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科学史有感

读科学技术史有感 

前不久,我在图书馆里无意中发现了一本《科学技术史》,翻开一看,是王玉仓先生著的。说来真是遗憾,作为一名学科学的大学生,以前从没想起来去了解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也算是补课吧,我就把这本依旧的发黄的书借出来了。

在开学的前三周里,我抽闲暇时间走马观花般看完了那本书。之后的感觉,除了小学时都有的那份自豪外,有多了一份沉重。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中国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在科技方面的差距,我有所耳闻。事实或许真的如我所耳闻,但从心底里,我感到困惑,也感到不服气。在我的印象中,自从上学起,我们都渐渐知道,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是如何如何的了不起,我们明珠的历史是如何如何的久远,我们的文化是如何如何的灿烂,然而,同是炎黄子孙的现代中国人为何不能向自己的前辈那样辉煌了呢?

一系列的疑问萦绕在我的心头,直到今天。我看完这本科学技术史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停地思索着。我有时也想自己是否有些庸人自扰,因为在当今的科技竞争之中,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神舟上天,曙光3000的问世,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参与——,说不定照此发展下去实现中华明族的伟大复兴真的为期不远了。但面对这成就,我依然不敢有所狂想。

我们常以自己文明的连续而自感骄傲,但我却不敢随大流。看看我们的那些成就,其中有多少是"有中国特色的"呢?看看我们学生所使用的课本和我们的科普读物,其中的科学术语有几个不是舶来品?又有几个是普通中国到百姓一看就明白的?什麽"牛顿运动定律",什麽"霍而效应",什麽"普朗克常量",这些叽哩哇啦的东西从何而来?这些除了大学里的高材生们,研究所里的专家教授,那些留了洋镀了金的学者,还有谁会明白其所指呢?也许你会说那是因为中国人的素质太低。不错这是事实,然而比之封建社会,不错,科学技术对老百姓而言是显得高贵,显得文明,然而,看看中国的历史,我们过取得成就有多少不是来自生产生活第一线?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晟是干什么的,布衣,一个老百姓而已。还有火药,造纸术,指南针,这些我们“想当年”的骄傲,哪一样不与普通老百姓紧密联系着呢?中国的科学成就,有许多都是来自普通大众,而非像今天这样依靠大批喝了十几年墨水,有去国外镀了“金”的人。也许,我们自从与西方拉开距离后,而后又想迎头赶上时所迈出的第一步不久出了问题。我们好像突然间对自己没了一点信心和信任,也像饿久了,突然看到了食物,于是,大批的“觉醒的中国人”出去了,而后带回大批大批的洋玩意儿,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此就走上“进口”之路。进口人家的成果,进口人家的标准工具,最要命的是进口国人所不熟悉的符号。这样的起步,从一开始酒吧生命线交给别人的起步,其结果会如何呢?我想,大家都明白。

…… …… 余下全文

篇二 :科学史读书笔记

《科学史》读书笔记

在科学史上,每一时代的科学家之间,或因为志同道合,或因为学术论争,而通过种种渠道互相交往。

西方医学和中国医学不同,特别是在外科方面。西方较早拜托了亚里士多德的水、火、土、气等,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以严格的解剖学为基础。中医虽然早在战国时期就笼统的提出了人体的血液循环,但是没有摆脱自然哲学思想的舒服,缺乏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严格论证,虽有许多秘方真传,但多属经验性的。

近代自然科学的革命

哥白尼的日心说

尼古拉.哥白尼 N. Copernicus, 1473-1543,出生在波兰的一个商人家庭。学习过医学、数学、法律,天文学、希腊语言和哲学。在意大利还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意大利人文主义的领导人、天文学家诺瓦拉的思想对他的影响最大。

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他写成了一部六卷本的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成书后,由于社会原因无法刊行,一直到哥白尼70岁时,才得以出版。但此时的哥白尼已重病在身,一直到去世也没能再读一遍。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的日心说,完全否定了《圣经》上肯定的托勒密的地心说,即否定了把地球置于宇宙中心的宗教教义,建立了科学的宇宙观。从此,自然科学就从神学中解放了出来。《圣经》的一贯正确和绝对真理的画皮被撕碎了,人们的精神枷锁也随之被打碎了。

