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初一年历史故事演讲稿

初一年历史故事演讲稿

2013.5

初一年读书节活动五历史典故演讲决赛通知

各班级:

根据学校今年读书节活动五:历史典故演讲比赛,我们初一年段选出18名同学参加,具体要求如下:

1、时间:20xx年4月26日周五下午第3、4节课

2、地点:决赛地点:大梯教

3、参加对象:初一年全体学生

4、评委老师:初中历史组全体老师

5、稿件审核:请参加年段读书节——历史典故演讲比赛的选手,请将发言稿于周三前交到年段信箱。

6、评比要求

(1)口头表达是否流利、连贯,口齿清晰,声音大,让人听懂。

(2)表达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轻重音、语速适中、表达自然大方,能调动肢体语言来感染人。

7、奖项要求:不当场亮分,根据现场打分情况,会后10分钟内按成绩排名决出名次,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8名。

8、年段当场公布成绩、当场颁奖。

初一年

2013-4-19

初一年读书节活动五历史典故演讲决赛议程

主持人:谢诗怡(6班)

1、开场白

2、初一年读书节活动五历史典故演讲决赛者演讲顺序

3、宣读历史典故演讲决赛评比要求

4、介绍评委:潘丽玉、王绣中、韩翠萍

2、初一年读书节活动五历史典故演讲决赛演讲顺序 1班:苏熠锦2班:谢 媛3班:林智洪4班:李炎生5班:林 静6班:林嘉雯1班: 姜雨彤2班:李嘉琪3班:罗期福4班: 梁宇浩5班: 林静瑜6班:李可勋 1班: 陈晓云2班: 王惠婷 3班: 陈浩鹏4班: 刘太洋5班: 陈芊芊6班:郑瑞嵘

3、初一年读书节活动五历史典故演讲决赛评比要求

(1)口头表达是否流利、连贯,口齿清晰,声音大,让人听懂。

(2)表达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轻重音、语速适中、表达自然大方,能调动肢体语言来感染人。

初一年读书节活动五历史典故演讲决赛名单

1班:苏熠锦 姜雨彤 陈晓云

2班:谢 媛 李嘉琪 王惠婷

3班:林智洪 罗期福 陈浩鹏

…… …… 余下全文

篇二 :历史的选择演讲故事稿

历史的选择演讲故事稿

没有共 产 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

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

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

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转瞬之间,我们将迎来伟大的中国共 产 党诞生90周年纪念日。1921—2011,90年沧桑巨变,90年翻天覆地,中国共 产 党见证了历史的奇迹!

小时候,总听长辈们感叹:“党的政策好啊。”那时的我并不知“党”有着什么样的含义,只是痴痴点着小脑袋。稍微长大一点,在一次帮妈妈整理衣橱中,看到一条红布白点的裙子,裙子没有什么特别,一点也不好看,我正疑惑家里怎么有这件衣服。这时,妈妈说:“这是妈妈小时候的裙子。”我心里暗想,好难看那。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又道:“晨晨,你知道吗,妈妈小时候可没你现在那么幸福,穿着漂漂亮亮的裙子,那时有的穿就不错了,你姥姥用辛苦赚的钱买点布料,回家手工缝制,这算不错的,有的家庭连布料都买不起哩。可现在呢,

…… …… 余下全文

篇三 :革命故事演讲稿

革命故事演讲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四年级二班的xxx,我演讲的题目是《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听着这首优美而熟悉的歌曲,你一定会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动人故事吧,但你知道他是哪里人吗?让我揭开这个谜吧!

