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清塘荷韵》读后感

《清塘荷韵》读后感

从古至今,人们一说到荷花,首先想到的便是高雅、纯洁。是的,荷花出于污泥而不染,它根本不屑于在泥沙中那不见天日的生活,它会不断地为着光明,为着美丽,为了给人类那丰富的生活中再添加一抹美好的色彩,绚丽而无暇的为之奋斗。荷花也深受我的喜爱,我不仅只是因为它的外表,更是因为他的精神所给予了我无限的力量,敢于面对困难和险境??今天有幸读到了季羡林先生的佳作《清塘荷韵》,更令我感触颇多。

文章中大量笔墨,作者都着重描写了荷花生长的过程。起初,作者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水塘和自己的“心病”,说明了养荷花的原因,为后文荷花的诞生作了铺垫。下文中作者又记叙了自己播种荷花、盼望荷花出现的急切心情。如:“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这些语句生动的勾画出作者对荷花的盼望和喜爱,语言幽默淳朴。后文中描写了荷花的生长之盛与不同寻常的特点: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我想这几株荷花在四年的拼搏与煎熬中,早已超凡脱俗,不与那些受帮助的“凡夫俗子”相同,因而受过磨难的人或物,他们的身上都闪耀着纯洁而无暇的光芒,令人心生敬佩。最令我喜爱的段落便是那“月下插曲”了:可爱的小波斯猫会见到水中的“白玉盘”,心生趣意,竟纵身一跃落入了塘中。此情此景都不禁令人发笑,感到怜爱,同时这也侧面写出了荷塘的景色加上月光的配合,无疑是一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令人沉醉其中??我们都知道有得必有失,有盛必有衰,有分必有合,因而这塘美丽的“季荷”即将走向衰落。而作者是什么心情呢?“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多么豁达的作者,我想此时,作者已被这迷人的荷花所征服,心中波澜不惊,宁静高雅,充满期待??

本文中作者描写荷花的婀娜,寥寥无几,甚至少得可怜,为何我们读来却被深深打动?我想,荷花的精神已常驻在每个人的心间,挥之不去,因而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荷花,一种坚强毅力的生灵;荷花,一种高傲美丽的生灵;荷花,一种高尚纯洁的生灵。荷花它具备了人所应该具备的品质,因而它在百花中大放异彩!

…… …… 余下全文

篇二 :季羡林《清塘荷韵》读后感

季羡林《清塘荷韵》读后感

在学校图书馆偶尔看到了这本《清塘荷韵》不自觉拿了起来。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

…… …… 余下全文

篇三 :《清塘荷韵》读后感

《清塘荷韵》读后感

拜读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不禁被文中优美的言词,深刻的思想所折服。文章意味蕴藉,仅已栽荷小事便道出了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浓烈的期盼,希望和欣慰。文章构思之巧妙,写作之精良,实令我赞叹不已。

再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便觉两文之差异甚大。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表达了自已淡淡的喜悦与哀愁,这便与季先生强烈的希望之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是写荷花,朱先生在观赏美,而季先生是在创造美。观赏美的人每当发现美中之不足。便多几分惆怅,但创造美的人会痴迷于美中,戴着美的眼镜看世界,一切都是完美的,毫无瑕疵,他沉浸在美中,乐观看世界,永远有希望,永远有快乐。

在《清塘荷韵》中,季先生行文严谨,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十分明显,一条以荷塘中荷花情况为线:先写原先塘中似有荷花但现在全无,再写我种莲子,接着写第一、二年塘中仍无荷花,然后了写第三年“塘中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叶片”,最后写第四年荷花生长旺盛,荷叶“遮蔽了半个池塘“。另一条则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先是塘中无荷花,作者“总觉得是一块心病”,再是种了莲子作者微有希望但情绪还比较消极,接着作者的期盼日益强烈,然后两年过后塘中仍无荷花,作者“完全灰了心”,继而到了第三年荷花长出“五六个叶片”。作者自白“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最后第四年荷花茂盛,作者“心中狂喜”。

整篇文章,以时间顺序行文,事情起因、经过、结果交待清楚,过渡自然。两条线索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它们被作者的那管神奇的笔有机地结合起来,真可谓是:相辅相承,相孕相生。

《清塘荷韵》的内容中作者的所感十分单薄,它们大都凝聚在作者的一举一动中,较为含蓄,且整段的“自我剖白”在《清塘荷韵》更是全无踪影,因此我认为《清塘荷韵》更倾向于叙事散文,此乃文体之异也。《清塘荷韵》中,季先生描写的景物就具有了单一性,他只刻画了荷花,表现他对荷花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写作中采用了一枝独秀的方法,而对其它景物只字未提,这是写作手法的差异。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清塘荷韵》有感

