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比较文学之《洛丽塔》

《洛丽塔》的后现代细仿色彩

《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出版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小说出版之后,曾一度引起沸沸扬扬的评论,一度被视为禁书,认为其有太多露骨的性描写,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而现在它已成为20世纪的经典之作。之所以现在如此受欢迎,是因为本书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符合了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和文化心理。

《洛丽塔)体现了许多后现代的特点,如不确定性、非统一性、边缘性、模糊性等。本文拟从《洛丽塔》对西方经典童话的戏仿这一特征出发,浅谈本书的后现代色彩。生于富贵之家的纳博科夫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童年时受童话的熏陶,对众多的欧洲经典童话极为痴迷。他曾宜称:“伟大的小说首当其冲应为美丽的童话故事。”川这一主张在其最心爱的《洛丽塔》中最为明显。事实上,在阅读《洛丽塔》时,读者不仅折服于该小说措辞之璀璨、文笔之流畅、诗意之醉人,而且不难发现该小说和一些欧洲的经典童话在情节、人物和主题方面存在惊人的相似。著名评论家阿尔弗雷德·艾佩尔就曾指出:“《洛丽塔》故事的简洁??欺骗,神迷及变异主题均类似于童话故事;其地点、母题的重现及三个主要人物的出场亦令人回想起那些原型童话故事的设计。”在这些童话中,《白雪公主》与《睡美人》最为明显。

《洛丽塔》中的人物充满了童话色彩,读者阅读时会在这些人物的身上找到众多童话故事人物的影子:嫉妒的母亲、美丽的公主、英俊潇洒的王子、着迷的猎人等等。以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为分析对象,探讨笼罩在这些人物身上的童话色彩,可以分析出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戏仿了欧洲经典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达到了深刻的效果。

1. 洛丽塔的母亲夏洛蒂—邪恶的母亲

洛丽塔的母亲是一个十足的妒妇,她对男主人公亨伯特的前女友们持有疯狂的妒忌。她要求亨伯特复活他所有的罗曼史,这样才可以使她侮辱她们,践踏她们,彻底唾弃她们。不仅如此她还对自己的女儿满怀妒忌。像夏洛蒂这样的妒妇在童话故事中经常被描述为恶母、巫婆。在小说中,夏洛蒂是亨伯特与洛丽塔“晕情”路上讨厌的绊脚石。亨伯特称她为:“老 猫、令人僧恶的妈妈”等等。‘像其他童话故事里邪恶的母亲或继母,她非常憎恨她的女儿,称洛丽塔是个坏心眼的孩子,“不招人爱的丑陋女儿”。她不厌其烦地向亨伯特抱怨洛丽塔的反叛行为。在填《子女发展指南》调查表时,她用了10个不好的形容词来描述她的女儿,即好斗、暴烈、爱吹毛求疵、不可信、没有耐心、易恼怒、好管闲事、无条理、消极反抗以及固执难管,而对其他30个用于表扬的形容词却置之不用。她妒忌女儿的年轻貌美,唯恐女儿会把她的心上人夺走。为了单独和自己心仪的“王子”—潇洒迷人的房客亨伯特独处,也担心这位温文尔雅的学者型爱人会被洛丽塔的“粗俗”吓走,她故意把女儿送到了“Q”营地,正如白雪公主的继母为了想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和为了夺取白雪公主父王的宠爱而阴谋把白雪公主送到荒山野林一般。二者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消灭各自的情敌。二位母亲也各自同女儿争夺着宠爱。在(白雪公主》中,邪恶的王后一再地询问魔镜,到底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而在《洛丽塔》中则母女成仇,经常恶语相向。“洛喜欢我,这可把她气坏了”。“过后,我听见一连串剧烈的撞门声,以及像从震中传来的各种声响,两个对头开始在那儿出言不逊了。”工’]邪恶的王后一再地迫害白雪公主,而夏洛蒂则计划把洛丽塔从营地直接送到一所纪律严明的教会寄宿学校。在(白雪公主》中,妒忌的王后虽阴谋使尽,等来的却是白雪公主与英俊潇洒、迷人的王子喜结良缘的消息,于是王后气急攻心,一命呜呼了。在《洛丽塔》中,当夏洛蒂偷看了亨伯特的日记,得知他所爱恋的对象竟然是自己的女儿时,顿时怒不可遏。在冲出家门寄信以揭露亨伯特的罪恶时碰巧被拐弯的货车撞死。由此可见,两位妒忌的母亲的死都源于“意识到女儿吸引力后情感所产生的巨大波动”’

