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梦回红楼——红楼梦读后感

梦 回 红 楼

有人曾经说过:《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沉醉于爱情的人读到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缠绵悱恻;热衷于仕途的人读到的是贾雨村的趋炎附势;偏好于事业飞黄腾达的人读到的是王熙凤的机关算尽和探春的精敏能干。对于处于大学生活刚开始阶段的我来说,读《红楼梦》,读到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刚进入大学,我的确感到万般不适应。再也不会有人专门为我准备丰盛的饭菜了,再也不会有人在早上反复叫我起床了,再也不会有人把自己碗里的肉夹到我碗里,而且很欣慰地告诉我:“你吃吧,我不喜欢吃肉。”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大学军训过后我便十分想家,想念家里的亲人,想念家里饭菜那熟悉的味道,甚至想念家里的点点滴滴。为此,我曾经流过最为真诚的眼泪,不仅在脸上,而且在心里。

现在回味那段经历,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人生之中,有些事是必须要经历的。每个人都不可能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总有一天,我们会像丰满了羽翼的鸟儿一样,离开庇护我们的那个港湾,飞向更广阔的天空。《红楼梦》中的黛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她的母亲病逝扬州城之后,荣国府收养了她,至此,她离开了生她养她的家。我的思乡之痛比起黛玉来,可能不及万分之一,因为至少我还有着放假就可以回家的信念,而黛玉却只能一直寄人篱下。尽管贾母很疼爱黛玉,让她的吃穿用度一如宝玉,但是这种爱又怎么能和父母之爱相提并论呢?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史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中父母违。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自幼无父无母,无人真正疼爱。然而,她却有着极其顽强的品格。《红楼梦》中一回“湘云醉卧”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她率真的个性。处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必须学着像史湘云那样,用率真的个性与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大学之中,人际交往是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学会如何与舍友友好地相处,学会如何与同学建立友谊,学会如何让别人认识你,了解你。从而不让自己变成一只刺猬,伤害那些想靠近我们的人。可是,想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呢?因为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交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相同弱点的人吐露心声。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是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都是寄居在贾府,宝钗能够很好地笼络人心,然而黛玉却连别人和她开玩笑都禁不起。其实,这并不奇怪,早在薛家母子刚来荣国府时,薛姨妈就说过,住在贾府可以,但是他们的一切费用都由他们自己承担,所以宝钗在荣国府的顾虑肯定要比黛玉少很多。而黛玉却只能用清高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从而让自己有一个精神的支柱,有活下去的勇气,所以,她往往给人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差异所共同决定的结果。

…… …… 余下全文

篇二 :作文 读后感1

1、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黑夜、风暴、饥饿,

意外与挫折。——惠特曼

2、时光的流逝带来的不仅是长大的喜悦,还有对往事的怀念

与不悦,同时,时光的流逝更让我们学会了珍惜。

3、窗外下雨了,雨滴淅淅沥沥的打在了银杏叶子上,而后缓

缓的顺着叶茎滚落下来,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滴一串地掉在雨水汇成的洼地里,溅起高高的水花,滴答滴答的传来响声。窗外的蒙蒙细雨,微微颤抖着的银杏树,好像伴奏着一支小舞曲,我不禁被窗外的景象所诱惑、、、、、、

4、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花未眠,人亦未眠。如果说一朵花很

美,那么欣赏他它的人的心里必能绽放出如花的圣洁。

5、那一幢幢大楼中,房间与房间相隔的不是墙,也不是窗,

更不是门,而是心。(什么样的心)

6、人类本身就是要永无止境的追求,(虽然)它的道路漫长、

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以一颗勇敢顽强的自信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胜利者。——《老人与海》读后感

7、其实,真正的风景是那些随处可见的小径、小山坡,是哪

些朴素的小野地,是那些树上的鸟鸣,只有在真正的静谧的大自然中,才叫欣赏风景,忘掉世俗,去感受四季变化中生命的微颤吧。——《一路风景》

8、鲁滨逊这样一个敢于冒险、用于开拓、坚强乐观的形象就

这样深入了我的心。——《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9、机会不仅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同时也是留给自信、能够

