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系统解剖学心得体会+笔记

解剖重修心得体会

首先,打开书本目录的部分仔细看好每一章节的大标题,并用准备好的笔记本专门用一页纸记录下来。记录的时候不仅要将大标题写下来,还要将其中的每一个小标题也列出来。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给自己搭建一个解剖学的基本框架,使自己在之后的学习中不至于茫然。

之后便是每一个章节的学习,个人经验而言,按着书上章节的顺序来学习就可以,这样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有助于与自己的记忆。

每一章的重要的知识点都要自己用手亲手(这点很重要!)写过,尽量每一章的知识点概括在一张纸里面(A4大小)(大的章节例如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可以多一些),这样既能高度概括,还能方便记忆,而且自己亲手写下来记忆的效果会比光看硬背的效果好的很多。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看课本,还要结合教员的PPT、实物图谱一起看。而且教员每一个PPT都会在最后留有一些问题和一开始有上一次问题的解答,这个一定要好好看!考试的很多重点都会涉及到。

还要学会对比或者结合学习,例如动静脉循环、神经与肌肉、器官的血管等。

标本考试可以说原题差不对就在实物图谱那本书上面了,要记得边学习边对照着看,这样下来基本一大半都能记住。剩下的那些就要看你看的够不够细了。

而英译汉汉译英那一块,太过细致的除非是教员专门提到过的就不要记了,自己拿张纸整本书从头到尾将那些关键的大部位的英文和一些重点小地方(如内囊之类的)都抄一下基本都能包含到。大翻译的话找到关键的词汇,然后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些。我英文也不好,所以就只能给这么些意见了。

下面是我自己的一些笔记:

运动系统

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正前方,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

1.骨(bone)的结构

正常人共有206块骨:中轴骨(颅骨、躯干骨),四肢骨

骨的结构:

骨质:骨密质、骨松质

骨膜: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内层(含有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外层(致密,胶原纤维传入骨质附着)

…… …… 余下全文

篇二 :腧穴解剖学心得体会

腧穴解剖学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腧穴解剖学这门课。腧穴解剖学是针灸学与解剖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针灸爱好者走向临床桥梁。通过对机体腧穴的定位、穴位特性以及针刺穴位时针体所通过的层次结构的展示,使施针者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腧穴的定位和临床效用,提高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不安全性,从而达到拓展针灸疗法的目的。学习了腧穴解剖学,能让我们更好得掌握穴位的操作,提高临床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门课程介绍了人体的皮肤分层和从头到脚的肌肉骨骼神经血管的分布,详细的讲解了一些常用穴位的解剖结构和针刺深度,意外预防与措施。比如在头部,针刺风池穴应注意针尖方向朝向鼻尖,针刺深度不能超过2寸,不然可能会引起枕下三角出血压迫脑部的神经组织,或是扎到脊髓引起高位截瘫等。课本上介绍的一些穴位的操作注意可以为我们将来临床操作作为警示和铺垫。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施术穴位的解剖结构和针刺风险,这样我们就能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既保护了患者的安全,又保护了自身的安全。

穴位,医学上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也叫穴、穴道。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中医讲究的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有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讨,发现皮肤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的位置相吻合。又有人研究了穴位与神经的关系,发现几乎所有的穴位都与神经相关联。还有人发现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穴位处的皮肤温度比别的地方要高一些,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复杂关系形成了穴位的奥妙。

…… …… 余下全文

篇三 :牛局部解剖实习之心得体会1

心得体会

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的完成了犊牛前肢解剖,包括鬐甲部和胸背外侧部的解剖以及肩部和臂部解剖两大部分。经过此次解剖大家都获益匪浅,我也是收获了很多东西。我想从两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其一,解剖前中后三阶段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其二,操作过程中小组成员的默契合作。

解剖前我先预习课本知识大致了解犊牛内部的结构分布,包括各层肌肉的关系以及神经血管分布和临床重要器官的分布。然后再在老师讲解解剖任务及解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后,便做好了解剖的准备工作。