王二小,河北省平山县宅北乡南滚龙沟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王二校19xx年9月16日,二小在一个大山坡上放牛,日军300余人向南滚龙沟袭来,当日军凶狠地用刀逼着二小为他们带路抓八路时,二小非常清楚《晋察冀日报》报社的工作人员和战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隐藏着。他牵着牛机智地领着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转,从上午9点多转到了下午3点多。在二道泉山顶,他猛地抱住一个鬼子厮打,想与鬼子跳崖同归于尽,不料被另一个鬼子用刺刀从背后刺穿了胸膛。这时埋伏在山顶的报社武装队发起了攻击,一举歼灭了这股敌人。

记者方冰对此事进行了采访,并结合他平时采访的其他故事,与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发表在19xx年的《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老百姓》上。后来,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天,我们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温那段历史故事,在缅怀抗日小英雄的同时,一定要不忘国耻,发奋图强,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振兴我中华,不让历史重演。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

感悟“长征”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长征文化,便是“五四”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文化之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

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红军长征已过去了七十年,但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鼓舞着我们每一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 …… 余下全文

篇四 :红色经典故事演讲稿

《红色经典故事演讲稿》正文开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喜爱上了阅读红色故事和革命诗歌,从这里我了解了近代中国历经磨难的风雨沧桑,感受了中国共 产 党成长壮大的曲折历程,也明白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争的热血豪情。

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夏明翰,每个熟悉的名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长征、抗战、解放、改革,每段历史都给我们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从红色经典中我读懂了万里长征的艰苦卓绝,读懂了林海雪原的孤胆雄心,感悟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激情豪迈,也感悟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大气磅礴。长征路上的严峻险阻,八年抗战的艰难困苦,白色恐怖下的千回百转,南征北战的荡气回肠,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一首首雄壮的诗篇,是镌刻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朽丰碑,是见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历史画卷。

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们感慨万千,展望祖国的明天,我们信心满怀。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正满怀喜悦和希望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高山仰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要感谢历史的选择??19xx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传出巨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依,有了值得托付的导航人——中国共 产 党。在共 产 党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解放后的中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共 产 党又带领我们走进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几代中华儿女聚集在鲜红的旗帜下,挥舞着银镰披荆斩棘,奋发进取,为铺就强国之路,用实践的巨笔描绘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九十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 产 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 …… 余下全文

篇五 :名人故事演讲稿

天才源于勤奋

很多人都读过这样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晋代闻名遐迩的两大家族。王家是以王羲之为代表,是名流千古的一代书圣。“清风入袖,明月入怀”,人们用绝妙的比喻形容王羲之的书法,他作品的笔法、墨气、行款、神韵,无不为后人赞叹景仰。他是一个没有真迹存世的大书法家,然而后人对他的书法作品却是推崇备至,如痴如醉。他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王羲之小的时候,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提到王羲之不得不提到《兰亭序》,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三月三,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东晋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饮酒作诗。42位名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臵,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就要罚酒三杯。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

…… …… 余下全文

篇六 :讲故事演讲稿

红尘隐者

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20xx年度青岛的“微尘”,二是20xx年的“炎黄”。我迫不及待的想把这炎黄的秘密告诉你们。

19xx年,江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用于敬老院建设的捐款,捐款人署名“炎黄”,1000元的捐款金额几近于当时一个人一年的工资。此后27年间,贫困学生、希望小学、敬老院、地震灾区都陆续收到了署名“炎黄”的捐款。

“炎黄”到底是谁呢?当人们在大街上举着“寻找\‘炎黄\’”的牌子,当“炎黄”渐渐成为江阴的慈善符号,当代表爱心的“炎黄陈列馆”落成,“炎黄”本人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20xx年11月,有位叫张纪清的老人在邮局汇款时突然晕倒。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炎黄”!今年74岁的张纪清老人出身清苦,曾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这些年,为了多做善事,他的房子越换越小,从3间变成2间,又从2间变成1间。但是依旧捐款。张老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他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暴露了身份,他还有点苦恼,“唉!没有隐藏好。”当别人为他的善举点赞时,他摇摇头:“这都是小事,能帮就帮一把吧。”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我很庆幸今天能把张继青老人隐藏了一辈子的秘密告诉你们,让我们一起接下张继青老人的火炬,续写下一个炎黄的传奇。

