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放在世界上也是一个对于世界有着巨大影响的人物。而这部传记则将毛泽东放在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的起点上来客观地描述他的成长和成熟过程,全书丝毫没有将他当作上天派来的“救世主”和“完人”来写。毛泽东17岁才开始接触除家乡以外的世界,与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 产 党人比较起来,他接触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也许要晚一些。但是,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和同时代许多人一样都是经过一段曲折的经历后才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相比起来他却具有一种更执著、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所成,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这也就使得当许多和他同时代的曾经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而他却步步走向成熟,并带领更多人取得成功。

毛泽东14岁时,他就被自己的父亲停了学,但他没有被父亲的做法打倒,经常趁父母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学习,经常跑到山坡上让父母找不到的地方去读书,经常一读就是一天,有一回父亲假装出门下地干活,父亲前面走,他后面也跑到每次读书的地方,他万万没有想到父亲会跟他,刚到那里就被父亲当场给逮住了,父亲狠狠地把他骂了一顿并打了他,还要他在半天内挑十五趟粪。挑完粪后毛泽东又一次的“失踪”了,父亲很容易的找到了他。十分生气,但听到母亲对父亲说儿子已经挑完十五挑粪时,父亲不禁目瞪口呆,是你挑完的吗?回答是我挑完的,你可以去问邻居王阿姨父亲说这些粪在半天内挑完确实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更何况是一个14岁的孩子呢。他实在是没有任何的理由再骂我。由于毛泽东的刻苦读书,毛泽东从书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也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他是一个爱民的人,他很同情受苦的农民,但面对中国农村当时的状况,他感到要改变这种现状,自己就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那时他白天帮家里料理农活,晚上他就在替父亲记帐后,还是尽量的去学习,贪婪的阅读他能找到的所有的书籍。深夜里,他把自己房间的窗户遮起,让父亲看不见灯光,就这样他读了《盛世危言》这本书,这本书也激起了他恢复学业的愿望。他在父亲的反对中不断寻找着恢复学业的道路,先跟一个学法律的人和一位老先生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也接触了许多当代的文章和新书,又经人介绍到了一所位于湘乡的新式学堂里学习,后经过一名老师的推荐进入了长沙的新式学堂。就在他呆在长沙的那些日子里,他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的道路……

…… …… 余下全文

篇二 :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

在中华大地几千年的文明史似乎从来不缺少独领一时风骚的伟人,上述秦皇汉武、下数明皇清主其文韬武略无不让人称赞,可是却没有一位可以像毛泽东这样让一个受百年欺辱的民族屹立起来。中华民族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庄严的屹立在世界的民族之林。毛泽东之于中国,就相当于华盛顿之于美国,毫无疑问,毛主席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朴实的生活作风,简明厄要的文风,指挥若定的作战风格,充满辩证法的工作思路,处处体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不自傲,没有架子,时时刻刻对革命的各项工作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读《毛泽东传》,读到的,与其说是一位伟人的人生历程,倒不如形容为一种伟大思想,由萌芽时期慢慢形成,到最后灿烂辉煌的过程。

一、早期所受影响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善于经营的人。和很多靠自身奋斗摆脱贫困的农民一样,他克勤克俭,精明刚强,并一直按自己的生活方式塑造儿子,让他从小开始做各种农活。毛泽东在回忆中说,“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帐要记,就让我去做农活”,“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是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

把柄来批评我。”

父亲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和他一样生财有道的人,一旦发现儿子偏离了自己规定的道路,就会以各种方式惩罚他,这造就了毛泽东最初的反抗心理。时间久了,毛泽东悟出了一个道理:在压迫之下,一昧示弱只会遭受越来越多的打骂,只有奋起反抗,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这种反抗精神,一直指引着毛泽东在反压迫的路上越走越远。

如果说父亲毛顺生给予他的是反抗刚强的精神,那么他对人民的关心、同情则是来源于母亲文七妹。作为一名普通的母亲、妻子,文七妹拥有典型的农村妇女的特质———默默操守家务,淳朴善良,富有同情心。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毛泽东从小同情贫弱,关爱他人。

毛泽东少时特别喜欢读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斗争的故事。八岁到十六岁之间的几年,他在许多不同的私塾读书,这段他称之为“六年孔夫子”的时光,培养了他“鉴古知今”的爱好,帮助了他之后的“古为今用”。因为读书,他开始对国家前途感到担忧,开始意识到努力救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十八岁,在听到一位革命党人在学校发表的激烈讲演之后,毛泽东决定投笔从戎。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一九八四》读后感