哥白尼的日心说威胁着宗教神学的存在,所以《天体运行论》长期被列为禁书,不许流传。传播和支持这一学说的布鲁诺被罗马教廷处死,这足以说明宗教对日心说的恐惧。

《天体运行论》是科学向神学写的一篇挑战书,其中包括的科学内容和深远意义,远远超出了天文学的范围。这部著作可以说是近代科学真正开始的标志。

哥白尼是天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简单性原则”的人,他以圆形轨道为基础的数学计算,比托勒密体系简答得多,所以易于被人理解。早在意大利求学时,哥白尼就接受了他老师的观点: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太复杂,根本不符合数学上的“和谐原理”。尽管它被写进了《圣经》,并统治了人们思想1000多年,但其中一大套本轮、均轮的计算,仍然是繁杂而不协调的。

…… …… 余下全文

篇三 :《科学技术史》读后感

《科学技术史》读后感

《科学技术史》一书正如其名所示,讲述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从科技起源到现代科技,从东方科技到西方科技,从独立的各个学科到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大学科,从探索自然界到研究人类自身,总之,其从宏观层面介绍了各个时期各个区域的科技发展情况。

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技术史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承载了记叙科学技术的风风雨雨,记录其发展规律,描绘其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贡献的历史使命。

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力,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读史使人明志”,科学技术史的意义重大。

第一, 有助于我们了解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 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更好地实践“科技兴

国”的理念。

第三, 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强化科技意识。 科技史是一门令人入趣的学科。

从科技的起源,我们还在为人类祖先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而感到好奇时,我们也得承认那是那个时代的最高成就,我们也得承认那个时代的科技是如此的落后,但科技依旧踏着它那艰巨的步伐慢慢前来。 四大文明古国的科技影子依然在当代呈现,无论是古埃及金字塔,还是古巴比伦空中花园,还是古印度阿拉伯数字,还是中国四大发明,

它们在今日闪闪发光。

踏着历史的步伐,我们走进古希腊罗马,那是一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在那里,科技的种子在开花结果,无数先哲在呵护着科技之花,使它茁壮成长。历史的车轮还是向前前进。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接踵而至。各个学科百花齐放,各个区域均有科技成果出现,世界的科技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了解科技的发展历程以及与科技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它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2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即提高社会生产力,又增加社会公害性。但使用者终归是人类自身,所以人类决定其是否为双刃剑。

…… …… 余下全文

篇四 :《科学史》读后感

《科学史》读后感

20xx年我们浙江新课程全面实行。其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面对这样的要求,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成为首要议程之一。只是在学习科学史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科学史很不了解,对我们中国的科学文明知之甚少,对物理学科的自然科学史和物理学史的发展很迷糊。更不必谈科学史的思想,以及科学史对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了。

世界著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所言,科学史是一门具有特殊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是唯一能确切反应出人类进步的历史,是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并且科学史既研究科学发展本身的逻辑规律,也研究科学发展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的体会是:

1、 科学史教导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注重科学史实和包含的深层精神。 物理教学中,要注重科学史的介绍,但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而是将科学发现置身于当时的文化、政治、社会发展背景,介绍同时期哲学思想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等。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受到苹果落地的启发诸如此类的故事,而只字不提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艰辛过程,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会使学生误解科学的发现是偶然的,是靠运气的。又如,伽利略发现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理本身的重量无关,不是通过比萨斜塔实验得到的,而是提出与亚里士多德理论矛盾的逻辑思维和理想化的斜面实验得到的,要注意历史地真实性。所以教学中要好好地思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史观,注重事实和精神。。 2、 不必因为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来质疑科学史是人类进步史。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科学史并非真正纯粹的“人类进步史”。看古代天文学发展,被运用于巫术、人间祸福预测、宗教等。现代高科技如核武器、生化武器、病毒等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化学药品的制造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一部人类科学史成了其它物种的毁灭史等等。但是,我不认为科学史不是纯粹的进步史。首先,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科学史记载人类进步的遗产。其次,作为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步历史,科学史是科学的历史。人类发现一种科学现象或理论,最纯粹的目的是解决当时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古代巫术,原始目的是治病。诺贝尔发明炸药,是为了开发隧道等,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是逻辑实验发展的顶峰表现,是对物理学大厦和天文学的缔造。至于后来,炸药被用于战争,相对论被用于核武器的研发,那是科学与人类政治的结合,该划入人类社会学,不该质疑科学史的纯粹进步性。核能源成为现代重要的能源,极大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这才属于科学史。