解剖中,按照老师所讲的和书中介绍的方法一层一层的剥离各块肌肉,胸侧壁有胸腹皮肌是最先看到的肌肉,在剥皮的过程中还是将部分该肌留在皮上了。 接下来就可以看到很明显的疏松结缔组织,里面充满了福尔马林浸泡液,在用刀刮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很明显的液体渗出。然后就剥离浅层肌肉,先看到斜方肌,再是背阔肌,斜方肌的颈、胸两部分界限不是很清楚。接着是观察肩胛软骨,是很明显的白色富有弹性的软骨;然后是肩胛上间隙,用手可以直接插入进去。再接着是看菱形肌、胸肌、腹侧锯肌,菱形肌有颈、胸两部分,胸肌只看到一大块肌肉,具体小的结构分不清,腹侧锯肌呈明显的锯齿状。肩胛前间隙;肩胛下间隙;肩胛后间隙,均可以用手插进去。接下来是肩部与臂部的解剖,首先看到了肩臂皮肌,然后是肩胛横突肌 ,先是看到其露在斜方肌与臂头肌之间的部分,臂头肌,其形成颈静脉沟的上缘,沿前臂走可以依次看到冈上肌、冈下肌,其间是坚硬的肩胛冈,然后是发达的三角肌,再接着是肥厚的臂三头肌,但没有找到该肌的三个头,找到了长头和外侧头。将外侧的肌肉剥离后可以看到明显的肩胛骨-肩关节-肱骨。剥离前肢后,在其内侧可以解剖观察到肩胛下肌和大圆肌,没有找到臂三头肌的内侧头,由于前肢剥离的时候该肌已被剥离以不不便寻找。最后是观察臂神经丛和颈浅淋巴结,卸下前肢后便可以观察到很明显的神经丛,周围还有伴行的血管;颈浅淋巴结在剥离斜方肌和肩胛横突肌后便可以观察到被结缔组织包裹的淋巴结,切开可以观察很明显的淋巴结样结构。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学生《学习解剖学的感想与体会》有感

读学生《学习解剖学的感想与体会》有感

基础医学部 钟强

摘 要:通过要求中职医学生在学习《解剖学》之后写下学习感想或体会文章,真实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变化,老师在阅读之后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总结和应用,获得一定的教育改革信息,再运用到教学改革实践中,起到很好的作用,实现师与生、教与学等多方面的共赢。

关键词:中职教育;卫校;解剖学;体会;读后感

每年9月份,惠州卫校都迎来1700名左右新生。他们将在第一学年度的两个学期里接受《解剖学基础》的课程学习。除了药剂专业将在第二学期学习这门课程之外,其它的护理、助产、卫保、康复、检验等专业的新生都在第一学期第一周就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按课程表的安排,有些班甚至是第一天的第一节课就会学习解剖学了,因此,解剖学这门课可以说是医学新生们接受的第一门医学相关课程,老师们也感觉得到医学生们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心理和充满兴奋的心理来开始这一门医学课程的学习。

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基础医学课程,学得好不好将会对一个医学生来说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在第一堂解剖课上老师们都一定会告诉学生有关解剖学的两个名句:解剖学是医学基础的基础;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兴奋心理能持续多久呢?能否转为学习动力呢?学生在解部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会有什么认识变化?他们到底的怎么想的?教师应该如何来适应学生,学习又如何来适应老师以及中职课程?等等,问题和疑问是有一大堆,那么,如何才能真实的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呢?课堂上的提问、答疑,课间课后的交流、理论与实验课的检测与考核等都是可以达到一定的目

的。笔者则是以上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写作文这一方式来真正了解、深入了解、多方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然后针对性的解决一些问题,因此,在教学中的确得到了学生们的尊敬和喜爱,促进了课程教学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写作文是笔者从2005级任课班学生开始试点的,到今年任教的2010级学生止,经过6学年12个学期里,笔者任教班级有护理专业、助产专业、卫生保健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检验专业、药剂专业、康复专业的共13个班,学生900多人,都写下了一份个人的解剖学学习体会,它们都保留在笔者手中,这是一笔教学财富。从上面列举的专业班别、人数、时间来看,其实他们也可以是代表了全体中职医学生的主流思想,因此,在每学期教研组教学研讨会上,笔者也会把从学生作文里收集到的观点和意见公布给全体教师参考,共同商讨对策,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并提高教学质量。

…… …… 余下全文

篇五 :牛局部解剖实习之心得体会5

心得体会

解剖前我先预习课本知识大致了解犊牛后肢的各结构分布,包括各层肌肉的结构层次以及神经血管分布和临床重要淋巴结的分布。然后再在老师讲解解剖任务及解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后,便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

