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六祖慧能及其思想

六祖慧能平生及其思想简析

佛教文化课论文

慧能,禅宗六祖,集中国佛教禅宗之大成。是佛教界乃至儒界的伟大思想家,其对佛教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和影响,至今无人能出其右。本文主要从六祖皈依,六祖的主要思想,及其弟子结合《六祖坛经》介绍六祖的平生和成就。

1、六祖慧能简介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现今的涿州),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惠能父亲名卢行瑫,早逝,母李氏,自幼以卖柴为生。《六祖坛经》中,惠能自述其籍贯为范阳(今北京大兴), 其父为范阳卢氏,后贬于岭南,故惠能为范阳卢氏后裔。

慧能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 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 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门人建报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唐宪宗谥号大鉴禅师。惠能圆寂六祖砍竹图后,其真身不坏,被运回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其门人裹综涂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肉身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灵照塔中。

2、皈依佛门

惠能父亲早亡,家境贫穷以卖柴为生。一次,惠能卖柴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便蒙生学习佛法之念。他去黄梅山拜谒五祖弘忍,由此开始了学佛生涯。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检验他们的修炼水平。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

…… …… 余下全文

篇二 :六祖慧能偈语

说法通及自心通,犹如大日处虚空。 自己如果无道心,暗行不能得见道。 唯有传授见性法,出世度众破邪宗。 若是真正修道人,不见世间的过非。 法本不分顿与渐,迷悟时间有快慢。 如果只见他人过,自己有过就是错。 只有此见性法门,庸愚之人不能知。 他人有过我无过,我责怪人自有过。 说法即使万般异,合则理体仍归一。 只要自止责人心,就能破除烦恼障。 烦恼黑暗住宅中,时常需要慧日照。

邪念来时烦恼到,正念来时烦恼除。

邪正二相都不用,清净极致无余境。

菩提本是自性觉,若起心念就是妄。

静心处在妄心中,但正心念无三障。

世人着要修佛道,一切法门都不妨。

常见己过勤反省,就能与道相应和。

众生各自有其道,各自修行不相妨,

自离其道别求道,终身无法得见道。

风尘波波度一生,到头还是自懊恼。

想要得见真实道,行为正直就是道。

憎怒喜爱不关心,长伸两脚自在卧。 想要教导感化人,自己须有方便法。 不使他人生疑惑,就是自性的显现。 佛法本就在世间,觉悟不离开世间。 离开世间寻菩提,正如费心求兔角。 正见名为出世智,邪见名为世间惑。 邪见二见尽扫净,菩提自性分明现。 这首颂是顿教法,也称做是大法船。 迷人闻法历多劫,顿悟只在刹那间。

…… …… 余下全文

篇三 :六祖坛经语录

六祖坛经语录 1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2六祖:

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3五祖:

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求?

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被融合牛头宗后的南禅后人改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 余下全文

篇四 :《六祖慧能传》观后感

迷者枯坐,智者用心

——《六祖慧能传》观后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课堂上观看了《六祖慧能传》。特别深受六祖慧能独自悟道时的艰难感动!观佛家的电影,自然有种平静的感觉。六根俱净,清心寡欲;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些道是依他力的辅助才能得到力量,而我所认同的道则是全靠自我的力量。鄙人认为追求强大之道,靠别人帮忙是不可能得道的,唯有自己负责,所谓:净心修身,心静则土净,土净则万籁俱寂。万籁俱寂之时,便能听到万物呼吸之声,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境界。 就像六祖慧能,身处困境单独面对困难独自悟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礼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微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我是修炼跆拳道的,曾经老师就教我们打坐。闭目静思,试着让思维融汇到身上每一丝肌肉,不仅感受自己,也不仅聆听外界。“闭上眼睛,什么也不要想”,教练这样说:“保持空白。”微风随呼吸沉浮,鸟鸣随心跳律动,万物呼吸之声,触手可得!迷者枯坐,智者用心。但自从道馆那次教练指导打坐之后,我再也没有那种感觉了,还未够强。开悟的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言表。

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才叫禅道。磨砖不能成镜,打坐也不能成佛。参禅求道,重要的是在觉悟真心本性。佛法,就是要以平常心对治好奇心,世间一切有它自然的道理,不一定非要得到才是我的。沒有见过的東西,可以用心眼去想,心耳去听,不必加意夸张渲染。只要我們用平常心來看待世界,快乐也好、痛苦也罢,能够不在这些外境上面起烦恼,一切就会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本色了。