…… …… 余下全文

篇五 :《科学的历史》读后感

《科学的历史》读后感

西班牙语1班 谢诺毅

这本书我是在学校3楼的图书馆借的。

《科学的历史》的作者是张毅。这本书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展示了在人类数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科学发展的主要脉络,内容涉及各个历史阶段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事件、主要人物、重大科学发现和发明等。这本书用准确且通俗易懂的文字揭示了科学的内涵,又重用生动有趣的相关知识链接拓展其外延。

自然科学史作为一门历史科学,首先要积累详尽的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资料,并考证和辨别其真伪,还需对历史资料进行系统分类。读这本书对我了解自然科学的历史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这一本书的题例注重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连缀成一部完整的科学发展史,脉络清晰,很便于读者学习掌握。而且,配图十分丰富,包括著名的科学家肖像、原理剖析图、文物照片等等,与文字相辅相成,帮助读者形象、直观地把握。

看完了这本书我不仅从一个崭新的层面去了解了科学的发展历程。而且能够在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取代。这本书帮助我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掌握基本的科学常识和对人类发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理论。这本书分了七章来写,从文明时期到近代的科学发展都有介绍。 让我最感兴趣的是第六章:“19世纪初至‘二战’前科学的狂飙突进”。这一章分了七个小节来讲,分别是:“是什么照亮了我们的前程:光学”、“探究微观世界里的无穷奥秘:原子论”、“生命力的学问:生物学的发展”、“构筑理论的大厦:电磁学”、“让距离不再遥远:电的应用”、“稳步前进中的化学”、“能量与热的新发现”。为什么我对这一章特别感兴趣呢?这是因为这一些科学技术的发现与应用到现在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是有着重大影响的。与我们息息相关。

光学的发展,让人们了解了光波,也运用了光的粒子性应用在生活中,例如利用对X射线的研究,应用于医学中,帮助医生在无须切开身体就可以看到病人身体骨骼等坚硬的部分。原子论,虽然当它被用于原子弹时,对世界的安全起了威胁。但是他还是有很多的其他作用。这一节同时也有介绍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在这里我对相对论有了个更深刻的了解。爱因斯坦对科学界的贡献很大,但是他却是一个简单朴素的人。他19xx年4月18日病逝在普林斯顿的家里。他的遗嘱执行人德国诗人歌德根据他的遗嘱没有帮他举行葬礼,不筑坟墓,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科学史》有感

读《科学史》有感

%%%%%班 ###name

我第一次把这本书捧在手心上唯一的感觉是这本书好沉重。但听完田教授对这本书的介绍,一种不由自主的敬仰萦绕在心中。

《科学史》,这本书既凸显了理性思维,又不令人文关怀,在完美的阐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时代的主题的同时,也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道主义的色彩,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科学史佳作。在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科学和技术始终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推动了人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发展,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之盛衰落。乔治萨顿说过,科学的历史虽然只是人类历史的一小部分,但却是本质的一部分,是唯一能够解释人类社会的进步的那一部分。可以这么说,因为有了科学,所以人类才有可能获得今天的一切。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占据主导地位的精神范型,是从希腊开始的,两千多年前希腊人所创造的光辉夺目的文化成就,为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 从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希腊人出现了才智卓越的哲学家,他们是许多学科的鼻祖,著名的有自天然哲学家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阿纳克西来尼,赫拉克利特等,有人文哲学家罗泰哥拉,苏格拉底等,有体系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有天文学家西怕可思、托勒密等、有数学家欧几里德刁潘都等,有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有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盖伦,有生物学家特奥菲啦死特,有地理学家西塔斯和埃拉脱色尼。这些天才人物许多不仅在一个领域工作,而且在许多领域均有建树。像亚里士多德几乎在每个领域都发表了卓越的见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拜课全书式学者。

科学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着,蔓延着散发着文明的光辉。即便是在欧洲自然科学处于沙漠状态的时期,也有阿拉伯人由建立的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阿拉伯帝国脱衣而出。他们继承了希腊人的科学遗产,在公元8世纪把西方科学带进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遗憾的是阿拉伯科学的辉煌时期也只延续到了12世纪。然而,正所谓“西方不亮东方亮”,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续上升到了17世纪。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后,对近代科学的诞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人对近代世界科学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 …… 余下全文