本次实验由其他同学顺利完成,我是作为一名观看者,解剖观察的过程中,一些肌肉层次的观察还是依赖于老师的悉心指导,如股四头肌的各头,股薄肌,缝匠肌以及半膜肌等。尽管我不是操作组的一员,但还是加入到操作组中,一起商量如何解剖,探讨所观察到的结构。在积极参与与认真观察下,在此次实验中还是收获了好多知识的。解剖内容主要为三块,第一是臀部解剖观察;第二是股部的解剖的观察;第三是小腿部的解剖观察。

臀部的解剖观察,由于上一小组的同学没有破坏后肢的结构,所以还是从皮肤开始分离起的。剥离皮肤后即可看到呈果冻状的浅筋膜,用刀刮去浅筋膜后,首先看到发达的臀中肌,有深浅两层,深层的为臀副肌,浅层的为臀中肌,均止于股骨大转子。然后可以看到股二头肌,为一长而宽的肌肉,在臀、股后外侧面,有起止荐骨的椎骨头和起止坐骨结节的坐骨头,后部肌腱参与形成跟腱。剥离这些肌肉后,可以看到臀深肌,位于臀副肌的深面及后方,是较厚的扇形肌,大部分止于转子窝,部分止于大转子外下方,另以一个腱索止于大转子下方外侧骨膜上。沿后方可以看到一根粗大的白色神经,即为坐骨神经;在周围的结缔组织里找到一个颜色较深的结构,切开有淋巴样结构,故即为坐骨淋巴结。在腰荐部可以腹侧可以看到腰间神经丛,还有血管伴行,坐骨神经也由此经过。

股外侧部的解剖观察,先剥离皮肤,清理浅筋膜后,可以看到位于股前上方的股阔筋膜张肌,呈三角形,起止髋结节,较厚。然后是位于股骨外侧面的股外侧肌,,起止股骨外侧面,止于膝盖骨。接着可以看到由臀部延续到股部的股二头肌,在大腿外侧浅层,股骨后方。往后可以看到半腱肌,位于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起止坐骨结节,部分止于跟腱,呈长条状,肌纤维走向垂直向下。剥

…… …… 余下全文

篇六 :解剖学之心血管系统教学心得

中职解剖学《心血管系统》教学心得

钟 强

(惠州卫校,广东 惠州 516020)

摘 要:正常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基础课程,学好它才能为整个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九大系统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心血管系统这一章的教学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有几个学习要点一定要讲透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系统的内容后,对整个解剖学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表达一下作者的教学心得。

关键词:解剖学 心血管系统 教学

笔者在中职卫生学校任教正常人体解剖学已有10年,对各章节、系统的教学都有一套熟悉有效的方案,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学好正常人体解剖学这一门医学基础课程,打好学习医学的基础。

在系统解剖学的九大系统教学中,笔者认为心血管系统这一章的内容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部份。在此系统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运动系统,认识了一个人外观的基本结构,再学习内脏系统,认识了人的大部分内在结构,而在心血管系统之后,还将要学习感觉器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所以,依照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来理解综与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时,笔者把它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部分来教授学生认识一个“整体人”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在学习人体系统解剖的时候起到一个融会贯通的作用,不仅加深理解前面各系统的位置、形态结构、功能,也有利于后面的各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学习。

那么,学生怎样才会真正学透、理解这一章的内容呢?笔者除按正常课本的内容把系统的组成、位置、结构、形态、功能讲解外,还专门就几个笔者认为是关键的教学要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真正明白心血管系统的运转原理和功能。通过不同班级的对比教学证明,不把这几个要点讲解清楚,大部份学生就不能真正掌握这个系统,从而达不到对整本书内容的前后贯通,各系统的学习脱节,特别到了最后神经系统的学习,学生就像在听天书般,既不能把前面学习的内容联系、运用上,对本章内容又不理解,造成大部分学生名义上进行了上百个课时的系统解剖学学习,但对整个人体解剖结构还是了解不够深刻,并没有真正的掌握。

…… …… 余下全文

篇七 :学习心得体会

能帮助病人的医生

自古至今,人们都认为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但医生的成材之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人曾说过:作医生不难,做好医生很难,永远做好医生就更难。6月x日的公共课程学习,让我又接受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下面我就“如何做一名好医生”的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为什么要当医生。