…… …… 余下全文

篇二 :好书推荐-洛丽塔

洛丽塔

环境101--黄扬

最早接触“洛丽塔”这三个字是因为卓亚君唱的一首歌的名字就叫做洛丽塔,很快就喜欢上那个以致爱丽丝为主旋律的歌曲并且为之疯狂了一段时间,各种百度搜索。后来发现这也是一本小说的名字。

我最近把同名电影和小说都看了,电影拍的也不错,只是当我没看到书的时候,很多都不太能理解。个人觉得这部小说将一个心理变态者的所想所做描写的栩栩如生,或许它不能带给你的生活或者工作以启迪,也不能带给你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但是还是蛮值得一看的

作者简介: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一十三日,纳博科大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上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在洛桑病逝。

《洛丽塔》是作者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19xx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9xx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作品一路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洛丽塔》已被改编成电影。 《洛丽塔》最令人叹服的成就之一就是,作为一个移民作家的纳博科夫比绝大多数土生土长的美国作家更逼真地创造了美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但这种“逼真感”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必不可少的自然背景,并没有给亨伯特的欲望世界赋予任何社会学意义上的现实感。纳博科夫始终是一个醉心于操纵幻觉的魔术师。

和纳博科夫笔下的许多人物一样,亨伯特是一个化了装的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家。他禀然敏感,想象力丰富,但近于偏执。他在小说中曾引用一位诗人的话说,“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则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当然,在《洛丽塔》中,这种所谓的“美感”既有艺术华丽的诗意,也充满了情堕落者阴恶的罪恶感。作为他的欲望对象,洛丽塔只不过是亨伯特意识的产物,是他异想天开地企图从外部的现实和时间中抢夺出来的一个幻想。

…… …… 余下全文

篇三 :洛丽塔读书笔记

《洛丽塔》读书笔记

王灏 2103090446 财务管理0902

内容大义

小说描述一位从法国移民美国的中年男子亨?亨伯特在少年时期,与一14岁的少女安娜贝儿发生了一段初恋,最后安娜贝儿因伤寒而早夭,造就了亨伯特的恋童癖,他将“小妖精”定义为“九到十四岁”。亨伯特最先被一名富有的寡妇抛弃,后来又迷恋上女房东Charlotte Haze的12岁女儿洛丽塔,并称呼她为小妖精。由于儿时的阴影,亨伯特对洛丽塔无法自拔,为了亲近这名早熟、热情的小女孩,亨柏特娶女房东为妻,成为洛丽塔的继父。小说中的女孩原名桃乐莉?海兹,西班牙文发音的小名为洛丽塔或洛,因此作为书名。后来女房东发现自己的丈夫对女儿的企图和对自己的不忠,一时气疯往外跑,被车子撞死。亨伯特将洛丽塔从夏令营接出来一起旅行,他以为在洛丽塔的饮料中下药,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猥亵她。结果药对洛丽塔全无效果,相反第二天清晨洛丽塔主动挑逗亨伯特,发生乱伦的关系。亨伯特然后告知洛丽塔她的母亲已经去世,至此洛丽塔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必须和继父生活下去的这个现实。亨伯特带着洛丽塔以父女的身份沿着美国旅游,他利用零用钱、美丽的衣饰等小女孩会喜欢的东西来控制洛丽塔,以及继续满足自己对她的欲望。洛丽塔长大后,开始讨厌继父,她意识到“即使是最可悲的家庭生活也比这种乱伦状况好”。于是她开始跟年纪相当的男孩子交往,并借着一次旅行的机会脱离继父的掌握,一开始亨伯特疯狂的寻找,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三年过去,一日亨伯特收到洛丽塔的来信,信上说她已经结婚,并怀孕了,需要继父的金钱援助。亨伯特给了她400美元现金和2500美元的支票还有把屋子卖了买家先付的10000美元跟房子的契约。他要求洛丽塔说出当时拐走她的人,洛丽塔告诉他那人正是奎迪( 作品中被女主角认为是东方天才哲学家),其为学校演出的剧作家,并告诉他,她和奎迪出走后,因为拒绝了奎迪要她和其他男孩子拍摄色情影片的要求,而被奎迪赶了出来。亨伯特请求洛丽塔离开她的丈夫和他走,但是她拒绝了这个要求,亨伯特伤心欲绝。他追踪并枪杀了奎迪。最终, 亨伯特因血栓病死于狱中,而17岁的洛丽塔则因难产死于19xx年圣诞。