把握住机会的人的。——《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读后感

10、在不经意间,回想起年少的往事,你是否突然想起某些人

而倍感思念?后来的回忆被岁月层层渲染,最后只剩下一个淡淡的剪影,回忆起那脱了色的记忆。——《深蓝》读后感

11、一个佝偻的身影闪现在我的眼前,他有着与众不同的装束,

一件打满补丁的破衬衫,一双老土的解放鞋,背上背一个与他极不相符的大背篓。他的脸上早已刻满了岁月的沧桑,炯炯的眼神中闪着坚毅的目光。——《民工父亲的“幸福”》读后感

…… …… 余下全文

篇三 :美学散步 读后感

美在何处

----《美学散步》读后感

这是一本关于美学的书。美学这门学问可能令人难以理解,也很少被人所知。但是,每个人都肯定会有关于美的感受。看到美丽的景象,听到悦耳的歌声,或闻到花朵的芬芳,这些都能让人感受到美。而美学,就是一门研究美的感受,美的形式,人的审美意识的学问。 宗白华这样在书中这样分析,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上面的境界,层次分类让人看起来有递进的关系。因为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他们对美的认识,对美的感受可能只达到了前几个层次。很多人发现了美的东西,除了感受到美,就无法发现这种美背后所蕴藏的意味。如我们看古希腊的雕塑,看中世纪的教堂,或者欣赏中国山水画,读唐诗宋词元曲,人们确确实实能够得到审美体验,能够感受到:“啊这是美的。”但并非所有人能够明白这种美来自何处,为何会认为这是美的。

对于美的境界,台湾作家林清玄曾这样阐述。他说:人生的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欲望、物质带来的美。物质的人生是永不能满足的。比如你吃东西吃得很好,但科学家的分析是,你只有15厘米的满足感,即从舌尖到喉咙。美的第二个层次是文化、艺术、文明带来的美。比如听听动听的音乐、看美幻的灯光。美的第三个层次是灵性、精神的美,这要求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生命中一些美好的东西。其实在我看来,美并没有什么高低境界之分,不同人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对美的认识也不同。尽管客观世界不会因人类的意志所改变,但是美是人的心理的反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人是凭自己的感觉去认知世界,对于美的感受自然也不同。奥利维尔和布卢布兰有这样的争论,布卢布兰认为美是不以人的意志所改变的东西,正如悬崖上的花,并未被人发现,但仍是美的事物。而奥利维尔认为美是来自心灵,如果在心灵上能产生共鸣,即使别人看来是丑陋的事物,在你的心中仍是美的。其实他们都没有错。布卢布兰认为美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改变;而奥利维尔认为人的意志可以让人对美的认识有所不同。

…… …… 余下全文

篇四 :论文

【摘 要】:语文教师应从使学生掌握“语文工具”这个角度去完成育人的任务,而进行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使学生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从而能更多更好地去读书。阅读的文章都有其内容、思想甚至有情感。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 、智慧的生活。

【关键词】语文知识储备;情感体验;人生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中,课本知识固然重要,但课外阅读却不容忽视。现在学生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致使阅读面窄、能力低下,所以加强语文阅读势在必行。现将此方面体会总结如下:

1.上一节语文阅读能力调查课,让学生知道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学习语文光凭一本语文书远远不够的,要多读书,读好书。”开学初,上了一节语文阅读能力调查课,调查全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现状,便于以后有所针对。调查中发现班内大部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差,缺乏逻辑;而且语言生硬、呆板,即使一些平时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也不怎么样。学生缺少必要的语文知识储备,写出来的文章空洞、乏味,没有生气。知识的储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阅读,可见许多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前景不容乐观。

2.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古人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读好书,必然会对学生语文学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阅读过程又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教师不在上面“画”一些正确有益的信息,学生必然就会接受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信息,形成一些不好的思想和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此教师要经常做好正面强化引导,指导学生读一些富有生活情趣和教育意义的图书,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形成一种良好的情感体验。如: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中,让学生写读后感,他们都写了,“我是用心在读,我的心流泪了”“ 我们将怀念他,一个创造生命奇迹的人,直到永远,永远……”孩子们写下这样的话语,令人感动。诚然,他们深刻感悟到坚强,并以此作为战胜困难的动力。

…… …… 余下全文

篇五 :别忘了我们身边的宝库(19xx字)

别忘了我们身边的宝库

——谈课文与写作

重庆市城口县中学 金清斌

丰富的素材是我们写好作文的前提,有的同学常常为写作之“无米”而感叹,那么,“米”从何来?若能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去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又能大量地阅读,你的“粮仓”自会日益充实。

课外阅读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当然要重视,但不少同学却往往忽略了自己身边一个巨大的写作宝库——课文。

课文能为我们的写作带来些什么呢?