——读《一九八四》与《传媒的四种理论》有感

作者:金方斐

学号:2012311796

班级:法学12-3班

日期:2013/5/1

《哑》——读《一九八四》与《传媒的四种理论》有感

——读《一九八四》与《传媒的四种理论》有感

听得太多,看得太多,说得太少,想得太少,我是一个没有思想的哑巴。

听课,听讲座,看书,看新闻,我听得很认真,我看得很仔细,可是我却越来越沉默,外在与内里同步的沉默。我不思考,我甚至没有思想;我不表达,我甚至无话可说。

然而,我并不为自己的退化感到悲伤。每每觉得自己失去思考与表达能力的时候,我便看看周围的人们。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我发现身边有太多的人和我一样,有口却难言,有大脑却不会思考,有说不完的郁闷矫情却没有独立于自己内心的思想和语言。说实话,独立的思考与表达已经离我太远了,人云亦云成了我生活的常态,或者说,我选择了一种最安全的生活状态。

虽然,有了贴吧,有了论坛,有了微博,有了各种各样的舆论平台,我可以借此了解社会动态,发表个人意见。然而,很难说,微博这类媒体工具是为舆论提供了发挥正能量的平台,还是给为炒作造势增添了更多可能性。躲在微博之下,我可以暂且抛却现实中的身份,顶着马甲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听说又有一例H7N9了,看一看是不是和自己离得很近;听说高校室友杀人案,赞一赞室友的不杀之恩;听说雅安地震了,骂一骂地震局和红十字会。我并不关心那些遇难者,但既然大家都在祈福,那我也尽可以说一些“你坚强他挺住”的祝福。

2

《哑》——读《一九八四》与《传媒的四种理论》有感

我并不了解地震局和红十字会的作为与不作为,既然大家都在责骂,我自然不可怠慢,换一个马甲慷慨激昂,摆出最大受害者的姿态,不骂得畅快淋漓誓不罢休。刷微博时,我通常只会转发,或是复制粘贴,甚至连情感也一并拷贝了。我不需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也不需要问自己对这个事件的真实态度,我只需要看看最热门的微博和大家的评论,你说这是一面之词偏听则暗,我说这是甄别信息挑选重点。至于我是否愤怒是否关心,这一点都不重要,我愿义无反顾地投入舆论的大军之中,为之奉献我所有的言论自由思想自由。这样重复了太多次,我有时竟会忘记自己针对的对象,会忘记自己其实并不愤怒,会不自觉地抛下自我融入到大众的喜怒哀乐中。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世界现代史读后感

读《莫斯科日记》有感

除了自传是以作者本人为中心而写的书,我想日志应该是第二种吧。但是,读完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志》,让我了解罗曼罗兰本人之后,似乎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苏联当时的狂热,正如罗曼罗兰日志中所说:这绝对是失控的专制制度,人类正义最神圣的法则,最基本的自由已无任何保障。我的内心在发出痛苦的呼号,我要反抗。我在抑制自己要说、要写的欲望......尽管,当时的斯大林刚刚上台不久,大清洗运动也还未开始。但这一切就好比山雨欲来风满楼满楼般,已经有所兆头。

罗曼罗兰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要去苏联?为何又在苏联得到如此隆重的接待和欢迎?他又是在何背景下写下的这本日记?当我看完书后依旧半知半解,去查了点资料才弄清楚。

罗曼·罗兰,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也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支持社会主义事业,支持苏联(当然是在他访问苏联之前)。

罗曼罗兰于19xx年出访苏联,期间他写下了这本曾被封存了50年的个人札记 —— 《莫斯科日记》。我们再来看看罗曼罗兰去苏联的原因是什么,不是观光,不是旅游,准确的说,是情况所迫。当时有两件事决定了罗曼罗兰的成行:一是苏联国内因基洛夫被杀而开始

的大规模镇压凶手和反对派。二是苏法之间当时签定了互援条约,但随着反对派的反对升级,法国人对苏联的不信任逐日而增。作为“苏联的老朋友和维护者”的罗曼罗兰,每天都收到大量的来信要求作出解释与回答。但他无能为力,因为他也不知道苏联国外在发生着什么。于是,罗曼罗兰在这样的背景下,前往了苏联。

