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名言警句

中国传统文化名言警句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中国传统文化之孟子语录

中国传统文化之孟子语录

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⑵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⑶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⑷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⑸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⑹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⑺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⑻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义”,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⑼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⑽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⑾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没有敌人的。

⑿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不去打乱它的繁殖期,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

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打乱它季节生长的规律,那么数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 …… 余下全文

篇三 :传统文化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孔子语录

课   时   备   课

…… …… 余下全文

篇四 :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

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

一、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礼俗等差的影响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传统社会中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从社会文化角度看,礼是沟通天人的仪式,是贵族等级的标志,是乡里庶族的规范,是立身处世的准则。从表现形式看,礼在社会上下层有不同表现,在社会上层表现为等级分明的贵族礼法制度,在社会基层则表现为乡里庶族家礼俗规。

这种释放压抑、追求平等的思想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人们(特别是年轻网民)的思想观念中本来就没有形成必要的礼俗秩序。二是社会的局部方面,传统的礼俗秩序对人们过于束缚,而人们又苦于不得不接受,于是,来到无拘无束的网络世界,通过网络语言的聊天交流来获得彻底冲破束缚的快感。三是优秀的传统礼俗规约,尽管人们懂得它的好处,但由于教育的长期偏向以及社会环境的驱使,未能使人们自觉接受与遵从。

二、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派别都曾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大。

在互联网,尤其在公共布告栏BBS上,网友之间完全平等,身份意识完全淡化,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对象进行交流,可以自由阐述自己的主张,驳斥他人的观念,甚至与以往的权威直接交锋。从网络语言中表现出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难于表达的内心真实情感和人性最本真的一面。网络语言以它特有的方式建构着人际交往中直抒真情的交流模式。但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传统美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网络的虚拟性、遮蔽性以及网名的非真实性,很容易使交流者放心、放松甚至放肆,自然也就导致了恣肆放纵、不文明不道德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

三、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的影响。

第一、语音方面。随意用谐音字代替汉字,如用“美眉”代指妹妹,用“大虾”代指大侠(网络高手),用“斑竹”代替版主(网络管理员),用“果酱”代指过奖,用“稀饭”代指喜欢,用“酱紫”代指这样子,用“竹叶”代替主页.用“气死我乐”代替气死我了,用“菌男”代替俊男。

…… …… 余下全文

篇五 :传统文化名言

学习教育:

1.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西汉刘向 意思是君子

为学,首先要学好,然后记在心中,更重要的是要把学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有所作为。

2.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学,如

秉烛之明。---西汉刘向《说苑·建本》

3.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如平原烈马,易放难收。--英牛顿

4.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是由“先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

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季羡林

5.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春秋>老子《道德经》

圣贤人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6. 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南宋>朱熹

心胸宽广了,那么什么都能看开;心胸小了,那么什么事都憋屈!人都谦虚,心情自然宽平,待人处己便会合宜;心胸狭窄,必然偏急固陋,待人处己,处处碰壁。

7. 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爱尔兰>萧伯纳

8.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用术,我以诚感之;人使气,我以理屈

之。---<清>金缨《格言联璧》

9. 做事必须踏实地,为人切莫务虚名。--<明>冯梦龙

10.唯诚可以破天下之伪---蔡锷

11.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战国孟子

为人处事

1.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借用别人撞的头破血流的经验,作为自己的经验;世界是最愚蠢的人是用自己撞的头破血流的经验才叫经验。

2.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冯玉祥(冯玉祥选集)

3.诚者万善之本,伪者万恶之基;不诚实者,早晚能必归失败--<英>培根《论报复》

…… …… 余下全文

篇六 :网络语言丰富了传统文化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

很高兴能参加今天这场比赛。我方的观点是网络语言丰富了传统文化。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顺应了文化和历史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潮流。网络语言主要分为缩略词、图形符号、数字型和新词这几种类型。现在为我们所熟知、接受的网络语言,大多都是约定俗成后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而我们所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则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更是跟随着时代在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丰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进、改进或者完善,而冲击则是指两者互有矛盾不可调和,表现出一种排斥和不相容性。

下面我方将从量、质两个角度来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从量上来看,网络语言丰富了词汇量、增加了新的表达方式,拓展了传统文化以前的外延界限,给传统文化带来很多新元素。“版主”、“链接”、“主页”、“上传”、“下载”,这些都是随着网络发展而诞生的新词汇,这些词汇早已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也恰恰是它们丰富了我们的传统语言词汇,也就丰富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网络语言具有轻松幽默、诙谐形象的特点,利用网络语言很强的联想性和形象性来表述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当代青少年掌握和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比如小说《明朝那些事》充分利用了网络语言的特点,产生了新的历史叙事方式。曹升的《流血的仕途》用网络语言来叙述历史,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深入浅出,易于人们的掌握和流传。 其次,从质上来看,网络语言赋予了词汇新的涵义、满足现代人的表达需求,带来一种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新奇的文化因子,从而给传统文化带来新的色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想要表达的语境在不断增多,这就要求传统文化不能抱残守缺,而应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在网络语境中,用一个笑脸来代替你好,相较之下不是更加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吗?

作为如今我们所继承的传统文化,是经过时代的传承和历史的选择,不断淬炼、丰富和完善的,在其随时代进步的同时,其根基则变得更为稳固、难以撼动与冲击。创新必然会使得原有事物受到影响,但这种影响是短暂的,谈不上撼动和冲击,而其影响的结果必然是两者相磨合统一在一起,好比现今已有许多网络词汇收编至现代汉语词典、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研讨规范网络用语,就是将两者相融合,也是充实丰富了传统文化。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论语》心得孔子语录谈到传统文化作者:李加乐

读《论语》,修品性

作者:李家乐 指导老师:王健康 联系电话:139xxxxxxxx

地址: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王堰镇中心学校 邮编:236304 邮箱:1158773922@qq.com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谈到孔子;谈到孔子,就不得不谈到《论语》。孔子在《论语》中的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这句话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只不过这个“皆知”还停留在表面字意上。关于学习,《论语》中曾经精辟地说道: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意思是说:君子举止如果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态度不庄重,即使学习,学业也不会巩固。 《论语》把锤炼品德,为人处世作为了学习和培养人才的第一要务。可惜多数人的学习是从书本学到书本,缺乏在实践中反观批判的功夫,固难以找到“学而时习之”的快乐。

孔子的学生大多是品德高尚之士,《论语》中的很多地方都在谈做人的智慧、行为和准则。这智慧,在学习中获得,又在实践中反复领悟到,这难道不是很快乐吗?

宋初名臣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孔子的这句话是读书即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二法门。可惜知之者少,行之者更少。以致千百年来,这句被无数师长用来教导学生用功,但不太管用的名言,被人们大大地“菲薄”了。

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搞不懂为什么读书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为什么反复读圣贤书却找不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法呢?

慢慢长夜,两千年或许让孔子满意的正解终于在明代出现了。诠释者的名字

叫王守仁,号阳明。阳明先生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所顿悟,找到了他认为畅行天下的智慧——知行合一。

靠着这个“知行合一”,阳明先生成为了当时最能解决疑难国事的大吏、最能打胜仗的统帅、最具人气和创新精神的哲学家,并罕见的达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人生境界。

…… …… 余下全文

篇八 :关于传统文化的名言

关于传统文化的名言 好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 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重 义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132.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敦 亲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