一、课文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学过的课文:要写“有志者,事竟成”“苦尽甘来”的话题,有《勾践灭吴》;要写“持之以恒”“坚持就能成功”的话题,有《劝学》;要写“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内因与外因” 的话题,有《游褒禅山记》;要写“苦乐在于心” “笑对人生 ” 的话题,有《美腿与丑腿》;要写“虚荣心”“诚信”“责任” 的话题,有《项链》;要写“孝心”“报恩”“亲情” 的话题,有《陈情表》;要写“挑战挫折”“战胜自我” 的话题,有《报任安书》;要写“个性解放”,“素质教育”的话题,有《病梅馆记》;要写“宽容”“团结协作”“知错就改” 的话题,有《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不就是一座“储量”丰富的素材库吗?

如果再打开我们的思维,多角度地思考,这些素材还可用于更多的话题。比如莫泊桑的《项链》还可用于“梦想与现实”“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苦乐在于心”“知足者常乐”“选择快乐”“真正的幸福”“通往幸福的道路”“我的幸福观”“高远的追求”“物质享受=幸福?”“过实实在在的生活”“坦然的面对”“淡定是一种美”“金钱与人格”“自立”“勇气”“美丑”“磨练”“挫折面前”“面 1

对困难”“笑对人生”“获得与失去”“塞翁失马”“患难见真情”“新生”“找回自我”“苦难是一所学校”“奇妙人生”“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等内容的写作。

每一则素材只要我们愿意去挖掘,都潜藏着巨大的“能量”,每一则素材都犹如一只多棱镜,放在阳光下就可以幻化出五彩的光芒。试想,课本中的这一百多篇课文将可用于多少话题的写作!

…… …… 余下全文

篇六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作文立意“四戒”

吴景松

中国人历来重视文章的立意,所谓“意在笔先”是常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中说:“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意思是说,文章要“为用”,要济世,要有高远的立意。刘勰则认为“道”是文章的本质,“文”是明道的工具,“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雕龙·原道》)。这样,文章也就承载着极为沉重的社会责任。类似的言论还很多,如魏晋曹丕的“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韩愈等人的“文以载道”等等,都强调文章要有深度思想。这些思想影响甚远,成为了文章立意的主流思想,也成为了我们作文立意的基本理念。 其实,立意不仅仅是一个深刻性的问题。对于同学们来说,过分强调深刻,强调创新,强调作文的社会责任,从而人为的去拔高作文的“意”是不恰当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立意的意义应该蕴含于自然、真实的材料之中,正如李白称赞韦应物的作品时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同学们在作文的立意上常常出现一些偏差,这些偏差主要体现在虚假、空洞、矫情、肤浅四个方面。作文的立意要防止这些毛病,我们称之为“四戒”。 一戒“曲解”

作文立意的基础是素材。作文的素材,无论是社会生活本身,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字材料,都有其特定的内涵。作文要正确地反映社会生活,真实地抒发作者的情感,合理地表达人们的认识,就不能任意曲解写作的材料。作文的“意”要建立在“真”的基础上,脱离了“真”,“意”也就虚假了,同时也就失去了任何价值。

有的同学为了使自己的作文有创意,人为的拔高材料的思想意义,甚至歪曲材料的意义内涵,其结果必然导致作文的“失真”。例如,东郭先生和狼的寓言告诉我们:“坏人是不会改变本性的,不要轻信和怜悯坏人。”有同学却从中提炼出“狼是聪明的,人不应该与狼为敌”的主题。《愚公移山》告诉我们:“要发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有同学却从环保的高度提炼出“愚公不应该挖山,而应该搬家”的立意。这些看法看似有道理,有新意,其实歪曲了寓言的本意,是不可取的。我们知道,寓言的意义不在于它的故事和人物,而在于它的寓意,故事和人物只是寓意赖以附丽的外在凭借或依托,寓言作者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人们生活中的道理。因此,寓意才是寓言的内核,没有了寓意,寓言就失去了价值;曲解了寓意,也就曲解了寓言。也许有同学会说,“朱光潜先生的《读〈伊索寓言〉》不也没有忠实于寓言的原意吗?”这其实也是一种误解。第一,朱先生明确表示自己的观点并非《伊索寓言》本来要说的意思,而是一种“纠正”,这与我们同学从“农夫和蛇”等寓言中直接提炼出“要保护生态环境”之类的主题不一样;第二,朱先生的这篇读后感是“借读《伊索寓言》,浇心中块垒”,目的不是批评《伊索寓言》,更不是曲解寓言,而是以此为由头,表达对现实的忧虑。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