读《清塘荷韵》有感

饮泉初中802石榴班 钱思佳

从古至今,人们一说到荷花,首先想到的便是高雅、纯洁。是的,荷花出于污泥而不染,它根本不屑于在泥沙中那不见天日的生活,它会不断地为着光明,为着美丽,为了给人类那丰富的生活中再添加一抹美好的色彩,绚丽而无暇的为之奋斗。荷花也深受我的喜爱,我不仅只是因为它的外表,更是因为他的精神所给予了我无限的力量,敢于面对困难和险境??今天有幸读到了季羡林先生的佳作《清塘荷韵》,更令我感触颇多。

文章中大量笔墨,作者都着重描写了荷花生长的过程。起初,作者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水塘和自己的“心病”,说明了养荷花的原因,为后文荷花的诞生作了铺垫。下文中作者又记叙了自己播种荷花、盼望荷花出现的急切心情。如:“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这些语句生动的勾画出作者对荷花的盼望和喜爱,语言幽默淳朴。后文中描写了荷花的生长之盛与不同寻常的特点: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我想这几株荷花在四年的拼搏与煎熬中,早已超凡脱俗,不与那些受帮助的“凡夫俗子”相同,因而受过磨难的人或物,他们的身上都闪耀着纯洁而无暇的光芒,令人心生敬佩。最令我喜爱的段落便是那“月下插曲”了:可爱的小波斯猫会见到水中的“白玉盘”,心生趣意,竟纵身一跃落入了塘中。此情此景都不禁令人发笑,感到怜爱,同时这也侧面写出了荷塘的景色加上月光的配合,无疑是一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令人沉醉其中??我们都知道有得必有失,有盛必有衰,有分必有合,因而这塘美丽的“季荷”即将走向衰落。而作者是什么心情呢?“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多么豁达的作者,我想此时,作者已被这迷人的荷花所征服,心中波澜不惊,宁静高雅,充满期待??

本文中作者描写荷花的婀娜,寥寥无几,甚至少得可怜,为何我们读来却被深深打动?我想,荷花的精神已常驻在我们心间,挥之不去。荷花,一种有坚强毅力的生灵;荷花,一种高傲美丽的生灵;荷花,一种高尚纯洁的生灵。荷花它具备了人所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因而它在百花中大放异彩!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清塘荷韵》有感

读《清塘荷韵》有感

读《清塘荷韵》有感

《清塘荷韵》是已故著名国学大师、我们家乡近邻山东临清人季羡林先生所作的一篇散文。该文写成于19xx年中秋节,最初发表在《人民日报》,后收录到河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中。作者分别从'种荷''盼荷''赏荷'等方面为我们展示出荷花生长的各个阶段特征。文章最令我感动的是季老对荷花的那份殷切期待,以及对荷花的耐心守候。这份爱与守候体现在种种细微的事件中,无时无处不在。

诚然多数中国人都爱荷,但论爱荷程度大概很少有人能够超越季老。本来是朋友馈赠给他的几颗莲子,但季老却用它们来了却楼前无荷的这一心病。他小心翼翼地'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希望莲芽能够破壳而出',希望不要对莲子造成意外的损伤。虽然季老对内心的那份期盼轻描淡写,用'尽人事,听天命'这样的话语来简单带过,但'盼荷'过程中的种种焦虑与沮丧却无法掩饰他对莲子生根发芽的希冀和对荷的真情,因为爱之深才'恨'之切。在等待莲子发芽的两年时间内,季老把每天去塘边观荷当成一件工作,'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正是季老的'盼荷',对莲子的苦苦守候,对莲子的耐心等待,终于在第三年得到了意外的回报。水面上突然有了几片圆圆的绿色,虽然'细弱单薄、可怜兮兮',但却正是莲子生发出的叶片。也因之季老绝望的心再度燃起了新的希望。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这几片莲叶竟然如燎原星火一般迅速生长,几天之内就遮蔽了半个池塘。这真是一个奇迹!

季老的等待与守候,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消磨,他以他的耐心和深爱,带领我们一起见证了这一奇迹,并把它分享给众人。我们在欣赏这一生命爆发的过程中,会收获内心的感动与同样的喜悦,也会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苏东坡曾在《稼说送张琥》中说 '厚积而薄发',莲子的成长过程,不正生动地体现了这一古训吗?我想它也同样适用于教育。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有感

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有感

庐阳中学 七(12)班 樊元伟

每次接触季老的文章,都有不同的感受。《黄昏》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发现美,《赋得永久的悔》让我们明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清塘荷韵》同样给了我美的享受。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觉得池塘空着难受,友人从湖北洪湖带来几颗莲子,作者把它投入池塘里,天天盼着莲子冒芽。可是种子投入池塘后的两年里,一点动静也没有,作者不免失望。到了第三年,终于出现了五六片细弱单薄的荷叶,作者虽看到了希望,但对叶片稀少感到有点灰心。第四年,荷叶发挥了磅礴的生命力,生出了许多绿叶,开出了鲜艳的红花。之后,荷花开得越来越盛,绽放出磅礴的生命力。到了冬天,虽然荷花将消逝得无影无踪,但是作者认为: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文章字字珠玑,值得品味。文章的第四段中,“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这句写出了作者对满塘生命的绿色的向往,对荷花的想念,渴望荷花能理解他的心意,快快长出来。第四段中“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这句写出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作者对荷花迟迟不长出来的灰心,侧面烘托了对荷花的喜爱。

