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诺贝尔传 读书笔记

《六角丛书·中外名人传记:诺贝尔》读书笔记

493班 冯杰

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奖金创始人,“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共获专利355项。

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饰的宝石。 ——Nobel 人生经历 1833年 1岁 十月二十一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父亲破产。

1840年 7岁 父亲伊马奴耶鲁将家小留在故乡,而到俄国圣彼得堡找工作。 1841年 8岁 进入斯德哥尔摩圣雅各布校上小学。

1842年 9岁 父亲工厂的生意兴隆,全家迁到圣彼得堡。意大利圣雷莫诺贝尔旧居 1843年 10岁 父亲发明的鱼雷受到俄国政府的重视,获颁奖励金三千卢布。弟弟耶米尔诞生。

1850年 17岁 为研究化学,而留学美国,师从著名的瑞典工程师约翰·埃里逊。 1852年 19岁 在巴黎深爱他的少女去世,而怀着悲伤的心情回到圣彼得堡。 1853年 20岁 父获俄皇颁授奖牌。因积劳成疾而到德国的埃格温泉养病。

1854年 21岁英国、法国、土耳其、澳大利亚的联合军对俄战争开始。(克里米亚战争)。伊马奴耶鲁所发明的鱼雷,被埋设在芬兰湾。被西宁、特拉普两博士鼓励做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

- 1 -

诺贝尔传读书笔记

1856年 23岁 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兵败,因此使父亲的工厂陷入困境。

1857年 24岁 因发明气体计量仪得到首项专利。

1858年 25岁 为筹措父亲的事业资金而去伦敦。

1859年 26岁 父亲事业失败,双亲带着弟弟耶米尔回到斯德哥尔摩。

1860年 27岁 一边与二哥鲁特伊喜在转售的工厂中工作,一边从事硝化甘油炸药的研究。这一年冬天,生了场大病。

1863年 30岁 发明硝化甘油炸药用的雷管。十月,得到硝化甘油炸药的专利,跟父亲在斯德哥尔摩办厂。

1864年 31岁 硝化甘油工厂爆炸,弟耶米尔惨死。因此取缔炸药愈严密,以致关闭瑞典工厂,而在德国建厂。十月,成立硝化甘油炸药公司。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诺贝尔读后感

读《诺贝尔》有感

说起我喜欢的一篇课文,那就要数第21课《诺贝尔》了。这篇课文从诺贝尔的研究过程中间接地告诉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持之以恒才能做好。这句话既是这篇课文的特点又是我喜欢这篇课文的原因。

我记得这篇课文有一句话重点介绍了全文——就是那句“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也就是说,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毕生孜孜不倦地再钻研、研究。这个句子让我理解到了诺贝尔坚持不懈、不断努力的伟大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一句就是“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的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但我从这句话里体会到,那巨大的爆炸声不但震撼着大地,也震撼着诺贝尔的心!因为在此时此刻也证明诺贝尔他终于成功了。那滚滚浓烟就是为他的成功所放出的烟花!而我更从那句“成功了!成功了!”的声音中听出:他又为人民做出了一个巨大的贡献——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仔细的想一想,如果我们能像诺贝尔一样有着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是我们做不成的呢?假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就就此作罢,换做是你你会甘心那样就放弃吗?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深有体会,做事不能轻易放弃,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或许,我没有诺贝尔那么聪明;或许,我没有诺贝尔那么勇敢;或许,我没有诺贝尔那么伟大,但我一定会向诺贝尔学习,

只要坚持不懈,不断努力,一心为民,我们就会向成功迈进一大步。到了那时候,成功终究是会属于我们的。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我们必须获得它——成功。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诺贝尔的故事读后感

诺贝尔的故事读后感

诺贝尔的>故事>读后感(一)

我一直认为诺贝尔是个有钱人,有一大笔钱,是个慈善家。我一直这样片面的认识诺贝尔,但却不知他艰难的一生,当我读完这本书,才真正认识了他。

诺贝尔跟他的父亲都研究火药,当战争来临,他们赚了一笔钱,开了一家工厂。可火药毕竟是危险的的东西,几次爆炸死了人。这让人民不安和反对,把他们轰出了国,但他仍不放弃去了法国,得到了拿破仑三世的支持,但几次失误爆炸,又被他们逐出法国。他们先后又去了许多国家但都没人敢要他。最终实力强的美国要了他们。在研制火药时又一次爆炸,炸死了他的许多亲人。随后,父亲离世,他们发誓要研制出安全火药。几年后,安全药终于安全出炉,他大赚了一笔,将钱给了科学界。

他的事迹是如此的艰辛、曲折,如果是我们,估计有一次爆炸我们就放弃了,怎么可能经受住这么多的打击呢!谁能有这么强的毅力,这样坚定的决心!面对一次次巨大的打击和损失,一般人很难坚持下去。因为他和我们不同,所以他成功了,有了一大笔款项。换作是我们,可能会大把大把的挥霍享受过天堂一样的生活。可他却没有这样去做,除了给母亲一部分外,其他全部捐给了科学界做实验,捐给那些有贡献的人,从此他的名字响彻世界。

啊!伟大而又无私的科学家诺贝尔,通过这本书我认识了真正的你——一位全身心给了科学的科学家。

诺贝尔——向您致敬!