我们身处其中的宇宙,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类对宇宙的不懈探索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宇宙是什么?人与宇宙有什么关系?这是人类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宇宙与人》这部影片汲取了现代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和生命科学等诸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了大量科学数据、图像和实例,揭示了宇宙奥秘的真相,解答着一个个令人类曾经迷惘的问题。让我深刻领悟到了生命和人的自然本质。 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仅能更仔细、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这个创造了人类的物质系统,而且还能弄清楚这个物质系统是怎样操作的。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可以了解这浩然的宇宙有着多少我们所不知道的神秘色彩。以前总是很疑惑,为什么人类的产生会与马克思的唯物精神有关系,可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诞生是物质一点一滴的积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量变从而形成的质变过程,一次次的进化,都为我们展现了唯物主义中,物质第一性的观点。从没有生命到产生地球这个生命星球,再到诞生了生物,诞生了人,上百亿年的宇宙物质运动的种种细节都被前所未有地"缝合"起来,并且始终追究着人类的存在和这些物质运动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头绪。我们不难发现,事物都是联系的,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个体,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点一点的量变的积累,一次一次质变的飞跃,才造就了我们人类如此辉煌的今天。

至此,我由衷的相信马克思的那句话"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鉴于这些事实,我们坚信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剩下的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然而,这并不能让我产生“人类是万物之灵”这样的观点。虽然人类拥有智慧,拥有思维,但这也无法改变人类不过是庞大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这一事实。茫茫宇宙中,人类是渺小的,就连地球也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沙!滥用上天赋予人类的智慧去破坏生态,最终将遭到我们所在的宇宙无情的报复!

…… …… 余下全文

篇八 :20xx 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读后感 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读后感一句

看着老师放的“德耀中华”的纪录片,大家无不热泪盈眶、感受良多。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了我们这些生生的英雄,在这个物欲横流、经济大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道德的力量带动了一批又一批人,并将代代相传,这种力量是势不可挡的。道德模范为什么能感动人?因为坚守道德这块阵地,是人心所向,是社会和时代所需。道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信仰和诚信上的制高点,而法律则是一个底线。人们关注这个典礼,不光是关注典礼的本身,更是关注这个社会的道德制高点,关注有多少人能坚守住这块阵地。活在当今社会下的青年的责任与重担, 一个人不在于你能对社会和国 活在当今社会下的青年的责任与重担, 家做出多么巨大的贡献,雷锋曾今说过: “我们只要将每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投身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去”。 那样我们的社会将是一片祥和景象, 每次观看完感到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后, 心中总是久久不能平息,不禁潸然泪下,听他们的故事总会给人以长久的思索与追问: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成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机缘使他们另九州动容? 感动着每一位中国人乃至全世界。 吴菊萍的一句话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我们拒绝袖手旁观。”也许我们曾亲眼看到身边的扒窃行为、偷盗行为,也曾遇到他人的紧急求助??但我们又是否曾犹豫不决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亦或担心自己因此遇到不必要的麻烦?其实,当我们在抱

怨社会治安差时,抱怨生活的安全感逐渐缺失时,我们不应将责任一味地归咎于政府、归咎于公安、归咎于社会,匡扶正义、守护平安应该是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的共同义务。只要你、我、他能齐心协力站出来,肆意的扒手、小偷休想猖狂作案?犯罪分子怎敢目无法纪?其实,守护他人的平安也是守护我们自己的平安,帮助他人的一时之需也是守护我们自己的善良之门。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弱小,但很多人的力量聚集到一起,将成为一股强大的正气洪流。

弘扬时代主旋律,是广大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普通群众的眼里,世风日下和少数党员干部的诚信缺失和渎职腐败有很大关系。党员干部是这个社会正气的践行者与模范带头者,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只有党员干部行动起来了,走在了这个时代的前面,群众就会自觉的跟上来,社会风气就会好起来。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