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痛苦便是人生《梵高传》观后感

痛苦便是人生

-----《梵高传》观后感

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痛苦便是人生)这是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在磨难中挣扎,在逆境中前行,虽然浑身扎满荆棘,却依旧保有着对这个世界的爱和热情,用一笔笔的绘画,勾勒了这位伟大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他的行为或许在世人看来几近癫狂,但对于绘画而言却是伟大的偏执,是艺术创作的力量之源泉。这部电影给我以巨大的震撼,他作品的伟大无须多言,他人生的痛苦充满感伤,或许,伟大的艺术都将注定走向孤独。

传说北方雪山,生长着一种蓝色雪莲,娇艳无比却很难被人发现,影片中梵高的生活如同传说中的雪山一样奇寒无比,而他的作品一如长于斯的蓝色雪莲,成为绘画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在今生后世闪耀永恒。我们无法割裂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的历程,欣赏梵高的作品,如果未能理解其创作的现实,那么我想是很难领会其作品的真正魅力的。影片中展示的一些作品,多是红橙之类的暖色调,这与他生活的境遇显然是不相符合的,甚至是一种鲜明的对比,我们说作品是绘画者心灵的直观反映,既然是心灵的感触,势必会受到来自现实生活的左右,例如那些怀才不遇的诗人隐士,其作品多为抒发此种或悲愤或激昂的壮志未酬,影片结束再去看梵高的作品,才知道他的心灵是多么的纯净。

“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这是梵高在完成《向日葵》后所言。或许《向日葵》是世人最熟悉和流传最多的一副梵高作品,世人将他翻印挂在厅堂用以装饰,却很少会有人理会其中的真谛,向日葵是梵高的崇拜物,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的花朵,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对梵高而言,向日葵具有特别的意义,黄色意味着友谊与希望,而画本身象征“感谢”。梵高在极度贫寒之时,用自己洁净的内心为世人奉献了这样一种热情,其伟大即蕴涵于此。

…… …… 余下全文

篇二 :《梵高传》读书笔记

安娜·科尼莉亚是个心地善良的女人,她看不到人世间的罪恶,也根本 不理解。她只知道世上存在弱点、诱惑、艰难和痛

那么,请问,一个人怎么能认为用他的一生,他只能度过一次的一生,来从事这种向极为愚 蠢的人出售极为拙劣的画的生意是正当的呢?”

。他不知不觉地 把痛苦当作亲密的伙伴,通过痛苦才使他在精神上时时与乌苏拉保持着联 系。

温森特觉得心中有一样很细、很细的东西折断了,断得干净利落。魔力

消散了。出乎他的意料,这竟如此简单。

“他画的是美丽的老年妇女,是那种经历过贫穷或不幸,然而就因为这种悲惨遭遇而获得了一颗美丽灵魂的妇女。

。无论你做什么都会干好的。你本身所具备的素质, 我是了解的,我知道你的素质是好的。你在一生中也许会时常觉得自己不行, 然而你最终一定会表现出你内心的一切,而那就是你一生成就的证明。”

“我的宿愿是为上帝做些实际的工作,而不是去画那些三角形和圆形。 我从来没想过要到一座宏伟的教堂里去做那种词藻华丽的布道讲演。我属于 那些正在、而不是五年之后受屈辱和痛苦折磨的人们!”

“难道因为我不能胜任正规的学匀,”温森特自言自语,“就意味着我 在世上是一无用处了吗?拉丁文和希腊文究竟与基督教义中对人类的博爱有 什么相干呢?

他生平第一次怀疑祷告和福音书能给这个眼看自己孩子就要冻死的 女人带来好处。当这一切正在发生的时候,上帝在哪里呢?

圣经已成了矿工们无力负担的一 种奢侈品。

上帝对旷工们的苦难置 若罔闻,温森特的虏诚也没有能打动他的心。

于是,他突然明白了自己长期以来说隐隐知道了的事情。他明白了;有 关上帝的那些话其实全是孩子气的借口和推托,是一个吓坏了的孤独的人在 寒冷、漫长的黑夜中,由于绝望而编造、散布的谎言。没有什么上帝,事情 就是这样简单。压根儿就没有上帝,只有混乱——悲惨的、痛苦的、残酷的、 莫名其妙的、无尽无休的混乱

他再也不到他们的小屋里去,也不去关 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了。出于某种深刻的理解和心照不宜的默契,矿工 们也绝口不议论他。他们接受了他的严守礼节的态度,但对他的一反常态从 不责难。他们对他是理解的,似是不说出来。博卫纳日的生活一如往常地继 续着。