…… …… 余下全文

篇四 :从小说《洛丽塔》看美与形式

世界文学期末论文

从小说洛丽塔看美与形式

硕士生 姓名 朱庆安 学 号 107551000404 学 院 外国语学院 研 究 方 向 语言与文化 任 课 老 师 张伟华

完 成 日 期 2012 年 12 月

从小说《洛丽塔》看美与形式

——浅析主题内涵的后现代主义流变

摘 要: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的审美意义与其道德、艺术价值同样重要。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长久以来就其美学效果和道德主题备受争议。这部小说形式优美,语言丰满流畅,讲述了一个悲伤的畸恋故事。就其故事主题而言,无疑它是不道德的,然而,纳博科夫却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将整部小说化腐朽为神奇,使其读来不仅感人,而且干净异常。艺术技巧的运用赋予了这个罪恶的故事美丽的外衣,充分的表明了美与形式的密切关系。后现代主义所体现的种种写作技巧以及内涵风格这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也是纳博科夫所要强调的创作价值所在。

关键词:美;道德;形式;后现代主义

《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也是纳博科夫流传最广、争议最多的作品,也是近年来研究者最为青睐的作品。既是作家个人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名闻遐迩的经典。

一 主题阐释及写作风格剖析

这是一部奇异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中年男子亨伯特迷恋一名十二岁少女洛丽塔,为了能够亲近她而娶了她的母亲夏洛

特。在夏洛特意外死于车祸后,亨伯特开始了与洛丽塔一年多的汽车之旅。这疯狂而漫无目地的旅行最终以洛丽塔的逃脱而结束。当亨伯特千方百计找到洛丽塔时,她已是一个身怀六甲邋里邋遢的妇人。洛丽塔拒绝了亨伯特要她重新回到他身边的请求。亨伯特黯然离去后杀死了帮助洛丽塔逃脱的情人奎尔蒂,并因此身陷囵圄。整部小说正是亨伯特在狱中写下的自白。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不道德的故事—畸恋、乱伦、谋杀、死亡。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部小说在出版之前历尽坎坷,并在出版之初混迹于一套色情读物中长达五个多月的时间。然而,出版之后的《洛丽塔》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并一度窜升至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纳博科夫和他的《洛丽塔》突然的获得了国际性的声望。《洛丽塔》甚至“因其特异的创作风格,非凡的叙事技巧被英国编入二战以来影响世界的100部书之中”。是什么使人们对一部讲述了一个不道德故事的小说给予如此高的评价? 答案就在引号里的那句话里—“特异的创作风格和非凡的叙事技巧”。纳博科夫巧妙地运用了他高超的艺术手法呈现给读者一部干净得出奇甚至近乎唯美的小说。

…… …… 余下全文

篇五 :洛丽塔书评

1.我个人的阅读习惯,长久以来,养成草率的恶习,通常对自己不能入境的书草草阅读,甚至随手扬弃。对此,我解释为一种直觉,一种对于自己需要的、自己能感应的东西本能的寻找,而这种寻找是我所坚持的。我以为,阅读是唯我的,阅读是自觉性的成长,拒绝晦涩,拒绝故弄玄虚。但我不拒绝深刻,不拒绝完美。我是个挑剔者,对我了解不够、对难以令我感受到美的书作,我采取拒绝的姿态,我只对我直觉的美有所感应而《洛丽塔》,是真正令我心驰神醉的书之一。

我在工作的间隙拿起这本书,翻开这本书十分钟以后,我就不打算把它再放下,他把我卷入一场游离于现实以外的童话,一段地狱里的爱情。违背道德的爱情故事,一段与道德无关的童话,毕竟,童话是不需要讲述道德的。四十岁的继父亨伯特为了洛丽塔娶了她的妈妈黑兹夫人,得到十二岁的洛丽塔,为了逃避现实,载着他恶魔诅咒一般的爱情穿梭于美国的土地上,在汽车旅馆、陌生人、无处不在的罪恶感之间绝望的旅行,和他的天使洛丽塔无穷无尽的相互折磨。失去洛丽塔,爱情中止。