他的日记时长时短,由于日记的特性,并没有像罗曼罗兰的文学作品般精雕细琢。但是从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备受人们敬仰的文化使者,他的社会地位已经到了许多政治名流都无法企及的高度,然而他并没有被这种过度官方化的社会敬仰所束缚,他并不会去应和别人的阿谀奉承和款待,他从不会以私下的相处去评判每一个对他投以热诚和微笑的人,而是要从这个人过去的所作所为和生活细节来对之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那些由他的声誉所携带而来的社会尊荣并没有纳入到他的生活体系之中,他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日常的自然和人性中那真实的一面,而不是那些刻意的矫揉造作。然而他的生活却总是充斥着这些被修饰过的目光,使他开始厌烦那些至高无上的,俗人们所顶礼膜拜的社会荣誉。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后感

《女士品茶》读后感

出于对统计学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暑期我认真的阅读了这本统计学的经典著作—《女士品茶》,提到书名,很多人会十分疑惑,这样的书名更像是一本小说,怎么会是一本统计学方面的读物呢?

带着这个疑惑我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在书的第一章,作者就解决了这个疑惑,原来女士品茶是个故事,由这个故事展开了对统计学的介绍,这个故事仅仅充当了一个引子的作用。通读全书后,带给我很多感触,主要分为下面的四个部分。

一,虽然作者不想将本书写成一本关于统计方法论发展的全面的历史书,但是不得不说在读书的过程中给予我的最大感受依旧是觉得这本书确实是一本统计学发展的历史书。

书的开头以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一位女士坚持认为把茶加进奶里,或把奶加进茶里不同的方法会使奶茶的味道品起来不同,而其他人则对此不以为然,接着他们进行了一个实验的故事。作者第一位介绍的人物也是事件的参与者休·史密斯教授,这位教授并未得到大篇幅的介绍,只是这位教授给出了女士品茶的结果——那位女士成功的分辨出了每一杯奶茶的冲泡方法。接着女士品茶实验的策划者罗纳德·艾尔默·费歇尔被我所认识。

费歇尔是对统计学发展有着杰出贡献的一位天才,最开始他在位于伦敦的一个农业实验站工作,并对实验站所保有的约90年肥料构成数据进行分析,并在19xx年在农业科学领域的领军期刊《应用生物学年报》发表了一篇论文,作者认为这篇非凡的论文终止了一场持

续20多年的科学论战。费歇尔的著作《实验设计》中提供了几个实验设计的范例,并导出优秀设计的一般原则,可是由于其中所涉及到的数学非常复杂,多数科学家设计不了自己的实验,他们只好遵循书中提出的实验设计中的某个模式。这种做法就我看来完全未将此书的本质内容得以发扬!但多数农业科学家认识到了《实验设计》的重要地位和杰出贡献,在大多数说英语的国家中,费氏方法很快便成为了农业科研的主流学派。虽然费歇尔天才般的头脑使得他为统计学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与所有的天才一样,费歇尔恃才傲物与当时另一位统计学者奈曼二者的性格形成了极为明显的反差,在讨论吸烟是否与得肺癌有关的问题上,费歇尔也表现出了其固执己见的一面。提到费歇尔,他人生前半时期最大的对手K·皮尔逊就不得不提了。

…… …… 余下全文

篇六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毛泽东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伟大历史人物,是我们的导师,舵手和最高统帅。他是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奠基人,他一手缔造了伟大的红色人民政权——中国.他和这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他的一举一动,他的思想曾经充斥着辽阔的中国。 拿出了尘封已久的《毛泽东选集》进行翻阅。从未想过,读毛泽东竟然能读得意兴盎然,觉得清新之气如春风扑面一般;从未想过,毛泽东竟然如此平易近人,除了有一些旧事远去的生疏感外,并不觉得烦难。翻开《毛选》,感受到 的是比书本更厚重的东西, 那是伟人大半生的思想结晶, 以及附在一篇篇文章纸背的红色历 史。

读了这些平时不怎么愿意碰的书之后才发现, 收获远比想象中的要多。 毛泽东以其清爽 不输胡适、犀利不逊鲁迅的文笔,以及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特有的政治嗅觉完 成了一篇篇清晰透彻,鞭辟入里的文章。他总是能抓住时下的主要矛盾,原则问题不让步, 凡事讲求方法、调研的重要性,并对战略战术灵活运用,最终取得胜利。随着书一页一页的 翻过,我们可以沿着伟人的思维轨迹体验那段历史,加深对红色革命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爱 国热情。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在文章的第一段话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国的政治是长期革命的产物。那政治是什么?首要就是区分敌我。毛泽东首先谈的政治就是先去区分敌我。“中国过去的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他首先指出区分敌我的重要性,然后提出要区分敌我的前提是对中国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的分析。这对一个阶级说的马克思主义者是重要的,可以看出这个时候毛泽东已经开始用马列世界观来看待问题了。

