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http://ctc.qzs.qq.com/ac/b.gif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一、 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    宋明理学 
【基础解读】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基础解读】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基础解读】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 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基础解读】 
一、 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第7课  启蒙运动 
     
【基础解读】 
一、 理性时代的到来 
1,原因: 
(1)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2)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3)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2、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3、思想主张:  
(1)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4、影响: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2、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2)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3)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鸠:(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2)影响: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4、卢梭: 
(1)著有《社会契约论》一书,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2)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3)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2、评价: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基础解读】 
    一、四大发明 
1、概况: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传播。 
a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   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  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   
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运算如飞。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四大农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3、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基础解读】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  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  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  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  盛唐诗人: 
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  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 代表人物 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  代表人物 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基础解读】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5)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6)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 …… 余下全文

篇二 :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 …… 余下全文

篇三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2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商周时期,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3、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4、  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造了筒车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5、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6、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农民要交纳赋税

7、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严重剥削下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8、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保持领先地位。

9、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10、南北朝灌钢法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11、东汉烧出成熟的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瓷。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明清时期,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1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3、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 …… 余下全文

篇四 :高二历史总结

同步测试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短暂和平

第一课时

火山口上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1、

答案:A

答案:B

3、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并肩作战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个国家的矛盾焦点是

A、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B、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

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D、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政策之争 答案:D

答案: C

5、

答案:C

6、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的主要目的是

A、维持欧洲势力均衡B、阻止苏俄力量向欧洲扩张

C、对德实行绥靖政策D、扶植德国称霸欧洲

答案:A

7、

答案:D

8、巴黎和会上,英法美三国争夺的焦点是

A、争夺对德国赔款的主动权B、争夺海外殖民地

C、争夺地区和世界霸权D、争夺对国联的操纵权

答案:C

9、对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正确理解是

A、英国与欧洲保持相等的势力B、英国与欧洲大陆一国的势力相等

C、欧洲各国势力保持相等D、防止一国称霸欧洲

答案:D

10、

答案:C

答案:D

12、巴黎和会在下列哪一问题上的规定应基本肯定

A、部分欧洲国家的领土划分问题B、战败国的赔款问题

C、对苏维埃俄国的政策问题D、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处置问题 答案:A

13、下列选项反映了了法国在巴黎和会上的要求的是

A、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B、使战时取得的在德权利合法化

C、重建欧洲大陆的霸权D、继续保持海上的绝对优势

答案:C

14、下列关于巴黎和会的叙述错误的是

A、认为战败国应该对一战负责B、具有分赃性质

C、是干涉苏俄的司令部D、承认欧洲衰落的现实

答案:D

15、巴黎和会上,即要削弱德国又要抑制法国的是

A、美国B、苏联C、英国D、日本

答案:C

16、一战后战胜国带着各自的意图参加巴黎和会,实质是

A、维护世界和平B、为本国获取最大利益

…… …… 余下全文

篇五 :高二历史工作总结

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工作总结

刘吉平

一个学期以来,在高二年级组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在高二历史备课组的认真研究和精心安排下,扎实努力,精意求真,开拓进取,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下面就将本学期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做如下总结:

一、不折不扣地完成了各项教学常规的任务。坚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课后反思等教学环节,每堂课前都做了精心的备课,认真上课,向45分钟要效益,课后坚持批改作业和做好教学反思工作。另外,在每次周考和月考后走认真地做了考试分析和讲评工作。

二、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加大了科研力度。首先,本学期坚持在每周集体备课活动中都精心准备,积极参加并发言,同其他同事一道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遇到的教学问题并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其次,积极参加区教研室和市教科所组织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我主动同其它学校的同行予以交流教学心得,吸取他们对我的教学有益的经验和方法。此外,还不断地从互联网上寻找新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充分的利用,例如在我们学校为教师配备了手提电脑后,充分地使用了优质教学资源。

三、做好同学生的沟通工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部分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有的学生欠交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就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并不是他们没有潜能,而是不相信自己有潜能,在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历史课堂上的一些经典案例引导他们树立起信心,另外在上课过程中有意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经常对他们加以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制定计划,研究中学教学理论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并经常听同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 …… 余下全文

篇六 :高二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xx——20xx学年度下半期高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在充实、忙碌和愉悦中,一学年的工作即将划上圆满的句号,我担任高二历史教学工作三个理科班、两个文科班,在年级组的领导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对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1、制定计划,研究中学教学理论

根据备课组的安排,我认真制定计划,明确了本学期的主要工作目标:本学期前六周做好学业水平复习,从第七周开始,学习选修模块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十六周完成新课,第十七周全面复习,应对期末素质调研。

此外,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并经常听同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

2、改变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但也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把课堂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会”,让他们了解历史,喜欢历史。此外,在课外时间放一些历史纪录片或电影提高学生的认知度,本学期放过《甲午海战》、《东京审判》、《南京南京》、《孔子》等等

3、认真钻研教材,以本为本,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备课过程中能处理好通史与专题史之间的关系,注意专题之间的联系。专

题史体系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存在理解上困难,对此,我对每课知识按进行重新整合、梳理,大胆取舍,深入浅出,形成系统性。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以一些知识点为切入口,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教学情境或者是联系现实,适时利用知识容量大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多参与到我的教学中来,以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中原本枯燥的知识。

…… …… 余下全文

篇七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本学年我担任了高二(9)(12)(13)三个文科班的历史教学任务。一个学期以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历史教研组的大力支持及自己的辛勤努力下,基本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能在新的学期中争取把各项工作做的更好,有必要按照学校统一规定的考核内容,客观、实际地认真总结一番,现主要对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思想道德方面,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本学年我主动、认真地服从和配合学校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学校、教研室和组里的各种会议;根据学科特点,通过自己订阅或者在网络上寻找国内外热点,及时领会和用于教学辅导;顾全大局、服从学校教务处、高二年级部的教学安排,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精力、能力全部用于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并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主动向其他同事学习、请教,共同研究业务使教学水平有较大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制定计划,认真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理论。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并经常听同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

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为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形势,并且能够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我深知认识应该不断深化、发展,仅靠大学所学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学习。因此我每年坚持阅读教学报刊,并经常上网查阅、储存资料;同时积极与同行交流学习,多次参加相关教学培训。经过努力,我的知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很好的指导了教学工作。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但也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把课堂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会”,让他们了解历史,喜欢历史。同时重视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的意识和能力,利用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讲课时除讲清知识点外能把重点放在知识间的连接上,达到帮助学生学会求知、不断发展的目的。

…… …… 余下全文

篇八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一、二)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