第六段中,“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

是从哪里积蓄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这段话体现了荷花不辜负作者的希望,努力生长,作者心中狂喜,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张扬生命的喜爱之情。第十二段中,“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 这是一段虚写的文字,在这段文字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一位老人对荷的美好祝福,更能感受到老人的厚重与踏实,它正如清水中的莲,朴实庄重,韵味十足。

…… …… 余下全文

篇七 :荷花 清塘荷韵 读后感 借鉴

荷花 清塘荷韵 读后感 借鉴

从古至今,人们一说到荷花,首先想到的便是高雅、纯洁。是的,荷花出于污泥而不染,它根本不屑于在泥沙中那不见天日的生活,它会不断地为着光明,为着美丽,为了给人类那丰富的生活中再添加一抹美好的色彩,绚丽而无暇的为之奋斗。荷花也深受我的喜爱,我不仅只是因为它的外表,更是因为他的精神所给予了我无限的力量,敢于面对困难和险境??今天有幸读到了季羡林先生的佳作《清塘荷韵》,更令我感触颇多。

文章中大量笔墨,作者都着重描写了荷花生长的过程。起初,作者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水塘和自己的心病,说明了养荷花的原因,为后文荷花的诞生作了铺垫。下文中作者又记叙了自己播种荷花、盼望荷花出现的急切心情。如:“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这些语句生动的勾画出作者对荷花的盼望 和喜爱,语言幽默淳朴。后文中描写了荷花的生长之盛与不同寻常的特点: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我想这几株荷花在四年的拼搏与煎熬中,早已超凡脱俗,不与那些受帮助 的“凡夫俗子”相同,因而受过磨难的人或物,他们的身上都闪耀着纯洁而无暇的光芒,令人心生敬佩。最令我喜爱的段落便是那“月下插曲”了:可爱的小波斯猫会见到水中的“白玉盘”,心生趣意,竟纵身一跃落入了塘中。此情此景都不禁令人发笑,感到怜爱,同时这也侧面写出了荷塘的景色加上月光的配合,无疑是一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令人沉醉其中??我们都知道有得必有失,有盛必有衰,有分必有合,因而这塘美丽的“季荷”即将走向衰落。而作者是什么心情呢?“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多么豁达的作者,我想此时,作者已被这迷人的荷花所征服,心中波澜不惊,宁静高雅,充满期待·············· ·················

本文中作者描写荷花的婀娜,寥寥无几,甚至少得可怜,为何我们读来却被深深打动?我想,荷花的精神已常驻在每个人的心间,挥之不去,因而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荷花,一种坚强毅力的生灵;荷花,一种高傲美丽的生灵;荷花,一种高尚纯洁的生灵。荷花它具备了人所应该具备的品质,因而它在百花中大放异彩! ····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

我们身处其中的宇宙,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类对宇宙的不懈探索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宇宙是什么?人与宇宙有什么关系?这是人类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宇宙与人》这部影片汲取了现代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和生命科学等诸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了大量科学数据、图像和实例,揭示了宇宙奥秘的真相,解答着一个个令人类曾经迷惘的问题。让我深刻领悟到了生命和人的自然本质。 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仅能更仔细、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这个创造了人类的物质系统,而且还能弄清楚这个物质系统是怎样操作的。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可以了解这浩然的宇宙有着多少我们所不知道的神秘色彩。以前总是很疑惑,为什么人类的产生会与马克思的唯物精神有关系,可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诞生是物质一点一滴的积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量变从而形成的质变过程,一次次的进化,都为我们展现了唯物主义中,物质第一性的观点。从没有生命到产生地球这个生命星球,再到诞生了生物,诞生了人,上百亿年的宇宙物质运动的种种细节都被前所未有地"缝合"起来,并且始终追究着人类的存在和这些物质运动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头绪。我们不难发现,事物都是联系的,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个体,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点一点的量变的积累,一次一次质变的飞跃,才造就了我们人类如此辉煌的今天。

至此,我由衷的相信马克思的那句话"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鉴于这些事实,我们坚信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剩下的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然而,这并不能让我产生“人类是万物之灵”这样的观点。虽然人类拥有智慧,拥有思维,但这也无法改变人类不过是庞大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这一事实。茫茫宇宙中,人类是渺小的,就连地球也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沙!滥用上天赋予人类的智慧去破坏生态,最终将遭到我们所在的宇宙无情的报复!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