诺贝尔的故事读后感(二)

暑假里,我看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名人故事《诺贝尔》。我知道,你肯定想说:'诺贝尔是一个奖,为什么是名人呢?'下面我就给你讲讲,我讲完你就知道答案了。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诺贝尔的妈妈生了三个孩子,大哥叫罗伯特,二哥叫路德维希,诺贝尔是老三,他从小身体就很弱,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长大,非常聪明。

诺贝尔不贪玩,从小就爱学习,后来,诺贝尔同父亲侨居俄国。诺贝尔青年时代赴欧美求学,最后回到了父亲俄国的厂里工作,开始研究炸药,他研究了一种雷管的引爆。1884 年,诺贝尔加入了瑞典皇家科学会、伦敦皇家学会、巴黎土木工程师学会。诺贝尔一生未娶妻生子,没有固定的住所,大部分都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停歇。诺贝尔还发明了一种威力更大的达纳炸药,但在实验中炸死了5 人,包括他的亲弟弟。两个哥哥因得疾病而死去了。诺贝尔为发明无烟炸药,常年呆在实验室里,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发明了无烟炸药。最终因疲劳过度得了脑於血,1896 年12 月12 日,在意大利>孤独地辞世。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诺贝尔奖,是全世界都瞩目的奖项,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在各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和他们交谈?简直不可想象!

可是,我们人类有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那就是:读书。当我读着《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好像在和一个个智者交流。

这本书一共有21个故事,邀请了在数学、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经济、文学等各个领域的2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儿童写故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讨论“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分析“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探究“究竟谁发明了戏剧?”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用他的故事“我如何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鼓励我积极进取。

通过读这本书,我发现大师的智慧居然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幽默生动的故事来讲述,我曾经提过的问题,生活中遇到的有趣现象,想不明白的事情,在书里都找到了让人信服的答案,有的故事我读着读着还会忍不住笑出声来。每一个故事,都能从字里行间读出这些杰出人物写的时候很是煞费苦心和独具匠心,我想,写这么一个小故事,对他们来说,会不会比写一篇论文还费劲呢?因为他们得用我们小孩能懂得话来讲大道理啊!这本书上的知识,和“百科全书”上的讲述截然不同,能看出这些伟大的人物对儿童的耐心、关怀和爱护,这真是一本别具一格的书啊。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后感

百年孤独

“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题记

我始终都记得这样一段短小却深刻的句子,在小说的开篇带着我们走入一个魔幻现实主义世界的未来、过去和现在的三个时间层面,庞杂纷扰,眼花缭乱。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这是19xx年诺贝尔文学奖给《百年孤独》的颁奖词。《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百年孤独》通过革命军总司令奥雷里亚诺·布恩地亚上校一家七代人的经历,描述了整个家族百年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当第七代继承人被蚂蚁吃掉时,他的父亲终于破译出了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题词是:“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这手稿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在他译完最后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儿马孔多镇刮走,从此这个村镇就永远地消失了。

像七代人循环往复使用同一个名字一样,循环出现的情节与叙述,整个马孔多被严密的包裹成一个环形废墟。然而,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没有一刻感受过家庭的温暖,这个家族实际上是分散的,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办法抵抗孤独,参加革命,反复做手工活,沉迷情欲,读书翻译??却始终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逃不过家庭分崩离析的命运。这个家只是一个家,一个房子,一个载体,而不是一个给人以心灵安慰和温暖的港湾。除了贯穿全文的灵魂人物乌尔苏拉,所有的人都不懂得爱与被爱,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满自己的空虚和私欲,以致终身活在执拗与孤独中。

…… …… 余下全文

篇六 :雪国读后感

《雪国》中美的赏析

摘要:我们在讨论作品《雪国》的美的时候,除了其内容和技巧手法等表象进行研究之外,也要弄明白川端的美意识,把自身融入到《雪国》的世界中,寻求理解作品的表现形式的美和作者本身的审美观。 追求作品的神髓,与作者进行心的交流,来发现作品的内在美。

关键词:川端康成、《雪国》、美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近代著名作家,19xx年,凭借《雪国》、《千只鹤》和《古都》这三部著作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而声誉鹊起,享尽文坛盛赞。 他也是亚洲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文学生命中的一座金字塔,被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顶峰“,集合了他对日本人及日本美意识的感想。不论是有人称之为绝唱,还是有人说它是“颓废和死亡的文学”,但它呈现出了日本人的典型形象,道出了日本人的民族传统和精神实质。川端康成在艺创作上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美。 他曾说过:“所谓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觉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觉的美。”