慧能法师最深入我心得一句话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 …… 余下全文

篇五 :六祖慧能

赏析《六祖慧能传》

懵懵懂懂的看完《六祖慧能传》后,觉得慧能的一生是那样的传奇,或许是电影夸大了,或许是慧能本身就是这样的神话。总而言之,六祖慧能是很伟大的,不愧是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是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

中国人好像都很喜欢夸大伟人的影响,所以但凡是伟人,他们的出身或多或少都是充满传奇色彩的,比如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商代始祖契。慧能一出生,就有两个得道高僧给他送名字了,说是他跟我佛及其有缘。慧能3 岁丧父, 与母亲李氏相依为命, 长大后以卖柴为生。24 岁那年, 一天偶听僧人诵读《金刚经》顿悟, 立志学佛, 遂辞别母亲北上湖北黄梅寺, 拜五祖弘忍为师,我欣赏慧能可以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不为世俗所影响。或许,就是他这种性格,才适合为我国宣扬佛法。

慧能刚开始是个杂役僧,在厨房踏碓。为了让米的质量更好一些,他在自己的腰上绑个一块石头,每天就这样卖力的干活,一直坚持了八个月,对他这种隐忍的做法,我很敬佩。每天形为所累,还受人排挤,自己一心想求佛,却不得不在厨房工作。所以,一直觉得他不是平常人,要不怎能忍受这样的生活呢?最喜欢他做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事惹尘埃”。。慧能认为,“ 佛性” 是人心本有的, 人们在选择“成佛” 道路时, 要有坚定的主观信仰, 相信自己的内心, 这样就可以解脱苦难。慧能的偈语认为,世间本无任何事物, 故无尘埃可沾; 佛性本来是清净的, 怎么会染上尘埃? 这与佛教大乘空宗“一切皆空、万法皆空” 的宗旨最契合,所以他的偈语更胜神秀一筹,最后弘仁大师才选择把自己的衣钵传给慧能,因为他认为慧能对佛的认识更高一层。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惠能,让惠能连夜逃走。于是惠能连夜远走南方。 后来,他在广东四会一带的猎人中藏匿了整整15年,在这15年里,电影很传奇的描绘了他的仁慈,做到了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他面对其他人的挑衅,只是静静的讲道理,原谅那些加害他的人,还救助猎人要捕杀的动物。最后,当猎人们遭到危险的时候,慧能还出手相助,最后才亮出自己的身份。15年里,他依然潜心学习佛法,为以后传扬佛法打基础。

…… …… 余下全文

篇六 :六祖慧能

六祖慧能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六祖慧能

何处惹尘埃

这是中国佛教禅宗唐代六祖惠能大师的开悟偈。大师开创顿悟法门,大兴禅学,使禅宗从此风行全国,速播海外。说法三十七年,度人无数。于唐先天二年,在曹溪人定二十余天,和四众告别,说偈坐脱。留下金刚不坏的肉身,既未注射防腐剂;又非真空密闭;广东气候炎热,环境潮湿;至今已历1200余年,不腐变,不枯槁;依然神态安详,栩栩如生。肉身现供奉在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科学还无法解释,佛法真不可思议。 人物简介

慧能,是中国禅宗的第六祖。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今涿县)人,其父谪官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唐贞观十二年(638)生慧能,遂为广东新州人。慧能幼年丧父,后移南海,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有一天,能在市中,闻客店有人诵《金刚经》,颇有领会,便问此经何处得来,客人告以从黄梅东冯茂山弘忍禅师受持此经。他因之有寻师之志。咸亨初(670),他把母亲安顿后,即北行。到了韶州曹溪,遇村人刘志略,引其出家之姑无尽藏尼,持《涅盘经》来问字。慧能说:我虽不识字,但还了解其义。尼说:既不识字,如何解义?慧能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闻其言,深为惊异,遂告乡里耆老,竞来礼敬,即请慧能居于当地宝林古寺,称他为卢行者。

六祖的法号,历来志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据说六祖本人不识字,但六祖门人法海曾记载“……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此外,六祖法体真身的安放地南华禅寺亦以“惠能”为准,可知“慧能”当是讹误。 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惠能作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 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惠能,唐贞观十二年生,即公元638~713年8月3日圆寂