…… …… 余下全文

篇三 :梵高传读后感

整个下午,我都在躁动不安,一会儿翻翻这里,一会翻翻那里,一会又捞起闲书翻几页。眼睛发涩,却睡不着,直到拿出《梵高传》-这本我中午刚刚读完,读完后睡意全无的书。我从床上一跃而起,来到电脑旁。我终于知道自己这么躁动的原因了。我一直在试图抵制自己为之写些什么的愿望,换来的却不过是心不在焉而已。

这本书从好些天前就断续在读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却是这个周末。我哭了好几次。有几次拿书敲自己的脑袋。哭是因为感动,疼痛,感动于梵高与弟弟的亲情,疼痛着他们的疼痛。敲自己的脑袋是由于愤怒,愤怒于人们对一个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愤怒于那个不公的社会,愤怒于那些最底层人民的苦难―而我只是一个看客。

如果没有梵高,提奥会过得很好吧。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金,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走在哪里都是受人喜爱的。他会过一种衣食无忧,平淡恬适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难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会这么友爱。

这是多么失败的一个人。在伦敦做画店的伙计,爱上一个女人,被拒。爱上自己的表妹,被拒。与其说爱上,不如说是

同情于一个孤苦的妓女,与其同居,将其作为妻子来看,终因差距太大而分开。被一位女子爱上,女子却不敢挣脱家庭的羁绊,为他自杀,后获救,在疗养院里度过一生。在阿尔,喜欢一个妓女,在精神错乱后,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给她做礼物。在爱情上,他是不太走运。不过,像他这样把绘画视为生命的人,本来就不适合婚姻吧。就算有个家庭,带给亲人的也是痛苦。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疯子。

在事业上,做画店伙计,出走。做牧师,被逐出教会,虽然他做得比那些道貌岸然的牧师要真诚,更贴近于爱。做画家,生前仅卖出过12幅小风景画像,还是卖给自己的叔叔。在世时,他被视为做什么事都失败的人,视为疯子。然而,这一连串的失败并没有把他打倒,他还是倾尽自己的生命,来爱,来描绘这个世界,纵然这个世界把他遗弃。

虽然手中只有印刷粗糙的梵高画选,我还是从中看到了很多。这个不善言辞的人,把他的心,他整个的生命,他一生想要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情感都一笔笔绘在画板上。我看到他对生命的渴望,对这个世界的爱。看到他的梦,那个像他笔下的天空那么蓝的梦。看到了他的躁动,他的强烈的要爆炸,要挣脱这个世界的束缚的渴望。

…… …… 余下全文

篇四 :梵高传读后感

梵高传读后感

篇一:梵高传>读后感

很久没有读到如此触动人的作品了。还记得那是高中时代《少年维特之烦恼》使人肝肠摧断、《永别了武器》之尾声让人失魂落魄、《茶花女》读信之状令人垂泪沾衣?原以为自己>长大了,理性可以控制情感,神经渐趋淡漠,不至轻易为一个>故事动感情。可面对真正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灵魂,你的那颗心又怎可安然藏匿和隐遁?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从豆瓣网得其名而买之的,最初是因其评分和评论引起了我的兴趣,也在当当反反复复下上架数次才最终下定决定买了回来。全书520多页,42万字,近乎半部多《红楼梦》的厚度了。在读完《傅雷家书》后,觉得心灵空虚难耐,容不得半点间隙,才从架上取下《梵高传》抱床上躺而读之。原打算五天读完,但实际三天就搞定了。没经过情感基调的转换,也没有边读边整理自己的思绪,就如投入恋爱般的状态,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婚礼”。读学术着作如嚼干蜡,而周国平先生所谓的“青春期”的阅读状态,唯有这类蕴涵人类伟大情感的着作方能具之吧。梵高是一个赤子。我无法确切赤子的定义,故仅从几个外围特征来简要叙述。