《雪国》以有钱有闲的舞蹈研究者岛村与一位艺妓和一位纯情少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为读者展现了一种哀怨和冷艳的世界。川端康成幼失怙恃,历尽人世沧桑和炎凉世态,养成了一种孤独沉默的性格,对于世事采取漠然的态度。为此,他早期作品,如《伊豆舞女》和《招魂祭典一景》等,还蕴含着对下层妇女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社会现象。但是,由于他后来受日本古典文学和禅宗思想影响很重,逐渐脱离现实,以致原来残留于头脑中的封建主义思想不但未能减弱,而已有所发展。

《雪国》这部名著,基本上可以说是他这种前后期思想变化的分水岭。这部小说很好地体现了川端在构造美,艺术美以及语言美等方面的追求和成就。在总体风格上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淡淡的哀愁,温柔的伤感。 哀与美相辅相成,紧密相联。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具体剖析《雪国》之哀与美相交融的艺术倾向。

1. 文章构造美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后感五篇

读后感五篇

读《爱的教育》有感 这一个暑假里,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满脑子里都是一个“爱”字。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的代表作。这本书是通过一个小学生——安利柯的日记的形式,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和学生的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爱。《爱的教育》这本书的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人物也是极其平凡。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动不已。

“爱”是我们每个人再熟悉不过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亲人般看待,朋友之间互相安慰。我们往往把这些当作是理所当然的,并没有用心而细细地体会。如果你细细地体会,一定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界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人想得更悲观,则会去自杀,表示自己的抗议,这是非常愚蠢的行为。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地体会我们周围的一切。你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的人疼着你、爱着你、帮助着你,你是多么幸福啊!

同学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生活上也少不了爱,别人给予我们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爱!

读《福尔摩斯》有感

读了《福尔摩斯》这一本书,我觉得世界著名侦探家福尔摩斯非常聪明,很难破解的案他都能破解到。 《福尔摩斯》这一本书是英国柯南道尔的作品。这一本书主讲了世界著名侦探家福尔摩斯是一位很聪明的智者,他非常勇敢和非常机警,具有高超的侦探、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才能,破解了一个个恐怖而又神秘的案子。

…… …… 余下全文

篇八 :《意识和物质》读后感

《意识和物质》读后感

知道薛定谔还是由于他那只奇妙的猫,于是选题时果断选了阅读薛定谔的著作。我读的前半部分是《生命是什么》,他以物理诠释了生命现象,并提出了“生命以负熵为食的概念”。可惜文科的我对其并无多大兴趣,真正吸引我的是书附送的后半部分《意识和物质》(这部分真是难找!除此附送以外再无其他翻译版本,只有原版)

薛定谔似乎很喜欢跨学科猜想,《生命是什么》将物理与生物相联系,而《意识和物质》将物理和哲学相联系,这也是我所喜欢的地方。正如他所说,西方的科学源于希腊哲学。当时的哲学包括所有的学科,而后逐渐分离,但毫无疑问这些学科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不同学科的碰撞往往能打破僵固的思想,迸发出新的思想。

在意识的物质基础中,薛提出“生命体的学习虽然与意识紧密相关,但它对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却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被意识到的只是那些仍旧处于训练阶段的变化”确实如此,我的意识告知我要学习,却无法控制知识进入脑域的过程(这是不由自主的),而我所发觉的面糊是我记住了某几个单词或概念。接下来,薛对人类的进化表现了担忧,根据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生物的进化是由于“优胜劣汰”的自然筛选。而人类肯定不能如此,尤其如今进入了和平年代,无论是“淘汰”何人都不符合“人道”。我认为人类在自己创造恶劣环境(严重污染)下逐渐增强的抗病性、通过医学手段逐渐延长的寿命这些或许都属于进化;而另一种进化则是薛所提到的危险的智力进化,他还强调人类通过发明机器应用来摆脱辛劳,而非满足欲望。人类的欲望如同潘多拉魔盒难以控制,如果将一切交与机器,人类会因懒惰而退化直至灭亡!

薛所坚持的两个原则是自然的可理解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薛认为“我们通过知觉、感觉、记忆等构建起客观世界”而我认为这用马哲中“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描述更为贴切。同时他关于“意识与物质无法相互作用的悖论”也可用马哲的“意识的能动作用”解决,比如积极的心态使人事半功倍。而意识单一性的算数悖论似乎也能用“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解释清楚:我们脑中的世界是对独立的客观世界进行了自我加工后的映像世界,每人都不太相同,与客观世界也有区别。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