2. 开始读这部小说的感觉很怪诞,一个很敏感的题材,在通常的情欲范畴里面,恋童癖是一种奇特的心理畸变。假如一个作家想要表现在这种心理环境下的生活的话,很容易会选择描述恶。毕竟作为一个作家,他必须秉持一种能够为社会所接纳的道德准则,他诉诸笔端的作为小说的种种虚构,必须被读者以诚挚的态度、以真实的角度、以明净的心态去阅读,从而被打动,从而对作品产生认同感并且获得美感。而作为一个传统型作家,能够挣脱世俗约定俗成的美丑界限,把有悖于这个准则的生活以唯美的角度描述的话,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是无法做到的。

纳博科夫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一点,这位在美国侨居多年的前苏联作家,在平庸里面浮沉多年以后,用他的《洛丽塔》征服了美国,一举跻身于现代文学一流作家的行列。无法表达读这篇小说时心里美妙的激动,我始终在那种低沉的绝望里战栗。如果把小说比作一条河流的话,而小说绝对的主体—欲望便是那始终无休止流淌的河水。亨伯特始终用他奇特而邪恶的欲望烧灼自己,烧灼他的生活,烧灼他的天使。善和恶的评判毫无价值,亨伯特更像一个被抛弃的天使。这个孩

…… …… 余下全文

篇六 :lolita presentation 文字稿(洛丽塔)

开场白

1. What I’the most influential writer of literary history‘s in the 20th century. Born to a wealthy family, he had a happy childhood, he developed a love of poetry, a passion for butterflies and a fascination with languages. But in his later time, his life was miserable, he was exiled and move from place to place all his life.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are: Pale Fire(微暗的火) , Speak, Memory(说吧,记忆). And what I’m going to introduce today is Lolita.

2. This an officially banned book: Lolita. At the beginning, it wasn’t accept by any publisher in

America because it disobey the human morality. It brought a heated discussion and criticism among the society and faced the custom suppression of all the countries. So Nabokov went to Paris, a relative open country then. Paris is the first city which dares to publish it.

…… …… 余下全文

篇七 :《洛丽塔》小说主题内涵的后现代式嬗变

《洛丽塔》:小说主题内涵的后现代式流变

一《洛丽塔》的划时代意义

早在19xx年,佛克玛就根据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将同样出生在1899年的两位文学大师博尔赫斯和纳博科夫加上贝克特奉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虽然纳博科夫本人对淹没作家个性的任何流派划分都非常反感,但他引起轰动的杰作《洛丽塔》19xx年在美国的出版对后现代主义来说具有的标志性意义,却是他始料未及的。

站在文学史的高度俯瞰,不难发现:1857年绽放的两朵奇葩——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与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象征着现代主义文艺出场,一百年之后,差一点胎死腹中又历经磨难才“修成正果”的小仙女《洛丽塔》甫一降临人间便立刻让世人为之神魂颠倒,她的出现则宣告了文艺发展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出场亮相。

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现代主义经过百年发展以后衍化为学术界认定的后现代文艺。从文化诗学角度考察,《包法利夫人》与《洛丽塔》两个“妇人”在文坛上引发了两次“地震”,她们的“放荡”引起同样的轩然大波,也同样让“卫道士们”乃至善良人士寝食难安,在同样被严重误读、同样遭受“道德审判”而被查禁命运的两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背后,同样潜伏着非同寻常的文化诗学意义与一条前后相继的小说发展的“纯艺术”轨迹。她们俩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同样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颠覆了“常规”的小说美学原则、冲破了时代可以接受的“道德底线”。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洛》施展出童话世界中常见的魔法,给她的创造者——穷困拮据的纳博科夫带来了出乎预料的巨大财富与国际声誉,“高雅”艺术与商业运作这两种看似根本不可能产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竟然在后现代社会语境的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一种威力惊人的“新化合物”,而艺术与商业的奇妙联姻正是后现代主义现象的一个典型表现。

说《洛丽塔》的出版标志着后现代文艺的全新开端,除了文学史的时间发展与文化诗学的角度观照以外,其实还有一个更为内在、更有说服力的隐秘原因,那就是,《洛丽塔》集中体现了后现代文艺区别于以前文艺的全新特征——主题内涵的后现代式嬗变。

…… …… 余下全文

篇八 :洛丽塔

洛丽塔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