梵高情感状态的自然单纯。情感的单纯,并非情感的单一或冷漠,而是指情感的无杂念和自然状态。梵高的爱情经历,充满坎坷,几乎一无所获,但其爱情的状态,却饱满而高洁。青春懵懂时的梵高,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乌苏拉,却被草地出门;在迷人的乡村作画,爱上了失去丈夫的美丽表姐,情感热烈不可自抑,却换来“不、决不、决不”的绝情回答,及乱伦的强烈谴责;在海牙,贫困交加的梵高,认识了叫克里斯汀的妓女,在相濡以沫中许以婚期,成为梵高第一个名义上的妻子,但妓女恶习难改,终与梵高决裂而去,并留下浪荡的坏名;在同父母居住的纽恩南,梵高第一次被女性狂热的爱慕,这是一个39岁的叫玛高特的女人,“要紧的是爱,而不是被爱”,她说,梵高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情的温情,遂决定娶她,但世俗的婚姻观及女性家族的强烈反对,玛高特以服毒自尽而定格了她的爱情;在阳光强烈的阿尔,梵高被一个叫玛雅的女人追慕而至,那是在博里那日擦肩而过的女孩子,在一棵阴凉的树下,这女孩子将自己给予了梵高,两人缠绵而激烈,梵高醒后,玛雅不见了踪影,这种类似《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中爱的表达方式,叫人顿感伤怀;也是在阿尔,梵高为了亲近一位叫拉舍尔的妓女,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抵偿五个法郎的代价?这就是梵高的全部爱情经历,显得简单、纯粹、随性、热切、痴癫。爱情之于梵高,已不仅是一种情感需求了,他这种自然癫狂式的爱情,就像他喜欢画的狂热的太阳,炽热地燃烧着他的激情,释放着他内在的生命力,激发着他无限的创造力。这是一个只有赤子才能有的爱情状态,因为人人不可能成为赤子,甚至厌恶赤子,因此梵高的爱情经历势必是为某些人唾弃和不齿,但这又何妨其艺术上的伟大?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梵高传》有感 朱雨凯 20xx31120xx06

读《渴望生活——梵高传》有感

因为喜欢绘画这门课,所以非常渴望关注画家的生活。在这门课期间,我快速读了《梵高传》。或许大家认识梵高仅限于他的《向日葵》,当然在此之前我也是这样的。曾经风靡一时的被人们反复印刷用做家里的装饰画。我觉得虽然这似的他的这幅画被更多人所认识,但也使他这幅画流于俗气。因而慢慢梵高被人们所淡忘。但是我觉得,梵高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就像之前了解毕加索一样,只有你知道了他的经历,才能读懂他的画。

这本书从好些天前就断续在读了,我感动于梵高与弟弟的亲情,疼痛着他们的疼痛。我愤怒于人们对一个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愤怒于那个不公的社会,愤怒于那些最底层人民的苦难,而我只是一个看客。

他在世时,他被视为做什么事都失败的人,视为疯子。然而,这一连串的失败并没有把他打倒,他还是倾尽自己的生命,来爱,来描绘这个世界,纵然这个世界把他遗弃。

虽然只能在网上寻找梵高的画选,蛋我还是能从中看到了很多。这个不善言辞的人,把他的心,他整个的生命,他一生想要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情感都一笔笔绘在画板上。我看到他对生命的渴望,对这个世界的爱。看到他的梦,看到了他的躁动,看到了他要挣脱这个世界的束缚的渴望。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欧文斯给

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在传记中,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这本书它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奥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如果没有梵高,提奥会过得很好吧。体面的工作,丰厚的工资,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走在哪里都是受人喜爱的。他会过一种衣食无忧,平淡恬适的生活。而梵高,敏感,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难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会这么有爱。

…… …… 余下全文

篇六 :梵高传观后感

孤独酿的酒

——《梵高传》观后感

200930321033 林梦驹

梵高,一个死后才被记得的名字,一个死后,作品才被认同的画家,一个生前只能用孤独酿制,只有自己才会品尝,也只有自己才能品尝出味道的酒。生前酿造的酒无人问津,死后,酒香却让世界为之动容。也许每个人都想获得梵高死后的备受世界瞩目的殊荣,但绝不会有人想要像梵高一样活着。他太孤独,在孤独中死去,那份孤独就连观者也无法释怀。

其实梵高他并不孤单,他有一个大家庭,一个现实而严厉的父亲,一个温柔的母亲,一个至始至终都关心支持着他的弟弟。但是他是孤独的。迫于生计,他放弃了理想,成为了半路出家的牧师。他虽然不喜欢这份工作,但是他却比其他外表冠冕堂皇的牧师做得更好。因为他是为上帝造福于贫民,而不是让贫民去瞻仰的所谓上帝的使者。他的超我是足够强大的,甚至不愿屈服于本我,也不愿理会自我的调节。这让他在同行中被孤立,被批判,被责骂,甚至被嘲笑。但他始终不理会,他就是要让矿区的贫民过着精神富裕的生活,但是他与贫民的处境,地位,目标始终不是相同的,他们最多能成为单方面施与受的关系,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梵高在矿区就是像是孤独的上帝,被尊敬却无人与其共进晚餐。他病了,是他的弟弟来把他带回来了家,而不是他照顾的贫民。锦上添花不及雪中送炭,这使得他对弟弟有了一种依赖与感激,胜于对父母的依赖与感激。 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高级需要的产生和满足需建立在低级需要的满足上。但也有越级的情况出现。这些人往往是超我及其强大的理想主义者。梵高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回家后的日子里,生活富足。事业不顺,理想落空的他急需安慰,他爱上了一位新寡妇,一个亲戚的遗孀,这位遗孀还有一个孩子。对遗孀之爱,本是正常,可是在当时来说,梵高这样的爱是不被允许的。梵高对爱的需要如此强烈,以致他完全不理会世俗,向遗孀表达了强烈的爱意,被爱人拒绝也被家人唾弃。他失望地离家出走,过于寂寞的他和一个洗衣女惺惺相惜,两人在一起了。可是,一旦爱的需要被满足,寂寞被打走,梵高又重新向理想前进,他想成为一个画家。自我实现的需要远远高于生理的需要,甚至爱的需要,他将所