《实践论》、 《矛盾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 这两篇为我们今天正确地观察事物、 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仍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实践论》探讨了马克 思主义真理观和认识论, 结论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 而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 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矛盾之每一循环的内 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矛盾论》着重论述了了矛盾的特殊性,用来反对教 条主义。从逻辑上讲,这两篇文章上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其它著作文章是这个哲学 在各项工作上的成功运用。

…… …… 余下全文

篇七 :《动物农场》读后感陈晓姣

<<动物庄园>>读后感

陈晓姣 913104220101

All animals are born to be equal,but some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所有的动物都生来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的更平等。)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了。拿破仑为了给自己野蛮的专制统治寻找依据,命令尖嗓提着白油漆桶在深夜篡改七诫,并利用其他动物愚昧无知不认识字不会思考的弱点将最初的七诫浓缩成了这么一句话,虽然这句话表面看来只存在单纯的逻辑错误,但却是对拿破仑独裁统治的辛辣嘲讽。

动物农场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曼纳庄园里有各种家养动物,其中最为德高望重的当属一只十二岁的猪老少校了。一天晚上老少校召集所有动物开会,宣传他的革命思想,并且创作了歌曲——《英格兰兽》,作为激励动物们革命精神的一种方式。这次宣讲后不久老少校就逝世了,但是他的思想却在广大动物中传播开来,其中雪球和拿破仑成为了先锋。在将所有的人类赶出了农场后建立了属于动物自己的庄园——动物庄园。然后在两个领袖的带领下,建立了庄园的法律——七诫,并且从事人类的劳动,为自己的强大和永存而努力工作。猪自然成为所有动物的领头人与管理者,他们率先学会了人类的文字,学会人类的各种发明,并且指导其他动物学习。但是其他动物智力不足,根本就学不会。所以庄园所有的命令自然都由猪发出,在所谓的集体讨论形成工作计划的过程中,拿破仑和雪球渐渐成为了死对头,一个提出什么计划,另一个必然反对,最后往往搞的不欢而散。

善于把弄政治的拿破仑在一个正大光明的借口下,把刚生下的九个狗崽养起来,说是要对他们进行特别的教育,让他们更聪明,暗地里却把这群培训成只忠于他的杀手。拿破仑利用这些狗赶走了雪球,终于得到了庄园的统治权。事后拿破仑利用猪里面聪明的尖嗓去当说客,以欺骗与威胁种种手段,把雪球说成是叛徒与破坏者、阴谋家,把拿破仑宣扬成唯一的英明的领袖。接下来猪开始享有各种特权,逐渐地代替了原来人类主人的地位,在种种美好的未来的欺骗以及庄园卫士的威胁下,动物们接受了所发生的一切。七诫成为空文,拿破仑利用其强大的宣传与武装力量让动物们逐渐相信以前根本就没有什么七诫,在不断屠杀反对者的过程中竖立了自己的威严,其中里面有句最经典的话,“拿破仑同志永远是正确的”,让人想来哭笑不得。最后拿破仑和外界的人类联合起来,共同压迫其他动物,小说最后用动物们的视眼结尾,在看到猪和人类共进晚餐的一幕时,已经分不清谁是猪,谁是人了。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中国师德风范》读后感

《中国师德风范》读后感

陈少华

今年学校要求全校老师阅读国内外有关教育、经典名著。近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中国师德风范》,受益非浅。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育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可见师德师风对于教师而言是多么重要。对于师德师风问题,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无私的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在现实生活中有无数教师,为了爱学生付出一生的爱,甚至是生命。我们要以前辈为楷模,并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我们要注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要以高尚的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学生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

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自觉加强师德师风修养,努力做到敬业律已,以德育人。

一、敬业爱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教育者先爱教育。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影响活动,需要具有崇高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

积极进取,努力创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立志从走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毫不保留地交给党的教育事业。作为企业学校的教师,在企业效益欠佳,造成企业办学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教学环境和设备有待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得不到提高的情况下,应该把教育事业的忠诚作为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支撑自己不懈努力的精神动力,积极进取,立足本职,努力工作。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