其父原是小官吏,后因过失而被谪居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惠能出生时,父亲已病逝,他靠卖柴养母为生活。后因自感与佛教有缘,遂于唐咸亨三年(672)离开广东北上,到湖北黄梅县东山寺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后在弘忍命门徒作偈呈验以选拔传法继承人时,他因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受到弘忍首肯而授与衣钵成为传法继承人,世称禅宗六祖。后为逃避争夺继位权的对立派追杀,惠能离寺南归,长期辗转流徙于岭南四会、怀集等地,过着隐居生活。仪凤元年(676),他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观光法会,因一论风幡的禅语:“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而折服该寺主

…… …… 余下全文

篇七 :六祖慧能

六祖的生活禅因为大众平民化才有生命力20xx年 12月 17日 10:49南 方 日 报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导语: 导语:毛泽东曾说广东出了两个伟人,一个是孙中山,一个是六祖慧能。很多人都知道 慧能那则著名的“ji 偈语”(泛指与佛教有关的或带有佛教色彩的诗作) :“菩提(菩提树, 原产印度,我国云南南部和广东也有栽培。传说释迦摩尼曾坐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所以也 说行道树或觉树) )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对于慧能如何使 佛教本土化,又如何使佛教平民化,都只有个隐约的印象。作为岭南文化史乃至中国最重要 的思想家之一,六祖慧能的智慧如何生发、成熟、流传,对于今天浮躁纷扰的现实,他的沉 思静默又有什么借鉴意义? 菩提达摩西来广州 中国有三大宗教---儒、道、佛,其中佛教是外来宗教。有一个从海上到中国传佛教 的人,叫做菩提达摩。他原来是南印度的一个王子,后来出家了,成了印度很有名的禅师, 按照排位来说是第28祖。他在中国南北朝的梁朝,也就是公元520年前后,从海上漂了3年, 来到广州,在西关上下九那一带靠岸。 菩提达摩到达广州之后,当地官员到码头去迎接他,而且马上报告朝廷,朝廷梁武帝信 佛,很高兴,派人请达摩北上到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但两人见面后话不投机,梁武帝问 达摩,我做了皇帝之后,建了很多寺庙,供养了很多僧人,你说我有没有功德。菩提达摩说: 没有功德。 菩提达摩继续北上, 到了少林寺,在少林寺面壁9年,创造了他的佛法。 所以我们一般把菩 提达摩称为中国禅宗的初祖。菩提达摩从印度把佛教的衣钵袈裟带到中国,传给二祖慧可, 慧可传给三祖僧璨,僧璨传给四祖道信,道信传给五祖弘忍,弘忍后来就传给六祖,六祖是 谁呢?就是我今天讲的主人公——慧能。 六祖的生平 六祖慧能姓卢,卢慧能,原籍是河北范阳。河北范阳就是现在河北的涿州市。他的父亲 叫卢行韬,是一个官员,受诬陷后被贬到岭南的新州,也就是今天的新兴。 公元638年、唐代贞观十二年的二月初八,六祖慧能出生了。按照文献记载,慧能的出生 有很多传奇故事。 有文献说慧能的母亲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白鹭, 向她飞来,随后就怀孕了; 一怀就是6年,孩子出生后一直睡觉,不吃东西也不喝奶。慧能的父亲因为生了个男孩,很 高兴,第二天准备去给乡亲们报喜,谁知一打开门就看见两个和尚站在门外。一个和尚说, 恭喜你昨天晚上喜得贵子,我们是专门为了给他取名来的。慧能的父亲觉得奇怪,他们怎么 知道我昨晚喜得贵子呢?就问他们

…… …… 余下全文

篇八 :六祖慧能传

《六祖慧能传》观后感

上马克思课的时候,老师给了我们看了一部中国电影叫《六祖慧能传》,感觉电影有点年代感,不过也没什么所谓,因为明显这是一部佛教电影,是给人说教的,特技差点,不影响电影中的亮点——说佛理。

首先,影片内容是讲禅宗六祖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本片讲述的就是慧能大师一生的故事。我看这部电影还是挺认真的,但内容太多了,我就节选一两个片段来说说我的看法吧。

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听到了这两首诗,首先感觉好像第二首顺耳点,可能是因为这是六祖的名言,但来我再细想了一下,其实两首诗都有各自的道理。

神秀这首畿子,是说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这明显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

而慧能的畿子,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