…… …… 余下全文

篇七 :梵高传读后感

一个因善良而受苦的天使,一个因色彩而享乐的天才 近些天,断断续续地读完了一本书,有些感触。

《渴望生活—梵高传》,作者欧文-斯通被誉为传记小说之父,一生写了二十余部名人传记,其中最为有名,发行量最大的就是这本《梵高传》,在我看来,欧文-斯通本人就是一本需要书写的传记,他青少年时期生活艰难,先后做过报童、推销员、牧童等,后通过努力自学,考取南加州大学的经济学硕士。《梵高传》是欧文斯通年仅26岁时的作品,在作者自己为该书写的序言中,他写道:“在书写成时,只有一家老出版社的小分社曼格林出版社同意出版,出版即日,我曾试向该社负责人表示谢意,他神情阴郁地回答:‘我们印了五千册,我们还在求神保佑。’”,到目前为止,这本书大约已经售出三千余万册,伴随着销量的不断增长,梵高这颗绘画艺术天空中璀璨夺目的明星也越来越熠熠生辉、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理解。生前梦想着能卖掉出油画的梵高,一生却只卖出一幅油画,在其死后,他那被时间审判的才华终得以被人们所认可,其作品《向日葵》后来卖到3900万美元,“鸢尾花”卖到5300万美元,而“加歇医生像”卖到了截止目前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8250万美元。套用一句老话:若梵高和他的弟弟提奥——梵高一生的知己地下有知,当能欣慰了。

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梵高传》正是这种理念指导下的产物,可以看出,作者是用心来写这本书的,全书倾注了作者充溢的情感,结合自己的生存体验和对梵高的深深的理解,最终描绘出一个我们深信不疑的梵高的活生生的像来,也许正是作者情感的注入,令我在读这本书时并不轻松,我时刻担心梵高这个善良而富有激情的人又会遭到怎样一种打击,这种打击更多地来自于他自身的性格因素,而不是如我们所见过的很多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他们所受到的打击多来自外部环境,因而,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在整体上呈现灰暗的底色下,梵高的生命之河将经过什么坎坷曲折充满了不可预料的变数。当我读完全书,我仿佛有了些许的轻松。

…… …… 余下全文

篇八 :《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感谢成为我的光。

说实话,我从不愿意看一本五百多页的书,即便这个人我是这么感兴趣,有很长一段时间,它就和被我弃置一旁,散乱堆积的画册,一起安静的呼吸,并且不断被新的尘埃或阳光覆盖。

然而某天,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难得悠闲的周末,我站在书架前,迫于一些奇怪固执的念头,我整理那些我曾经喜爱的东西,在其中,拿出了这本《梵高传》。

事实上,对于梵高,我从不厌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对他怀有一种近乎变态的尊崇,掺杂了只有新入教会的虔诚教徒才有的那种忘我的狂热。

早在小学一年级时我就从美术老师认识梵高,对于这一点我一直自鸣得意。当然,如果没有当天晚上回家和家人说起“今天老师说了梵高”的话,一切会更加完美。

在这之后,我开始零星的从其他人的作品之中少许的认识了梵高:在正式绘画前干过不同职业,但最终都失败了。一生未曾娶妻,更没有孩子。只活了三十几岁,在世时,画只卖出一幅画,因和高更在绘画上意见不合,割掉了自己的右耳,是精神病患者等等。虽然梵高的古怪令我感到好奇,但是梵高和提奥的兄弟友情令我着实感动,他们死时也葬在一起。当然,梵高的成功使世界文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有些人并不理解梵高,认为梵高并没什么太大的成就,梵高却被美国人看的如此重要。那是因为梵高的悲惨而成就辉煌震撼着读者,追求名人的辉煌并不是追求名人的成就,而是追求名人成功的经历。

感谢你成为我的光。

初一:万铠源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