为的自觉。

坚信心中有爱,以仁爱之心爱人。在日常生活中,坚信“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想别人所想,以一颗仁慈之心学会关爱,做到在家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在外爱朋友、爱他人,逐渐构建爱的和-谐氛围。做到以宽以待人的胸襟勇于承担,摒弃自私自利之念内修文德。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以仁爱之心平等对待他人,以和睦相处促进团结协作,那么怎么会成不了真正的正人君子和仁人君子呢?

聆听圣人启迪,提升综合素养。通过学习阅读,从先贤圣人那里学习做人之道,以“恭、宽、信、敏、惠”要求自己,真正成为“至仁之人”,以此才能行于天下。在生活工作中,以“恭”要求自己,坚持做到必恭必敬,对世界、对他人有恭敬之心,做到恭则不侮;以“宽”勉励自己,以自然宽和之态善待他人,以宽容和美汇聚人心;以“信”立人品,做守信之人,讲求信用,力争做到诚以修身,信以立世;以“敏”提升做事效率,在工作中以敏锐、敏捷的态度抓住机遇,能以敏锐的应变能力力争敏则有功;以“惠”警示自己,能以慈惠之心感动别人,发挥精神感染力。

…… …… 余下全文

篇七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中的企业管理道理

——读《论语别裁》有感 经济093 宫晴晴 091940

看过《论语》没有?坦白回答,除了初中、高中时课本上要背诵的那几小段,我以前从没有认真系统的读过这本书。看到这本厚厚的《论语别裁》有点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不够还好作者的解释很明白,让我能从《论语》深奥博大的儒学文化中收获不少东西。

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一下子涌入中国,不可否认,企业家们从国外的经营理念中获益不少。可是在盲目的吸收西方文化时我们却忽略了古老的中国文化,其实它从不落后甚至还会超越西方文化。宋朝开国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中蕴含着多少管理哲学,下面就谈谈我从论语中学到的企业管理的道理。

一、企业管理的学问也是要学从经验来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是论语《学而》中的第一句。学这句话中我们不仅可以明白人生的道理同样也可找到企业管理道理。作者认为这是说要我们随时随地的学习,而不是说读书就是学问。不是你读了厚厚的关于管理的书籍,你就能够妥善的管理企业,我们不能做赵括,纸上谈兵。没有经验只会一败涂地。要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同时要说明,没有那一个企业会一帆风顺,其实从失败中总结失败的教训,化为自己今后在企业管理的经验,积少成多。经验多了,自然会经得起风雨。

二、企业管理者要懂得取长补短。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作者认为看见一个道德、学问有修养的贤者,就要想到到达他那个境界,跟他在造诣上的成就;看到不贤坏的人,最好当作自己的借镜,借以自我反省。也可以从一个普通人身上学习他的优点,反省他的缺点。其实,企业管理也要取长补短的,不管是从成功企业管理中汲取他们的长处,还要从失败的企业中寻找教训,借以自警。不要生搬硬套,每一个管理模式中都会有局限性,应该去之糟粕,取其精华。

三、企业管理要讲究人和。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论语别裁》有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包括为政还是做学问都是以做人为基础的。

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对于《论与别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记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对于《论语》里经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其中有一句对我的感触特别大。“小人之过也必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过饰非”。有些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喜欢给自己找一个借口、理由来掩盖自己的过错。而一个君子错了,就承认错了,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和太阳、月亮一样,偶尔有一点黑暗阴影,大家都看得见。可是等一会就会过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君子不怕有过,不要自己去掩饰,错了就坦诚错了,大家都看得见,这就是君子风度。不过现在明白了,改过来,人们就像对月亮、太阳一样,仰望他的光明。读到这几句话的时候,我就在反思自己:在这方面我是个君子还是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我是否能够坦诚?不,我没做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当我错怪了某位同学的时候,我曾因为自己是老师而不好意思或是不肯蹲下身子跟孩子说声对不起。现在返回头来想想:我们教师都在教育孩子诚实,不要说谎,但老师自己却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这叫孩子怎样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我们面对错误,勇敢地说出“对不起”的时候,我想,因为我们的坦诚,我们依然是孩子敬重的老师。

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能有多少人做到呢?这也就是所谓“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譬如:看见别人做好事,心里一定肃然起敬;看见人家有好画,心里也很欣赏;读书时看到有些道理很对,也很开心,但是我们照着做了吗?没有,这就是“执德不弘”。我们没有这样远大,我们也服从真理,看见别人做好人好事也很钦佩,但是自己做起来,没那么积极,不能发挥。我们人生的体会,有时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但到处理事情时,自己的个性、脾气一来,就不管道理了,这就是“信道不笃”不踏实。“焉能为有,焉能为之”,换句话说,自己没有建立一个人生观,自己没有中心思想,简单一点就是缺少一种目标的动力,这就像我们最近在写的三年规划,开始时,我有些迷茫:我该怎样给自己定位,自己的目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