…… …… 余下全文

篇七 :20xx励志故事演讲稿

2015励志故事演讲稿

演讲稿一:励志故事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坚定信念,超越自我》。

海伦·凯勒有这样一句非常形象而生动的话:"当一个人感觉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正是有了远大的理想,正是有一种信念,她接受了生命的挑战,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她,盲聋哑集于一身的弱女子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奔走呼告,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理想和信念像熊熊燃烧的烈火使她才走出黑暗,走出死寂,理想和信念像巨大的羽翼,帮助她飞上云天。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不是活在物质世界里,而是活在精神世界里,活在理想与信念之中。对于人的生命而言,要存活,只要一碗饭,一杯水就可以了;但是要想活得精彩,就要有精神,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理想信念使贫困的人变成富翁,使黑暗中的人看见光明,使绝境中的人看到希望,使梦想变成现实。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浩瀚的沙漠中,一支探险队在艰难地跋涉。头顶骄阳似火,烤得探险队员们口干舌燥,挥汗如雨。最糟糕的是,他们没有水了。水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信念,信念破灭了,一个个像塌了架,丢了魂,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队长。这可怎么办?

队长从腰间取出一个水壶,两手举起来,用力晃了晃,惊喜地喊道:"哦,我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沉甸甸的水壶从队员们的手中依次传递,原来那种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一定要走出沙漠的信念支撑他们踉跄着,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看着那水壶,他们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增添了力量。

终于,他们死里逃生,走出茫茫无垠的沙漠,大家喜极而泣之时,久久凝视着那个给了他们信念支撑的水壶。

队长小心翼翼地拧开水壶盖,缓缓流出的却是一缕缕沙子。他诚挚地说:"只要心里有坚定的信念,干枯的沙子有时也可以变成清冽的泉水。"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三爱”故事演讲稿

举着火把去上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下东中心小学的李慧阳。今天我很荣幸地站在这里给大家讲“三爱”故事,我演讲的故事题目是《举着火把去上学》。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一直以来以“学富五车”为荣,因而涌现了许多勤学不辍的故事。有三年不窥园的董仲舒,有凿笔偷光的匡衡,有警枕立志的司马光,有囊萤映雪的车胤、孙康,有悬梁刺股的苏秦,孙敬,更有寒雪中百里求学的宋濂??有人说这是古代,现在哪有这般。不!在那些贫困的山区仍然有那么一群孩子,他们为了学习,不辞辛苦,跋山涉水,为的就是坐在教室里静静地学习。

那是一个2月21日的清晨,5时30分,当城里的孩子还沉浸在睡梦中,家住陕西秦巴山区紫阳县瓦塘村12岁的女学生张华英,就早早的打着火把,踏上了崎岖的上学路。

当日是紫阳县瓦庙镇保坪完小正式开学上课的日子。为了不迟到,居住堰塘村灯盏窝山顶上的张华英,她像往年上学一样,5时起床,洗漱后,吃了一碗奶奶做的猪油炒米饭,便匆匆地背上书包,举着火把,借着火把亮光,张华英走在漆黑的山路上。仅用半个多小时,便赶到同住一条大山沟里的同学家门口,再相伴着向山下学校走去,又走了半个多小时,他俩与居住在另一条大山沟里的一群高一级的同学会合,一起举着火把行走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快乐地说唱着赶路上学。天微微亮时,他们已经走了一半路程,同学们便踩灭火把,防

止引发山火。借着晨曦的微弱亮光继续赶路。当早上7时50分左右,张华英等九名同学完成了一脚一脚丈量近10公里的路程,踏进了保坪完小大门。8时30分,张华英与180名同学一道参加庄严的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后,开始新学期第一堂课。此时,校园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

5点钟啊,那是我们孩子睡得最香的时候啊,为了学习,张华英他们不得不起床了;10多公里的路程啊,那是孩子们的万里长征啊,为了学习,张华英他们用稚嫩的双脚一步步丈量着;崎岖陡峭的山路啊,那是孩子们的珠穆朗玛峰啊,为了学习,张华英他们迎着夜色,举着火把,带着晨露,借着微弱的月光,怀揣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希望,用快乐唱响求学之路。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