篇七 :自然科学史读後感

自然科学史读后感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科学,是人类文明普遍进程中一个比较晚的成果。在近代历史以前,很少有什么不同于哲学家传统,又不同于工匠传统的科学传统可言。但是,科学是源远流长的,可以追溯到文明出现以前。不管我们把历史追溯多远,总可以从工匠或学者的知识中发现某些带有科学性的技术、事实和见解;不过在近代以前,这些知识或服从于哲学传统,或服从于工艺传统的要求。例如,哲学的考虑就限制了古希腊人的重要科学成就,使他们的两个主要的天文体系都和古代人已知的观测事实有着矛盾。

科学主要有两个历史根源。首先是技术传统,它将实际经验与技能一代代传下来,使之不断发展。其次是精神传统,它把人类的理想和思想传下来并发扬光大。如果我们根据石器时代人类的工具发展的连惯性以及他们的葬仪和洞内壁画来看,可以说这两种传统在文明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在青铜时代的文明中,这两种传统大体上好象是各自独立的,一种传统由工匠保持下去,另一种传统则由祭司、书吏集团保持下去,虽则后者也有他们自己的一些重要的实用技术。 在往后的文明中,这两种传统大都是分开的,不过这两种传统本身也都分化了,哲学家从祭司和书吏中分化出来,不同行业的工匠也各自分开、自立门户。偶然的接近也有,特别在古希腊时期,但总的说来,一直要到中古晚期和近代初期,这两种传统的各个成分才开始靠拢和汇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新的传统,即科学的传统。从此科学的发展

就比较独立了。

科学的传统中由于包含有实践的和理论的两个部分,它取得的成果也就具有技术和哲学两方面的意义。这样以来,科学就反过来影响它的根源,而且实际上后来科学对于那些离开它的直接根源最远的领域也都产生了作用。以上这些,再加上科学运动的内在发展,就是本书所要讲的内容。

在最早的城市文明出现之前,人类就已经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技术、工具和技能。旧石器时代的人发明了形形色色的工具,用来制造用具和狩猎的武器;新石器时代的人则作出了最重要的革新,即定居的农业生产方式,时间也许最近也要在公元前6000 年。石器时代的农业生产很快就消耗掉土壤的肥力,这个因素好象限制了多数新石器时代村社的规模和稳固性。在印度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尼罗河流域,这种限制就比较小些,因为河水一年一度的天然泛滥带来一层肥沃的新淤泥。在这些流域就有比较多的定居村社繁荣起来,它们排干沼泽,灌溉荒芜的土地,使固定耕作的面积有了相当大的发展。这些村社的规模不断增大,从村落发展为乡镇,从乡镇发展为城市,与此同时,由僧侣祭司统治的管理体制也发展起来,组织人们生活上的各种复杂活动。这样,在公元前3000 年的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在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以及尼罗河流域就出现了最早的一些城市文明。这些最早的中东文明的工匠技术,比起较早的新时器时代的工匠技术来,有显著的进步。在公元前4000 年时,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犁,并且利用家畜来拖

…… …… 余下全文

篇八 :科技史读后感

《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了自己的大半心血撰著的一本书,他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且这部著作对中国的科学思想史、各学科专业史的相关技术以及社会背景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论证和分析。它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都是令人惊讶和叹服的。

读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后,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对中国成就的关注自然使他受到当地人的赞许。其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这不仅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也对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的文献考古证据和图画见证,清楚地向我们显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与发现。另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他的治学方法大概可以概述为兼收并蓄古文献、图片与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中西比较研究,内史与外史研究相结合,国际大协作。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史》是第一部以系统而且祥实的资料全面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宏篇巨著。

此外,在这本书中,作者李约瑟还用了一些篇幅介绍了自己特殊的家庭气氛,自己的经历,自己对待每一个人的态度,对时间的态度以及自己与中国的情结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李约瑟博士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就更好地理解李博士,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更加容易地去读他的作品,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书。 正是因为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以及其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另外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读完这本书,除了佩服李约瑟博士,更多是对我国科学技术史深切的自豪感。人的聪明智慧是不会停歇脚步的,终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依然会引领时代的潮流的。另外,别的国家的人可以花费人生大数的时间,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史进行研究。我们作为中国人,更应当对自己国家宝贵的财富有深刻的认识。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