谭平副院长对这一问题作出了很好的回答,“不求成为天使,但求能帮助每一位病人”,我感同身受。我重来就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天使,但我一直认为能帮助患者解除痛楚,会让我感到开心,我喜欢这个职业。所以我认为,当医生动机一定要端正,要纯正,当个好医生就要认真干事,就是要以身作则地干,激情洋溢地干,充满智慧地干,真心实意地干,顽强拼搏地干,坚持不懈地干。急诊科女超人于莺的微博完全体现了这些。医生的工作与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密切相关,无形中医生也承担了一部分社会责任,所以,当个好医生除了要有真本事,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要有主见敢担责任,还要有崇高的理想,要有坚定的信念。那这些从什么地方来呢!我认为,只有一条路,干到老、学到老;学习、学习、再学习。

二、为什么要干到老、学到老。

通过学习可以增强自己的理论修养。每天的工作必须有理论的保障,无论职称的高低都必须通过认真学习业务理论知识,才能在不断更新的医学海洋中成为行家理手。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一件苦差事,需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能仅凭一时的心血来潮,要认真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医学知识5年就会全部更新,医生更是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通过学习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能力、人文沟通能力,使综合素质有更大提高。一些医生的临床知识更新,过分依赖专家的讲课。虽然聆听专家的经验和学习心得肯定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任何一个专家的知识都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按照循证医学的观点,专家意见的参考值是很低的,因此不应全盘接受,必须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读书心得,有区别有分析地加以接受。另外,医学模式已经开始向数字化医学转化,比如数字解剖学等,互联网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与提高的平台,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建立一个立体的知识体系,这其中要包括理论,实践和经验。

…… …… 余下全文

篇八 :学习病理学进展的一点心得体会

学习病理学进展的一点心得体会

在这将近两个月的学习当中,通过老师系统的讲解,结合本科学习的《兽医病理解剖学》知识,并查阅相关文献,使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细胞凋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由于本科学习时老师只是介绍了一下细胞凋亡的概念,并没有作深层次的讲解,通过本次学习我了解到:细胞凋亡(apoptosis)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学过程,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多细胞生物中,细胞的死亡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坏死或意外性死亡,它是由于某些外界的因素,如局部缺血、冻伤、烫伤等物理、化学损伤和生物的侵袭,造成细胞迅速死亡;另一种就是细胞凋亡。该现象最早是Ken等人于19xx年观察到的。他们发现,大鼠的肝细胞在局部缺血时,连续不断地转化为小的圆形的细胞质团(即凋亡小体 apoptotic body),最后死亡。他们将其称为“皱缩型坏死”。但直到19xx年,Ken等人才将该现象命名为细胞凋亡。之所以称其为凋亡,是因为许多生物体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也会出现“正常性死亡”,而不出现坏死样的炎症反应和病理变化,如蝌蚪尾的消失等,均是通过凋亡实现的。这就像秋天的树叶凋谢一样,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也遵循自身的程序,结束自己的生命,由于细胞凋亡过程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programmed cell death,PCD)。现在推测许多人类疾病与凋亡障碍有

关,如艾滋病、中风、阿尔兹海默氏病、癌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研究人员希望找到新的、特异地作用于凋亡途径的药物,治疗相关疾病。癌症仍是凋亡药物的首选疾病,通过诱发凋亡诱导癌细胞死亡已经成为可能。但目前仞处于研究阶段,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对抗菌肽的了解。抗菌肽(antibacterial peptides)是指存在于生物体内具有抵抗外界微生物侵害、消除体内突变细胞的一类小分子多肽,是由生物细胞特定基因编码,经特定外界条件诱导产生的一类多肽,广泛存在于动物的免疫细胞(如吞噬细胞)、各种脏器的黏膜、皮肤以及植物的花、果、叶中。19xx年,瑞典科学家Boman等人用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诱导惜古比天蚕(Hyalophora cecropia)后产生了抗菌多肽物质,随后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抗菌肽--天蚕素(cecropins)。最初人们把这类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称为“antibacterial peptides”。中文译为“抗菌肽”,其原意应为“抗细菌肽”。后来发现有些“抗细菌肽”还具有抗真菌等其他微生物的功能,便称为“antimicrobial peptides”。天然抗菌肽具有分子量小、无免疫原性、热稳定性强及生物活性广泛等特点,是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够在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之前发挥抗感染作用。抗菌肽不仅能够抗病毒、细菌、真菌及原虫感染,而且可杀灭生物体肿瘤细胞,特别是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又不破坏机体的正常细胞。同时,目前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而导致药菌株的不断产生,人们开始筛选新型的抗菌药物来代替传统的抗生素。由于抗菌肽具有广谱抗菌性和

…… …… 余下全文